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近视防治指南 .doc
(完整版)近视防治指南 .doc

近视防治指南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做好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一)定义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二)分类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范围。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
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病理性近视。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0.50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00D。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需要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还要考虑到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具体如下:1.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2.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
3.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
视力健康与近视防治指南

视力健康与近视防治指南1. 简介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本指南旨在提供视力健康和近视防治的一些建议,帮助人们保护眼睛健康,预防近视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2. 视力保护策略2.1 保持良好的用眼惯- 避免长时间盯着近距离的物体,如电脑、手机等。
- 每隔一段时间远离屏幕,进行眼睛放松活动,如眼球转动、注视远方等。
- 保持适当的阅读距离,不要将书本或屏幕放得过近。
- 使用合适的光线,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对眼睛的刺激。
2.2 调整用眼环境- 保持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强烈的反射光。
- 保持屋内空气湿润,适当使用加湿器来避免眼睛干涩。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或有害气体的环境中。
2.3 合理安排用眼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当休息。
- 在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后,进行远离屏幕的眼保健操。
3. 饮食与近视防治3.1 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 食用富含维生素A、C和E的食物,如红椒、胡萝卜、橙子等。
- 摄入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玉米等。
3.2 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减少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避免体重过重对眼睛的负担。
4. 其他近视防治建议-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视力问题。
- 避免不良的用眼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等。
- 保持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接触自然光和远处景物。
以上建议旨在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
请注意,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如有视力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参考文献:1. 杨丽,郭晓红,陈毅. 近视眼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新进展[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09,27(9):859-863.2. 王建中,刘琦,杨军. 总结视力保护与近视防治的研究现状[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128-131.。
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

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近视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近视,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近视防控的一些适宜技术,并提供相关建议。
一、合理用眼合理用眼是预防近视的基本措施之一。
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会加重眼睛的疲劳和压力,容易导致近视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良好的用眼姿势,尽量保持正坐或正立,保持充足的灯光照明,避免用眼过度疲劳。
2. 每隔一段时间,应适当休息眼睛,进行远眺或闭目放松,缓解眼部肌肉的疲劳。
3. 长时间用眼后,最好进行适当的眼部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二、科学用眼环境科学用眼环境对于预防近视也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建议:1. 保持良好的室内光线,避免过强或过弱的照明,以减少眼睛的疲劳。
2. 室内的电视、电脑等光源要调节适当,避免眼球过度疲劳。
3. 注意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湿度,避免眼睛过于干燥。
三、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对于预防近视也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是一些建议:1. 饮食要均衡,包括各类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促进眼部组织的正常发育和维持。
2.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等,有助于保护视网膜。
3. 合理补充适量的DHA,如鱼油、核桃等,有助于保护眼睛的视觉功能。
四、控制用眼时间合理控制用眼时间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长时间用眼后,要适当休息眼睛,进行眼部放松活动。
2. 尽量避免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长时间用眼,以减轻眼睛的疲劳。
3. 对于儿童来说,要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五、适宜眼保健操适宜的眼保健操对于预防近视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眼保健操:1. 远近调焦操:用手指比划远近物体,让眼球做调节运动。
2. 眼球转动操:左右转动眼球,上下转动眼球,以促进眼球肌肉的运动。
3. 眨眼操:频繁地眨眼,使眼泪润滑眼球表面,缓解眼部疲劳。
六、定期眼保健检查定期眼保健检查对于及时发现近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非常重要。
学生近视防控指南

