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航天局
天宫一号资料 (3)
天宫一号资料1. 简介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中国空间站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航天员提供一个长期在轨工作和居住的空间环境,并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以及技术验证。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总重量约为8.5吨。
该空间实验室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
核心舱具备实际居住条件,包括舱内气候控制、生命支持系统、通信设备等。
实验舱则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可以容纳一些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
2. 发射与进入轨道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在中国四川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G火箭发射升空。
发射成功后,天宫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首次发射成功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天宫一号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各系统正常工作。
随后,2011年11月1日,中国的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成功的无人自主交会对接。
这次对接验证了中国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方面的能力,并为后续的载人任务做好了准备。
3. 载人任务天宫一号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实验室,还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2年和201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两次载人任务,分别是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搭载了3名航天员。
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一号,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并成功返回地面。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同样搭载了3名航天员。
神舟十号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的实验,并进一步验证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4. 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在两次载人任务中,航天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生物科学实验、物理实验、材料科学实验等。
其中,一项名为“太空颗粒物理实验”的科学实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太空颗粒与人造卫星的相互作用现象,使得科学家更加了解大气层中的微粒和宇宙射线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开展的一项重大科学探测活动,旨在实现中国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开展火星表面巡视和探测等任务,为人类认识火星、探索太阳系、寻找外星生命等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标志着中国航天探测事业向深空探测迈出坚实步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采取多个阶段逐步推进的方式。
首先是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即火星探测器的研制和发射。
火星探测器将搭载多种科学探测设备,包括遥感相机、磁场探测仪、气象仪等,以实现对火星表面、大气、磁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探测。
火星探测器将通过着陆巡视器实现对火星表面的巡视和探测,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图像资料,为人类深入了解火星提供重要支持。
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着陆,将为中国航天探测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中国航天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将承担火星探测器的研制和发射任务,为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认识火星、探索太阳系、寻找外星生命等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与国际航天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为人类探索宇宙、认识地外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中国航天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探索宇宙、认识地外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继续加强航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长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人类探索太阳系、认识宇宙作出新的贡献。
解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解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是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正处于战争、内乱和政治动荡之中。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第一个航天机构——国家航天局。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筹备和组织中国的航天计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至197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探索。
中国航天科技力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和试验探索。
第二个阶段是1970年至1990年,中国航天科技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了卫星、火箭和载人航天的研究和试验。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讯卫星和第一颗气象卫星。
1986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个航天员陈冬。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陆续研制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实验室等一系列航天项目。
2019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软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这将是中国首次进行火星探测。
总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不仅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更是对全人类探索宇宙和推进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份贡献。
我国地单位级别(副部级以上)
我国的部级、副部级单位一、国家级1. 中共中央委员会2. 中央政治局3.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 全国人大常委会5. 国务院6. 全国政协7. 中央军委二、副国级1. 中央纪委2. 最高人民法院3. 最高人民检察院三、部级党内:1. 中央办公厅2. 中央政法委员会3. 中央组织部4. 中央宣传部5.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6.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7. 中央对外联络部8. 中央政策研究室9.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平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外事办公室)10. 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1. 中央对外宣传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 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3.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14. 中央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5.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6. 中央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17. 中央直属机关事务治理局18. 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9. 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20. 中央党校21. 中央文献研究室22. 中央党史研究室23. 主席办公厅国务院:1. 外交部2. 国防部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 教育部5. 科学技术部6.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 公安部9. 国家平安部10. 监察部11. 民政部12. 司法部13. 财政部14. 人事部1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6. 国土资源部17. 建设部18. 铁道部19. 交通部20. 信息产业部21. 水利部22. 农业部23. 商务部24. 文化部25. 卫生部26.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7. 中国人民银行28. 审计署2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30. 海关总署31. 国家税务总局3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3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3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5.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3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7. 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38. 国家体育总局39. 国家平安生产监督管理总局4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41.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4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43. 国务院研究室44. 新华通讯社45. 中国科学院46. 中国社会科学院47. 中国工程院48. 国家行政学院4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50. 国家电力监督管理委员会5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5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53.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5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会55. 人民日报社56.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殊行政区联络办公室57.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殊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社会团体:1. 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会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3. 