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有言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尝试翻译、诠释及评论此段 *** 的内涵,并举例说明此 *** 对于人生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恶,凡指一切丑陋的事物。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

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

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

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

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丑恶即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所以的意思。

通过对上句美丑、善恶这两对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引出下文。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世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名声)、前,而厌恶其反面,其结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学,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

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 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

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连词,承上启下,通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的第二章是一篇深入浅出的哲学短篇。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章节,带领读者一同感悟其中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章节的核心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世间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美的存在,恶才会显现出来;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善的存在,恶才会消失。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贯穿了整个自然界,不仅仅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下,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观点。

这里的「有无」指的是存在与不存在,「难易」指的是困难与容易,「长短」指的是长与短,「高下」指的是高与低,「音声」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前后」指的是时间的先后。

老子认为,这些对立的存在才构成了世界的平衡与和谐。

那么,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平衡与和谐呢?老子认为,圣人能够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的「无为」并非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强求,不逆流而上。

圣人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去扰乱它的运行,从而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同时,圣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他人,而不是口头上的教导。

通过身体力行,圣人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让他人自然而然地追随。

另外,老子还提到了「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的「作焉而不辞」指的是万物自然地运行,不计较得失;「生而不有」指的是不将万物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为而不恃」指的是不依赖他人的赞许;「功成而弗居」指的是不沉溺于功成之后的成就感。

这些观点都是在强调圣人的无私和超脱。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思想并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中国社会,而是具有普适性的。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二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普遍都能辨别美和善,但是正因为有美和善的存在,就会有丑和恶的对立。

这是一个道德观念的启示,告诉我们美和善是需要与丑和恶相对照才能被认知和感受到的。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讲的是事物的相互关系。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都是事物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

这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是多元而复杂的,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差异和平衡。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讲的是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圣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张扬自己的行为,而是默默地做事,默默地教导他人。

圣人不依附于物质,不依赖他人的肯定,不居功自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写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追求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地留存下来。

这是一种境界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功利心,超越物质欲望,才能真正地获得长久的影响和存在。

从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启示。

他告诉我们要辨别美和善,要理解事物的对立关系,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的境界,要超越功利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力量。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追求升职加薪、名利权势,但是这些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二章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哲学著作,它讲述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道理。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美好和善良是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而恶劣和不善则是人们共同排斥的价值观。

这个道理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我的理解中,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只有在道德的支撑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而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无法持续发展。

同时,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共同的价值观。

只有当人们共同认同美好和善良的价值观时,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而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分歧和冲突,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和冲突。

在我的实践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美好和善良的价值,同时也要教育他们避免恶劣和不善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道德经第二章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哲学著作,它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只有在道德的支撑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当人们共同认同美好和善良的价值观时,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在我的实践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

《道德经》精解第二章

《道德经》精解第二章

《道德经》精解第二章【原文叙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已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

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精解】在开篇对“道”进行了阐释后,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开始展现他的辩证思想,从对立与统一的认识出发,推出了其思想中核心的政治理念一“无为”。

由“道”引导生发的一切现象事物都是相对的,也就是“相对性”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的基本面相。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世界之中的一切现象事物,即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既对立又统一地看待问题。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表现出来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暗含的另一面,这样才算是完整地看清事物的特征。

老子把这种辩证性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概括为两个字“无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地无心而为,不知善或不善,也不求善。

一旦知善或不善,就会求善,一求善就变成了有心而为的“人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回归自然,遵行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人为地干扰、破坏它,既看到事物对立的两面,也不再主观上对其中的一面进行肯定或否定,只是任其自然发展,这样美丑善恶的对立自然就会消解,一切万物自然就能回到原来的浑然为一的状态,即“道”的状态。

道德经第二章内容和解析

道德经第二章内容和解析

道德经第二章,下面是其内容及解析:内容:道德经第二章主要在论述道德的本质,揭示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章的部分内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为人们普遍认同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么恶劣的事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人们普遍认同善行是善良的,那么恶行就已经被排除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为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赖,难与易相互关联,长与短相互衬托,高与下相互对比,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严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为圣人处事顺应自然,实行不发政令的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施为万物而不依仗,成就功业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泯没。

