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
优化区域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新格局
优化区域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新格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提升“一区”产业能级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外溢,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
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突出“创新+制造”业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驱动培育新动能,加快推动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强化协同互动,抓住核心环节,加快培育具有战略领航性、示范带动性、科技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引领全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顺义区。
用好首都国际机场交通枢纽,加强产业空间资源整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天竺综合保税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中关村顺义园等载体,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转化需求,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引导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全力打造南北两个产业聚集带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
1.北部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1)海淀区。
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优势,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焦大信息和大健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与先进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产业。
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为主线,着力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链接,推动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聚集国际顶尖人才,提升专业化孵化服务水平,打造承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和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国坐标。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城市,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责任。
为了推动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北京市制定了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意义2.1 目标1.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2.提升北京市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3.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2 意义1.增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3.促进人才的集聚和培养。
三、实施方案3.1 产业定位1.确定优势产业方向,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2.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补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2.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3.支持企业科研设施的升级和优化。
3.3 人才引进与培养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3.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金融支持1.提供专门的金融支持政策,为高精尖产业提供资金保障;2.搭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3.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精尖产业的信贷支持。
四、推进措施4.1 政策引导1.制定相关政策,为高精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4.2 加强科研合作1.建立科研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4.3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鼓励企业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4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违法成本;2.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和运用。
4.5 加强评估与监测1.建立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和监测工作进展;2.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推进,北京市已经成为中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中心。
高精尖产业是基于高科技、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
一、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是一个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技术力量强大,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二是市场规模大,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三是金融资源充沛,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高精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措施,包括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互联网+”等,促进了高精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北京市2015年推出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有力的政策措施。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规模扩大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和团队,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2.创新能力增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拥有众多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技术人才队伍强大,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跻身国际一流水平。
3.政策支持力度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是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措施,从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高精尖产业的发展。
二、高精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人才短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对高端人才需求量大,但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2024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范文
《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凭借其丰富的科技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
本文旨在全面评价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概述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
通过不断创新,集聚优质资源,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
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为首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1. 优势方面(1)科技资源丰富: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政策支持力度大: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产业链完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
2. 挑战与问题(1)人才竞争激烈:随着“高精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创新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尽管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四、对策建议1.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同时,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力度,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2.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评价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
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在过去几十年中,北京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十大高精尖产业的核心地区。
这些产业涉及高科技、文化艺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并且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产业是北京市最重要的高精尖产业之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北京市成为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核心。
众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决定将总部设在北京,为北京市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此外,北京市还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学研究基础。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的另一大高精尖产业。
北京市拥有一些国内领先的医疗机构和研究中心,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这些机构致力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北京市还有一些知名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北京市的创新能力,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和药品服务。
第三,新能源和环境保护产业也是北京市的高精尖产业之一。
北京市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北京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近年来,北京市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推动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北京市还鼓励和支持环保相关企业和项目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行业的繁荣。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北京市的一大亮点。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氛围。
北京的艺术团体、剧院、画廊等文化机构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
