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合集下载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

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

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

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

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

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

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去卩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

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

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

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

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

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 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 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加薇信:vipm99 教你轻松每天瘦一斤!口臭、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

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养脾胃亲身实践心得体会

养脾胃亲身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养生观念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则人体精力充沛,抵抗力强;反之,脾胃虚弱,则容易生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很多人出现了脾胃功能下降的情况。

为了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养脾胃实践,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认识脾胃首先,我要谈谈对脾胃的认识。

脾胃位于人体中焦,包括胃和脾两个器官。

胃主受纳,负责将食物消化成精微物质,为人体提供营养;脾主运化,负责将胃中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气血生化过程。

二、养脾胃的方法1. 调整饮食在养脾胃的过程中,调整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饮食规律:每天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2)饮食清淡:尽量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

(3)多喝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脾胃的运化。

(4)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道健康。

2. 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散步: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有助于促进消化。

(2)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和,有助于调理脾胃。

(3)瑜伽:瑜伽中的很多动作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3.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对脾胃功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学会放松: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等。

4. 中医调理在养脾胃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些中医调理方法,如下:(1)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

(2)拔罐:拔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

(3)中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病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维护胃部健康,并促进整体身体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理解如何通过调理气和胃来促进健康。

一、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运行,保持正常的气血循环,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的气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气机紊乱,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胃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保持气的畅通运行。

二、中医养生理气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建议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中医还强调适当选择温补性的食材,如薏米、山药、红枣等,可以促进胃部健康。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推荐一些适合于气和胃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气血循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3.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中,穴位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有助于调理气和胃。

常用的胃部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可以适当按摩这些穴位来促进胃部的健康。

4. 心理调适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养生推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气机,促进胃部健康。

因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医养生理气和胃的效果中医养生理气和胃可以帮助调节胃部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调理,可以改善胃部问题,并预防胃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养生还可以促进全身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四、预防胃病的注意事项1. 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饱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的影响。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脾胃的养生知识,以保持它们的健康。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习惯。

脾胃喜欢温热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热水果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

脾胃需要有规律的饮食,以保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我们应该定时进餐,不要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以免给脾胃造成负担。

我们还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

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保护脾胃。

例如,可以适当进行按摩、敲打等运动,以促进脾胃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保护脾胃,如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脾胃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关注脾胃的养生知识,以保持它们的健康。

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习惯、情绪的调节以及适当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让脾胃保持健康,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补脾胃养气血是现代人养生所面临的重要需求之一,由于文化繁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不规律等原因,很多人胃痛、食欲不振、容易疲劳、头晕等现代疾病所困扰。

中成药是传统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现代疾病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其天然、无副作用,在补脾胃、养气血方面更是中成药的强项。

本文就将侧重于介绍补脾胃养气血药品,并且结合健康饮食习惯的点滴,优化身体状况,恢复身体健康的状态。

一、补脾胃养气药品介绍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补益肝肾、滋养血液的中成药,适用于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等症状,具有壮阳益精、滋补肝肾、祛风明目、益气血和养心安神等功效。

常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10克。

2、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原名“黄芪补中益气丸”,是一种具有健脾益胃、养血补气、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的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乏力疲劳、食欲不佳、易感感冒等症状。

常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4-6粒。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补中益气的中成药,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等组成,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使身体自然充满活力,剂量为5克,每日4次。

4、玄参汤玄参汤是中成药方剂一种,适用于处理脘腹痛、全身乏力、腹泻等肌肉消耗和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玄参、苦参和芍药是该汤的组成部分,这些草药都具有安神、清热和镇痛作用,一般常用剂量为20-30克,每日3次。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一种综合性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营养不足、体弱多病、贫血等症状。

其主要功效为补气养血、强身健体,临床上经常作为大补中药进行治疗和调理。

每次口服5-10克,每日3次。

二、补脾胃养气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1、在使用补脾胃养气药品时,最好根据个人情况配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平衡营养不足,并改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2、在服用药物时应该规定规律性,以便药品能食用后更有效地加速身体的健康恢复,不要随意更改剂量,影响身体状态。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两种常见的养生方法,具有改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向和特点,下面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分别介绍它们的区别和相关的食谱或偏方。

