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与健康生活
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与健康生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身心合一的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出了通过身心合一来实现健康生活的方法。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在研究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与健康生活方面取得了一些深入的心得。
首先,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强调了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往往只关注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灵的需求。
然而,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告诉我们,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健康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调整心态来改善身体的健康。
其次,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提出了一种实现健康生活的方法,即通过修炼和调整自己的内心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身心的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放松身心,不强求外在的成就,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从而实现健康生活。
此外,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还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提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欲望,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然而,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真正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从而实现身心合一的状态。
最后,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身心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观念中汲取智慧,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身心合一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主要阐述了"道"和"德"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内省自省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一种放松、接纳、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学会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欲望,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次,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这种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满意度,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再次,道德经提倡"内省自省",这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通过内省自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提高自尊和自信,增强心理韧性。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个体心理健康
总第250期2013年8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50August 2013(A)《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个体心理健康陈士奇(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2-0185-02作者简介:陈士奇(1986-),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进行研究,探讨了三宝(或“德”、“朴”、“道”)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区别于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体系的研究,突出东方文化中的和合的心理思想观。
三宝的个体心理健康观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适应现时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
关键词道德经三宝和合个体心理健康Chapter 67of "Tao Te Ching"and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Chen Shiqi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Chapter 67of "Tao Te Ching"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properties and individual mental pared with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f Western mental health system,this research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outlook of har-mony in Oriental culture.The mental health outlook of three properties can largely meet modern people's needs of mental health.Key words Tao Te Ching;three properties;harmony;individual;mental health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的定义都认识到并强调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
老子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初探一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姓名:曹东阳学号: 2009121007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届别:心理学/2013届指导教师:周向欣职称:副教授目录目录 (1)摘要 (2)1.引言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3.心理健康的标准 (3)4.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4)4.1老子指导我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4)4.2老子指导我们“一心向善,不与人争” (5)4.3老子指导我们“大智若愚,纯朴自然” (5)4.4老子指导我们“不妄为,常知足” (6)4.5老子指导我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7)4.6老子指导我们“天下之至柔” (7)参考文献 (9)致谢 (10)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
世人读之,各有所得。
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以及出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道……)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透析。
本文仅就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健康一、引言从1980年至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我华夏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消极和逃避的成分,那就证明他不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简短五千字,但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我说《道德经》就是教人为人处世,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身心,维护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2.心理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
道德经对个人内心和心灵成长的启示
道德经对个人内心和心灵成长的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本质和道德的真谛。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它对个人内心和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过度追求功利和行动,往往会带来内心的焦虑和困扰。
相反,通过“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中繁忙而忙碌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德经提倡了“无欲”的境界。
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物欲所驱使,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欲望的无限追求只会让我们心灵沉沦,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相反,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种对于欲望的抑制和超越,对于个人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成就所牵引,追求名利和地位。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来自于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实践,而非外在的荣誉和成就。