学生近视防控指南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的近视问题也日益严重。
近视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他们的视力健康产生长远影响。
因此,学生近视防控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从生活习惯、视力保护、眼保健操等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一份关于近视防控的指南。
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以降低学生近视的风险。
不宜连续长时间看书或使用电子设备。
学习时可采取20-20-20法则,即每20分钟看书或使用设备后,睁眼看远20秒钟,使眼睛得到一定的休息。
二、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学生们在使用电子设备、看书或写字时,应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避免过度用眼造成视力疲劳。
建议保持舒适的姿势,将电子设备或书本与眼睛保持适当距离,保持文本平行,避免眼球疲劳。
三、控制屏幕亮度过高的屏幕亮度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刺激,加剧视力疲劳。
因此,学生们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应适当降低屏幕亮度,使视觉环境更加舒适,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四、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睛恢复活力,提高抵抗近视的能力。
学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此外,午间小憩也有利于眼睛的放松与恢复。
五、多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发生。
学生应该每天外出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例如晨跑、球类运动等,以减轻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带来的负担。
六、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学生在日常饮食中应注重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C等对眼睛健康有益的食物。
例如,胡萝卜、橙子、菠菜等都是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有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
七、避免长时间熬夜长时间熬夜会导致眼睛疲劳,增加近视的风险。
学生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避免熬夜的情况发生。
八、规范用眼距离学生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应保持适当的用眼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通常建议与电子设备保持30-40公分的距离,以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九、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近视等眼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青少年近视防范指南

青少年近视防范指南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近视不仅会影响视力质量,还可能导致眼部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提供一份针对青少年的近视防范指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建议和措施,帮助青少年预防近视。
1. 视力保护(1)合理用眼:青少年在进行近距离活动时,应注意放松眼睛,每工作40分钟后休息10-15分钟。
同时,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或者书本,适当调整视线,注视远处来放松眼部肌肉。
(2)保持距离:使用电子设备或读书时,与屏幕、纸张保持适当距离,最好是50-60厘米,以减少眼睛疲劳及屈光度过度调节。
2. 室内环境优化(1)光照充足:保证室内光线明亮,自然光最好。
增加光线不仅有利于保护眼睛健康,还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2)防控环境污染:室内空气清洁,避免烟尘、甲醛等有害物质对眼睛的刺激。
3. 科学用眼(1)正确阅读姿势: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坐姿端正,书本或者电子设备与眼睛平行。
(2)选购合适的书本:选择字体清晰的书本,避免过小或模糊的字体,以减少阅读时的用眼压力。
4. 户外活动和眼保健操(1)户外活动: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每天至少进行1-2小时的户外运动,阳光中的UVB辐射有助于预防近视。
(2)眼保健操:定期进行眼保健操,可以帮助改善眼睛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
5. 调整生活习惯(1)均衡饮食:提供足够的营养对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增加摄入维生素A、C和E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橙子等。
(2)减少用眼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或使用手机,控制屏幕时间。
(3)提高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引起眼睛疲劳和干涩。
6. 定期复查视力(1)定期检查视力:定期到医院或眼科机构检查视力,及早发现和治疗视力问题。
(2)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对于有近视的青少年,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以纠正视力。
总结:以上是针对青少年近视防范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通过合理用眼、室内环境优化、科学用眼、户外活动和眼保健操、调整生活习惯以及定期复查视力,可以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率,保护青少年的眼睛健康。
近视眼防控工作指南

近视眼防控工作指南1. 引言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和研究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发展,制定本指南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
2. 了解近视眼近视眼是一种视力问题,让人无法清晰地看远处的物体。
它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行为惯等多种因素引起。
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发展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3. 预防近视眼3.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近视眼非常重要。
建议遵循以下健康生活惯:- 规律用眼:避免长时间盯着近距离物体,定期休息眼睛。
- 合理用眼距离:保持一定距离来看书、电视和电子设备等。
- 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眼部疲劳。
3.2 调整研究和工作环境研究和工作环境对近视眼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这里提供一些调整环境的建议:- 保持良好的照明条件:确保研究和工作环境的光线适中,避免过亮或过暗的环境。
- 调整桌椅高度: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或电脑屏幕保持适当距离。
4. 早期筛查和定期检查早期筛查和定期检查是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重要手段。
建议以下人群进行眼部筛查和定期检查:- 学生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 需长时间用眼的人群:如长时间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员。
5.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近视眼的认知度,促进社会关注。
以下是一些宣传策略:-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近视眼防控知识的普及活动。
- 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近视眼防控相关信息。
6. 结论近视眼防控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指南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希望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发展。
通过适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调整,以及早期筛查和教育宣传,我们可以共同为近视眼防控工作做出贡献。
以上为近视眼防控工作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张三, 李四. 近视眼防控研究综述. 《眼科学杂志》.2021;20(3):123-135.。
2018年6月5日近视防治指南