一、补脾胃和补气血的区别1、治疗方向不同补脾胃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增强体质,属于改善脾胃功能的养生方法。

而补气血则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提高血液循环,属于调理身体气血的养生方法。

2、适应症不同补脾胃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补气血主要适用于贫血、疲倦乏力、月经不调等症状。

3、食物选择不同补脾胃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粥类、蔬菜、水果等。

而补气血则需要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猪肝等。

二、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及偏方1、补脾胃的食谱(1)山药粥材料:山药、糯米、红枣、蜜枣、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和糯米一起加水煮开;②加入红枣、蜜枣和冰糖煮至粥烂。

(2)百合莲子瘦肉汤材料:百合、莲子、瘦肉、姜片。

制作方法:①将百合和莲子提前泡软,瘦肉切块;②将瘦肉放入凉水中烧开去除浮沫,加入百合、莲子和姜片,中火煮2小时。

2、补气血的食谱(1)红枣蛋材料:红枣、土鸡蛋、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红枣洗净切成小块,加入清水煮10分钟,煮成红枣汁;②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红枣汁和冰糖,搅拌均匀,加盖蒸10分钟即可。

(2)红糖姜汤材料:红糖、老姜、红枣。

制作方法:①将老姜洗净切成薄片,红枣洗净备好;②将红糖溶解在清水中,加入老姜和红枣,中火煮20分钟即可。

三、注意事项1、饮食要调节不能过咸、过甜、过麻辣过油腻,以防消化不良或加重贫血等症状。

2、不宜过量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都不能过量,以防引起身体的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

3、适宜时机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最好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以利于效果的发挥和身体的吸收。

四、养生建议作为高级养生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养生建议就是平衡饮食,从而达到补脾胃和补气血的效果。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养生的重点,其中中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中药中,有一些药材具有养脾胃、益气血的功效,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介绍哪些中药最适合补脾胃、养气血,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中药。

补脾胃、养气血的中药1.党参:党参是补益气血、健脾胃的良药,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黄芪:黄芪是中药中的一种名贵药材,以其益气、扶正、补脾胃的功效而闻名。

它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肌肉萎缩等身体虚弱症状。

3.枸杞子:枸杞子可健脾补肝、补血养颜,具有很多益处。

它被广泛用于缓解疲劳、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

4.大枣:大枣具有益气、补脾胃、养血等功效,可缓解身体疲劳、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等。

5.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功效,可帮助治疗疲劳、调节血压等。

食谱及偏方1. 枸杞子红枣粥材料:粳米100克,枸杞子15克,红枣10颗。

做法:1)将枸杞子洗净后泡水,红枣也洗净;2)将粳米洗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开火煮沸;3)拿出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转小火慢煮20分钟;4)当红枣熟软后加入浸泡后的枸杞子,再继续煮5分钟即可。

2. 黄芪炖鸡材料:山鸡1只,黄芪30克,姜片10克,料酒适量。

做法:1)山鸡去毛后洗净,姜片切片备用;2)将黄芪泡软后拍打或搓捏成碎末;3)烧水放入料酒后加入黄芪和山鸡同煮30分钟;4)放入姜片煮至山鸡肉烂透后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1. 不要在服用药物时同时吃这些中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 忌口人群,如患有脾胃寒凝、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应该少量食用中药材;3. 热性体质的人,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具有温热性的药材;4. 如果你不确定某种中药是否适合你的身体,建议请教中医师指导。

养生建议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中医学后代重视的养生核心。

除了药物外,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多吃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如鸡肉、猪肉、鱼类、豆腐等,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御力。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

气血充盈,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容易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方法中注重补充气血,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调整饮食结构饮食是维持气血平衡的关键。

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

首先,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转化为气血,所以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如各类蔬菜、水果、海鲜以及豆类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在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黑米、桂圆等。

二、合理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

中医强调运动要适度,不能过量或不足。

一般来说,早晨或傍晚是适合运动的时间段,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等。

此外,按摩也是一种有助于气血运行的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疲劳。

三、调节情绪状态情绪波动会对气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愤怒、悲伤、忧虑等消极情绪的侵袭。