通过“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内心成长和心灵的提升。
这种境界对于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道德经提倡了“以柔克刚”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强调竞争和力量,追求胜利和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柔软和包容,而非强硬和咄咄逼人。
通过以柔克刚,即以宽容和理解对待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提升。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个人内心和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启示。
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了“无欲”的境界,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以及提倡了“以柔克刚”的思想。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和焦虑感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寻求有效的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而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强调的道德观念是否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从道德经的观念中寻找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中强调的“无为而治”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感。
相比之下,道德经中所强调的“无为而治”观念提醒人们要放松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要学会顺应自然,放下执念。
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负担,舒缓压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维护。
其次,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观念也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环境,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
然而,道德经中所强调的“柔弱胜刚强”观念提醒人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柔和、平和的态度面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柔和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争斗,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道德经中的“无欲无求”观念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名利的满足,但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和焦虑感。
而道德经中所强调的“无欲无求”观念提醒人们要学会满足于现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功利。
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对外界的期待和依赖,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
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快乐和幸福,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而道德经中所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观念提醒人们要学会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老子《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初探二稿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初探老子《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思想目录目录 (I)摘要 (1)一、引言 (2)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2)(一)“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2)(二)“一心向善,不与人争” (3)(三)“大智若愚,纯朴自然” (3)(四)“不妄为,常知足” (4)(五)“虚,静”的生存智慧 (5)(六)“天下之至柔”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初探老子《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思想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
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以及出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道……)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透析。
本文仅就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健康一、引言从1980年至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我华夏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①一书虽然言简意赅,但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我说《道德经》就是教人为人处世,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身心,维护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当代,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明确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1]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是与社会进步、发展相关的。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影响着人类,人随社会变的社会化服务于社会。
进入21世纪以来,WHO发布了健康的最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2]。
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
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宝”。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并探讨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道德经强调自然与和谐的观念,提倡“道”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人们通过与“道”保持联系,可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而道德经提供了一种应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
首先,道德经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修身养性的指导,例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谐,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通过修身养性,个体可以培养出内在的力量和稳定感,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其次,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并不是说个体应该消极怠工,而是强调个体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事物的本然运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过分追求功利和成就,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通过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放下执念,减少内心的纷扰,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道德经也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在行动中保持谦逊和无私,不追求功利,而是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现代社会常常强调竞争和个人利益,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关注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道德经还提供了一种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学会柔性应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挫折和失败,而道德经提醒我们保持柔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通过修身养性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它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让个体顺应自然的规律,减少内心的纷扰;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提倡谦逊和无私的行为;它教导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柔性和适应性。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个体心理健康
