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国家航天局

合集下载

2024年航天技术发展计划

2024年航天技术发展计划
航天器在轨服务、空 间资源利用、空间旅 游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空间探测技术、深空 探测技术、载人航天 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

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 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
创新
航天技术是国家 科技实力的重要 体现,对国家经 济发展、国家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航天技术可以推 动科技创新,促 进产业升级,提 高国家综合实力。
添加 标题
国际空间站合作:各国共同参与, 共享研究成果
添加 标题
卫星导航系统:各国合作建设全球 卫星导航系统,提高定位精度
添加 标题
航天人才培养:各国互派航天人才, 共同培养航天人才
添加 标题
火星探测任务:各国联合开展火星 探测任务,共同探索火星
添加 标题
空间科学实验:各国共同开展空间 科学实验,推动航天技术发展
推动航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航天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推动人类探索宇宙和太空资源的进程
3D打印技术:用于制造航天器零部件,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 复合材料技术:用于制造航天器结构件,减轻重量,提高性能 自动化装配技术:用于航天器装配,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热防护技术:用于航天器热防护,提高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生存能力 导航与控制技术:用于航天器导航与控制,提高航天器的飞行精度和稳定性
汇报人:XX
国际竞争:各 国在航天领域 的竞争日益激 烈
科技进步:航 天技术的快速 发展为航天事 业提供了新的 机遇
国家战略:航 天技术是国家 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
市场需求:航 天技术的应用 领域不断拓展, 市场需求不断 增长
0
0
0
0
1
2
3
4
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实现航天器自主导航、自主控制和自主决策 推进航天器在轨服务、空间探测、空间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加强航天技术国际合作,推动航天技术全球化发展 提高航天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器运行安全

中国航天目标

中国航天目标

中国航天目标中国航天目标是指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计划。

中国航天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载人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科学研究、发展卫星应用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创新发展等。

首先,中国航天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载人航天技术水平。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

中国早在2003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里程碑式突破,成功发射了“神舟”飞船,并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接下来,中国将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争取实现空间站的建设,培养更多的航天员,提高载人航天技术水平,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中国航天目标还包括推动空间科学研究。

空间科学是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卫星,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测任务、“天宫”空间实验室等。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空间科学研究,开展更多的空间探测任务,提高对宇宙的认识,推动人类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航天目标还包括发展卫星应用技术。

卫星应用技术是航天事业中的重要领域,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卫星系统,包括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卫星应用服务,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中国航天目标还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创新发展。

在航天事业中,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相互促进。

中国航天局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航天活动。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航天事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加大创新力度,引导科技创新,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航天目标是一个全面、长期和系统的规划,旨在提高中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科学研究、发展卫星应用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创新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国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大国。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新编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新编

全国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 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题1分, 共25分)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旳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新闻采访旳首要任务是()A. 理解新状况, 发现新问题B.发现新闻, 报道新闻C. 发现新闻并采集有关旳新闻材料D. 采集新闻材料2.事实与新闻之间旳关系, 是一种()A. 流与源旳关系B. 源与流旳关系C. 并列关系D. 等同关系3.新闻采访和一般旳调查研究相比, 具有鲜明旳特点, 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 尚有()A. 求实性B. 多变性C. 灵活性D. 公开性4.1958年11月,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 “记者旳头脑要冷静, 要独立思索, 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A. 刘少奇B. 毛泽东C. 周恩来D. 邓小平5.新闻线索旳作用, 表目前可以触发记者旳新闻敏感, 指明采访旳去向, 还可以()A. 决定报道旳质量 B. 赢得采访旳积极权C. 提高采访旳工作效率D. 把采访引向深入6.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 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旳“尺子”, 这就是()A. 新闻意识 B. 新闻价值C. 新闻头脑D. 新闻政策7.记者要对旳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原则, 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 全面权衡新闻政策原则, 还要()A. 考虑社会形势发展旳需要B. 考虑人民群众旳精神需求C. 对旳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旳关系D. 对旳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也许旳关系8.记者在确定采访计划时, 重要考虑明确采访目旳, 确定采访旳重点, 设计采访旳重要方式, 以及()A. 选择采访旳时机B. 选择采访旳突破口C. 选择采访旳场所D. 选择采访旳基本点9.在采访中, 记者“故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旳。