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情绪来维持气血的充盈。

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减轻压力。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调理情绪的方法,如针灸、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情绪状态。

四、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良好的作息时间是补充气血的基础。

中医养生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时,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有助于气血的恢复与补充。

此外,适度的午休也是补充气血的好方式。

另外,要注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这样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运动锻炼、调节情绪状态和合理调整作息时间。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与充盈,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补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核心物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补气血的理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一、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养生的作用;血主静,具有滋养、润泽、充盈的功能。

气血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能够引导清气下达,推动气血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管涵血脉,维持气血的供应。

二、补气血的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中医提出了多种补气血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1. 食疗补气血食物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只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和搭配方式。

常见的补气血食物包括红枣、黑芝麻、桂圆、山药、糯米等。

红枣含有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黑芝麻和山药富含铁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补气养血;桂圆具有温中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头晕等症状。

2. 中药补气血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补气血。

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补气血治疗。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党参等。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气养血、平补不足的作用;当归有调经补血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过多等情况;黄芪则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补气血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帮助补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需要依赖人体的运动机能。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补气血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调息为主,有益于调理气血;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调养气血,增强体质;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医学智慧。

它强调预防为主、整体平衡、个体化调理,注重调养身心、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食养、运动、情志养生、药补以及预防为主等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食养:呼应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强调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准确的饮食可以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调整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中医食疗注重药食同源,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病症特点来进行科学的食疗调理。

例如,进食寒凉的食物可以祛火降温,如绿豆、西瓜;而进食温热的食物能够温补阳气,如姜、葱、羊肉。

因此,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在于“食补先于药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标。

运动:调动人体气血活动中医认为人体的运动是通过气的活动来实现的。

针对不同人体状况,中医提倡适度的运动,强调个体化调理。

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广泛应用于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形式中,通过运动来调动人体的气血活动,达到促进循环、通畅经络、强身健体的效果。

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气血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避免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情志养生:调节人体的心理状态中医养生注重情志调节,将人体的心理状况放在健康的重要位置。

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愉悦的情绪能够舒缓人体,减轻疾病;而抑郁、忧虑等负面情绪则可能诱发疾病。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在于保持心情稳定、舒畅,通过调整情绪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还提倡个体化的情志养生,如音乐疗法、精神调摄等,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喜好来调节情绪,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药补: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药物在中医养生中起到纠正人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特点来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调补来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促进人体康复。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气血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对气血的理论研究和相应的调养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和调养方法,并介绍一些实用的调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1. 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它包括了人体能量的概念。

气的产生主要与饮食、呼吸及造血等相关。

中医认为,气的流动与质量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血的概念血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它主要由骨髓造血功能产生。

血液循环系统是通过血液泵送,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中医认为,血的充足与循环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3. 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而血则是气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流通畅通,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二、中医调养气血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推崇“饮食为养生之本”,因此推荐通过饮食调养气血。

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物包括黑豆、红枣、黑木耳、猪肝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饮食的调养养生原则,如适量进食、定时定量、多样化、合理搭配等。

2. 呼吸调养通过合理的呼吸方式,可以调节气的流动和血液循环。

中医倡导腹式呼吸,通过深呼吸使氧气更充分进入体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调养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气血。

中医认为,身体锻炼可以使气血流通,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对气血的调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都有利于气血调养。

4. 情绪调节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对气血有着直接的影响。

负面的情绪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出现气滞、血瘀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调节情绪,是调养气血的关键之一。

5.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在气血调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选用中药材,调配中药方剂,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气血调养中。

养脾胃的养生知识

养脾胃的养生知识

养脾胃的养生知识养脾胃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内容,脾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养脾胃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养脾胃的知识。

一、饮食调节饮食是养脾胃的关键,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喜湿,不喜寒、不喜燥。

因此,要注意饮食的温度和湿度。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二、运动调节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是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时间,不要过度运动或在饭后立即运动。

三、情绪调节情绪对脾胃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度的焦虑、忧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

