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
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孽海花》)
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
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
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
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
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
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
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
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
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
台效果。
27.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
28.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29.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30.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31.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32.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清忠谱》
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33.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格调说)。
34.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张惠言)。
35.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张岱)。
元
1、南戏
2、元杂剧
3、元散曲
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5、南戏之祖
6、小令
7、套数
8、诸宫调
9、南北合套10、铁崖体、11、关汉卿12、昆腔13、苏州剧派14、套曲15、“三不从”
16、“三桩誓愿”17、书会才人18、《录鬼簿》19、《青楼集》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家门引子和下场诗
明
1、章回小说
2、拟话本
3、三言
4、二拍
5、吴江派
6、临川派
7、临川四梦8、公安派9、唐宋派10、晚明小品11、台阁体
12、茶陵派13、前七子14、后七子15、竟陵派16、童心说
17、沈汤之争18、苏州派19、复社20、汤显祖21、明代四大奇书22、吴中四才子23、吴中四杰24、一人永占25、四声猿26、传奇27、小品文28、八股文29、江左三大家30、神魔小说31、世情小说32、《绿牡丹》
清
1、苏州派
2、南洪北孔
3、阳羡派
4、浙西派
5、桐城派
6、四大谴责小说
7、南社
8、神韵说
9、肌理说10、性灵说
11、格调说12、阳羡派13、浙西六家14、常州词派15、弹词
16、义法(方苞)17、梅村体(吴伟业)18、阳湖派19、南施北宋20、清初三大家21、阳湖派
元
1、南戏:在元代中后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杭州为中心的俗谣俚语的一种南方戏曲样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元杂剧:是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3、元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拜月亭》成就最高。
5、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编而成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 。
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 ,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
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8、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9、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10、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11、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
12、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
腔” 。
13、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
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
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
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14、套曲:散曲种类的一种,又叫套数、“散套” 。
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在一起。
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15、“三不从”: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16、“三桩誓愿”: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
火花。
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17、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
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
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
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18、《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
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
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
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
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19、《青楼集》:文学、戏曲史料。
元代夏庭芝撰。
《青楼集》记述元大都、金陵、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110 余人的事迹。
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
《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
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
活情景,大量优秀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标志之一。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21、家门引子:元杂剧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句首。
下场诗:每个角色下场诗吟诵的诗,功能是承前启后,总结前剧情,暗示后剧情。
明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章回小说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
是通俗小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2、拟话本: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又模拟话本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这种由文人模拟话本而创作的小说称之为拟话本。
3、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篇,每集共收小说四十篇,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4、二拍:是继“三言” 之后,凌蒙初所作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它与“三言”明显的不同是,“三言”系汇编,“二拍”是作者的独创。
每集四十篇,其中一篇在“二刻”中重复,一篇是杂剧,实有小说七十八篇。
5、吴江派:明传奇中,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音律。
重场上之曲,主张语言要通俗本色,此派作家大都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崇尚音律而束缚了思想发挥,因而创作成就不高。
6、临川派:指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也称“玉茗堂派”。
与沈璟针锋相对,他主张戏文应临川派“以意、趣、神、色为主” ,注重戏曲的文学性,强调语言要有文采,讲究词藻,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7、临川四梦: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四部剧中都有梦幻情节,作者祖籍江西临川,故有此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8、公安派:因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
反对复古,提出“性灵说”,创作上强调“独抒性灵”,要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文章追求自适随意,推崇通俗文学。
9、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
提倡唐宋文风,推崇唐宋八大家,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诗文创作上注重文以明道,提出“洗涤心源”、“直抒胸臆”、信手写出。
10、晚明小品:体制短小精炼,或描写景物,或杂记琐事。
其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文章反映作家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
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11、台阁体:代表人物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只追求所谓“雍容华贵、四平八稳。
”,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2、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高举复古主义大旗,诗学汉唐。
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13、前七子: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 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学秦汉,古体诗学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举起复古主义大旗。
14、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将复古主义推向了极致。
15、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追求幽深孤峭的诗歌风格,导致晦涩难懂。
16、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7、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 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
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 "沈汤之争" 18、苏州派: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等,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曲活动,故得名.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
19、复社 :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 1663 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 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 20、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牡丹亭》 ,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
21、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22、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
表性.
23、吴中四杰:指明初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其中以高启成就最高.
24、"一人永占"指明清之际戏曲家李玉在明末写的四部传奇,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其中以《一捧雪》《占花魁》成就较高.
25、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27、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2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 “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29、.江左三大家: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30、神魔小说:源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提法,又称神怪小说。
神魔小说多言“怪力乱神” ,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代表作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优秀作品。
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31、世情小说:世情是世态人情的简称,而世情小说则是指那些主要以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以及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
《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制作。
32、《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清
1、苏州派: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
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他们苏州派的作品时代气息浓郁,现实意义强烈,地方色彩浓厚,结构精炼,曲词通俗,比较适合舞台演出。
主要代表人物,李
玉。
2、南洪北孔:洪升,杭州钱塘人,孔尚任,山东曲阜人,被合称“南洪北孔”。
他们创作的传奇《长生殿》《桃花扇》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给当时行将衰颓的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为清代戏曲的南北高峰。
3、阳羡派:陈维菘是此派的创始人及领袖,此派作词师法苏轼、辛弃疾,词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及民生疾苦。
风格豪放,气魄阔大,语言率直俊爽。
4、浙西派:朱彝尊是此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朱词宗南宋,效仿姜夔、张炎,讲求字句声律,追求疏淡清远的格调,风格醇雅清丽。
5、桐城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魁、姚鼐。
其文论形成完整的体系,方苞提出“义法”主张,义,指内容,法,指结构形式,同时还要求语言的雅洁纯正;刘大魁则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形式问题,“神讲究气、音节、字句”等;姚鼐做出总结发挥,他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还以“阳刚”和“阴柔”来区分文章风格,触及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美学范畴。
6、四大谴责小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出现了大量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医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鲁迅语)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这类” 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李伯元的《官场现行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鄂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合称“四大谴责小说。
7、南社: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团体,正式成立于一九零九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
他们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实际上是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命名“南社”意为“操南音不忘本”亦即表示反清革命。
8、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 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9、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 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0、性灵说: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11、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
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12、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13、浙西六家: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 沈岸登称为"浙西六家",六人同集为《浙西六家词》。
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 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14、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 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15、弹词: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 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16、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 "义"即言有物, "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 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 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