中华全国妇廉联合会委员会4.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6.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7. 中国作家协会8.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合会9.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0.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11.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12.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13. 中国红十字会14.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3217网络供应15.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16.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7. 中国法学会18.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19.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1.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地方:1. 省(22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西省);2.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3. 直辖市(4个: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中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登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推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实现中国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
自从1969年美国宇航局成功实现人类登月之后,各国纷纷展开了自己的登月计划。
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之一,自然也积极参与到了这场竞赛中。
中国的登月计划首次公布于2004年,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了“嫦娥工程”的计划,旨在实现中国的月球探测目标。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相继发射,分别实现了绕月探测、软着陆、巡视探测和月球样品返回等重大成就。
在嫦娥工程的成功背后,中国国家航天局也在不断推进着载人登月计划。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自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以来,已经实现了多次载人飞行任务,包括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以及多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中国的登月计划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中国的登月计划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展示。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推进登月计划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登月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航天局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中国的登月计划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工程,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航天梦。
中国的登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不断努力和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的登月梦想必将早日实现,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国家航天局
本文由驭风遥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所属分类: 所属分类: 天文航天参与讨论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 1993 年 4 月 22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主要职能组织机构领导国际合作航天体系 [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 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 年 11 月 2 日~7 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 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 CGMS 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 CGMS 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 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 WMO 天基系统计划,为 CGMS 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 ) 2007 年 5 月 24 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 2007 至 2008 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 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 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中国国家航天局应用部门: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大学与科研机构: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 空间科学研究, 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发射测控基地: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探月工程中心: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 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 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 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 协会等团体或组织.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大事记1956 年 2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至 1967 1956 年 3 月, 国务院制订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5 月 10 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 年 10 月 15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 年 1 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 年至 1967 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 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8 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 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 年 3 月21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 4 月 29 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 年 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 1965 至 1972 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 祝贺发射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 年 11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 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 年 2 月 20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 年 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8 年. 1971 年 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 日返回地面. 1979 年 1 月 7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 月 1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981 年 9 月 20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 年 10 月12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 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3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 年 9 月 7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至此, 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9 年 11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 年 1 月 10 日,2002 年 3 月 25 日,2002 年 12 月 30 日,我国先后 4 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 年 10 月 12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主要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 年 11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 年 10 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国家航天局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我国研制的 12 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91 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 70 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 28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 和 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 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 2003 年 10 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 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 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50 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1971 年 3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 8 年多, 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 10 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 1981 年 9 月用 1 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3 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 年 2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 1999 年 5 月和 2004 年 9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 年 12 月和 2004 年 7 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 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于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5 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 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 21 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 3 天增加到 27 天.