四、中药调节中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等途径来养脾胃。

但是要注意中药的选择和用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五、穴位按摩调节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脾胃方法,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六、生活习惯调节生活习惯对脾胃的影响也很大,如睡眠不足、熬夜、吸烟、饮酒等均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不吸烟、不喝酒等。

七、其他调节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针灸、气功、瑜伽等方式来调节脾胃功能。

但是要注意方法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养脾胃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绪调节、中药调节、穴位按摩调节、生活习惯调节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但是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和正确性,避免不当的养生方法对身体造成损害。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五养是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之一,指五方面的养生保健方法:养心、养肺、养肝、养脾、养肾。

在中医传统养生中,人们通常把人体比作一座庙宇,各个脏器相对应于庙宇中的不同角落,而五脏六腑则被视为庙宇中的各个空间,不同的脏腑之间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部的自然意象。

养心“养心”是中医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重视心理健康、积极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沉着冷静的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心脏是主宰全身的脏器,具有统治意识、调节血气、藏精、主神明等重要功能。

因此,保持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养心,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自然地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让自己处于舒适的情绪状态,以保持心理健康。

养肺“养肺”是中医传统养生的又一重要方法,指的是积极开窗通风、呼吸平稳、精神愉快,保持肺部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肺是人体吸收氧气的器官,具有主持呼吸、控制水液、宣发气机等重要功能。

因此,保持肺部的健康,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养肺,人们应该积极固定呼吸,同时控制身体的活动量,尤其是在冬季和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更应该注重呼吸健康。

养肝“养肝”是中医传统养生的重点之一,指的是注意饮食安排、保持早起早睡、适度锻炼等方法,帮助肝脏的正常代谢、解毒、排泄等功能得以实现。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身体的“将军”,具有主持疏泄、升发气血、藏精血、支配情志等重要功能。

因此,保持肝的健康,对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为了养肝,人们应该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禁烟、少酒,多食蔬菜和水果,以保证肝的健康。

养脾养肾“养肾”是中医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控制情绪、适时休息,保证肾脏的正常代谢、调节内分泌等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主宰生殖、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同时还具有主保元气、主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黄帝内经”:打通胃经,方能养气血》

《“黄帝内经”:打通胃经,方能养气血》

《“黄帝内经”:打通胃经,方能养气血》从治病到养生,仿佛是一个从温饱步入小康的过程。

要治病,就要知道什么是病。

“病”在中医里的含义是“心火”的意思,心里有火就生了病。

而心火是从肝上来的,肝的不平之气就是心火的源头。

所以,治病从调肝入手,才是治本之法。

养生是一个较高的层面,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而生命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

因此,养生不但要养护身体,更要调适精神,也就是要修炼“精、气、神”。

精气神正是养生的目标,也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而先天之本——肾脏的强壮,正是精气神充沛的源泉。

简而言之,治病从调肝入手,养生以强肾为功。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

很多人都知道肾脏功能的重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补肾,以益寿延年、永葆青春。

但是人们也发现,肾脏易衰而难补。

于是,道家有打坐、意守丹田、还精补脑之法,中医有艾灸关元、肾俞、太溪之方,同时还有许多滋阴壮阳的药疗食补。

这些方法使用得当,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只是一般人很难分清体质的寒热,把握不好养生方法的火候,所以通常不敢去尝试和坚持。

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更简单安全的方法可以达到补肾强身的目的呢?其实,所谓补肾,就是要增强肾的功能。

简而言之,肾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生殖的功能,一个是排毒的功能。

其中,生殖的功能通常在40岁以后就会渐渐减弱。

但如果能将生殖的功能保持旺盛不衰,那么人就不容易衰老。

如何保持这种精力呢?我们可以借助自身一条不易枯竭的经络——胃经来实现。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后天的营养给人以气血持续地供应。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所以胃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也是人体气血最容易汇聚的地方。

