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4
5
画作者介绍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字长康, 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 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 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 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 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 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 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 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 “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 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 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 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 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 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 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 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 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 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顾恺之《洛神赋图》
.
1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横 572.8cm,纵27.1cm。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 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处。其中辽宁藏本,根据 “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 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 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 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作为宋人摹本无疑。而北 京故宫藏本是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 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 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至于美国藏本,和北京故宫 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2
洛神赋 教学设计

洛神赋[魏晋]曹植原文译文对照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美术:《洛神赋图》教学设计

赏析《洛神赋图》教学设计授课课题:赏析《洛神赋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洛神赋图》,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人物的神情及景物的变化,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顾恺之“传神写照”的内涵。
通过讨论、欣赏、阐述的过程,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感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国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画“传神”及中国画的内涵教学难点: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画卷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引入学习1.引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古代男子形容女子美的歌颂,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段文字…谢谢这位同学,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好不好?……那你们知道古代男子追求女子的词汇几乎都来自这篇文章,例如凌波微步、惊鸿一瞥、气若幽兰。
这么美的文章是不是应该画出来,我们一起欣赏下这幅《洛神赋图》,看一看画家如何画出这瞬间的美。
(播放视频)。
2.观看视频,介绍画作《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
绢本,设色,572.8*27.1 cm,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曹植《洛神赋》之意而绘,长卷绘曹植初见洛神,情意绵绵,但终究人神殊途,不得不离别;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恋恋不舍。
顾恺之,东晋画家,江苏无锡人。
兴宁二年(364)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因画艺高潮引起轰动。
东晋义熙元年(405)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人物画风独特。
其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画风若“春蚕吐丝”。
二、整体感受,文化理解顾恺之在点睛之笔时,遇到了难处,同学们一起来帮助顾恺之,寻找《洛神赋图》眼睛的传神之处。
现在老师把这幅画分为三个部分,每个小组一个部分,仔细观察曹植与洛神的神态——学生开始赏析洛神赋图局部。
在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谈谈你的发现,(“一开始描绘的是曹植见到漂浮在水上的洛神,”)老师追问:她们都神态是什么样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曹植非常的激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图中的曹植用双手拦住后面的侍从”)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可以看到曹植初遇洛水女神,一见倾心,十分激动,除了在动作上能看出曹植对女神的爱慕,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我们在生活中除了动作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还有什么方面能流露自己情感?对,我听见有同学说“眼睛”,那么我们现在就放大来看,看出来什么了?曹植与洛神四目相对,曹植眼中有什么?有同学说:惊讶,赞美、惊喜和深深的爱慕之情,画家顾恺之通过曹植拦侍从这一动作和描绘眼睛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表现地极为生动。
洛神赋图教学设计小组讨论

洛神赋图教学设计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引言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洛神赋,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个洛神赋图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设计前,我们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教学设计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洛神赋的故事情节和主旨;2.了解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3.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引入部分:通过简要介绍洛神赋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部分:学生阅读洛神赋的原文,可以适当进行分段解读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
3.讨论部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洛神赋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思考洛神赋的内涵。
4.分析部分: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洛神赋的艺术特点,包括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5.欣赏部分:学生观赏洛神赋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一步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表达部分:要求学生以洛神赋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艺术欣赏:通过观赏艺术作品,增加多种感知方式,提高学生对洛神赋的欣赏能力。
4.创作实践: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部分:评估方式1.课堂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创作作品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笔试评估: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洛神赋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
洛神赋图初中教案

洛神赋图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顾恺之、创作年代、文学原型《洛神赋》等。
2. 让学生分析《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包括线条运用、人物刻画、画面构图等。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4.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古代人物的气质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洛神赋图》的背景知识、艺术特色分析、审美教育。
2. 教学难点:线条运用、人物刻画、画面构图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洛神赋图》的挂图或投影仪、相关资料卡片。
2. 学生准备:预习《洛神赋》课文,了解顾恺之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洛神赋图》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关注作品。
(2)简要介绍顾恺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 学习背景知识(1)介绍《洛神赋》的创作背景,分析文学作品与绘画作品的联系。
(2)讲解顾恺之将《洛神赋》改编成绘画作品的动机和意义。
3. 分析艺术特色(1)引导学生观察《洛神赋图》的线条运用,讲解线条的表现力。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刻画,讲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解析画面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画面空间的变化和层次感。
4. 欣赏与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洛神赋图》的欣赏心得。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古代人物的气质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洛神赋图》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洛神赋图》的观后感。
2. 布置相关的绘画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顾恺之的线条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人物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洛神赋图1(顾恺之)

