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壮族,现有人口约154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及湖南等地。
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
壮族图案采用铜鼓的造型。
人们把广西壮族自治区誉为“铜鼓之乡”,铜鼓是壮族人的传统文化遗产,更是壮族图腾崇拜的标志。
壮族的简介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汉称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土佬”,自称濮侬、濮土、蒲岱/傣、布瑞/布雅依。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的历史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
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地区有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路即骆,此说中的。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集中地体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上。
他们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加上各聚居点自己的特定节日,壮族人民的节日,可谓接二连三,不停不断。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
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 (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
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
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幕、寺庙或“泰山”神烧香扫祭,舞狮、舞龙、舞狗、舞猫、舞公鸡、舞春牛,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
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
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
“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
七月“接祖”。
八月各寨祭献土地。
十二月“送祖”,送“灶王”。
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
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
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
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
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
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
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一月1、春节壮年即壮族新年。
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详述:壮族的风俗
详述:壮族的风俗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壮族的风俗习惯与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凝结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
壮族的婚俗是他们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在壮族社会中,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婚礼被认为是一种祭祀仪式。
婚礼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农历十月举行,整个过程持续三天。
壮族婚礼以唱歌、舞蹈和饮酒为主要表演形式。
新娘通常身穿华丽的壮族传统服装,新郎则穿着壮族男子的传统服饰。
婚礼上,亲友们将亲自动手为新人穿戴红绸子,以祝福他们新婚快乐,婚后美满。
壮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尤其是糯米饭。
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米饭制品,如酸辣粉、米粉和蒸米饼等。
此外,壮族人也喜欢食用野生动物和山珍海味。
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壮族人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亲友和客人,以展示他们的好客和热情。
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善于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曲通常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壮族舞蹈以优美、热情和奔放著称,常常伴随着壮族的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唢呐等。
壮族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祈福和婚礼为主题,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此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技艺等。
壮族的传统服饰以绣花和彩色布料为特色,色彩鲜艳,花纹繁复。
壮族的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固,独具特色。
壮族的传统技艺包括壮锦织造、瓦屋顶制作、银饰制作等,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壮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和智慧。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成为了世代传承的财富。
壮族的风俗丰富多彩,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广西壮侗苗瑶四大民族的风俗习惯》
《⼴西壮侗苗瑶四⼤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西、云南、⼴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西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
壮族⼈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丰富的⽔利资源种植⽔稻,妇⼥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们所称道。
饮⾷:壮族喜爱猎⾷烹调野味、昆⾍,对三七的⾷疗颇有研究,利⽤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
主要特⾊菜有:辣⾎旺、⽕把⾁、壮家烧鸭、脆熘蜂⼉、五⾹⾖⾍、油炸沙⾍、⼦姜野兔⾁、⽩炒三七花⽥鸡等。
⾃家还酿制⽶酒、红薯酒和⽊薯酒。
有的在⽶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化艺术:壮族以唱⼭歌闻名,其讲究押韵、富有感染⼒。
壮族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每年定期举⾏的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期间还举⾏男⼥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糯⽶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丰登。
⼴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铜⿎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艺品。
节庆:壮族的传统节⽇主要有“陇端”(壮语,赶⽥坝之意),相传这个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到娅拜遇难之⽇,壮族⼈民就杀⽜宰猪去祭奠她。
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久之,便形成了⼀个节⽇——娅拜节。
壮族的其他节⽇与汉族相同。
禁忌:壮族⼈忌讳农历正⽉初⼀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忌⾷⽜⾁和狗⾁;登上壮族⼈家的⽵楼,⼀般都要脱鞋,忌讳戴着⽃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进⼊⾃⼰家中,⽕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参加,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枝条或插⼀把⼑,以⽰禁忌。
壮族是稻作民族,⼗分爱护青蛙,有些地⽅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
宗教信仰: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的宗教,其先民由⾃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
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
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
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
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
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
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作为少数民族的壮族,有不少很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
以下是店铺要与⼤家分享的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供⼤家参考!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1:建筑 壮族喜欢依⼭傍⽔⽽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就是⽔,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楼,这就是壮族⼈的传统民居。
⽊楼上⾯住⼈,下⾯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开放了嘛0。
⽆论是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
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区。
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这个有⼀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2:服饰 壮族多⽤⾃织的⼟布做⾐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的服装⼀般为⼀⾝蓝⿊,裤⾓稍宽,头上包提花⽑⼱,腰间系精致的围裙;⼩伙⼦多穿对襟上⾐,腰间系⼀条腰带。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3:“炮⽕”⼊洞房 壮族的⼀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的洗礼后才能进门⼊房。
