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 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合集下载

《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

《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

《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妈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效法大地,比如四季轮回,根据节气来耕种劳作;大地春来花开,冬有冰雪,这是大地效法天,遵循天所做出的变化,天是遵循道的原则,道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与天、人与地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4、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听不到正常的声音,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丰盛的美食会使人吃得一时爽快,野外驰骋狞猎会使人心变得残忍疯狂,拥有难得的财宝会使人行为不轨,而要作出防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真正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人,但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这才是开明,具是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只是凭着一种力量,能战自已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一是善良慈爱,二是懂得节俭,三是不敢在众人面前争先恐后。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一种无形的规律,是独一无二的,道可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结合才产生第三者,世间万物都产生于阴、阳的结合。

这是“道”所阐述的规律。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要防止、而有所作为;在事情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就先要进行惩治,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这两句话,说的是德与道的关系。

从于道者为德,所以老子说:唯道是从。

老子用“唯......是......”的句式强调的是,是不是德,有没有德,只看是否尊道、守道、行道。

道是德之本。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道不离天地万物。

“万物作焉而不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德,是天地万物对不辞于自身的道的体现。

道是德之本,德是天地万物对道的体现,所以,德是道之表,是虚有。

虚有的意思是空虚无为,所以,老子把德,称之为孔德。

孔者,空虚为为也。

天地万物,有其形,有其象,有其色,有其声,有其状,有其态,有其物,有其体。

天地万物的如此形象,从其有道而言,是无为。

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看起来是“有其为”,但天地万物的看似“有其为”是道的具体体现。

所以,天地万物尊道守道行道而生生不息,表达的是道的无为。

而天地万物对道的如此无为表达,就是德。

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容者,形象也。

老子既然说“孔德之容”,就要对德之形象具体描述。

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具体描述了德之“容”。

德之“容”如何?“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段话,是老子对“孔德”之“容”有描写: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层: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之为物,是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天地万物是道这个本的“物”之体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是具体的事物,有形,有象,有状,有态,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这就是物,道之物态化。

但深藏在如此物态化里的道,是什么样呢?唯恍唯惚。

唯恍唯惚是什么样的?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有也恍惚,无也恍惚;无,不见其形,有,运化无穷。

深藏于天地万物的道,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道是恍惚的,但在如此恍惚中,有象,有物,象和物就是天地万物的形、象、状、态,即能看得见的物之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解读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解读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解读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行踪,以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既真又纯,可相信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

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解读心得1.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

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2.“道”虚无缥缈,深不可测。

但并非捉摸不到。

它虽然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形有象,有实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虽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实质,得道之人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诚实可信、真纯可验。

说明“道”是真实存在、值得人追求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3.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们只有顺道而行,才能抓住这个事物发展的真理,从而及时行动,获得成功。

老子自己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所以领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4.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

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前人校注道本不可以物言,此言为物者,病万物皆出于道也。

——范应元道唯恍惚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

道唯恍惚,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河上公阅自门而出者,一一而数之,言道如门,万物皆自此往也。

——王辅嗣圣人之所以能知万物之所以然者,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道德经》经典名句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因此,大道废弃物——《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感谢:道德经经典名句:因此,大道有弊,有仁义。