解析:道德经第二章表达了许多在哲学和道德思考中常见的二元对立概念,包括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

通过这些对立的概念,作者试图揭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与理解,以及这些道德观念背后的互相依赖和相互构成的关系。

通过这些对立的概念,道德经表达了一种相对主义的思想,认为道德价值的存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任何道德判断都是基于对立概念的比较和衡量,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确定某种事物是绝对美好或绝对善良的。

因此,道德经主张人们应该保持相对平衡的心态,不要过于偏向某一极端。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相互依赖和互补的观念。

存在与不存在、难与易、长与短等对立概念并非是对立的对立,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在存在对立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真谛和价值。

整体而言,道德经第二章通过对立概念的阐释,呼唤人们应该以平衡的心态来对待道德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

这样的思想观点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相互关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摘要:I.引言- 介绍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解释II.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解释美和恶的相对性- 说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III.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阐述善与不善的相互转化- 以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为例,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IV.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释圣人如何通过无为和不言来治理国家- 描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状态V.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说明圣人不去居功,反而能够长久的道理- 总结道德经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正文:I.引言《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相对性,以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一章的内容。

II.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这一部分,道德经阐述了美与恶的相对性。

美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没有恶,就无法衬托出美。

同样,善与不善也是如此。

这种相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长短、高下、音声等。

因此,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应该用全面的眼光,了解其对立与依存的关系。

III.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这一部分,道德经进一步说明善与不善的相互转化。

善和不善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种转化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

IV.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这一部分,道德经提出了圣人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

圣人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不强求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

同时,圣人还实行不言之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他人。

这种方法使得万物自然生长,不去争夺功劳,反而能够取得长久的成果。

V.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这一部分,道德经总结了第二章的核心思想。

圣人不去居功,反而能够保持长久的地位。

这是因为圣人明白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

通过这种方法,圣人不仅能够取得成功,还能够避免因为居功而带来的弊端。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天下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产生了。

“有”和“无”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切有形相之物皆由无形所生出来的,然後有形之物灭了,再归于於无。

困难与容易是互相比较而形成的,难为大事,易为小事,大事必由小事做起故能成,小事必勿忽略,以能行难行之事,故能取得成功。

长与短乃互相互比较而形成的,无短就无长,无长岂能见现短。

高与下是互相比较而造成倾依的。

高必由下起,泰山聚众土而成高,故无下不能立高,是以下能倾高,无高不能现下,故高能倾下。

音与声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的,音为小声,声为大声,故音为声之本,无音岂能有声,无声岂能知其音。

前与后互相比较而形成顺序的,无前不可现後,无后不现前。

所以圣人之处事以自然无为而行,不以声色俱厉,而以身作则。

仍万物以做而不加主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做于万物而不自视己能,功业成就而而不自居其功。

正因为它不自居其功,所以其功绩就不会被埋没。

心灵药方人世间的事物包括你自己都有茅盾的双方相对立而构成,我们看事物必须看到他的正反两个方面面,防止片面。

处于顺境不要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处逆境不要灰心丧气,丧失斗志。

要知道,事物又是是不断变化的,面对这些变动要淡然处之,而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执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著,一切要拿得起放得下。

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天时、地利、人和之所至,不要去占有那个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为「功在自己」。

「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担心,只要心灵明白就可以了。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总结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总结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第二章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一章讲述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章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第二章讲述了人们对美和善的认知。

它认为,人们在认知美和善的时候,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却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只是表面上的了解,没有深入探究。

事实上,这种表面上的了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使人们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美和善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

在我看来,这一章所传递的核心思想是“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不尽然。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广告所迷惑,它们往往会把一些不太好的东西包装得很漂亮,让人们误以为它们是美好的事物。

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接触到这些事物,去深入了解它们的本质时,才能发现它们的真实面目。