特别指出的是,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 21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 22 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 100 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 4 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3 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 2 个增加到 4 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 2 个频道增加到 4 个,电话传输能力由 1000 路增加到 3000 路,设计寿命由 3 年增加到 4 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 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 年 5 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 24 个 C 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 8 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 网和电视传输等, 能同时转播 6 路彩色电视和 8000 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 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 仅公众通信一项, 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 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 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 2006 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 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 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4.气象卫星系列.1988 年 9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 年 9 月和 1999 年 5 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 2000 年 8 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 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1997 年 6 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 105 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前 2 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 5 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 3 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 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 3 通道的可见光, 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 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 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 台风等灾害天气造。
神舟十七是怎么实现对接的
神舟十七是怎么实现对接的神舟十七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发射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在神舟十七任务中,实现了航天器与天宫核心舱的对接,为进一步探索太空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神舟十七是如何实现对接的全过程。
一、对接前准备工作在实现对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天宫核心舱需要提前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
其次,载人航天器神舟十七需要从地面发射升空,并进行飞行任务。
此外,地面控制中心需进行对接任务的实时监控与指导。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是确保对接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航天器与天宫核心舱的对接过程1. 接近阶段当神舟十七完成飞行任务后,航天器与天宫核心舱开始接近阶段。
此时,航天器会进入与核心舱在同一轨道,并通过引擎进行微调,逐渐缩小航天器与核心舱之间的距离。
2. 测试对接在航天器与核心舱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行测试对接。
航天器将携带的机械手与核心舱上的对接器相结合,实现初步对接。
通过这一步骤,可以验证航天器与核心舱的对接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3. 确认对接经过测试对接后,如果一切正常,航天器与核心舱将进行确认对接。
在进一步缩小距离的过程中,航天员将通过窗口观察对接器与航天器机械手的对接状况,并确保对接过程的安全性。
4. 对接完成一旦确认对接无误后,航天器与核心舱的对接过程将持续进行,直到对接完成。
此时,航天器与核心舱将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对接器实现气密封闭,确保内外空间的隔离。
三、对接后的工作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将进入天宫核心舱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和调查任务。
航天器则会暂时停留在核心舱附近,进行供电和其他维护工作。
同时,地面控制中心将继续监控和指导任务的进行,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和任务的顺利进行。
总结:神舟十七的对接实现了航天器与天宫核心舱的成功连接,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接实验,航天科技获得了更多关于太空环境和长期太空驻留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的科学数据。
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
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探测小行星,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天体,其直径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公里之间,是太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小行星的性质和构成,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探测器的飞行任务,实现对小行星的探测和研究。
首先,探测器将飞抵目标小行星附近,通过遥感探测和测量,获取小行星的形态、结构、成分、磁场、重力场等重要信息,为科学家们提供宝贵的研究数据。
其次,探测器将进行着陆和采样任务,获取小行星表面的样本,并将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
通过对小行星样本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小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探索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机制。
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升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
同时,这也是中国航天局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将为中国科学家们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平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的实施还将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
中国航天局将与国际航天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分享科学研究成果,推动全球太空科学事业的发展。
这将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在太空科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举措,将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局将继续积极推进小行星探测计划,为人类探索宇宙、探索未知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期待中国小行星探测计划取得成功,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篇章。
我国的单位级别(副部级以上)
我国的部级、副部级单位一、国家级1. 中共中央委员会2. 中央政治局3。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 全国人大常委会5。
国务院6. 全国政协7。
中央军委二、副国级1. 中央纪委2. 最高人民法院3. 最高人民检察院三、部级党内:1。
中央办公厅2. 中央政法委员会3。
中央组织部4. 中央宣传部5。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6。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7. 中央对外联络部8。
中央政策研究室9.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平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外事办公室) 10。
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1。
中央对外宣传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2。
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3。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14。
中央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5.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6. 中央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17. 中央直属机关事务治理局18。
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9。
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20. 中央党校21。
中央文献研究室22。
中央党史研究室23. 主席办公厅国务院:1. 外交部2. 国防部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 教育部5. 科学技术部6。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
公安部9。
国家平安部10。
监察部11. 民政部12。
司法部13. 财政部14. 人事部1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6. 国土资源部17. 建设部18. 铁道部19. 交通部20。
信息产业部21。
水利部22。
农业部23。
商务部24。
文化部25。
卫生部26。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7。
中国人民银行28. 审计署2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30. 海关总署31。