这个婚俗,在⼴西⽥阳县⽟风等壮村流⾏。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厅堂、洞房等三个地⽅分别由七⼋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组,⼿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时,“炮⼿”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次“冲锋”。
“炮⼿”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关,因为“炮⼿”要放“⽕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出门“挑⽔”。
新娘将把⽔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洞房。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4:背字 在⼴西宜⼭和环江县交界的⼀些地⽅,壮族青年结婚,⾄今流⾏“背字”习俗。
壮族 风俗文化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时代特色 2、缺乏品牌意识 3、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4、宣传力度差 5、旅游商品销售手段落后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 2、旅游商品要不断创新 3、销售方式要改革 4、注重游客参与度
感谢观看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广西民俗文化简单介绍
广西民俗文化简单介绍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在广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广西的民俗文化吧。
广西的民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壮族的婚礼习俗了。
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婚礼仪式极为庄重隆重。
在壮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向新娘家提亲,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最终确定结婚的日期。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大红花轿去迎接新娘,随后进行一系列的祭拜仪式。
除此之外,壮族婚礼还有许多特色的习俗,如新郎新娘要喝婚宴上的酒,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除了壮族的婚礼习俗,广西的民俗文化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方面。
例如,广西的端午节习俗十分独特。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挂起艾草和菖蒲,以驱邪辟邪。
此外,还有人们划龙舟、吃粽子、系五色丝线等传统习俗,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广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广西民歌、广西民间舞蹈等。
其中,广西民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
广西的民间舞蹈则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鲜艳的服饰而吸引人们的目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广西人民娱乐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途径。
广西还有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民俗文化。
例如,广西的渔民们信奉渔神,并在每年的渔民节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而壮族人民则信奉木奉水,他们会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祭奠活动,以感谢神灵的庇佑和祈求来年的好运。
总的来说,广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广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通过了解和学习广西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希望广西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片土地上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很多,也很有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的。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除着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烟。
历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风俗。
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
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回夫家居住。
至近、现代,壮族"不落夫家"的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过去丈夫改从妻姓,现在可以不改。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丧事习俗壮族人死后,鸣炮报丧,取水浴尸。
葬式有停棺、土葬和捡骨葬等。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藏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
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饮食风俗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民族服饰在历史上,壮族自植棉麻,自织自染,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
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黑色或青色,然后缝制成衣服。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关于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篇1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一、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壮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这不仅是他们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对先辈智慧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
本文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以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一、壮族婚俗与婚姻制度壮族人民非常注重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在婚姻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婚礼准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
在壮族的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并不罕见,但如今已经较少见于现代社会。
壮族的婚礼通常以盖房子为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男方需要亲手修建一座新房,以示对婚姻的承诺和负责。
婚礼当天,男方要身着盛装前往女方家中迎亲,这个过程被称为“拉花轿”,由一群年轻壮汉抬着豪华的花轿,场面热闹非凡。
婚礼现场,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如敬茶仪式、糖茶儿仪式等。
新娘会以壮族传统服饰为婚礼着装,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发饰充分展现出壮族妇女的魅力和优雅。
二、壮族传统节日与节庆习俗壮族传统节日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三月三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
在节日当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主要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划龙船、踩高跷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比赛,以展示壮族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除了三月三节,壮族还盛大庆祝年节、米节、麦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祭拜祖先、舞狮、唱山歌、吃特色美食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对壮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壮族社交礼仪与风俗习惯壮族人民非常重视社交礼仪,注重尊重和友好。
在壮族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相互问候并握手,这是表达友善和尊重的方式。
此外,让座、邻里互助等行为也是壮族社交中的常见礼仪。
饮食文化也是壮族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壮族饮食中,人们一般采用共食制,一家人或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共享饭菜。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三、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壮族习俗——精选推荐
壮族习俗 每个少数民族都和我们⼤汉族⼀样有他们和传统节⽇,那么壮族的传统节⽇有呢?下⾯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壮族的传统节⽇ 1、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正⽉初⼀、初⼆,共3天,但初四⾄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年中最隆重的节⽇。
⼀般从腊⽉⼆⼗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缝制⾐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
春节⼜是个团圆的⽇⼦,凡是在外⾯⼯作的⼈,⼀般都赶在年三⼗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亲访友,男⼥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娱体育活动。
除⼣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粉精⾁,制做叉烧⾁等等。