因此,我们应该具备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而是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道德经第二章还强调了一个观念,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美和善也不例外,它们与其相对的丑和恶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平衡,不要过分追求某一种事物,而是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平衡点。

道德经第二章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平衡,不要过分追求某一种事物,而是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平衡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美和善的本质,从而过上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道德经》第二章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辩证思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最美的。

“斯恶已”,“斯”,古文的注解是“这”,“这个”,“这里”的意思。

“恶”就是丑,与美相对应。

“已”同“矣”。

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于是丑也就产生了。

老子提出,美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丑才有美。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不善已”就是恶。

这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对应。

天下都知道善者为善的时候,同时这个恶也就产生了。

“善者为善”,简单的理解就是,善良的人做善事。

都知道“善者为善”,同时“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所谓的善恶、美丑,都是相对的,相比较而言的,天下没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我们不能只看到美和善,还要看到和它对立的东西,就是丑和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也是相互完成的,有难才有易;“形”,比较的意思,有比较,才有“长”和“短”;“盈”就是满的意思,“高”和“下”也是互相包含的;“音”和“声”也是相互调和的;“前”和“后”都是一个跟着一个的。

“恒也”。

“恒”,就是永远是如此。

“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老子没有再说了,说不完。

整个宇宙、人类社会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统一的一个状态。

这是永远如此的一个规律,这是永远的一个规则,这叫“恒也”。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与“善恶”、“美丑”一样的,都是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这个状态,就是我们现在哲学讲的,对立与统一。

这段话是老子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老子认为:客观世界以及反映到人们头脑当中的认识;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所形成的一些看法,它所有这些都包括着相反的、相承的两个方面的因素。

老子的这个观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因此,我们认识世界,就要认识到这样的一个特点,一切事物,包括它的称谓、概念、价值判断,都是在这种相互对待、相互统一的关系中产生的。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

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8。

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译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就产生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出现了不善。

物之有与无是相对而产生,难与易是比较而形成,长与短是相比而成,高与下有明显倾向,音与声合拍相和,前与后紧跟相随。

因此圣人做事,皆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不施言教,潜移默化。

万物兴作,不妄治理;生长万物,不占为私有;有所作为,不自恃其能;业有成就,不自居其功。

只有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评议本章先从“相对论”说起,主旨是在阐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

前八句为“相对论”,后八句是讲治国之道。

前八句是为后八句所作的铺垫。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前与后等,皆相对而生,相辅相成。

这也可以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的“相对论”,其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

所以,老子大力赞扬道家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

老子说“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处世哲学。

本章中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治”,是宣扬道家思想的套话,并非本章的主导思想。

高亨先生忽视了本章的主导思想,因此得出并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

他说老子:“他把这个规律用到政治上,则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有私与无私,都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对立统一的。

得出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无私则成其私。

这就走入唯心主义泥坑了。

”(《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显然有失于偏颇。

应当看到,老子宣扬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柔克刚”、“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治国主张,都表现了积极奋进的思想,并不消极。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第一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

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善良和正义的,而什么是丑恶、邪恶和不道德的。

这是人类的直觉和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

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辩论和争论,就可以达成一致。

第二节:“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表达的是相反事物的互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富就没有穷,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

这种互补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根本结构,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反复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是谦虚、无私、有智慧和胸怀大志的人。

他应该不说空话,不乱动手,而是默默地工作,不为功名利禄而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成果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

第四节:“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像圣人一样,不要为了功名利禄而停下脚步。

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离开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才能赢得真正的成功和无尽的荣誉。

第五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领袖来说,他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不偏袒,不霸权,遵守公平和正义。

让民众感到公正的待遇和安全的社区,这是领袖的责任,而领袖的成功就体现在这些群众的满意和忠诚。

综上所述,第二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道德和语言中的重要规律,以及一个领袖应该如何做才能赢得其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这些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

道德经02章美丑善恶——观念的“相对论”

道德经02章美丑善恶——观念的“相对论”

道德经02章美丑善恶——观念的“相对论”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①天下皆知:天下人都知道。