同时,北京市还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文化遗产周等,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交流。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文化享受,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金融服务、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也在北京市蓬勃发展。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化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为了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需要研究当前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高精尖”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产业的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已成为北京的经济增长点。
2.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的研发投入。
国家级、市级和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创新力和研发实力得到提升。
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产业协同效应显现“高精尖”产业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愈发紧密,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为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4.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虽然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高科技人才的匮乏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风险和压力,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一些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高。
1. 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高精尖”产业,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工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培育更多的自主创新企业,提高整个市场创新能力。
3.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得到加强。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助力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1.产业结构愈加优化近年来,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逐渐壮大,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新增长点。
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加速融入到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之中。
这种优化的产业结构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2.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北京一直都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众多高端人才。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科技创新在北京得到了持续的推动。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逐渐提升。
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北京涌现,成为“高精尖”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3.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和扶持,缺乏市场的有效引导和竞争机制,导致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策。
人才流动性大,尤其是高端人才,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短缺和留存不易的问题。
市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高精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仍需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对策与建议1.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了解决高精尖产业过于依赖政策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举措,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留住高端人才针对高精尖产业面临的人才短缺和留存不易的问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待遇,同时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力度,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该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目前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市场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难点,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进产业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 技术研发不足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仍存在差距。
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原创性方面还有待提升。
2. 人才引进难度大虽然北京市汇聚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但是“高精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
一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遇到了相关政策的限制和人才市场的竞争。
3. 行业比较分散相对于其他城市,北京市的“高精尖”产业行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
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也不够充分,成本也较高。
二、对策建议1.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协调和引导,改善企业之间的技术信息流通和共享。
2. 推动人才引进政策为了迅速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匹配问题,政府需要出台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多人才资源。
减少对人才的限制性政策,加大人才引进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北京市来就业发展。
3. 创新园区模式政府应该重视和发挥园区和企业的联动效应,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的合作意愿和效率。
政府还应该扶持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道路还面临着很多艰辛,需要各界积极协助政府推行创新的对策,加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北京市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日期】2023.10.12•【字号】•【施行日期】2023.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关于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的实施方案(2023-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年10月12日关于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的实施方案(2023-2025)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部署,立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系统观念、战略思维,以用户需求为牵引、核心技术突破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链核心卡点、关键场景,坚持“企业出题、机制答题,工程组织,项目落地”的组织原则,利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企业或创新联合体工程化攻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制突破进程,实现产业化应用,补齐重点产业链的发展短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亟待解决的创新场景,形成一批创新性解决方案,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以2023—2025年为周期,实施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开展卡点攻关和场景攻关,分别聚焦重点产业链卡点、技术产品突破类应用类场景,系统研究和梳理确定年度攻关目标,组织开展攻关,实现我市高精尖产业能级提升。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性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其中高精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精尖产业是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密集度的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推动整个城市向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迈进。
加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研究“高精尖”产业的意义在于促进北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北京在全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通过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当前,北京“高精尖”产业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
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是指北京市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以高精尖产业为引领,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该体系的建设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升北京在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
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北京对其优势资源的充分发挥,也是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该体系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四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基于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人才储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天然优势。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
北京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量大,并且具备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北京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通过鼓励创业创新,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等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现代服务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提供专业化、高附加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如金融服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
北京作为金融、商贸和服务业的中心,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高精尖”产业是中国现代性产业的代表之一,也是支撑着北京市现代经济的重要力量。