这种原则区别集中体现于()A. 与否服从报道需要 B. 与否完毕采访任务C. 与否尊重事实D. 与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10.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 可以让采访对象旳回答()A. 思想愈加开放B. 有思想活动C. 有细节与故事D. 不受答案旳限制11. 有多种访问类型中, 因争论访问旳重要意图是()A.针对某一问题, 理解各方旳不一样见解B. 简介某首先旳经验和成就C. 体现人物旳精神面貌和成绩D. 尽快反应世界新旳变动状况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 把自己写旳稿件请其订正。

国防科工委:全面抓好“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

国防科工委:全面抓好“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

国防科工委:全面抓好“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11月18日,记者从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的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上获悉:“十一五”头两年,我国航天发展各项工作起步良好,为全面完成《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国防科工委将全面抓好“十一五”后三年航天发展规划的落实,努力实现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全面实施重大工程。

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好各项重大工程。

一要抓好工程论证工作,深入开展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工程的论证,争取尽快立项;二要抓好已立项工程的组织实施,抓紧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的研制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研制计划节点;三要抓好重大专项所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期攻关,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

通过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推动各类卫星的立项、研制和发射工作。

推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新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尽快立项;要完成资源一号03卫星、海洋二号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3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建成并完善“三个系列、一个星座”;进一步推动我国卫星直播系统工程,积极开展一些新型的、具有潜在应用市场的通信卫星,如宽带多媒体、音频广播卫星的研究,“十一五”末期,保证我国自主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基本可取代国外卫星;发射专门的新技术试验卫星,包括微小型卫星,验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强空间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研制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等国际合作项目;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探测能力。

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实现较大的增长,卫星的种类、性能指标有较大提高,更多地进入业务化运行。

中国的航天规划

中国的航天规划

2022 年中国的航天2022 年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二、2022 年以来的主要发展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四、发展政策与措施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前言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当前,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者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航天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将密切环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促进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为进一步增进世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这里对2022 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作一简要介绍。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

--科学发展。

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从航天事业的发展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和科学部署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各项航天活动,保持航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自主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

本文由驭风遥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所属分类: 所属分类: 天文航天参与讨论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 1993 年 4 月 22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主要职能组织机构领导国际合作航天体系 [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 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 年 11 月 2 日~7 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 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 CGMS 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 CGMS 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 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 WMO 天基系统计划,为 CGMS 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 ) 2007 年 5 月 24 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 2007 至 2008 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 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 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中国国家航天局应用部门: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大学与科研机构: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 空间科学研究, 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发射测控基地: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探月工程中心: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 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 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 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 协会等团体或组织.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大事记1956 年 2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至 1967 1956 年 3 月, 国务院制订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5 月 10 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 年 10 月 15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 年 1 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 年至 1967 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 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8 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 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 年 3 月21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 4 月 29 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 年 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 1965 至 1972 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 祝贺发射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 年 11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 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 年 2 月 20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 年 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8 年. 1971 年 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 日返回地面. 1979 年 1 月 7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 月 1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981 年 9 月 20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 年 10 月12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 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3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 年 9 月 7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至此, 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9 年 11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 年 1 月 10 日,2002 年 3 月 25 日,2002 年 12 月 30 日,我国先后 4 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 年 10 月 12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主要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 年 11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 年 10 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国家航天局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我国研制的 12 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91 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 70 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 28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 和 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 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 2003 年 10 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 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 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50 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1971 年 3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 8 年多, 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 10 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 1981 年 9 月用 1 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3 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 年 2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 1999 年 5 月和 2004 年 9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 年 12 月和 2004 年 7 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 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于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5 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 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 21 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 3 天增加到 27 天.特别指出的是,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 21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 22 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 100 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 4 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3 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 2 个增加到 4 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 2 个频道增加到 4 个,电话传输能力由 1000 路增加到 3000 路,设计寿命由 3 年增加到 4 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 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 年 5 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 24 个 C 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 8 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 网和电视传输等, 能同时转播 6 路彩色电视和 8000 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 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 仅公众通信一项, 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 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 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 2006 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 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 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4.气象卫星系列.1988 年 9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 年 9 月和 1999 年 5 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 2000 年 8 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 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1997 年 6 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 105 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前 2 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 5 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 3 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 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 3 通道的可见光, 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 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 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 台风等灾害天气造。

各方航天发展规划

各方航天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收集整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

初期目标是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远期则包括建立永久空间站以及月球探索。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