智慧来自风筝,有很大的虚伪。

六亲不睦,有孝子。

房价乱,有忠臣。

道德经汉语解释:因此,只有废除“大道”,仁义才会出现。

领导在用各种智慧技巧管理时,很容易遇到各种伪装。

六亲不睦时,才真正需要说孝子。

国家乱的时候会出现忠臣。

这是“太上皇、河智植”达不到管理境界的情况,也就是“大路”废除后的管理措施。

当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倡什么的时候,其实社会已经没有这种素质了。

大道废除后要强调仁义,管理者要以仁义管理。

大道存在的时候,老百姓都有仁义,已经这样做了,不用说了,不用强调。

大道废除后,仁义消失,仁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特别强调。

老子其实不反对仁义。

他反对的是不按照大道原则做事,过分提倡仁义。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虚伪。

儒学在汉朝从盛行到没落,看到了人们看到当时社会风气恶化而实行的“仁、义、孝、慈”,看到了口齿和现实的巨大差异,看到了虚伪。

老子也反对在管理老百姓时应用太多技巧和智慧。

管理者使用技巧和智慧只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老百姓。

没有这种尝试,管理者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没有其他公式和技巧。

当然,当领导伪装自己的时候,被管理的老百姓也学会伪装自己,使管理更加困难。

历史上最能伪装的是篡汉的王莽。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

当时西汉末年,外戚王室的全权没有王室地位高,所以他把自己打扮成礼贤下士、慷慨仁慈、爱护百姓的名士。

在盛气凌人的王家,他以清流脱颖而出,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所以当时士大夫和老百姓都认为他周公又活过来了。

但是他掌权后,彻底改变了一个人,是一个专制贪婪的暴君,篡夺了一个时代。

当然,最终结果也是死于非命。

孝是子女对大人的爱。

仁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成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大家和睦相处的话,每个人都是孝子贤孙,不需要比较谁孝顺谁不孝。

当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另一个坚持孝子性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译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译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什么意思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出自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 “道”认识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 (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 《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一句话感悟

道德经一句话感悟

道德经一句话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精髓”,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无法通过外在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第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和丑是相对的,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丑陋的存在,美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不好的事物,因为它们也是构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章)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别人需要智慧,了解自己需要清醒的头脑。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4.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五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地是没有感情的,它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

人类也应该像天地一样,对待万物都应该平等,不应该有偏见和歧视。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四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道满足和适度,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过于放纵。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言语和形式来表达的,只有通过内心的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

8.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第三十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这样才能让民众安心、和谐地生活。

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精选《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精选《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赏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我非常喜欢,其中深奥的道家哲学是我非常推崇和推荐学习的,读过之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收获很多不一样的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文化底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帛甲本老子第58章〔注:蓝色字,帛甲本缺,是参照其他版本补上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不少差异。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注释】:(wēi)上微下耳,可能通“聻〞(jiàn),本意是微小的声音。

引申为“微〞,微小,细微。

希:寂静无声,大音假设希。

捪:〔mín〕通“抿〞,抚摸。

夷:无形之物。

至計:全部都计数出来。

:(kǔn)外口内束,可能通“捆〞,捆绑、归结;帛乙本是“〞;王弼本是“混〞。

【解析“〞“希〞和“夷〞】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我理解:人死为鬼,鬼是有形体的,因为人死去之后,还有活着的人对他有印象,能想起他的样子。

这个阶段,叫做“鬼〞。

鬼死为聻: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慢慢被人遗忘,只是偶尔有关于他的声音。

这个阶段,叫做“聻〞。

聻死为希: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没有人再提起了,只有他的坟和在世上留下的痕迹,比方比方住过的屋子,在无声地述说着他曾活过。

《道德经》经典名言及解释

《道德经》经典名言及解释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及其解释1、“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不知常,妄作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

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有了狡诈和虚伪。

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句话的意思是,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物壮则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句话的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固至誉无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导读: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最大的德行愿景,就是顺从着自然大道。

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有无虚实,恍惚难辨!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显现了意象;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渐转为具体的形物了;自然大道是何等深远而幽冥,却隐含着精诚的动力,自然大道的精诚是真切的,这里有其确信不移的地方。

从古到今,人们用了许多名言概念去建构这世界,它总离不开「自然大道」。

就是经由「自然大道」,才能审阅人间大众各种事物。

我何以能够知道人间大众各种事物的情状呢?就凭这「自然大道」。

具体的形物要分辨清楚,但要超越它,真实的图象要明白,但要空却它。

自然大道是无名、无形、无情、无象的,只是个自然而已!顺从着自然大道,就不必强调自觉的德行,精诚自可以
不移,真正的精诚不是勉强,而是自然。

回得「自然大道」,一切清楚明白,人间事物,整整齐齐,一个走不了!。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