②美之为美: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

③斯恶已:“已”通“矣”。

是因为有丑恶作为对立面存在。

④有无相生:有无,有与无的相对概念。

生,呈现。

⑤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成就。

⑥长短相形:长与短相互比较。

⑦高下相倾:高与地相互依赖。

⑧音声相和:声,简单发声;音,经过修饰后的声音。

音与声相互应和。

⑨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跟随。

⑩处无为之事:用无为的方式来处事。

⑪行不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来行教。

⑫作而弗始:通行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也”,这里采用帛书本。

作,兴起。

刚刚兴起时不主宰。

⑬为而弗恃也:为,帮助。

恃,依凭。

帮助万物生长却不自恃有能。

⑭功成而弗居也: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劳。

⑮弗去:去,消除、磨灭。

不会磨灭。

【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是因为有丑恶作为对立面存在着。

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善作为对立面存在着。

由此可以类推,有与无相互呈现,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依赖,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行教。

万事万物在兴起时不去主导它,帮助它成长时不自恃有能,圆满成功了不居其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磨灭。

【悟道】这一章是老子哲学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套朴素辩证逻辑。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是孟子与荀子的争论。

而在他们之先的老子这里,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对而言的。

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不美”在;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在,两者相反相成。

道是本体的存在,而善、恶、美、丑只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现象,而现象是相对的、短暂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

读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读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读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这一章一上来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啥意思呢?就好比大家都觉得大眼睛、高鼻梁是美的标准,那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被当成丑了。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现在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大家都追捧那种美,结果满大街都是相似的脸,反而失去了独特的美。

这就告诉我们啊,美和丑、善和恶其实是相对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我们拼命去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同时制造出了丑和不善。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追求美好的同时,也不小心创造了反面。

然后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连串的“相”字可太妙了。

就像有和无,没有空杯子这个“无”,哪能盛下满满的水这个“有”呢?做事情也是,难和易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说爬山,看着高高的山觉得难,可当你一步一步爬上去,回头看那些走过的路,就发现也没那么难了,难和易就在这过程中互相转化了。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也都是这个理儿,这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一个人声音高,另一个人声音也跟着高起来,这就是“音声相和”,相互作用着呢。

再看后面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无为”可不是啥都不做的意思。

我觉得更像是不刻意去做,不强求。

就像种花,你不能天天扒开土看看种子长没长,得让它按照自然规律去生长。

“行不言之教”也特别酷,有时候父母或者老师唠唠叨叨地教育,还不如自己以身作则。

比如说你想让孩子爱看书,你自己整天抱着手机,那可不行。

你得自己先拿起书看,孩子自然就会跟着学。

徐慎檀:《道德经》第二章释义

徐慎檀:《道德经》第二章释义

徐慎檀:《道德经》第二章释义今天我们来讲一下《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里,主要是在讲美丑、善不善等的相互对立。

有和无是上一章提到的道的有和无的状态,对应客观世界的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未发生等。

具体来说,“盈”是充满,在这里头引申为互相的对立和依存。

“音”是指发音最初的声音,“声”是指发音之后的余音,音声相和,就是音声的相应,也引申为相互对立和依存,“恒”是经常的普通的持久的。

这一则实际上是《道德经》的辩证思想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他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以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在讲它们的相互对应的关系和互相的转变。

这里头要特别注意的是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以自己的心意为原则,一定要去做什么。

是根据客观的情况,需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如何做的好,就如何做,而不是我非要怎么做,我一定要为了什么做而做,所以才有后面会提到的无为无不为。

再有一个点,是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不是说没有语言的教育,而是不依赖语言的教育。

也就是我们说的言传,更要有身教,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带动作用等等,就是“教”,一定是不仅指望着言。

这个里头所有的美、恶、善、不善,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它叫“两边”,一定是要超越两边,而行“中道”,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智慧思想!再有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万物作而弗始。