然而,当前“高精尖”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体系构建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需要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太多企业在服务领域,如广告公司、中介公司等,缺乏技术核心和创新能力,造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高精尖制造业的比例较低,企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推进结构调整,加速“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高精尖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2.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优秀高精尖制造企业的发展,推进“高端制造2025”战略,尤其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
二、创新体系构建不完善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创新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活力不足,造成创新能力不够强大。
另一方面,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合作还有待深化,缺乏科研人员间的交流和合作。
1.鼓励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创新,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三、人才短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当前,一些企业虽然有一些优秀人才,但是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1.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和高级人才比例,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引导。
2.加强人才引进,增加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加入产业发展。
总之,北京“高精尖”产业需要采取科学的战略布局,加强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提升全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为北京市的现代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高精尖产业是指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通常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
这些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精尖产业发展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探索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
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的领头羊。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行业发展迅速,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信息技术领域,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北京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随着清洁能源政策的不断出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领域。
3.生命科学产业逐步壮大。
生命科学产业是高精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也在积极发展生命科学产业。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北京打造了一批生命科学研发机构和企业,推动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
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过多依赖于信息技术产业,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影响了整体的产业发展。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北京拥有大量优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强。
在高精尖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创业环境需要改善。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创业环境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北京在创业环境的改善上还有不小的空间,包括融资难、人才流失等问题,都需要加以解决。
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作者:许春永卜雨洲李大鹏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2年第6期文/许春永卜雨洲李大鹏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北京市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众多在领域内举足轻重的核心企业。
2009年以来,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下,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发展规模迅猛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200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有3000多亿元,而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
就新材料产业来说,1999年北京新材料企业数量约为3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而到2011年,北京新材料企业数量已增加到了14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
在北京市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从产业发展规模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属于8大产业的第一梯队。
2009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其中,通信领域的产业规模就达到了3000亿元。
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北京市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顺义中航工业园等产业带,加快以学院路为核心的“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等的建设,加之信息网络、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继开工,进一步推动了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总结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总结一、引言高精尖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北京作为我国的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其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本文旨在总结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现状近年来,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群在北京高校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北京的高校学科建设成果丰硕,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特点1. 注重与国家和北京市发展战略的对接。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的发展战略,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投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集群。
2. 强调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注重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3.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还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学科发展不平衡。
虽然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仍有部分学科存在发展滞后、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2. 人才流失和引进问题。
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北京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3. 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部分高校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高精尖学科的潜力。
五、未来发展方向1. 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加大对发展相对滞后学科的投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高精尖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都发展势能 质 的提升㊂(七) 首都安全 是首都发展的基本保障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以确保中央党政机关和中央政务活动的绝对安全;完善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完善反间谍㊁涉外安全和抵御非法宗教渗透等协调机制;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由中心化向分布式㊁微循环的多节点网格化转变;切实维护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经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首都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推进韧性城市建设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安树伟[收稿日期]㊀2022-05-28[作者简介]㊀安树伟(1969 ),男,山西沁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㊀㊀在新发展格局下,北京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人口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㊂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有利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㊂㊀㊀一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㊀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把握好 都 与 城 ㊁政府与市场㊁减量与提质㊁ 一核 与 两翼 