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

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

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

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

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

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后感赏析: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

容,意为运动。

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

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

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

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

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

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

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

冥,暗。

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

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

读后感·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

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

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

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

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

《道德经》读书笔记_3

《道德经》读书笔记_3

《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1【摘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代汉语解读】领导者不占据道德高地,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不费很多心思去教化、算计群众,利用计谋去管理百姓,百姓就会慢慢变得善良、孝慈。

不使用精巧别致的东西、放弃能带来大利益的东西,就不会有盗贼。

这三种境界,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找出原因归属:看到事物的本质,保持质朴的本性,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读后感赏析】老子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放低自己,圣与智都是虚幻的名利,不要总是想着别人称自己圣人,不要总觉得自己很聪明。

当人做到领导的位置之后,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是老子特别看重的。

老子强调,以出世的状态做入世的事。

要求领导者放弃追求虚幻的名利,实实在在做好本职工作,造福天下苍生。

然而,历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多,也许只有汉文帝、汉景帝算是比较好地执行了道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国力迅速恢复,百姓富裕。

反面的比比皆是,即使历史上的名君,多数是主动作为、过度作为。

如汉武帝,征伐匈奴,开疆拓土,表面上取得了丰功伟绩。

然而,由于他过度地使用武力,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

好在他晚年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颁发《罪己诏》,调整了国家政策,但汉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步伐已经启动。

历史上很多聪明的皇帝属于妄为、胡作非为的皇帝。

宋徽宗算是一个典型。

宋徽宗的人很聪明,他的艺术成就也很高。

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顶尖艺术家了。

可是他当上了皇帝之后,竟然还热衷于各种虚名。

他总觉得自己是圣人,自封“教主道君皇帝”。

每当天下有祥瑞出现时,他都很高兴,并给予发现者重奖。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于是老百姓也配合其造假,每年都出现各种祥瑞,如黄河清、禽产凤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称身怀道术的道士进言称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

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窈兮冥,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没有清楚、固定的形体,它总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

惚恍中,似能看见它的形象;恍惚中,似能看到其中确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存有精髓呀,这精髓是真实的,精髓中表现出了“信”。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除,依据它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是怎样知道万事万物发展的呢?是依据“道”。

德是人们生活中善行为的表现。

德是道真气在个体中聚集的显现。

德的生成及表现,完全依据道的准则。

有德必定有道,有道才能生德。

道之容貌,恍恍惚惚;徳存在于道中,并在“道”中有所显现;“道”含有徳,但不能说德性就是“道”性。

“道”空虚混沌,无善无恶,即善即恶;包含万物所有。

徳存在于“道”中,徳是人性中存在的,被人类普遍推崇的“善”的行为。

道的体现和作用,模糊、混沌、迷离难于捉摸。

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有道的形象;在迷离瞬息之间又好象有很现实的事物存在。

道深远曲折,深奥迷蒙,但其中有精,生万物而不穷;其精浑朴纯真,其中藏的“信”(如:天地、四时规律的运行等),“信”的品德,让人类有了考察万物的依据。

道以徳而显现,徳的形态却是由道决定。

德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为善的标准;道无善无恶,包含所有。

善为一,不善为二,道即是不二。

做人的基本是善,遵照道德标准去生活就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

善行及其它善举,是人们追求基本道德的法门,学人应当以道的行为规范为准则,由善聚德,由小聚大,终将会德行圆满,进入无善无恶的境界,与道相合。

大道无形却有象——《道德经》感悟(22)

大道无形却有象——《道德经》感悟(22)

大道无形却有象——《道德经》感悟(22)孔德之荣,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大德的行为表现,完全合乎道的原则,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东西。

它广博深远,其中却有精微之气。

这个精微之气是非常真实的,可以验证。

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不会落空,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