晚饭的⼋道菜中少不了”⽩斩鸡“,有⽼⼈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过去,有的地⽅把放鞭炮谓之”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黄⽜的魂魄尚散落在⽥野,把⽜魂招回来,新的⼀年开始,⽼黄⽜⼜该⾟⾟苦苦地为主⼈家效⼒了。
”招⽜魂“开始,有的⼈家敲锣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欢天喜地的⽓氛。
2、正⽉初⼀、初⼆ 凡来客必吃粽⼦。
壮家的粽⼦是较⾼贵的⾷物。
粽有⼤有⼩,⼤的⼀⼆⽄重,⼩的⼆三两,还有⼀种叫”风莫“(特⼤粽⼦)的,重达⼀⼆⼗⽄。
粽⼦主要原料是糯⽶,但要有馅⼉。
馅⼉是由去⽪的绿⾖、半肥不瘦的猪⽪拌上⾯酱制成,挟在粽⼼⾥,煮熟后,其味之⾹堪称⼀绝。
3、陀螺节 在⼴西壮族聚居的地⽅,每年都举⾏⼀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前两三天⾄新年正⽉⼗六⽇,历时半个多⽉。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有⼩,有轻有重。
有⼤如河⽥柚的,重⼀⽄左右,有⼩如鹅蛋的,也有⼆三两。
制作陀螺⼀定要选⽤质地优良的坚⽊。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两三尺长的⿇绳⼀圈⼀圈往上缠,⼀直缠到⾃⼰认为适当的地⽅,再⽤右⼿的⽆名指和⼩指挟住⿇绳的尾端,迅速往地⾯⼀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壮族的风俗习惯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壮族的风俗习惯节日篇一: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风俗很多,也很有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的。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除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烟。
历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风俗。
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
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回夫家居住。
至近、现代,壮族"不落夫家"的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过去丈夫改从妻姓,现在可以不改。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丧事习俗壮族人死后,鸣炮报丧,取水浴尸。
葬式有停棺、土葬和捡骨葬等。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藏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
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饮食风俗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民族服饰在历史上,壮族自植棉麻,自织自染,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那么你知道广西壮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蛙婆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壮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一些地方。
壮族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格,这些风俗习惯凝聚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壮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壮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壮年节。
壮年节是壮族群众拜祖神和祖先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廿二至廿四之间举办。
过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包括敬奉祖先牌位、祭祖、上香、焚香等。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大刀舞等,热闹非凡。
壮族人对待婚姻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壮族民间素有“大红大绿娶媳妇”之说,婚姻仪式上的主要色彩就是红色和绿色。
新娘在结婚当天会穿戴精美的壮族传统婚服,头戴花冠,身穿色彩艳丽的缀满银饰的红色上衣和中式圆裙。
新郎也要穿上鲜艳的壮族传统礼服,大红的上衣和蓝色或黑色的裤子。
在婚礼中,新娘需要向新郎家人献茶,以表达她对新家庭的尊敬和敬意。
在壮族社会中,尊老敬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壮族人非常尊敬老人,认为老人是家族的根基。
当年年纪大的壮族人进入高寿之后,他们可以通过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来庆祝他们的生日。
祝寿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祖先、宴请亲朋好友、表演歌舞等。
同时,孝敬老人也是壮族的一种传统,壮族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尊重长辈是家庭的基石。
壮族人有着独特的葬礼习俗,尤其是在祭扫方面。
传统的壮族葬礼通常会进行三次,分别是初祭、半祭和封祭。
初祭一般在去世后的第一天进行,目的是为了与亲友告别。
半祭是在去世后的第七天举行,人们会对逝者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封祭是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在去世后的第三年举行,人们会再次进行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永远怀念。
此外,壮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如唱山歌、歌仔戏、击鼓舞、踩高跷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风采,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壮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无论是壮年节、传统婚礼还是尊老敬老等,这些独特的风俗习俗都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禁忌有哪些
饮食和服饰中的禁忌
饮食禁忌:壮族人忌吃牛肉,有些地方还禁食狗肉,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服饰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女性不能穿短裙,男性不能穿短裤,因为这被 认为是不吉利的。
颜色禁忌:在壮族文化中,黑色和白色是禁忌的颜色,因为它们与死亡和丧事有关。
图案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上不能出现龙和老虎等猛兽的图案,因为这些图案被认为会带来厄 运。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清明节期间不能穿得过于华丽, 以避免引起祖先的嫉妒。
婚嫁和生育中的禁忌
婚嫁禁忌:壮族婚嫁中有很多禁忌,包括结婚日不能遇到不祥之物、新娘不能穿黑色衣服等。 生育禁忌:壮族生育中有许多禁忌,孕妇不能参加葬礼、不能进入产房等。 产后禁忌: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不能出门、不能洗澡等。 婴儿禁忌: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见生人、不能剪头发等。
壮族的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不能随意进入别人的卧室,尤其是已婚夫妇的卧室 不能吹口哨,尤其是在夜间 不能用手指指向神像或长辈 不能踩踏炊具和灶台
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禁忌
春节期间不能倒污水、扫地、 倒垃圾等,以避免财运流失。
中秋节期间不能砍伐树木,以 避免破坏自然和谐。
端午节期间不能穿戴红色衣物, 以避免带来厄运。
壮族的饮食文化
特色食物:五色糯米饭、糍粑、螺蛳粉等 饮食习俗: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先请长辈用餐 酒文化:热情好客,敬酒表达尊重和友谊 茶文化:喜欢饮茶,注重茶道,以茶待客
壮族的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以木、竹为主要材料,适应壮族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
土楼:壮族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防御和居住的双重功能
鼓楼:壮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 风雨桥:具有交通、贸易和休闲功能的桥梁建筑,也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
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
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
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
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
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
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
“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
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
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
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
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
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
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
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
“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
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
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
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
出门到村口。
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
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
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以下是我们壮族的节日: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
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
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
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