国家税务总局3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3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3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5。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3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7. 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38。
国家体育总局39. 国家平安生产监督管理总局40。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6〕986号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6〕986号教育部、中科院,各有关卫星用户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为加强和规范民用卫星工程组织管理,落实国务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国办发[2015]39号)要求,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组织制定了《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及时转发所属相关单位。
特此通知。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2016年8月23日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民用卫星工程管理,加强航天行业监管,落实国务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卫星工程的投资和应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民用科研卫星、业务卫星等工程项目。
第三条遵循科学公正、规范高效、权责清晰、注重实效原则,加强过程控制和里程碑考核,统一研制建设流程、质量监督管理和标准规范体系,实现空间和地面资源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条民用卫星工程一般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六大系统组成,一般分为立项论证、方案、初样、正样、在轨测试交付与总结评价等阶段。
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卫星工程,可简化相应研制流程。
第五条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指从论证到卫星退役全过程有关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综合论证、工程立项、总体设计、系统协调、研制生产、发射测控、在轨测试、交付运行、总结评价、离轨处置等。
嫦娥系列飞船发展历程
嫦娥系列飞船发展历程嫦娥系列飞船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研发的一套探测月球的航天器。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07年,当时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于2007年10月发射升空。
它搭载有一台高分辨率成像相机、一台显示中子和γ射线的光谱仪以及一台高分辨率的雷达遥感仪。
嫦娥一号成功地绕月飞行了一个月,期间拍摄了大量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完成月球探测任务的国家。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升空,是嫦娥系列的第二个航天器。
它旨在进一步探测月球并进行着陆实验。
嫦娥二号搭载了一台多光谱相机、一个激光高度仪和一台绕月环绕仪。
该任务实现了人造卫星对月球背面的着陆,成功地将一个月球车放置在月球表面,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是嫦娥系列的第三个航天器。
它是中国首次进行月球探测的重要一步,也是该系列航天器的里程碑之作。
嫦娥三号搭载了一台全景相机、一台进月显影相机,以及一台地形摄影机。
此外,还携带了一次月球切割探测器的着陆和随后的探测工作。
成功的月面着陆任务完成了中国航天器历史上的首次探测器着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
嫦娥四号是该系列的第四个航天器,于2019年1月发射升空。
这次任务着重于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嫦娥四号携带了一台低频射电计、一台全球导航定位仪和一台气象仪器。
这次任务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和探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未来,中国计划继续发展嫦娥系列航天器,并计划在2023年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带回任务,这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总的来说,嫦娥系列飞船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通过嫦娥系列的探测任务,中国正在积极发掘月球的奥秘,并致力于丰富人类关于宇宙的认识。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嫦娥系列飞船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国内正进行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1960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
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是中国“神舟”项目的一部分。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
他在太空中呆了21个小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工作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
自此之后,中国陆续进行了几次载人航天任务,其中包括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空间实验。
2012年,中国成功地将一名女性宇航员嫦娥九号送入太空。
嫦娥九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首次有女性宇航员进入太空。
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更多的载人航天任务,包括搭建空间站和进行深空探索。
中国的航天计划是完全独立的,并且继续取得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成就。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提出的一个重大航天工程,旨在实现中国宇航员登月的宏伟目标。
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加广阔的深空探索迈出重要一步,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将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技术挑战。
首先,必须研制并成功发射载人登月飞船,这需要具备可靠的火箭技术和太空飞行器技术。
其次,需要解决宇航员的生命保障和支持技术,包括太空飞行中的食物、水、空气等保障措施。
此外,登月着陆器和月球表面活动车的研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还需要解决宇航员的安全返回问题,包括返回舱的设计和发射、再入大气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将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巨大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这将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和太空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航天器制造、火箭发射、航天科研等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也将为全人类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为全球太空探索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认识太空、利用太空提供更多可能。
同时,中国也将与国际社会分享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促进国际航天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
总的来看,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重要贡献。
中国将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航天实力和雄心壮志,为人类太空探索事业注入更多活力和希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将踏上月球的土地,为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金星探测计划
中国金星探测计划中国金星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旨在探测金星的表面特征、大气环境和地质构造,为深入了解金星的内部结构和地质活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金星是太阳系内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其表面温度极高,大气厚重,地质活动十分活跃,因此对金星的探测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金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采用多种探测手段,包括轨道探测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等,全面开展对金星的观测和研究。
其中,轨道探测器将主要负责对金星的大气环境和地表特征进行遥感观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着陆器将实施对金星表面的着陆探测,开展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的分析;巡视器则将负责对金星大气层和地表地貌进行巡视和探测,获取更为详细和立体的数据信息。
中国金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对人类对金星的认识和了解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通过对金星大气环境和地表特征的观测,可以深入了解金星的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和温室效应等重要科学问题,为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其次,通过对金星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金星的地质活动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为地球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参考;最后,通过对金星的探测研究,可以积累和提高中国航天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为未来深空探测和载人登陆奠定技术基础。
中国金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充分展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深空探测迈进,实现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金星探测计划也将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世界航天科技的共同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探索未知领域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金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对金星的认识和了解提供重要支持,为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预测、地球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航天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全力推动金星探测计划的实施,为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天文一号火星车功能用途