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

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概述:三步走: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第三步: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发展历程: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诸多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神舟三号飞船和运载火箭系统技术进一步提高,飞船搭载了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完成了多项科学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6〕986号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6〕986号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关于印发《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6〕986号教育部、中科院,各有关卫星用户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为加强和规范民用卫星工程组织管理,落实国务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国办发[2015]39号)要求,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组织制定了《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及时转发所属相关单位。

特此通知。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2016年8月23日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民用卫星工程管理,加强航天行业监管,落实国务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卫星工程的投资和应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民用科研卫星、业务卫星等工程项目。

第三条遵循科学公正、规范高效、权责清晰、注重实效原则,加强过程控制和里程碑考核,统一研制建设流程、质量监督管理和标准规范体系,实现空间和地面资源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条民用卫星工程一般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六大系统组成,一般分为立项论证、方案、初样、正样、在轨测试交付与总结评价等阶段。

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卫星工程,可简化相应研制流程。

第五条民用卫星工程管理指从论证到卫星退役全过程有关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综合论证、工程立项、总体设计、系统协调、研制生产、发射测控、在轨测试、交付运行、总结评价、离轨处置等。

科技与创新题库

科技与创新题库

绍兴市继续教育科技与创新题库(1)、请分析其用了哪些思维形式。

(BC)A、联想B、灵感C、顿悟D、习惯2、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CD)口号。

A、创新强省B、创业富民C、科技强省D、创新型省份3、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分支发展到现在的(C)多门。

A、4000B、5000C、6000D、70004、“新经济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熊.彼特B、保罗.罗默C、彼得.德鲁克D、R.范艾肯5、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

A、4万B、5万C、6万D、9万6、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A)。

A、向科学进军B、自力更生C、独立自主D、向科学迈进7、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C)。

A、1965年B、1966年C、1967年D、1968年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B)以上。

A、2%B、2.5%C、3%D、3.5%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B)以上。

A、50%B、60%C、70%1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了(A)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A、4B、5C、7D、81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马斯洛C、杜威D、斯金纳14、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融合聚变,以获得创新突破是(B)。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5、对所见现象产生与之具有某种关联的大跨度直接思维叫(C)。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6、被启迪的某种心理状态,它会引发某种顿悟的叫(A)。

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7、没有受到多少教育,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的伟大的发明家是(C)。

A、费曼B、德雷克C、爱迪生D、吉尔福特18、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A)。

A、门捷列夫B、维勒C、爱迪生D、肖夫斯唐姆19、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B)。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与战略布局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与战略布局

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
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仍需突破一些关 键技术,如重型运载火箭、先进推进 系统等。
国际竞争
资源与环境压力
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和环境保护,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 取得平衡是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的重要 问题。
国际航天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需要不 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 争力。
这个阶段,中国主要进行航天技术的基 础研究和实验,包括火箭发动机、卫星 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详细描述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火箭研究机 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探索阶段(1971-1990年)
详细描述
在这个阶段,中国逐步实现了从 地球卫星轨道飞行到月球探测的 跨越,积累了丰富的航天探测经 验和技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与战略布局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 • 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 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航天事 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地位、促进科技创新 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路径
创新驱动
加强航天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共同推进人类航天 事业发展。
军民融合
推动航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资源 共享和转化。
人才培养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 化、创新型的航天人才。
04
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战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2002年深空探测技术与应用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战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2002年深空探测技术与应用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维普资讯
尊 敬 的各 位 来宾 、女 士们 、先生 们: 自古 以来 ,飞离 地球 、遨游 宇宙 、探测 深 空是 人 类美 好 的梦
中 国航天 作 为世 界 航 天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分 ,为世 界 航 天 的
1 9 年 实 施 载 人 航 天 工 程 以 92 来 ,至今 已成 功 发 射 了 3艘 “ 神
舟 号 ”无 人试 验 飞船 技 术 方 面 , 自我 国第 一 颗人 造 地球
卫 星— — “ 东方 红 ” 1号 成 功 发
国载人 航 天 飞行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 目前 ,中国 已成 为 世 界上 第 三个 掌握 卫 星 回 收技 术 的 国家 和 第 三 个 实 施 载 人 航 天 发 射 的 国 家 。 在 空 间 应 用 领 域 , 国在 卫 中 星遥 感 、卫 星 通 信 、卫 星 导航 定
域 。人 类 通过 对 地球 以外 其他 星
体 的探 测 、考察 和 对 比研 究 ,了 解 行 星 的起 源 和演 化规 律 ,探 索 和 揭 示生 命 的 由来 及 其在 宇宙 中
世 界先 进水 平 ;通 信 卫 星 、气 象
卫 星 、返 回式 遥感 卫 星 和科 学 实 验 卫 星逐 步形 成 系列 。 中国成 功 地研制 了 1 2种 不 同型 号 、适 用 于发 射近 地 轨道 、地 球 静 止 轨道 和太 阳同步 轨道 卫 星 的 “ 征 ” 长 系列 运 载 火 箭 ,并 进 行 了 6 7次 发 射 。 特 别 是 19 9 6年 1 O月 至 今 , “ 征 ” 火 箭 已 连续 2 长 5次 发射 成功 。 此外 , “ 长征 ” 火箭 从 18 9 5年 正 式 宣 布进 军 世 界 发 射 市 场 , 已将 2 7颗 外 国制 造 的 卫星 成功 发 射 升空 。 中 国 已建成