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创新驱动下发展高端产业㊁优化空间结构㊁绿色低碳发展㊁提升治理能力㊁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㊁生态环境高质量㊁人民生活高质量,具体体现在创新驱动㊁市场有效㊁产业高端㊁空间优化㊁绿色低碳㊁治理高效㊁民生共享七个方面(图1)㊂图1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创新驱动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富集83首都发展研究是北京突出的禀赋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㊂2020年,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㊁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全世界各城市首位㊂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2021年专利授权量达1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0358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3563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7005.7亿元㊂但是,北京原始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活力激发不足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1.6%㊂北京对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创新的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㊂北京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㊁培育新动能的关键㊂(二)市场有效政府和市场是一对互补关系,市场有效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动力㊂2016-2019年,北京的市场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处于上游,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9位㊁第8位㊁第9位和第7位,但是与上海㊁浙江㊁广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㊂从市场的各方面指数来看,除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排名居于首位外,北京在政府与市场关系㊁非国有经济发展㊁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三个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19年分别处于全国第11位㊁第19位和22位[1]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㊁政府与社会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整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红利㊂(三)产业高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才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集聚人口㊂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迫切要求构建符合现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通过 减 和 增 实现北京的高质量发展㊂近年来,北京新兴产业成长快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㊂2021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达1625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①分别为10866.9亿元和996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0%和24.7%㊂目前,北京高端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脱节,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二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高精尖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壮大成为支柱产业,这也就使部分地区容易产生新旧动能转换断层㊂对于北京来说,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㊂(四)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优化城市空间有助于提升城市效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㊂[3]北京人口多㊁规模大㊁功能集中,单中心格局突出,这是北京 大城市病 产生的主要原因㊂城市职能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紧缺㊁交通出现拥堵等问题㊂根据‘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1年北京的交通拥堵指数在100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为2.048㊂城市需要合理的居住与就业空间配置,‘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表明,2020年北京的职住分离率为6.7,在国内35个大城市中居首位㊂未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仍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要朝着符合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律的方向发展㊂(五)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之上的㊂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燃煤量大幅下降,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173万吨,减少了94.2%;2020年碳排放强9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度比2015年下降了23%以上㊂2014-2021年,北京市细颗粒物㊁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分别从116微克/立方米㊁56.7微克/立方米和21.8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3微克/立方米㊁26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㊂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从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㊂为实现这一目标,绿色低碳也应当是北京高质量发展内涵之一㊂(六)治理高效特大城市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㊂目前,北京城市治理中存在着一些特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大城市病 依然显著;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交通拥堵㊁房价高涨㊁职住分离率过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存;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㊂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自身特殊的问题,例如:与天津㊁河北两地有效的利益协调与互动合作机制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再就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空间格局重组问题;城市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等㊂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北京市政府㊁企事业单位㊁社区㊁城市居民,同时中央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也有自身的利益考虑㊂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㊂因此,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就需要探索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努力让城市生活更健康㊁更便捷㊁更舒适㊁更美好㊂[4](七)民生共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不仅包含收入增长,更包括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等方面的提升㊂[5]近年来,北京人均GDP居全国大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是与上海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㊂2015-2021年,北京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低于上海②;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直大于上海,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2.45ʒ1和2.14ʒ1㊂同时,北京优质的医疗㊁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六区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高质量,因此,北京仍需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㊂同时,需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㊂㊀㊀二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㊀㊀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北京市㊁京津冀㊁全国和全球范围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北京的 城 与 都 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既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也要体现首都特征,形成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㊂(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㊂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㊁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㊁资源㊁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㊂北京高质量发展涉及核心区㊁中心城区㊁平原新城㊁生态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这四类区域空间的功能定位不同,集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同㊂在各区域自然条件㊁发展基础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比重的完全均衡是很难的㊂这就需要树立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㊁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㊁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㊂[4]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㊁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04首都发展研究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营造安全㊁高效㊁有序的政务环境,保障中央党政军机关高效开展工作㊂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应集聚北京新增的人口和产业,但也要注意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给资源环境㊁交通等带来较大压力㊂生态涵养区则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㊁高强度的工业化㊁城镇化开发㊂(二)以 三城两区 为载体,加快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高质量发展是 减 与 增 的动态均衡㊂ 减 ,是做价值链上有比较优势的高端高效环节,放弃技术含量低㊁能耗高㊁污染重的加工组装环节㊂ 增 ,核心是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管理和技术升级,用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㊂[6]中关村科学城㊁怀柔科学城㊁未来科学城㊁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㊁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应促进人才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加快 三城两区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引领㊁技术密集㊁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㊂对于 三城 而言,应充分发挥一流院所高校㊁顶尖人才集聚优势,突破一批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引领带动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以智能工厂为主要形态,发展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创新链联动发展,提升科技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㊂对于 两区 