弗就是不的意思,万物作而不始,是指不刻意的去产生。

因为按着《道德经》的思想,一切的产生都是有他自己的转变。

所以圣人不会去刻意地产生什么,发动什么。

但是当事情来了的时候,圣人会把它向好的方面引导。

所以才是作而弗始,也就是说去做,但是却不是主动挑起。

生而弗有,养育他但不认为这是自己所有。

为而不恃,我去努力的做了,但是不把它作为一种倚仗凭恃。

白话解读《道德经》第二章

白话解读《道德经》第二章

⽩话解读《道德经》第⼆章《道德经》第⼆章是⽼⼦从周易筮卦阴阳⾓度展开的论述,认为万事万物有阳必有阴,有表现的⼀⾯,必有隐藏的⼀⾯。

⽼⼦还由此指出,有⾼⼤者,必有低⼩者,所以真正的圣贤不会让⾃⼰显⽰的⾼⼤,⽽是让民众以朴实⾃显⾼⼤,这才是真正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 | 杨吉德【⽩话解读第⼆章】天下之⼈都知道展现到⼈们⾯前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是只看到阳的⼀⾯,⽽没看到阴的⼀⾯。

真正剖析起来,你就会看到丑恶的⼀⾯了。

都知道善的⾏为带给他⼈舒⼼的感受,那是只看到展现给你的表⾯现象。

真正剖析其动机和没有展现给你的另⼀⾯,可能就不是那么善良了。

阴阳是相互依托⽽存在的,从来就没有单独⼀体的存在,你看到的是展⽰给你的,⼀定有没展现的另⼀⾯。

你觉得⼀件事情很难完成,是因为有很容易做到的所产⽣出来的暗⽰。

你看到⼀个东西形状很长,是因为有短的物件产⽣出来的⽐较。

你看到⼀个建筑很⾼⼤,是因为你站在相对低的位置来做出来的判断。

你听到声⾳美妙,是因为你总处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对⽐出来的。

你⾛在前⾯,说明后⾯⼀定另有⼈跟随着你。

你看到阳的⼀⾯,必然有阴的⼀⾯存在。

阳的⾼⼤就衬托出阴的低⼩,所以圣德之⼈不去表现⾃⼰⾼⼤的形象,避免贬低民众的形象和⾃尊⼼。

圣德之⼈不发表让⼈感恩的话语,以免使民众依赖上天的恩赐⽽产⽣懒惰情绪。

为什么春天万物蓬勃⽣长⽽没有遥遥领先者,是为了把希望留给后继者。

所以我们不论做了什么成绩,不要在⼈前⾃以为傲;不论完成了多么⼤的功业,也不要把功劳都据为⼰有。

因为你据为⼰有,没有希望成就的⼈只好来剥夺。

只要你不把功劳都据为⼰有,属于你的就不会离你⽽去。

(本章讲解请参阅《告诉你真实的⽼⼦第2章-如何理解阴阳法则》)【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不始。

(⽣⽽不有)。

为⽽不恃,功成⽽弗居。

学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事物存在着相对的好坏
和美丑,但一旦人们将其分别定义后,就会出现偏见和成见,人们就
只看到了表面的美好或者恶劣,而看不见它们背后存在的本质。

因此,我们应该超越好坏和美丑的对立,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对待各种事物。

道德经还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说:“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

”这说明自然和人类一样没
有偏爱和不偏爱的区分,它们只是平等地存在,人类应该像圣人一样
对待自然和百姓,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之相处。

此外,道德经还告诉我们要谦虚,不要追逐权利和虚荣。

它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吾自然。

”这说明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是谦虚的,不会因为功劳而得意忘形,而是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情,让人们认
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它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
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量,同时不与其他事物争斗,才能达到真正的和
谐和平衡。

只有平衡才能让我们避免偏见和成见,使事物朝着更好的
方向发展。

总之,《道德经》第二章教会我们超越表面,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不要以成见束缚自己的思想;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追逐权力和虚荣;教会我们保持平衡,避免偏见和成见的干扰。

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勇敢、真挚、充满信仰的道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美丑善恶更易纷,弗为弗恃终无失——《道德经》解第二

