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古诗三首-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古诗三首-部编版

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习俗的描绘,但韩翃的这一首传诵最广。

诗歌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的景物,通过“飞”“斜”,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

“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诗歌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情感悲剧,随后便沉浸于对织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

诗中对织女的描绘非常细腻:“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极富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弄”字动态尽出。

这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勤苦。

从“不成章”到“不得语”,隐忍、静默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含而不露,反而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三、感受语言之美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2.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个人批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个人批注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3.“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古诗三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古诗三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注 意 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顿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天的京城长安没有一个 地方不飞花,寒食节这一 天东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 树,柳枝随风轻摇。到了 傍晚皇宫里开始分传端处, 轻烟飞散到五侯家。
寒食
元日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 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 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 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 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 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 食节。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从景物的颜色中感受到奇妙。大雪 纷飞的时候世界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 而杨花飞舞的时候世界早已是花红柳绿 了,各种颜色的衬托下,杨花的白就不 是那么单调,这种颜色的搭配非常奇妙。
寒食节人们出外游玩,长安 城内一定热闹非凡,但诗人 仍把目光停留在景物上,这
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 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 御园柳枝吹斜。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 生机勃勃。“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 个“飞”字,神笔。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 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皇帝赐予的荣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寒食_十五夜望月_》教案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寒食_十五夜望月_》教案

4.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寒食十五夜望月二、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默写两首诗。

2.能够抓取诗中意象,手绘诗歌插图,赏析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歌表达作者的写作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两首诗。

2.难点:赏析两首诗,理解两首诗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4月份我们刚刚过完的清明节小长假,想想接下来能放小长假的节日有哪些?(五一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中哪个节日不能祝福亲朋好友节日快乐呢?如果你一定要表达放假的快乐并传达快乐,你可以说节日安康,平安健康是首要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中的后两首《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都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关。

首先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起读。

看看我们达成目标的过程是不是能像朗诵的这样自信。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能够熟练背诵默写两首诗。

②能够抓取诗中意象,手绘诗歌插图,赏析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歌表达作者的写作情感。

(三)新授《寒食》首先我们结合目标学习第一首《寒食》,大家不要感觉目标太难,老师将目标进行分解,准备从读诗、论诗、画诗三个环节与大家一起学习,从而达成目标。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环节:读诗、论诗、画诗1.读诗---读内容、读困惑。

①齐读诗歌,初读《寒食》(读内容),分享你读出了诗歌中什么信息。

比如说,我从“春城无处不飞花”,读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落英缤纷的美好景色。

②再读《寒食》(读困惑),交流一下你的困惑有什么,也就是你没有读懂什么。

2.论诗---论诗句、论情感。

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你是根据哪些信息看出来的。

作者借寒食讽刺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表达作者失望、愤慨、遗憾,律令不严,内外异法的感慨。

【补充作者介绍】--读诗识人作者为什么关注宫廷内外的社会现象呢?通过诗歌识人,韩翃,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

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

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歌中的节日》中的《寒食》。

详细内容包括对《寒食》这首古诗的解读,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体会诗人韩愈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寒食》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表现手法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诗歌创作手法的学习。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3. 解读诗句:逐句解析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寒食节为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互相交流心得。

7. 展示成果: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重点词语:飞花、寒食、东风、御柳3. 诗歌创作手法:对偶、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寒食节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家家户户禁炊烟。

东风轻拂柳枝斜,满城飞花似锦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和诗歌创作兴趣较高,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了解其他与寒食节相关的诗歌,拓宽知识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

第 3 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侯、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 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A 案)1.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 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

(B 案)1. 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A 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 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A 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 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 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 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 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 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古诗《寒食》。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2.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1. 板书课题。

2. 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 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1. 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 介绍作者: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 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侯”,了解“斜”字的音变。

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含蓄的表达对京城寒食节之时的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的景物,能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寒食节之时京城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暗讽。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识字词----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思路学习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从老北京春节的喜庆与祥和中走出来,我们紧接着又品尝了八儿母亲做的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此时此刻,节日的美好、食物的舒爽,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寒食节”,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一古代传统节日的独特。

2、课件出示诗题:《寒食》二、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认识诗人----韩翃,为理解诗意铺垫。

(可见展示“寒食节来历”。

)三、读故事,识字词。

(一)师范读古诗,学生质疑:1、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在听老师读古诗时,你有没有发现老师对一个词的发音和你在预习是不一样?是哪个词?(连麦学生师生互动)2、教师讲述“斜”读音的古今演变,渗透诗歌常识。