个较 好 的心 理健 康 的定 义都 认识 到 并强 调 了个 体 内部 的协调 与外部 的适应 , 都 视心 理健康 为一 种 内外 协调 的 良好 状态 。另外 , 在 对心理健康理 解时还应 该注意到 : 首 先, 心 理健康有 广义 和狭义 之分 。广义 的心理健 康是 指高
一
效 而满意 的持续 心理状态 , 狭 义 的心理健 康是指 人 的基 本 心理 活动 的过程 与内容 的完 整 ,协调 与一致 ,即认 知 、 情 感、 意志、 行为、 人格 完整和协 调 。 其次, 心理健康是 有等级
研究, 探讨 了三 宝( 或“ 德” 、 “ 朴” 、 “ 道” ) 与个 体心理 健康 的 关系。区别干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体 系的研 究, 突 出东方文 化 中的和合 的心理 思想观。 三宝的个体心理健 康观 能够 在 较 大的程度 上适应现 时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 关键词 道德经 三宝 和合 个体 心理健康
袭明 。故善人者 , 不善 人之师 ; 不善人者 , 善人之资。不贵其 师, 不爱其资 , 虽智 大迷 , 是谓要妙 。” 没有完全 无用的人和 物, 要善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这才是 内涵 的高深智慧 。即 使是恶人 ,也可 以被善人 引导 ,同时也可 以作 为善人的借 鉴 。这一淳朴 的想法符合人 本主义心理学无条 件正 向关怀 的思想 。 ( 2 ) 慈 爱是无条件 的无 区别 的爱 , 是充 分的信任 。 《 道德经》 四十九章 : “ 圣 人常无 心 ,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 , 吾善之 ; 不善者 , 吾亦善之 , 德善 。信者 , 吾信之 ; 不信者 , 吾 亦信之 , 德信 。圣人在天下 , 歙 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 百姓 皆注 其耳 目, 圣人皆孩之。” 应该像圣 人那样 , 心怀他人 , 无论对 于善人恶人 , 都应善待 、 信任 , 才可能 收获善 良、 诚信 。 自身 应 当收敛私欲 ,进一步 帮助 周围的人共 同回归 淳朴 的智慧
《老子》心理学思想简评
《老子》心理学思想简评摘要:《老子》,又名《道德经》,做为我国最早最完善的哲学书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从四个方面简要探讨其心理学思想,以使对我国现代心理学有所启示作用。
关键词:老子;心理学;心理学思想心理学还未成为科学心理学之前,即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前,心理学隶属于哲学,那时候心理学思想已经非常丰富,被心理学界界定为思辨心理学阶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当然其中也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地简述《老子》当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学思想,以使对当代中国心理学研究有所启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在哲学当中,或许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它们分别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和主观意识。
而1879年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观——优生学创始人道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心理起源于遗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则认为心理起源于环境,皮亚杰则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观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何!谬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万物起源于“道”,当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疗思想自科学心理学创立以来,很多心理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挖掘患者早期经验中的潜意识;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强化、消退等来进行心理治疗;认知学派的艾利斯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进行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由此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疗观?老子的心理治疗观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健康心理思想初探
1.引言自1980年以来,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也就越来越重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而道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产生的一大流派,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老子,更是中国思想界、哲学界的杰出代表。
他所提出的许多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成分,但是更有其合理内核和光辉之处。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虽只有短短五千字,却字字珠玑,其中也蕴含了许多的心理学思想,尤其在健康心理学领域有极大的影响和启迪。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从而到底健康心理的境界。
故而,笔者将就老子《道德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做初浅的分析和探讨。
2.心理健康的标准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老子认为,心老子的健康心理思想初探刘茜黄洪富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的老子,作为道家思想创始人的老子,其思想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建国安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子健康心理自然无为作者简介:黄洪富,湖南师范大学2010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刘茜,湖南株洲人,汉族,湖南师范大学2010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9期2011年第11-12期总第1433页·心理健康理论·理健康的人,是圣人,是得道之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所谓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却无形可见,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
然而,真正得道之人即是圣人,拥有一颗“婴孩”般至善至纯的心。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
老子说“孔德之客,唯道是从”,这就说明老子“道”和“孔德”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如此,拥有“孔德”之品质的人,亦是心理非常健康之人。
老子《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初探一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目录目录 (1)摘要 (2)1.引言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3.心理健康的标准 (3)4.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4)4.1老子指导我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4)4.2老子指导我们“一心向善,不与人争” (5)4.3老子指导我们“大智若愚,纯朴自然” (5)4.4老子指导我们“不妄为,常知足” (6)4.5老子指导我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7)4.6老子指导我们“天下之至柔” (7)参考文献 (9)致谢 (10)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
世人读之,各有所得。
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以及出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道……)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透析。
本文仅就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健康一、引言从1980年至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我华夏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消极和逃避的成分,那就证明他不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简短五千字,但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我说《道德经》就是教人为人处世,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身心,维护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2.心理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
老子《道德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启示
教学研究
老子 《 道 德经》对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的启示
潘 月游 ’ 王 丽 丽
1 . 吉林农 业 大学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8 2 . 长春 财经 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1 2 2
摘要 :文化对心理健康 具有制约作 用。老子 《 道德经》尽管一直 以来遭受颇 多质疑甚至毁贬,但其 “ 道法 自然 ”之精髓也不 乏人 生智慧。对 大学生摆脱浮躁 、平衡 情绪、建立 良好人 际关系、完善 自我发展 目标具有深刻的心理 学启迪 。 .