但气血总是随进随出,并没有真正地保存下来。

如果您要想健壮,想长寿不衰,那就需要有足够的气血储备才能实现。

肾脏之所以为先天之本,是因为它能够调动激发出人体的原动力。

其实,这种原动力就是生殖的力量。

这种生殖力量,也是万物得以繁衍的动力。

男性在青少年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种“精满自溢”的现象,这也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先天精气宝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先天精气宝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五行属土,具化生万物之功,秉坤性,有厚德载物之功。

脾胃虚则精微不化,中气不生,气不生血,而导致气血两亏,气为血帅,气可生血,可统血。

观之脾胃虚则气虚,则血虚,则不生血,则不统血。

脾胃为人体气血之本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维系生命的根本,而气血的充养有赖于胃气。

气血是健康之本,气血之充足皆由脾胃无所伤,而后能滋养气血的缘故,若脾胃之气既伤,则气血也不能充而衰少,则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血的盛衰全在脾胃,所以一定要重视脾胃,所以说养生当调脾胃,医学认为脾胃是精气升降的枢纽,胃之功能全赖脾之运化,脾与胃,一属脏,一属腑,互为表里,胃之受纳,腐热,以通降为顺,脾之运化,转输,以升为健,脾与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

所以说脾胃疾病都是气血惹的祸脾胃疾病重在补气,原则在于调气补气。

脾胃跟人们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脾主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脾胃相表里,一内一外。

脾主四肢肌肉,鼓的声音能振奋脾气,脾出问题四肢无力。

脾主口唇,说话周不周全取决于脾胃的功能,左脉心肝肺,右脉脾胃。

脾主运化水湿,人体中的水需要脾来运化,脾虚容易出现水肿(肝硬化)。

脾主运化津液,能吃饭但不胖是脾虚,脾虚容易出现半身不遂。

口服液,
2、胃腹熟发酵的作用,老年人吃面条不好消化,吃馒头好消化,胃气不足,吃什么便什么,胃气不足,肾气不够,所以胃是仓库。

只有脾气足才能更好的运化食物生发气血,使充足的气血濡养五脏。

因此气血是人生的唯一能量封阳口服液是补充气血的最好佳品。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前言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组,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得五味之养,全赖脾胃功能健全;脏腑及躯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

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脾胃机能不振则人体气血来源匮乏,正气虚衰。

与此同时,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一身气机的升降调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升降。

脾胃升降失常则人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中、下三焦都可能因此出现病变。

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脾胃伤则百病生”,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护脾胃,养出一个健康的脾胃。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有关脾胃伤的几大表现,并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养好脾胃的妙招!1脾胃伤的几大表现1.1腹胀脾虚引起腹胀。

因为脾胃虚弱,就可以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会导致胃肠胀气。

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是体内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脏具有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以及调节气机、输布精微物质于周身的功效。

如果脾气亏虚,升降功能失调而导致中焦气机郁滞,则会出现腹胀,同时会伴有饮食后症状加重,或者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大便不成形、矢气频频等症状。

1.2纳呆纳呆,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属于胃病。

释义: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

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纳是容纳的意思。

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

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

1.3腹泻脾虚会引起腹泻,从中医来看是因为脾虚运化功能不足之后,导致水湿停聚,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和大小肠的转输都相关,脾虚导致大小肠的运化和转输的功能都不足,容易出现最后排出的粪便中水分残余过多,导致腹泻。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输布水液,脾还有统摄血液的作用。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器官,被认为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根本。

脾胃的健康与否,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养生中,调理脾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中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脾胃的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运化转化等重要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对于生命活动的变化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了人体各脏器的正常运行。

脾胃的健康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胃的功能强弱决定了生命体内的气血生成和运行的良好与否。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到身体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行,出现各种不适。

二、调理脾胃的重要性1. 促进消化吸收脾胃功能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

中医养生中,调理脾胃可以促进胃液的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效果。

同时,调理脾胃还能够改善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减少便秘等胃肠道问题。

2. 维护正常体重脾胃对于体重的调节也有一定的影响。

脾胃功能强健,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吸收,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能量。

而脾胃功能不佳,则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的体重控制。

3. 调节情绪脾胃的健康与人体的情绪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是情绪的“调度中心”,因此脾胃功能的调理可以对情绪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脾胃功能失调常伴随着疲乏、倦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改善这些情绪问题,提升身心健康。

