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简答题 (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母亲

1、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4、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多年父子成兄弟

1、文章前几自然段,写的只是父亲的事情,并没有涉及父与子两方面,这是否与文章的主题不符?

文章前几自然段写了父亲是个聪明、重情义、随和的人。正因为父亲聪明,多才多艺,他才能知道孩子的心理,为孩子做各种各样的玩具,从而得到孩子的喜爱;也正因为父亲是个重情义的人,那重子女情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这些虽然没有正面写父子成兄弟,但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揭示了父子成兄弟的基础。

2、文章在具体写两代父子的兄弟般的情谊时,着笔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写作者的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时,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到了作者与孩子的关系时,则多了社会与政治的味道。(2)写作者的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时,多写父亲对孩子的关心,而到了作者与孩子的关系时,则多写孩子对父亲的爱、理解与同情。(3)写作者的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时,多正面落笔,而到了作者与孩子的关系时,则多了反写的手法。

3、你认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两对父子是否多余?

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固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因为前一对父子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更能表现作者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

4、为什么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我”的名言并亲身实践呢?

(1)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鲜明独特的父亲形象。这一位父亲形象可亲可近可爱,身上有着吸引孩子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而父亲对孩子的平等、尊重、理解、包容和友善的态度,消除了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距离。这种感情使得父亲的形象格外亲切,它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这无疑是做为父亲的最大成功。

(2)作者笔下的父亲这么有才、这么好,人生本该很丰富,很成功,但其对自己的儿女怎么就不强求?那样的年代的家庭可能是民主的吗?其实这些问题都出在作者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与话语方式、性格、处世方式上,作者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纯属人的天性的自然,且需要把它代代相传的审美化的人生理想。个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化装舞会

1、作者为什么称那妇女为“良心雕像”?

明确:因为这件事让作者看到了社会中底层人的生活,看到了贫富对比,学会了同情,还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补偿。

2、怎么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明确:施蒂娜导演的这一出戏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子弟第一次目睹了社会的真相,感受到穷人的生活,知道了世界的不平等,这对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3、阅读文章最后一节,回答问题:(1)如果没有人挨饿,如果没有打碎盘子,施蒂娜的导演是否有必要?(2)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即使没有人挨饿,没有打碎盘子,施蒂娜的导演也是必要的,她利用这个机会让“我”懂得了世上既有富人,也有穷人。富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对于穷人也许是非常必要的。

(2)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明这件童年的往事对作者人生的意义。

4、找出渲染化装舞会高贵与奢华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句子:“大厅里的舞会莫名其妙……温暖的香气。”“我看见了被柔和的灯光……毫不疲倦地旋转着。”

原因:突出的表现出贫富差距,为下文自己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埋下伏笔。

四、过去的年

1、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2、大人与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3、作者童年时为什么向往“施粥的盛典”?

明确: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五虞美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