关键 词 : 心 理健 康 :文 化 :道 德 经
对人 具有不 容质疑 的绝对意 义。人应 该因循 自然本性 的原
则 ,过 顺 乎 自然 的 生活 。 “ 天 之道 ,利 而 不害 ”( 第8 1 章) , 人 类 开 发 利 用 自然 、创 造 生 活 、 实现 自我 只能 选 择 符 合 自然
规律的道路 。“ 以辅万物之 自然,而弗敢为 ”( 第 6 4章 ) ,人 对世 间万物 只能 “ 辅 ”而不能主观地 “ 为” ,要按 自然 的原 则行事而不能有所违背。这才是有道德 的行为 。 “ 道法 自然 ”给我们 的启示就是要遵从人 的自然本性。 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 、真思想 ,不虚伪 、不造作 。喜 怒哀乐七情六欲 自然表达 ,不压抑,不娇 纵。听从 自己的生 理信息、心理信息 , 按照 自我意识行事 。该说什么就说什 么, 无须看人下菜, 找好 自己的位置。 这样就是个 身心健康 的人 。 否则 自然情绪被仁义礼法或世俗 陈规所局限,使人失去本真 状态,会 导致人产生严重的如何富有 ,如 何聪明,我偏偏与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体会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体会《道德经》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流传下来的著作,以它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虽说与儒家文化相比还不是最主流的,但对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尤其是文人墨客有着很大的影响。
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瑰丽神奇的想象与道教就有很大关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学习这门课的过程,既是学习道德经这一传统文化,又是了解它在心理问题上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关系。
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非常发达的水平。
然而,人们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依赖自然科学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段子如今虽然过时了,但却反映了大家对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盲目崇拜的一种心理。
因此我们首先得提高对于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的重视。
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的一句话,“关于一切跟我们的心相近的,一切对我们真正重要的,科学的沉默是可怕的。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就非常注重哲学、人伦道德、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道德经作为这里面一本璀璨夺目的著作,带给了我们很多思想上的感悟、启发。
这里,我想先结合自己的理解只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书中的一些思想。
变化:事物不是恒常不变的,世界总是在发展变化着。
《道德经》开篇映入眼帘的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可能我们只知道它暂时的模样;我们顶礼膜拜的道理规范,可能会逐渐过时。
刻舟求剑的故事经常被我们拿来耻笑,然而有时我们也没有认清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沿用着过去的方法。
辩证:看待事情时不能只看到一方面,而要拥有全面的长远的眼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自然界没有那么多绝对的标准,美丑、善恶相互衬托,比较,也是可以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杜瑞霞,女,张家口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研究方向:本土与文化心理。
《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杜瑞霞(张家口学院人文社科系;张家口学院学生工作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摘 要] 《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几方面论述《道德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道德经》; 心理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67-02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是春秋时老子李耳所著的文化名著,是一部集哲学、文学、美学、政治学、管理学与伦理学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道德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燕国材认为《道德经》中包含着关于认知过程、情欲心理、学习心理和知人之法等心理学思想。
[1]1-9《道德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如谢军和赵琼认为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对情感、人性、人际关系和诚信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31-133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等方面论述《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试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借鉴与启示。
一、《道德经》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启示《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合一、内心和谐统一的个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3-183,即万物都是阴阳统一体,一阴一阳为之道,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成熟的个体可以将理智的男性化的一面与情感的女性化的一面整合起来,自我强大的个体可以较好的处理好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达到内心和谐统一。
心理学家荣格强调心理健康的个体可以同时整合内心的各个部分最终达到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统一[4]48-53,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中得一就是指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在于培养得一的个体,最终能够“载营魄抱一”、实现内心的和谐统一。
道德经第六九保持内心安宁的境界
道德经第六九保持内心安宁的境界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六九章谈到了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境界。
本文将通过探讨如何实现内心的安宁,帮助读者提升自我修养,并达到更高级别的平静与和谐。
第一章:内心的安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安宁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静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的内心平静时,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提升智慧,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情绪,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
第二章:舍弃欲望与追求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提到了舍弃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欲望是导致内心不安的根源之一,通过摒弃欲望,我们能够减少对外界的执着和渴求,从而使内心更加平静。
第三章:克制情绪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了舍弃欲望外,克制情绪也是实现内心安宁的关键之一。
人们常常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四章:顺应自然与融入宇宙的大同道德经中提倡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也是实现内心安宁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验到宇宙的大同,从而使内心产生深厚的安宁感。
第五章:修身以成德与追求内在的美好道德经中强调修身以成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通过修身,我们能够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追求内在的美好,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与安宁。