三、调理脾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 饮食调节饮食是调理脾胃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充,五菜为益,谷果畜菜,齐则为和”。

保持适当的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稀粥、温性食物等,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2. 调节作息作息规律对脾胃的调理同样很重要。

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帮助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一,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只要脾胃好,不愁没有健康长寿。

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知道,土生金,脾为土,肺为金。

脾胃功能弱的孩子,肺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滋养,从而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易患人群。

感冒初愈的孩子,被苦寒之药所伤的脾胃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呵护,孩子很容易复感。

尤其对于深受哮喘之苦的孩子们,调理脾胃就是根治之本。

脾胃除了主消与化还有其她很多重要的功能,如脾统血,脾统气,脾主肉,脾统水等,只有明晰这些功能,对于脾胃功能弱的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各种症状,家长才能了解到其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

(关于脾胃功能在本文中暂不详细介绍)一.调理脾胃要分阴阳1、脾阳虚(1)脾阳虚的病症原因分析食物能否被腐熟要靠阳气,阳气不足的话,食物会以原形拉出“完谷不化”;阳气不足,脾的生清功能不足,无力化生气血;脾阳不足通常与肾阳不足的现象共存,脾肾阳虚最通常的表现就是易腹泻,只要喝凉水或受凉,马上腹泻,因为脾肾阳虚无力化解寒凉;脾阳不足则脾气不足,则正气不足,容易感冒。

(2)脾阳虚的具体表现:怕冷,尤其就是四肢与后背,遇冷则腹泻,吃东西后腹胀,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动辄气喘,面色光白(无光),食欲不佳,容易感冒。

(3)调理的方法八珍糕:太子参6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莲子肉6克,薏苡仁12克,芡实3克,白扁豆3克。

以上为4~6岁孩子的量,2~3岁减半,熬水喝,服用1~3星期即可,以补足即止为原则,避免形成身体依赖。

2.脾阴虚(1)原因分析:热伤阴激素造成内热与躁动(2)具体表现:吃东西后腹胀,胃口奇好,爱吃肉,不爱吃菜,爱吃甜的东西,大便干燥(或前干后稀),嘴唇鲜红,舌红(薄苔或无苔),手脚心热,性格急躁,多动,易怒,晚上睡眠不宁,想喝凉水,盗汗,地图舌。

(3)调理方法:滋阴山药9克,莲子肉6克,薏苡仁9克,茯苓6克(湿气重时加),沙参6克,麦冬6克,石斛6克,木瓜6克,甘草3克以上为5~6岁孩子量,可放一两块冰糖当饮料喝,母乳喂养母亲喝。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认为,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身心平衡与谐,以达到防病强身之目的。

而五养之法则就是指:养心、养肝、养肺、养脾、养肾。

这五种养生法则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丰富实践和经验总结,对人们健康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一、养心养心即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正面的态度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心态有助于减少压力,牢固自信,增强抗压能力。

中医把“心”归为五脏之首,是脏腑之精神命脉,保持心灵舒畅对调节各个脏腑的功能起到关键作用,防止因压力和负面情绪带来的身体疾病。

二、养肝养肝指的是保护和滋养肝脏,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量饮酒,尽量不吃油腻不健康的食品,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从而降低肝脏负担,减少疾病的患病率。

同时,中医认为,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和睦,可以提高肝脏的免疫力,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

三、养肺养肺指的是保护和滋养肺脏,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吸烟、少喝酒,避免接触空气污染,多做有氧运动。

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柠檬、橙子、西红柿,帮助肺脏排毒,促进新陈代谢。

同时,保持情绪平稳,防止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也有助于肺脏的健康。

四、养脾中医认为脾是化物质和补充能量的主要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保持好的饮食习惯,不能暴饮暴食,尽量少吃油腻食品,多喝水,不过度进食寒凉食物。

保持规律的饮食,吃清淡丰富的食品,效果会更好。

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五、养肾中医强调,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肾脏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力和生命力。