2018年6月5日近视防治指南
近视在国内已成为一场眼科卫生防控的重大任务。
根据研究显示,近视儿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高度近视,甚至容易引发眼底病变,影响视力质量。
为帮助家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小朋友的近视, 眼科医院制定了以下近视防治指南:
1. 增强活动。
让小朋友多在室外活动,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
室外活动可以刺激眼球生长发育,有助于防止和缓解近视。
2. 限制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
像阅读、使用电子产品等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内。
多次近距离视力活动,易造成眼球过度拉长,诱发近视。
3. 正确安排学习负担。
避免让小朋友在连续学习时,视线一直集中在同一物体上看,学习任务设置应给予适当间歇,避免视觉疲劳。
4. 定期做眼底检查。
建议每个孩子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可以在近视加重前采取预防措施。
5. 适当饮食搭配。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等,有利于保护视神经和促进视力发育。
如果严格按照以上近视防治指南来改进孩子的习惯和视力管理,有助于他们的眼睛健康成长。
但如需更全面疾病防治建议,还请定期就医检查与眼科医生咨询。
《预防近视》指南

《预防近视》指南预防近视指南预防近视是重要的健康目标,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近距离读书的情况下。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可以帮助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1. 保持良好的用眼惯良好的用眼惯对于预防近视至关重要。
遵循以下建议可以减轻眼睛的压力:- 保持正确的用眼距离,尽量将书籍、电子设备等物品与眼睛保持一定距离。
- 给眼睛适当的休息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远离电子设备,进行眼部放松活动。
- 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每隔一段时间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并进行远眺的活动。
2.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对眼睛的健康非常有益。
尽量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如散步、跑步或参与体育运动。
户外环境的自然光线对眼睛的发育和保护有积极的影响。
3. 合理安排近视矫正如果已经患有近视,并且需要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矫正,合理的安排和使用这些视力矫正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定期检查视力,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更新眼镜或隐形眼镜的配镜度数。
- 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的时间不应过长,需要适当的摘除或休息。
- 遵守正确的佩戴和清洁眼镜或隐形眼镜的方法。
4.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眼睛的健康和预防近视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 定期进行眼睛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眼部问题。
- 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惯,避免眼部感染的发生。
总之,预防近视需要综合的方法和努力。
通过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合理安排近视矫正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近视的风险。
记住,定期咨询医生并遵循专业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视防治指南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做好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一)定义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二)分类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范围。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
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病理性近视。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0.50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00D。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需要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还要考虑到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具体如下:1.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2.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
3.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
二、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一)环境因素1.近距离工作:近距离工作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
除了近距离工作的总量外,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45分钟)、阅读距离近(<33厘米)等也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2.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保护因素。
因此,提倡在学龄前如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每天增加户外活动1小时。
3.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
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
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4.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勒克斯(lux),并结合工作类别和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5.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让眼睛放松。
临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劳感受,从而有助于控制近视。
6.其他: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可能还包括营养、睡眠时间、微量元素、电子产品的使用等。
(二)遗传因素对于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近视的进展。
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
目前已有较多近视相关基因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及群体遗传学研究。
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因此近视的父母应该更注意让孩子避免容易发生近视的环境因素。
三、近视的相关检查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一)一般检查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
视力检查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室的光线应较暗为宜。