2020年全球载人航天发展综述

2020年全球载人航天发展综述

242020年全球载人航天发展综述何慧东 肖武平 苑艺 张蕊(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2020年全球载人航天亮点纷呈,“载人龙”(Crew Dragon)飞船正式投入服务,美国重新具备乘员运输能力;“货运龙”(Cargo Dragon)飞船首飞,完成对第一代“龙”(Dragon)飞船的升级;美国推出《阿尔忒弥斯协定》(Artemis Accords),并先后与8个国家签署协定,强化其载人航天话语权;中国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开启空间站建造序幕。

整体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全球主要航天国家继续推动载人航天发展,既定乘员和货物运输任务有序推进,但部分新系统的研制进度受到影响。

1 航天强国加快制定战略政策,为本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营造有利环境2020年,航天强国高度重视载人航天发展,出台多项战略政策,牵引载人航天系统研制,并为后续发展构建良好软环境。

2020年4月,美国白宫发布了《关于鼓励国际社会支持空间资源获取和利用的行政命令》,提出美国有权开采和利用空间资源,为未来月球、火星、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扫除障碍;7月,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NSC)发布《深空探索和发展的新时代》报告,提出在月球、火星和其他太阳系天体长期驻留和开发的发展目标,并号召政府各部门支持“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12月,美国政府发布《国家航天政策》,进一步强调“至2024年将下一位美国男人和第一位美国女人送上月球,至2028年实现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续的任务,随后实施人类首次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并提出“鼓励扩大美国商业载人太空探索规模”;此外,还签发了《航天政策6号令》(SPD -6)—《空Reviews★专题间核电源与核推进国家战略》,推动空间核电源与核推进能力的发展,服务后续载人及无人深空探索计划;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于12月发布《行星保护国家战略》,对行星保护近期工作做了顶层规划,在保护其他行星以及地球免受探索活动带来的生物威胁的同时,适应未来载人深空探索以及商业航天任务发展需求。

我国空间探测发展的原则1

我国空间探测发展的原则1

我国空间探测发展的原则1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人类利用航天技术开辟了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空间探测活动的新热潮。

迄今为止,人类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已成功实现了对太阳系行星、月球以及其它一些天体的探测,其中,开展月球探测122次,成功或部分成功59次;开展火星探测38次,成功和基本成功17次;对其它天体进行了68次探测,成功和基本成功44次。

进入21世纪,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出台自己的空间探测战略和规划,美国先后出台了“新太空计划”和“全球探测战略”,将空间探索的目标明确地指向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欧空局的“曙光女神”计划,也提出在2033年左右登陆火星;日本和印度的月球探测器预计分别在今年和明年发射。

近几年有影响的空间探测活动主要有:2003-2006年,欧洲“智慧-1”号(SMART-1)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并成功撞击月球;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于2004年先后登陆火星,对火星进行了详细勘察;欧洲“惠更斯”探测器于2005年成功地在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土卫六)上实现了软着陆探测; 2005年,美国的“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探测器经过4.31亿千米的飞行后,成功撞击“坦普尔-1”彗星,并首次获取了大量彗核碎片信息。

此外,还向水星、金星、冥王星等发射了多种探测器。

国际空间探测活动异常活跃,人类迎来了空间探测的新一轮热潮。

新世纪,我国的空间探测活动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和2006年,我国政府分别发布《中国的航天》1本文摘自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2007年8月15日在中国工程院论坛所作的报告。