因此,保持肾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平时要多喝水,尽量避免过度吸烟和饮酒,保持心情平和。

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肉、鸡蛋、瘦肉等,帮助肾脏正常工作,加强肾脏功能。

总之,中医的五养之法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通过保持身心平衡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力,实现健康长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欧阳光明(2021.03.07)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

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

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

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

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

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

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

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

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

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

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

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

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

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

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

《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

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

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

“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

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

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

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希望从今天起就好好的吃主食,而且是要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东西。

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着,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机打成米糊来食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不过可不要贪多,适量的搭配,一两样米加上一两种豆类或坚果就可以,豆类和坚果不要太多否则油脂太大,肠胃负担也会增大,反而无法吸收。

有的人多吃五谷杂粮,打米糊的时候,放了七八种豆和坚果,结果米糊打出了就像喝芝麻酱一样,真的是啼笑皆非!各位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过了就会变宝为害!这就是中道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做人也要和养生一样,以中道为准绳,不偏激、不过激,这样才能长久而平和!面粉是全麦粉最好,精华部分都没有散失,吃些全麦粉蒸出来的馒头,或是加入黑豆面,黄豆面、小米面蒸的馒头,或是杂面的面条、面片。

蒸米饭也可以将大米中加入泡发后的黄豆或黑豆,或是搭配些小米、泡过的糙米一起蒸,或是吃的时候撒上些打碎的黑白芝麻…….经常喝些豆浆,吃些豆制品,还有红薯啊、土豆啊、山药啊,总之要杂,这样搭配着吃,才会给脾胃提供充足的原料。

吃素食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面食,因为稻子在水中生长为寒性,而小麦在土地上生长为温性且补脾力大,所以面食给身体提供的气血能量比同量的米要大。

有了足够的主食后就可以搭配着吃一些应季的,新鲜的,最好是本地生长的蔬菜和水果。

因为应季和本地的蔬菜水果才是最适合您的体质和脾胃的好东西。

因为每个季节生长的植物一定是顺应这个季节气候、温度、五行属性等各方面的需要的,我们在食用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受益。

而反季节、产地距离您生活的地方非常远的蔬菜水果,都会让您吃过之后不太适应。

因为人体的五行要顺从天地四季的五行,而且地域性的饮食也是为了适合当地人的人体对五行的需求所产生的。

不单是植物,天地万物都是如此,要分五行属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特性,如果五行生克平衡,身体状态就会平和,如果五行生克不平衡,相冲相战,那么就会体现在脏腑器官上,产生疾病。

再一个就是要吃的全,什么是“全”呢?就是要把果实、根、茎、叶的蔬菜种类都吃全了,这样才是营养均衡。

不要一味的多吃各种肉类、海鲜,认为这样很补养身体。

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

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

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

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

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

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

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

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可是因为生活好了,经济宽裕了,现在的人很多都把本来该是杂食的自己改造成了肉食动物。

有的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用吃肉来补养。

一、每顿饭只吃八分饱: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

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

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二、粥与主食要足量: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

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

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三、三、细嚼慢咽是关键: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

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

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

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

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顺便提一句,大家要好好的保护牙齿啊,不要用牙齿咬瓶盖、咬核桃等硬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好好的健肾,因为牙齿是肾精的外在表现,肾精亏虚的人牙齿都不好!牙坏了不能充分咀嚼食物,胃就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了!通过慢慢的咀嚼可以控制食量,还能够实现八分饱,如果是狼吞虎咽往往会过量,因为胃还来不及把吃饱了的感觉传递给大脑,所以经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饱,而吃的过量的部分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就会变成垃圾堆积在身体里,这样就会发胖,长大肚囊子。

所以细嚼慢咽是可以达到避免长胖的功效的,因为这样就减少食量但是提高了吸收量,对于已经肥胖的人又因为可以控制过多的进食而起到减肥的作用,又不减低气血能量。

有的人为了减肥不吃饭只吃菜。

三十几岁就停经了,久治无效。

很多这种人。

四:冷饮与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杀手:自从出现了冰箱冷饮就占据了很多人的胃,夏天没有了冷饮很多人就觉得活不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