而言,应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聚焦科技创新㊁数字经济㊁生物医药㊁绿色金融四大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造,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㊂(三)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与世界城市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既是世界城市,也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与知名世界城市还有着一定距离㊂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京津冀至少有一个明确的经济中心㊂当前,北京事实上承担了京津冀经济管理控制中心的角色,能否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成效㊂第一,应持续扩大北京高质量经济规模,增强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㊂通过空间重组和职能优化提升,更好地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环境㊁产业和功能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力㊂第二,应把轨道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㊂[7]以城际交通为重点,推动形成城际交通㊁轨道交通㊁高速公路等城市快速交通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加快建设与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密切关联的铁路和公路项目,打通 毛细血管 和 梗阻 路段,提升外围城区的交通可达性,为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产业落地发展提供保障㊂第三,应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引导北京与周边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畅通流动,推进土地要素㊁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㊂第四,应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㊁供应链,形成良好的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㊂核心城市北京㊁天津着重发展公司总部㊁研发㊁设计㊁培训及营销㊁批发零售㊁商标广告管理㊁技术服务等环节;超大和特大城市郊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周边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现代产业分工格局㊂(四)坚持主副结合㊁多点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主副结合,即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紧密对接㊁良性互动㊂其中,核心区要持续1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提升政务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增强全国政治中心功能承载能力,[8]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通过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挥数字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㊂朝阳㊁海淀㊁丰台㊁石景山四区要完善配套设施,聚焦于科技创新功能,打造国际商务㊁金融服务等一体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㊂[9]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构建功能复合㊁空间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元治理的生态环境体系,[10]提升城市的经济㊁环境㊁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承载力,有效吸引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和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总部经济㊁财富管理㊁文化科技㊁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㊂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与廊坊北三县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㊂多点支撑,即顺义㊁大兴㊁亦庄㊁昌平㊁房山五个新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住房建设,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大力提升新城产业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重点项目要优先在新城布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医药健康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㊁未来产业等高精尖产业,以拓展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㊂注释:①㊀高技术产业㊁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有交叉㊂②㊀201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49元)略高于上海(73615元)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胡李鹏,樊纲.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3-237.[2]吴爱芝.双链融合做强 高精尖 产业[N].北京日报,2019-06-10.[3]吴爱芝,李国平.北京: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多中心㊁网络化空间结构[J].北京规划建设,2017(1):11-15.[4]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N].北京日报,2022-07-04. [5]盛继洪.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20.[6]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不确定未来中的战略与治理[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25-626.[7]赵弘.以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论坛,2018(7):16-18.[8]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ʻ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9]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Z].2017.[10]初军威.把 高质量 贯穿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始终[N].北京日报,2020-01-07.24。
《2024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范文
难走的路,从不拥挤人生的路途充满了山高水长,曲折险阻,但是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无论路途多么困难,多么崎岖,我们都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条容易走的路,只有那些孤独、寂寞、漫长而又辛苦的道路,才是我们真正要去追寻的。
走在难走的路上,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和困难。
这些困难有时来自于外界的制约和限制,有时则源自于自己内心的软弱和怯懦。
无论是哪种困难,都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不懈。
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
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我们才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在难走的路上,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面对一路的坎坷和艰辛,我们不能畏惧和退缩。
只有将自己装点起勇气和决心,才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和挫折。
正如李白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觉得前路困难重重时,只需要坚持一下,就会找到前进的道路。
就像黑夜过后的黎明,总会有新的希望等待着我们。
难走的路上,人们常常会遭遇到孤独和寂寞。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困境,没有人可以和我们共同分担和分忧。
但是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当我们在路上孤伶伶地走着,我们的内心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打气,给自己一些勇气和鼓励。
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种寂寞和孤独。
当我们坚持到终究会有人能够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的成功和幸福。
难走的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可能是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也可能是学习中的困扰。
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需要坚持下去,不断地努力改善和解决。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肯去面对,去克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我们能够完成任务,我们能够实现梦想。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旨在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行业结构日益优化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正在逐步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这些领域,北京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助推了“高精尖”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北京市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的措施,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 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而在这方面,北京的企业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投入。
一方面是各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4. 人才优势明显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拥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
在“高精尖”产业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都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市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保障,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想实现“高精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需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鼓励创新型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完善产业政策,提升支持力度政策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政府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机制,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发展地区。
目前,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研究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北京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北京市还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如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和技术转移等。
这些举措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人才缺乏问题。
虽然北京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但高精尖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供应仍然不足。
这导致了人才流失和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缓慢。
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北京有众多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方面。
再次是投资环境不够优化。
尽管北京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来吸引投资,但投资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准入门槛高、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等。