天文一号火星车功能用途天文一号火星车(Mars Rover Mission)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一项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在火星表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该任务于2020年7月发射,并于2021年2月成功着陆在火星上。
天文一号火星车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功能和用途:1. 火星地质研究:火星是地球以外最适合进行地质学研究的行星之一。
天文一号火星车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仪器,可以对火星的地质构造、岩石组成和地貌特征进行详细研究。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火星的地质历史、地壳演化和行星形成过程。
2. 火星气候研究:天文一号火星车上安装了多种气象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火星的气候变化,包括温度、风速、大气压力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科学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火星的气候特征,揭示其气候系统和变化规律。
3. 生命迹象搜索:天文一号火星车配备了探测生命迹象的仪器,例如质谱仪和化学传感器。
它可以采集火星表面的样品,并对其中的有机化合物、微生物等进行分析,以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这对于探索火星的生命起源和宇宙生命普遍性等基本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室外巡航和地质勘察:天文一号火星车具备远程控制和巡航能力,可以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和地质勘察。
它搭载了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地形正交成像雷达,可以拍摄和记录火星表面的景象,并生成详细的地形图和三维模型。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地貌特征、地质过程和地下结构。
5. 火星资源探测与利用:天文一号火星车还配备了能源设备和采样工具,可以开展火星资源的探测与利用研究。
它可以获取火星土壤和岩石样品,并对其中的资源成分进行分析,例如水冰、土壤肥力等。
这对于未来人类火星探索与殖民的可行性和永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天文一号火星车作为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功能和用途。
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地质、气候和生命迹象,揭示宇宙的奥秘,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和殖民之路铺平道路。
天宫空间站 地平论
天宫空间站地平论天宫空间站是中国的一项太空探索计划,它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开展空间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天宫空间站是一个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天宫空间站的地平论,以及它在中国航天发展中的意义。
地平论是一种关于地球形状的伪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是扁平的,而不是一个球体。
这个理论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然而,地平论已经被科学实验证明是错误的,现代科学界普遍接受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事实。
然而,在现代科学已经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后,一些人仍然坚持地平论的观点。
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地平论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争议话题,并吸引了一些信徒。
虽然地平论的观点缺乏科学根据,但它在一些社群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然而,对于天宫空间站这样的现代科学成果,地平论的观点是不能被接受的。
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它在轨道上运行,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空间技术研究。
它的存在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并且为国际合作和科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始于1992年,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准备,于2021年成功发射。
它由一个核心模块和两个实验舱组成,具有多种功能和设施,包括太空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无重力环境研究以及对外开放的空间工作平台等。
地平论的观点与天宫空间站的科学使命相悖。
天宫空间站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合作,为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与此相反,地平论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拒绝与其他科学观点和研究对话,因此无法为科学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和科学研究的飞跃,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和太空探索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航天局的努力以及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展示太空技术和探索的平台,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
中国空间站的功能与职责
中国空间站的功能与职责中国空间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其担负着多项功能与职责。
下面将从科学实验、技术验证、航天医学、航天工程、国际合作等方面一一介绍。
中国空间站作为一个科学实验平台,将开展各类科学实验,以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例如,空间生物学实验将研究生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人类未来在太空中生存和探索提供参考;空间物理学实验将研究地球磁场、太阳活动等天文现象,以增进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这些实验,中国空间站将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独特的实验平台,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空间站还将承担技术验证的任务。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而空间站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实验室,将为各类新技术的验证提供有利条件。
比如,新型材料的性能测试、新能源装置的实际应用等,都可以在空间站中进行。
这些技术验证的成果将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提供重要的支持,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和载人航天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中国空间站将致力于航天医学研究。
长期的太空飞行对宇航员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而空间站将提供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医学研究的机会。
通过对宇航员的生理参数监测、骨骼肌肉变化等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为未来太空探索提供保障。
同时,航天医学研究还将推动地面医学的发展,为地球上的医疗事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空间站还将承担航天工程的任务。
在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解决众多的工程技术问题。
例如,空间站的结构设计、飞行姿态控制、能源供应等方面都需要航天工程师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通过这些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为其他国家的航天事业提供参考和合作机会。
中国空间站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航天事业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空间站将与其他国家的空间站、卫星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学实验、技术验证和医学研究等。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将拓展自身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为全球航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参与讨论所属分类:天文航天Administration),于1993年4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
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主要职能∙• 组织机构∙• 领导∙• 国际合作∙• 航天体系[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
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2006年11月2日~7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届会议在上海召开。
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CGMS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CGMS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
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
积极参与WMO天基系统计划,为CGMS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2007年5月24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
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2007至2008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
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
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企业集团: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
应用部门: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
大学与科研机构: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空间科学研究、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
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
发射测控基地: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
探月工程中心: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
其他组织: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协会等团体或组织。
商业公司: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
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50年大事记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17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20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
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99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50年主要成就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