如采用后照法(视力表灯箱、投影或视频视力表),建议标准视力表亮度为80~320cd/m2。
目前,视力表亮度为160cd/m2作为使用标准而广泛应用。
由于在各种不同的投影机、灯箱和视频显示系统中很难得到一个确定的亮度,临床上以80~320cd/m2作为检测视力表的亮度可能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
如采用直接照明法(印刷视力表),建议照度为200~700lux。
根据选用的视力表规定来设定检查距离。
测量时遮盖对侧眼,注意不要眯眼、不要压迫被遮盖眼。
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
检查时,让被检查者先看清最大一行视标,如能辨认,则自上而下,由大至小,逐级将较小视标指给被检查者看,直至查出能清楚辨认的最小一行视标,至少能辨认出1行中的3个视标记录为准确结果。
被检查者读出每个视标的时间不得超过5秒。
如估计被检查者视力尚佳,则不必由最大一行视标查起,可酌情由较小字行开始。
记录和表达视力时,应当标注所采用的视力表类型。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定为:3~5岁0.5,6岁以上0.7。
6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0.5(即LogMAR视力0.3),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
总之,裸眼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的视力下限要怀疑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甚至弱视。
2.裂隙灯检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
彩色眼底照相拍摄标准:应当以视盘与黄斑的中间点为中心,曝光适中,对焦清晰。
屈光度大于-3.00DS者或视网膜有近视病变(如视盘旁萎缩弧、豹纹状眼底、黄斑部Fuchs斑、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周边部眼底病变)者应进行定期随访。
对于有漂浮物感或闪光感的近视患者,还应当散瞳后进行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可通过压迫巩膜来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有变性、裂孔等。
特别是对下列情况应重点检查: (1)视力低下及视力矫正不能达到正常者。
(2)高度近视眼者。
(3)突发性的有细尘状感或合并有闪光感者。
(4)屈光间质不良有玻璃体色素沉积或玻璃体混浊者、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其对侧眼的检查对发现新的病变及其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4.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
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适用于7岁以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首选使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
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使用方法为2~3次/日,连用3日;对于内斜视的患者来说,1~2次/日,连用5日。
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21天~28天内。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仅次于阿托品眼用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作为不能接受阿托品眼用凝胶时的替代,以及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20分钟滴2次,1小时后验光。
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3天~1周内。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持续时间短,作用强度在三者中最弱,适用于12~40岁人群,临床上也可用于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10~20分钟滴3次,30~40分钟后验光。
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2天~1周内。
需要注意的是,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无调节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非就是最好的矫正处方,最后得矫正处方一定是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
(二) 特殊检查1.角膜曲率检查:正常成人角膜曲率半径均值为7.77mm,角膜前表面的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0mm,垂直方向为7.70mm,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2~6.80mm。
3~15岁儿童正常角膜曲率半径为7.79mm。
儿童随年龄增长, 角膜曲率半径呈递减趋势。
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陡会导致屈光性近视或称曲率性近视、弯曲性近视。
因此,晶状体的屈光力及厚度也是需要定期观察的参数。
2.眼轴长度检查:眼轴长度在出生时为16mm,3岁时可达正视眼水平约23mm,此后以每年约0.1~0.2mm的速度生长,13~14岁即可达到成人水平24mm。
发育期儿童的眼轴长度增长过快可能是向近视发展的趋向因素,但应考虑到伴随正常生长发育的眼轴增长。
3.双眼视功能检查:对于有斜视或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应对其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查和评估。
可采用Worth四点灯评估知觉融合功能,采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4.调节与聚散功能检查:在屈光不正矫正后和排除眼部疾患的情况下,仍存在视疲劳、视力模糊、近距离工作相关眼酸、眼痛、复视等症状时,应对其调节与聚散功能进行检查。
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负镜片法)、调节反应(对于近距离视标的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量时表现为调节滞后,反之为调节超前)、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反转拍法)、集合幅度(集合近点法)、正负融像性聚散、AC/A比率(以每单位调节引起的调节性集合(以棱镜度来表示)与每单位调节(以屈光度D来表示)的比率来表示,可分为梯度性AC/A、计算性AC/A)。
5.眼压与视野检查:由于病理性近视合并青光眼多见,所以应进行眼压和视野检查以排查是否合并有青光眼。
6.A/B超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应进行A/B超的检查,可了解眼轴长度、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以及有无后巩膜葡萄肿等。
7.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OCT能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的细微变化。
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患者,OCT有助于早期发现黄斑区的近视相关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
通过OCT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的厚度,可指导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此外,OCT可以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并可明确显示出其所在解剖层次及组织学关系,对其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及形态做出进一步描述。
在OCT中,即使是在较大的视网膜下出血的情况下,也可以清楚地显示出CNV,并准确地描述其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解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