第六章:虚心谦卑与超越自我在实现内心安宁的过程中,虚心谦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通过虚心谦卑,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境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结语:实现内心的安宁能够提升我们的品质和境界。
通过舍弃欲望、克制情绪、顺应自然、修身以成德、虚心谦卑等方式,我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而提升个人的发展与成长。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去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实现更高级别的内心安宁。
《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作者:杜瑞霞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杜瑞霞(张家口学院人文社科系;张家口学院学生工作处,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几方面论述《道德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心理学思想;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67-02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是春秋时老子李耳所著的文化名著,是一部集哲学、文学、美学、政治学、管理学与伦理学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道德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燕国材认为《道德经》中包含着关于认知过程、情欲心理、学习心理和知人之法等心理学思想。
[1]1-9《道德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如谢军和赵琼认为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对情感、人性、人际关系和诚信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31-133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等方面论述《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试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借鉴与启示。
一、《道德经》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启示《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合一、内心和谐统一的个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3-183,即万物都是阴阳统一体,一阴一阳为之道,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成熟的个体可以将理智的男性化的一面与情感的女性化的一面整合起来,自我强大的个体可以较好的处理好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达到内心和谐统一。
心理学家荣格强调心理健康的个体可以同时整合内心的各个部分最终达到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统一[4]48-53,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中得一就是指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在于培养得一的个体,最终能够“载营魄抱一”、实现内心的和谐统一。
《道德经》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初探
《道德经》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初探
谢军;赵琼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思想深邃、涉及深远,挖掘<道德经>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人性教育、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谢军;赵琼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南,长沙,41008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
【相关文献】
1.《道德经》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初探 [J], 谢军;赵琼
2.《道德经》"尊道重德"蕴涵的心理健康思想 [J], 符莉
3.《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J], 杜瑞霞
4.《道德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J], 杜瑞霞;;
5.道家以“道”为轴的多维思想蕴涵及其现代意义——基于《道德经》的文本考察[J], 廖晓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摘要:《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体现了关注人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倾向,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心理健康;“道”;清静无为正文:《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认知主义心理疗法以及行为主义心理疗法等等,甚至连心理学也是一个外来词汇。
在心理层面,人们多汲取西方文化的养料,对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关注的少之又少。
然而其实早在《道德经》中,已经体现出老子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如《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其中,“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
”[1]即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老子》中,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一定的论说,体现了老子思想对于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视。
不仅如此,《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婴儿”、“婴孩”的理想纯真状态。
如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婴儿?”[1]第二十八章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这里的“婴”、“孩”都体现着道家对于质朴纯真的心灵世界的肯定和追求,这无疑也看作是道家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道德经》中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道德经》不仅仅是关注到了人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
《道德经》中突出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通过辨证地论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静无为的纯净的精神家园,倡导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少私寡欲、顺其自然的身心修养方式。
1.明“道”——顺应客观规律“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宇宙;二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规律,驾驭现实存在,是因为他悟出了“道”。
而万事万物想要长久,也是因为顺应了“道”。
如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十四章说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第十六章中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等等,都体现了《道德经》中提倡明“道”的思想。
明“道”即可以理解为认识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
通过明“道”,顺应规律不妄作,才能“道乃久,没身不殆”,即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老子认为造成心灵困扰的重要原因就是欲念太多。