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就是依据这个道啊。

这一章在读的时候一定要一气呵成,古文的那种淋漓尽致的气势和美感才能显现。

读起来虽美,但文义却不大好理解,很抽象,确实给人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

但老子所说的“恍惚”并非现代词语的含义,“恍惚”在这里是指得道之人,心地光明,飘然自在的境界,通常是指顿悟之后,内心的一片光明之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这个东西,能让得道之人达到内心一片光明的境界。

那这种得道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完全的虚无缥缈还是有形有象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们注意这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象、物、精、信”。

“象”——“境界”的意思,大象无形,就是大的境界是没有形状的。

“物”——“这个东西”,既非唯心也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状态。

“精”——“精神之精”,包含精华,精气,指一个人的精气神。

“信”——“信任、验证”,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而且可以验证。

“其精甚真” 道中蕴含的精华就像一个人的精气神儿,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就像我们平常形容一个人的状态好时,会说:这个人的精神真好!修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身体的确是会发生变化的。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学佛修道,只要到某一阶段,必然变化气质,心境开朗,即使没有返老还童,至少也能祛病消灾,身体健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来源:道教之音作者:非常道时间:2017-08-09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的解释是非常多的。

有的解释是“大”;有的解释是“瞳孔”;有的解释是“极小的孔”,我认为还是王弼的解释最正确,应该是“空”的意思,因为无论是极大还是极小的尽头都是空。

至于“瞳孔”的解释,就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

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

”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人的目光再深邃,也无法完全洞察大道的踪迹,因为人对于道的体悟,即使非常的深刻,也只能是道以“德”在人身之体现,属于“人之德”,而“人之德”永远只是人近于道的高级修养。

德发展的终极便是“上德无为”,就是“空”,所以“孔”就是“空”的意思。

“容”按表面的意思就是形态,其实是“容于万物”之意。

由于“上德无为”,内心便是虚空的状态,于是身心及一切万物皆空,也就与万物相容,“合光同尘”。

如果不能体悟到虚空的境界,就不能与万物和谐相容,必会有所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空”和“容”并不是道的境界,仍然是“上德”在人身之体现。

“唯”就是心中唯一的意思。

“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

”一心和专一是最重要的,世人大多时是“三心二意”,这就是人道的堕落根源,散乱的内心就会扰乱元神的清静,就不能与道相通。

如果能够一念纯真,返观为“道生一”的虚无境界,就可与道相感,“道自来居”。

“从”就是跟随从属的意思。

即使已经达到“上德无为”的虚空境界,也要以清静纯真的一心,跟随从属于大道。

大道是永恒的宗主,他的伟大是一切众生穷尽所有也不能窥见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意思是,大德的形态行踪,是随着“道”转移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这章讲道的生机妙有。