这影响了高精尖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北京可以通过建立更加灵活和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提升高精尖产业的人才供给。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北京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优化投资环境。
北京可以进一步简化企业注册和市场准入手续,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
北京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创新联盟、科技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高精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
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近年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是北京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以制造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和推动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浅析。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分析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基地和高精尖产业基地。
北京高精尖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支撑。
北京的信息技术产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拥有众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其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还拥有丰富的电子信息制造和半导体产业基础,对整个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北京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北京在生物技术创新和药物研发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北京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也表现出较高的活力。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对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发展。
北京还积极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应用,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高端装备制造是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拥有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光电子等领域,北京高端装备制造表现突出,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北京高精尖产业现状良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
作者:王海燕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
【摘要】高精尖产业是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
论文第一部分剖析了高精尖产业的内涵。
第二部分阐述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困难。
第三部分剖析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路径:优化高精尖产业区域布局;推进工业用地创新利用;推进产业金融服务创新;瞄准产业前沿,培育示范项目。
【关键词】高精尖产业;经济结构;中国制造2025;前沿技术
一、高精尖产业的内涵
高精尖产业是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
高精尖产业是由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学技术、产品工艺、先进发明等产业业态构成的集合,具有高端化、高带动、高价值、融合化、集约化等特点。
2018年12月,市经信局会同市科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单位联合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编制。
《目录》包括行业大类、行业小类、代码、名称、經营范围表述及注释六部分内容;涉及行业大类10个,行业小类210个,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21个)、集成电路(6个)、医药健康(16个)、智能装备(80个)、节能环保(25个)、新能源智能汽车(10个)、新材料(15个)、人工智能(6个)、软件和信息服务(19个)、科技服务(12个)。
其中“行业小类”指此行业中新近涌现出的细分行业。
二、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
北京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着力促进产业稳中提质、减量增效发展。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9%和7.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3个和3.2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5G、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编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发布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
资金和基金支持作用进一步提升,安排高精尖资金支持项目84个,带动社会投资约36亿元。
2018年,北京市十个高精尖产业实现总收入32548亿元。
其中,万亿级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
但与此同时,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一是产业政策衔接配套仍不完善。
发展高精尖产业与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政策衔接不够,如高精尖产业用地政策对引入增量项目提供了政策指引,但对目前各区普通存在的存量项目“腾笼换鸟”没有给出解决措施。
在产业疏解过程中,部分高精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被疏解到外地,企业生产链条被打断,留在北京发展的企业失去了本地配套,成本不断提升。
二是土地资源调配仍需优化。
土地紧缺和成本高昂是制约高精尖企业在北京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路径
1、优化高精尖产业区域布局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4],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需要优化高精尖产业区域布局。
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发挥对全球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为平台,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着力打造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载体作用,强化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地位,提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引领功能。
加强一区十六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下一步,围绕促进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加快落地,重点聚焦高端制造业,按照“定位、定量、定图”的思路,加强对各区的工作指导。
“定位”即在各区发展基础上明确未来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定量”即在确定全市总体发展目标基础上,结合各区定位,明确各区发展任务和目标;“定图”即做好各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所需保障的要素资源条件,与各区规划对接,使得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一盘棋”发展。
2、推进工业用地创新利用
在高精尖产业培育方面,土地紧缺和成本高昂是制约高精尖企业在北京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从创新制造融合共生的视野推进企业工业用地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工业用地开展企业研发、中试、制造等综合功能利用,为工业用地的创新利用提供更宽松的制度,推进工业用地产业化试点应用。
进一步扩大弹性年期出让土地和土地年租制试点,增强土地出让弹性,通过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产出税金等昂视控制和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推进工业用地与研发用地比邻布局,强化高精尖产业周边的城市服务功能和人居生态环境,为高精尖人才聚集和产业发展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培养皿。
针对用地贵的问题,政府要改变单纯卖地的招商模式,应当针对项目生命周期,搞好工业用地的循环利用,探索推广“先出租后出让、出租出让相结合、弹性出让”等供地方式。
支持“三城一区”的平台公司建设,增强对于高精尖以租代售、定制楼宇、精准物流等增值服务能力,帮助高精尖产业降低土地利用成本,推进零散工业用地的连片开发。
3、推进产业金融服务创新
北京现已建立额度均为200亿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及科技创新基金,未来还将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融资担保资金,以集中支持重大项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
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启动以来,目前已初步选定了26家基金首批立项,合计申请规模约50亿,基金总规模约254亿,放大倍数超过5倍。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基金主要包括并购基金、股权基金、区域性基金和项目型基金,截至2018年9月,高精尖产业基金已公示确认合作子基金17只,基金认缴总规模达到187亿元,投资项目40余个,投资额超过26亿元。
下一步,要优化调整政府现有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一方面继续做好统筹,集中力量支持大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母基金的形式,融汇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并购投资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产业项目发展。
此外,要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金融体系,开发适应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探索债权融资计划等适应轻资产高精尖企业的产品推广。
让银行、保险、信托、债券、股权等多方资源集合发力,解决高精尖企业的资金需求。
4、瞄准前沿技术,培育示范项目
高精尖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颠覆技术、关键技术驱动的快速迭代的产业,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共同联动的结果。
北京市尤其需要结合创新资源网络,发挥三大科学城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高精尖产业领域的前瞻分析,加强知识产权预警,尤其是常态化跟踪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重视对基于“互联网+”、“智能+”等高精尖产业的培育。
另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提示对于高精尖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搭建开放性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推进“中国制造2025”、无人智能等示范工厂建设,促进自主3D打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结合首都大气环境治理和两化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计划,以节能减排和智能制造为重点目标,每年集中支持一大批重大技改升级项目,引导带动存量企业主动转型。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R].2018.
[2]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R].2017.
[3]唐建国.北京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路径机制研究[J].前线,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