《洛神赋》
婉若游龙乘云翔
《神女赋》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升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 月舒其光。
体形肤质美
秾不短,纤不长。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 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素质干之醲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 娑乎人间。 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因别伤情
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 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 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似逝未行 ,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意离未绝,神 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
气质仪态美
《洛神赋》与《神女赋》比较
人 物 情 感 神女的情感 为爱动情 以礼持情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 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渊沉而为期。 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 踟蹰而不安。 ……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搴余帱而请御兮 ,原尽心之惓惓。怀贞亮之洁清兮,卒与我而相难。 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頩薄怒以自持兮,曾 不可乎犯干。 于是洛神感焉,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作者的情感 为爱动情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愿诚素之先达兮, 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 凯康以乐欢。神独享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
以礼持情
……执眷眷之欸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 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 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 第1辑:顾恺之和他的《洛神赋图》》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一章 序幕
第二章 故事开始了
第三章 这幅画应该怎样看
第四章 画家传奇
第五章 知道更多:魏晋名士
第六章 艺术小链接
第七章 版画工坊
参考书目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 列·第1辑:顾恺之和他的
《洛神赋图》》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序幕
03
第三章 这幅画应该怎 样看
02 第二章 故事开始了 04 第四章 画士
07 第七章 版画工坊
06 第六章 艺术小链接 08 参考书目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是一套为7岁以上直至青少年写作的中国艺术启蒙读物,也很适合亲子共读、 及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成年人翻阅。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领衔主编,国内优秀艺术教育团队精心编写,将分 辑出版,最终成为一个大的艺术普及套系。第1辑《看懂名画》主要介绍五幅传世名画及其名画家:介绍的是张择 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顾恺之和他的《洛神赋图》、阎立本和他的《步辇图》、张萱和他的《捣练图》、顾 闳中和他的《韩熙载夜宴图》。5本一起,构成了孩子不可不知的中国艺术经典。书中重点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故 事讲述、画面分析、画家特点、时代背景等内容,最后有相关知识小链接和动手创作两个部分。在美术史以外, 还注重跟同时代其他艺术家和艺术形式的关联,如雕塑、壁画、书法、诗歌、辞赋等等,既是中国艺术启蒙,又 是中国文化通识。
第一课 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一)欣赏感悟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 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 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二)发展探究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
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 看(画面内容):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
2. 看(人物塑造):观察主、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
课件放映图片,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上海市贸易学校
教案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美术)主讲教师:杨博瀚
教研部:基础二部
学期: 2016—2017 第一学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和审美特点,分析本幅作品独特的构图形式。
难点:注意画中人物的表情、动态以及思想感情,还有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
学
方
法
1.讲授法、
2.欣赏法、
3.讨论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课件
课
外
作
业
补充课外作业
教
学
后
记
附:教学详案
课题: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洛神赋》图片。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
2、进入《洛神赋图》板书、教学。
3、欣赏作品局部:诱发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作品简介:作品与作者其人轶事。
画家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5、背景:时代背景、神话背景、典故由来、现实故事背景
6、《洛神赋图》作品学习:节选《洛神赋》文,作品讲述(略)(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
二、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惊艳。
画卷从右端开始,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
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陈情。
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
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
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
第三段:携逝。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
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
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
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离别时刻;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
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
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
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
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
那洛神回头顾盼。
恋恋不舍。
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三、讲授绘画知识关键词
1、“高古游丝描”的运用: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
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2、画家的奇思妙想:
“画卷中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
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
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
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3、“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
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该画作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这一最高境界,“画尽而意到”!
4、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同时,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
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