3、课件出示《渔歌子》《山行》,指导学生对“斜”字在古诗中发音的技巧。

(“斜”字出现在句首、句中,一般读本音,“斜”字用在句尾,为了押韵,一般读xia音。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侯”。

①识字词解字义②形近字比较巩固字形。

过渡:同学们,韩翃的《寒食》到底讲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弄明白诗句的意思?来感受韩翃生花的妙笔!四、读古诗、知作者、解诗意。

(一)理解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重点引导理解:春城、飞花、御柳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连麦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寒食5-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寒食5-部编版
(4)诗人韩翃此时站在高处,远眺长安城,看到眼前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不由得会赞叹到,读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白天的长安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傍晚的的长安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①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夜色降临,皇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邸飘散开,给人一幅忙碌的走马传烛图。
难点分析
本首诗中景色的描写,会给学生营造出美好向上的情感,但作者却笔锋一转,抓住节日习俗中的冲突,去抒发自己的不满,让学生情感上较难转换,难以把握。
教学方法
1、紧扣诗句,想象画面。
2、抓重点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结合资料,从不同角度理解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读完古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体会作者的情感。
(1)在前面交流的资料里,我们知道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以禁火为标志,作者却为什么要写皇宫里传赐薪火呢?
①出示资料:中唐以后,几代昏君宠信宦官,以致宦官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极为愤慨。而韩翃虽则高中进士却一直在军队做文书的工作,在他创作这首诗时,已在长安闲居十年。
(2)此时的长安城处处都给人一种灵动而充满活力的美来,这正是作者诗句中的“飞”字,巧妙地写出了桃李争妍,落英缤纷的美景扑面而来之感。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3)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安街头,看到这样的繁华胜景,听到耳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以及孩童欢快的嬉戏声,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太平盛世)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来。
②结合资料,发现作者对当时这种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统治状态是略有不满的,作者的抱负不能得意发挥,所以才会借诗讽刺当时的权臣。

部编版3.古诗三首(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教学反思)六下语 (3)

部编版3.古诗三首(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教学反思)六下语 (3)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宫、侯”等8个字;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感情;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1.解读诗题。

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2.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寒食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寒食说课稿

寒食说课稿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都长安城。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前的一两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林。

御: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东西都称“御”。

按当时习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斜,旧读“xiá”,现读“xié”。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皇家花园的杨柳在春风中飘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汉朝宫廷。

这里喻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天下禁止生火,但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恩赐而点蜡烛。

五侯:指东汉时的五个大官,这里泛指王侯贵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这首诗首先描写春天长安城的景色。

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

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

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点蜡烛。

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课堂教学实录师:孩子们!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节日各有哪些民俗?(生答,师随评)师:有一个节日——寒食节,不知道你们了解过没?(生答,师随评)师:是的!它的由来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莫大关联,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一起来了解下。

(课件出示)P寒食节和介子推的资料师:寒食节禁火,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可同样是寒食节……(课件出示)(齐读)P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读完后,有什么疑问?(寒食节,为何汉宫中有烛火?)师:我相信你的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

为什么明令禁火的寒食节却出现烛火?(生沉默)不着急回答,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今天这首诗,老师相信,学完后,疑问不解自开。

(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学古诗,首先得把生字关过来,才能把诗读顺。

(课件出示)P生字、生词、多音字师:生字关过了,那谁来先读一读,让老师看看你的预习成果(课件出示)(生读)P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读得很流利。

这首反映寒食节民俗的诗出字唐朝诗人韩翃(课件出示)P韩翃资料师:现在请你们回到诗中,好好读一读,并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诗文中的注释,试着说说看这首诗讲了什么?(生默读,自主探究,师巡视)师:谁来试试?(生答,师引导利用理解诗句的方法来理解诗句)(课件出示)P春天,长安城里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预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的新封的王侯之家。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生自读,资助探究,师巡视)师:谁先来分享?(生答)(课件出示)P春天,长安城里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来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师: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很明显,前后两句所写内容有什么却别?(前两句写白天景致,后两句写晚上景象)(B板书:白天风光晚上景象)师:让我们先走进前两句欣赏诗人严重的春城之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

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蜡烛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袅袅炊烟。

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
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
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
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
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御柳斜
蜡烛轻烟入讽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