老子在第一章说:道是不可道的。

可是不可道,还是要道,这样我们才知道。

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是先说,我不知道,但是我告诉你。

这就是学老子。

老子先说这个是不可道的,然后下面都是很勉强来讲的。

大家听听就好了,要自己用心去悟,不要把老子的话当做宝典,一个字都不能改。

我们很多人就是如此,认为这个经一个字都不能改,那它就没有用了。

孔德之容,“孔德”,就是大德,也就是老子讲的玄德,以空为德。

如果你对一个中国人说多亏你帮忙,他肯定说没有没有。

他是不会承认的。

如果一个人说,没有我你哪有今天?这种话都是废话。

因为别人听了只有反感,绝对没有好感。

德是变化的,它是道的作用,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德的部分,看不到道的部分。

仔细品读“道德”二字,我们只能看到“德”,它是个态度,是个行为,是个言词,是个表现;但是“道”,我们始终看不见。

因此,“大德”,只能用形容的方式来让大家有所了解,而不是真的就是这样。

惟道是从,就是大德,完全跟着道去走,而不要想东想西。

如果将“惟道是从”变成遵从老子的一个强烈主张,这也不是好事情,因为它一旦变成宗教就糟糕了。

将不“惟道是从”的人视为坏蛋,这是不对的。

道太大了,坏蛋也在道上,如果坏蛋不在道上的话,那道就太小了。

小德不可能“惟道是从”。

孔子也说过:大的事情不要违规,小的事情无所谓。

比如遵守红绿灯的问题。

大都市人多车多,每一个人都要守规矩,再急也应该按照红绿灯来,不要觉得闯一次没有问题,往往你认为没有问题的才出大问题,这就叫道。

但在乡下还管什么红绿灯,看来看去一个人都没有,还在那里站着干什么?没车没人就不一定非得这样,这才叫弹性。

现在不是这样,讲得好像什么都是一样的。

那就僵化了。

傅佩荣先生解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

老子的“道”很简单,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通过对《论语》中部分名⾔的翻译解读,我们知道孔⼦的思想都是关于祖规祖法内容的思想理论,并且孔⼦之名不是⼈物的名字,⽽是著作的名称,孔⼦就是孔著!从孔⼦所谈到的祖规祖法内容来看,很显然是与《道德经》中黄帝的思想不⼀致的,⽽黄帝的思想是⼀直延续到秦朝灭亡前的主体思想,因此,孔⼦就⼀定不是黄帝⾄西汉之前这段历史时期的⼈物!不在这段历史时期,就⼀定在黄帝之前,因为秦朝灭亡后的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祖规祖法的内容了!道经,第⼆⼗⼀章(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道经,第⼆⼗⼀章(专家译⽂)⼤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经,第⼆⼗⼀章(译⽂初稿)孔德之要,据古⽽著道,道之所⾔,惟⼊惟否,否兮⼊兮,⽆碍祖法,⼊兮否兮,祖法⽆异,⽅兮圆兮,祖法乏青,青乏⾄繁,祖法⽆⾔。

⾃古⾄今,标准限制,祖法之理,难以宣扬,⼊载之愿,⽆法得偿。

吾全⾯改之,千古不变之标准,就此终结。

以上是《道德经》第⼆⼗⼀章的原⽂、专家译⽂、和我的译⽂初稿。

当我看到专家将孔德译为⼤德时,⽴刻让我想起了秦公⼀号⼤墓铭⽂中的“夏”字!不是因为那个字不是“夏”字,⽽是因为今天的⼈们不相信“夏”字会出现在秦公的⼤墓之中!所以眼睁睁的将清清楚楚的“夏”字翻译成了其他意思的名词。

这⾥的“孔”字也同样如此,不是因为不是“孔”字,⽽是因为⼈们不相信“孔”会出现在黄帝的⾔语之中!孔德之要,据古⽽著道。

《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

《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

《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原文】孔德之容①,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mǐng)兮③,其中有精;其精甚真④。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⑤。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①孔:是“大”的意思。

②恍:不清楚。

惚:不清楚。

③窈:深远。

冥(mǐng):暗昧不清楚。

④精:是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

⑤阅:认识。

甫:同“父”。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

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是非常实在的,其中有信验可凭。

从现在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

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是从道开始认识的。

【导读】“道”是由极其微细的物质所组成的。

道虽然恍惚缥缈,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万物的本源。

世间最大的德,也是遵循着道的。

通过道,人们可以知道世界的初始。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道”和“德”的关系,认为德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从”。

老子所说的道,既有虚无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

道虚无缥缈,却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是因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因此,道无所不在。

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统领全篇。

“孔”字的常意,归纳起来就是广大、非常、通达、博大的意思。

“容”指的是包容,这个字的上面是个宝盖头,象征一个房屋,下面是个谷字,也就是空虚的山坳。

心胸包容天地,就连坏人也能容得下,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德性的人。

另外这个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容貌。

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德性时,就会表现出神采奕奕的表情,而不是愤怒或消极的神色。

在本章里,老子再次对“大道”作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似有若无的。

然而在恍惚之中辽存在着一种形象,那就是宇宙;在恍惚之中还有一种物质在流转,那就是大气。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一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一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①,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②。

