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能通过图表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
4.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查找相关气候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气候资源,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4.阅读相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新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使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现象的多样性。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材内容包括气温的测量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基本类型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4.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指导;4.确保教学设备和用品的正常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对气温和降水资料的解读、分析以及绘图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难点。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开展气候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气温和降水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概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实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探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课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峄城区吴林中学刘春梅【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降水》教案1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二、新课学习(1)气温:空气的温度(2)气温的测定:均温的测定: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板书】世界气温的分布【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板书】等温线——世界上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活动探究一】阅读课本72页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读图,找出年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的地区,以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周;(学生A答)问题二:请同学们观察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相同吗?(学生B答)问题三:读图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2分钟)【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时,应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温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规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和简单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气温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进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掌握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原因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综合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2.观察法:观察图表和实例,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自己绘制气温变化的图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的PPT。
2.气温变化图表:准备一些气温变化的图表,用于观察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气温变化实例的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气温变化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气温变化的规律。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
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气温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过渡语】秋天,天气会渐渐转凉,为什么候鸟这个时候会向南飞。
继而引出空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变化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中阅读“等温线的基本知识”,之后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结合图例进行分析)。
【问题】(1)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2)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中,哪些内容与气温和降水有关?2.对,气温和降水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规律”。
a.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气温分布规律。
2.那么,我们继续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今天的内容是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规律”。
a.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降水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规律。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
2.思考:气温和降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创新教案(第1课时)】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3)认识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图文资料中分析气温,把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正确对待不同的气候现象,树立全球气候变化意识。
【教学重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西伯利亚风光、撒哈拉沙漠、热带雨林景观、哈尔滨冰雕、海南岛椰风海韵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回答)明确: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首先来了解世界的气温。
二、新课学习展示图片:1月份的莫斯科、1月份的北京、1月份的悉尼提问:从人们的着装来看,三地的气温有何差异?(学生回答)明确:很明显,1月份的莫斯科和北京是冬季,1月份的悉尼是夏季,这反映了世界气温存在着地区差异。
(一)世界的气温活动:展示“世界部分城市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图”提问:1.比较曼谷、东京、莫斯科1月和7月平均气温,试着总结1月和7月平均气温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2.1月伦敦和北京哪个城市平均气温高,啊个城市平均气温低?7月呢?3.对比北京和圣地亚哥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有什么不同,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明确: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1月,伦敦平均气温比北京高;7月,北京平均气温比伦敦高。
3.一年中北京7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气温最低;圣地亚哥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高,7月平均气温最低。
原因是北京位于北半球,圣地亚哥位于南半球。
地理精品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3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2、指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重点】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们家乡属于哪个温度带?复习回答注意两课时之间的联系问题探究探究一:降水的时空变化1、教师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柱状图》3、出示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读图(1)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观察分析四个城市年降水量图。
降水量自南向北有什么变化?四城市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有哪些月份?(3)得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从空间上看,我国年降水量_____多于______,____多于_____。
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______ 向 _____递减。
从时间上看,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可抓住学生注意力,避免读图时盲目性。
______季节,南方雨季____,北方雨季_____。
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____变化大。
探究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1、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探究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提问1、四类干湿地区它们大致与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限?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读图回答:根据干湿状况,我国划分为_____地区、______地区、______ 地区和______地区。
我们生活在__________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_______地区,呼伦贝尔草原属于________地区,西双版纳属于_______地区,华北平原属于______ 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②阅读“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③分析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原因。
④绘图与读图能力: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气温与生活关系,关注生活。
②在绘图与读图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①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②绘图与读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①读图:世界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②绘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学校开展冬令营活动,一是去北方冰城哈尔滨,一是去南国椰岛海南。
你的意见和理由呢?归纳:气温成为装点地球风景的重要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也成为我们最关注的气候要素之一。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转承:既然气温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如此密切,我们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它?(学生自学P62:测定气温)板书:一、气温的测定问题归纳:气温测量的工具、单位、符号、环境、方法,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等。
转承: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地年平均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标注在地图上,就得到一张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板书:二、世界气温的分布学生读图:P61—P63:4-6图,4-8图,4-9图(看图例,注意颜色差别,等温线标注温度)教师引导:①4-6图:找出南北半球20℃等温线。
探究: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度范围、最炎热大洲。
②4-6图:找出南北半球-10℃等温线。
探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温度范围、最寒冷大洲。
③4-6图:由赤道出发,两位探险者分别向北向南旅行,他们对气温的感觉如何?归纳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转承:在理论上,纬度相同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一样,气温也应该近似,等温线就会与纬线完全平行甚至重合,但是……教师引导:④4-6图,等温线是否与纬线完全平行?就南北半球来说,等温线哪个更平直?哪个更弯曲?为什么?探究:地球表面状况的差异影响气温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
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教学反思: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了解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学习更实用化。
学生的参入性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