美丑善恶更易纷,弗为弗恃终无失——《道德经》解第二

美丑善恶更易纷,弗为弗恃终⽆失——《道德经》解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和下互相充实,⾳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华馆馆主解语:⽼⼦在第⼀章中提出了道的本体,并发明了道的两个法门——有与⽆。

其实这⾥⾯已经蕴含了辩证法的思想。

在本章中,⽼⼦强化了这个思想,从⾃然的观察中対举了多组相互对⽴、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概念:美与丑、由此,⽼⼦也把这种对⾃然界的观察运⽤于⼈类社会中,⼈类应该根据道的法则,顺其⾃然,不要胡乱作为,盲⽬⾏动,⼀切就会有⼀个良好的结果。

这个结果乃是因为道的运⾏,⽽不是⼈的功劳,故⽽不应该居功⾃傲。

因此,⽼⼦的观念在值得⼀提的是儒家和道家都有圣⼈的概念,但⼆者是截然不同的,这跟前⾯提到的思想分野有紧密联系。

要⽽⾔之,道家的圣⼈是法于天地,优游于⼤道,儒家的圣⼈却是⼈世间的法式、德⾏的楷模,前者明于天道,后者长于⼈道。

孰长孰短本章关键词:⽅法论辩证法⽆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
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导读】
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

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

【解析】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

天下
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

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

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

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

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

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结果,一是坏的结果,可人们总是喜欢接受好的结果而难以接受坏的结果,缺少应有的从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茫,或是悲痛欲绝。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她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的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

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他们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经典解读】老子对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的论述,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系统而深刻地揭露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规律的文辞,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老子以矛盾法则为基础,深刻地指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这种相互之间的变化是自然万物的根本性质。

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一种对立统一的世界
观,然后在其基础之上探索“圣人”治国处事的方式,即“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通过顺应天地大道,世间最根本的那些自然规律而达到一种内与外,大与小,个人与集体的和谐。

很多朝代,尤其是战乱刚刚结束之后,社会复苏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于治国、治家来说就极为重要。

比如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国家在秦末的战乱废墟上逐渐恢复过来,实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并非是毫无作为,相反它是大有作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

无为是指不违反世间大道,不肆意妄为,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

比之于汉初,就可见无为而治并非不治,有国,有吏,有法,但国策宽松,祛律温和,官吏治民能顺应民意,劳役税收皆能体谅民力,合符节气,故能“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原道训》)。

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辩证统一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亦随
处可见,善恶、是非、强弱、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生真谛。

在生活中只有知道这些,才能从黑暗中发现光明,从困境中找到希望,茫茫乱世中坚守一方清净;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做到不断进取,居安思危,正确地思考所遇到事情的是非善恶;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观察它们的本质,寻找隐藏在表象内部的真实,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纵观万物。

【哲理引申】“道”贯穿于天地
万物之间,盛衰存亡,生死病老无不依道而行。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是农民种地应该遵从的规律,晚种或是早收都必将违反植物生长之道,使生产受损。

“揠苗助长”便是最好的例子,将麦苗硬生生地拔出来,不仅不会让它生长更快,还会导致枯萎。

小到教育儿童,大到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改革无不如此。

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相互征战,中华大地一片荒芜,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又先后进行多次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最后虽然统一天下,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民众,到处都是一片颓废景象。

又经诸吕之乱,到汉文帝刘恒登基时,国库空虚,民力凋零,社会陷入了停滞之中。

汉文帝清晰地看到了国家、社会破败萧条的状态。

他并没有立刻采取严厉的法治政策,而是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针。

首先,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长期未变。

其次,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开荒,开放山川泽林,任人们进入开垦。

再次,提倡节俭,禁止浪费。

汉文帝在位期间,官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

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

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

”为了减免人民税赋,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

最后,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
制,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允许地方因地制宜地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

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汉景帝时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思想,他重用晁错,提高粮食价格,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汉景帝还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文景二帝还抑制豪强,废除严厉的刑罚,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经两代的休养生息,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

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视频为什么你们的能跳极乐净土?而我的却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