沕呵望呵,中有象③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④,中有精⑤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⑥。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注释】①孔德之容:“孔”是大的意思;“容”当动作、容态讲②唯望唯沕:望:辽阔、辽远的意思。

沕:深远的意思。

③象:是体现,表现,象是有一个物体,它在外边所呈现的东西叫象。

④幽呵冥呵:幽:深远的意思。

冥:指比较暗。

⑤精:核心的物质,万物生长发育的根本。

⑥ 众父:万物的开端。

【译文】有德之人一行一动,都是按照道的准则。

道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因为道深远、辽阔,所以无处不在。

由于道深远、辽阔,开始有物质的表“象”,然后开始有“物”形成。

深远的难以琢磨,其中具有核心的物质“精”。

“精”是非常真实的存在的,其中有非常信验真实的东西。

今天到古代往以前推,道的运用,一直是这个规律。

万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来生发、来形成的。

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规律?就是因为我知道了道的规律。

【延伸阅读】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道”和“德”的关系,认为德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从”。

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就“有德”,合于道者有德,不合于道者无德。

只有符合于“道”的“德”,才能称为“德”,只有符合于“道”的行为,才能称为“有德”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我们只有对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它们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领悟大德的真正内涵和意境,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一篇《自然之道》的文章,几位旅行者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去旅行,顺便观察海岛上的海龟离巢进入大海的活动。

当他们看到最先出现的小海龟,惨遭食肉海鸟啄食后心中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帮助这些小海龟进入了大海。

可是接下来出现的一幕惊呆了所有的人,无数的小海龟从藏身的沙滩中涌出来,向大海爬去,等在周围的鸟类一拥而上,失云庇护的小海龟惨遭杀戮。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精品实用文档,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

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

摸它又摸不着,叫夷。

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

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

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

微,悄无声息。

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

夷,平坦的意思。

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

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

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

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

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

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

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

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

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

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心得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心得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心得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网络图片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世间万物惟道所生,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是道演变的过程。

生命从无到有,由有到无,就是很生动的说明。

世人用眼睛看万物,看到的是繁花似锦,看到的是名利地位。

他们以为他们需要的是刺激,是享乐。

然而感觉器官眼、耳、口、鼻、手感觉到的恰恰只是表面的,虚无的。

拿着虚无的,一文不值的却当成宝贝,误用感觉器官,这是世人最大的损失。

中医理论中有“精、气、神”的说法,人体有经络和穴位。

一个人萎靡不振,就说精神不佳,精神就是精气神的简称。

但在解剖学上你是找不出精气神的。

即使找不出,精气神却依然存在。

精气神是看不见的存在。

把存在与看见划等号是世人认识论上的大错。

既然看不见“精、气、神”,就说明了感觉器官的缺陷。

感觉器官引起无穷的欲望,令人痛苦不已。

由于不能见道,往往导致做事失败,工作失误。

而只有明白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事的本来面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人真正的意义是见道,而不是满足无穷的欲望。

网络图片无和有都不是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惚就好似有和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里的象是无。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的物是有。

由于象恍恍惚惚,深远暗昧,因此看起来非常地窈冥、幽深,但是其中却有着精致微妙的东西。

它感觉起来又非常的真实,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它,但是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就如潮水一样,总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到来。

这种幕后力量的存在,使人们深信这就是道,道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指引着天地万物的运行。

正因为如此,从远古到现在,大道的名字一直是不可泯灭的。

因为万物从一开始就是大道的产物,怎么能够离得开大道而存在呢?老子说道,不是说自己的道,不是说时间的道、万物的道,而是没有始终、超越了时空的道。

此道无名无姓,不生不灭,永不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导读:读书笔记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

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

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

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

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

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

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后感赏析: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

容,意为运动。

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

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

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
手册。

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

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

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

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

冥,暗。

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

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

读后感·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

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

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

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

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

这是老子的全息理论。

我们现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也与老子讲的事物形成一致。

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体。

作者:高风清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