如第十二章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第三章中的“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 第四十六章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老子认为,人生而有欲,而欲望挑拨人的内心,人心不必生是非。
唯有“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因此他提倡“少私寡欲”和“知足知止”。
“少私寡欲”重在强调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从根本上减少扰乱心灵的可能。
而“知足知止”重在强调对当下的满足,知足才常乐。
如果只是减少欲望而不懂得知足,那么人们的心灵还是不会归于宁静安乐。
这两者看似相似,实则有着不同的侧重,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缺一不可。
3.无为不争,宠辱不惊“不争”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如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中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第八十一章中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等等。
“不争”可以从心理矛盾本身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起到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
从最直接的心理角度去说,老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去争夺,就不会引起过错从而招致批判,造成心理压力、焦虑或者矛盾。
同时,“不争”也是博大胸怀的体现,蕴含着一直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外,“不争”也可以作为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必为了争夺利益而勾心斗角、互相伤害。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带来愉悦满足,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老子还提出了“宠辱”观,主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面对“荣观”,超然处之,面对屈辱,知足淡然,不为荣辱所左右,反之则“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由此可见,荣辱会让人患得患失,危害人的身心。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心太,让自己得到超脱,使心灵得到安顿,让心理处于和顺的境界,保持一颗进退自然的平常心。
4.返朴归真,致虚守静。
上面提到过,老子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达到“婴孩”纯真质朴的心灵状态,因此他主张“返朴归真”,使人们的心理回归到最初的像婴孩般质朴无暇的状态之中。
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就是在强调要回归本初的状态,呼唤心灵纯真本质的回归。
此外,老子还强调要“致虚守静”。
《道德经》十六章中提到:“致虚极,守静笃”,这里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第四十五章中的“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也可以作此理解。
通过这两点,老子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外界事物的诱惑而迷失方向,失去真我。
总之,不论是“返朴归真”还是“致虚守静”,都体现了老子对于心理世界纯真宁静的追求,这既可以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在浮躁之中迷失自我,造成心灵和精神的困扰,而“返朴归真”和“致虚守静”则为恢复和保持心灵的清明宁静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人们能够在浮躁之中沉淀下来,固守本心。
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致虚守静”绝不是一种停滞,而是以静制动,走的更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老子思想不仅为人们保持心理健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法和理论,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道”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和根本,也是万事万物正常运行的自然规律,而明“道”则成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前提。
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是从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角度阐述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
基于此,老子还提出了其他方法,即“无为不争,宠辱不惊”等,这是达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最后,在达到心理健康后,“返朴归真,致虚守静”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和境界。
不论是以上何种方法,最终老子都主张人们的心理应该归于和顺宁静,因此“返朴归真和致虚守静”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状态。
因此说,老子的思想呈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三、《道德经》的心理思想与西方心理辅导技术的相通性1.“道德经”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派,注重“人”本身,强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
人本主义学派中有两大重要理论,即罗杰斯的以自我概念为基础的自我理论和马斯洛的以需求层次为基础的自我实现理论。
这两大理论与《道德经》中的思想都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1)老子的“人贵论”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而人占据其中之一。
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人贵论”思想已然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与罗杰斯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如出一辙。
(2)老子的“无为”、“贵柔”思想与罗杰斯的“来者中心疗法”①“无为”的治疗手段罗杰斯的“来者中心疗法”不太注重治疗技巧,他坚持治疗者不用自己的理论去影响甚至强加给来访者,不去强制干涉来访者的内心,而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来访者自己内心世界发生变化。
治疗者做的更多的是倾听理解,而不是像行为主义疗法那样去对咨询者的行为进行调整和干涉。
这无疑体现着一种十分鲜明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②“有为”的治疗目的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无为”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实现“有为”。
而罗杰斯的“来者中心疗法”也是如此,虽然他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从来不给来访者什么回答,但是他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解决心理问题,最终也是达到了“有为”。
③“贵柔”的治疗过程罗杰斯的治疗技术是反对操纵支配来访者的,他主张激发咨询者的情绪,使咨询者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自己,而不是运用指令性治疗技巧直接对咨询者的行为进行干涉。
这与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的“贵柔”思想相近,如果咨询师过分干预咨询者,刻意控制某些行为的发生,有可能会让咨询者的防御心加强,不利于心理咨询的进行。
(3)《道德经》的情欲观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而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的需要,他认为每个人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并对心理健康起着不同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需要合理适度并常常得到满足,那么他往往感到愉悦、满意等正面情绪。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过多、不当而难以满足,那么他会陷入到消极情绪的困扰之中,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这与上文所提及的老子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原理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