白皮书,近期,《“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和《航天“十一五”规划》也陆续发布实施,这些都成为我国空间探测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十五”期间,我国成功实施“双星探测”计划,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探测活动。

目前,月球探测一期工程顺利开展,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并已完成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论证。

航天科技发展规划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路线图

航天科技发展规划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路线图

月球探测工程
实现月球探测器的软着陆
开展月球表面探测、地质调查和资源探测等任务。
建立月球基地
在月球表面建立长期驻留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推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未来月球经济提供支撑。
火星探测工程
1 2
实现火星着陆探测
对火星表面和大气进行详细探测,研究火星地质 和气候等。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研发
加强航天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 握核心关键技术。
创新平台
建设航天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加强与 国际航天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航天科技发展。
提升航天发射能力,完善航天 测控体系
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期规划(X-X年)
总结词:全面发展、提升能力 发射更多卫星,完善卫星导航系统
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开展大规模太空探索
中期规划(X-X年)
加强遥感卫星应用,提高 对地观测水平
提升航天发射能力,完善 航天测控体系
开展深空探测,实现小行 星取样返回
04
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引领全球航天科技发 展
CHAPTER 04
重点任务与目标
载人航天工程
建立完善载人航天系统
提升载人航天技术水平
包括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等 ,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和货物补给。
加强载人航天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可 控能力和安全性。
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利用载人航天平台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和技术试验,促进空间科学和技术发 展。

中国航天计划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计划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计划发展规划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

以下内容是品才网.为您精心的中国航天计划规划,欢迎参考!2018中国航天发射计划21年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蹒跚起步,21年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航天人步步筹谋,将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中。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

2018年1 一季度长征-7 文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TZ-2)2 03月长征-3B/G2 西昌亚太6C(APStar-6C)3 06月长征-2C CFOSAT(中法海洋学卫星)4 06月长征-4C 西昌嫦娥四号中继卫星(CE-4)、哈工大两颗绕月微小卫星(DSLWP-A1/A2)5 06月长征-2C/SMA 酒泉巴基斯坦遥感卫星(PRSS-1)6 下半年长征-4B 太原海洋二号03星(HY-2C)7 12月长征-4B 太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4A)8 年底长征-3B/G2 文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CE-4)9 年底长征-2D 酒泉高分七号卫星(GF-7)10 长征-2F/G 酒泉神舟十二号(SZ-12)11 长征-5 文昌天和号空间站核心模块12 长征-4B 太原资源三号03星(ZY-3C)13 长征-4C 太原风云三号05星(FY-3E)14 长征-3B 西昌风云四号02星(FY-4B)15 长征-2D 酒泉埃及遥感卫星二号(EgyptSat-II)16 长征-3B 西昌天链二号(TL-2)17 长征-3B 西昌亚太6D卫星(Apstar-6D)18 深空太阳观测台19 高通量宽带卫星/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20 长征-8首飞文昌?21 两颗吉林省林业卫星22 年底星空一号23 信使一号(零壹火箭首飞)北斗发射:2018年底将推出18颗北斗卫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

(历年真题)2022年事业单位考试科学技术专题训练(附解析)

(历年真题)2022年事业单位考试科学技术专题训练(附解析)

(历年真题)2022年事业单位考试科学技术专题训练(附解析)1、(2020年新疆)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

随着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点火升空,我国拉开了向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的序幕。

A.天问一号B.凤凰一号C.火星一号D.朱雀一号【答案】A【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

本题属于选是题。

本题考查科技成就。

第二步,辨析选项。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2、(2020年新疆)2019年12月29日23时,新疆首个光热发电项目——()一次并网成功。

该项目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可实现年供电量1.983亿度。

A.中核克拉玛依100MW光热发电项目B.伊犁尼勒克县大唐60MW光热发电项目C.新疆华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5万千兆光热发电项目D.哈密熔盐塔式50MW光热发电项目【答案】D【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

本题属于选是题。

本题考查科技成就。

第二步,辨析选项。

2019年12月29日23时,新疆首个光热发电项目——哈密熔盐塔式50MW光热发电项目一次并网成功。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供1.983亿度清洁电力,每年可节约标煤6.19万吨,对推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3、(2020年新疆)2020年3月2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热态性能试验基本完成,为后续机组装料、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A.福清核电5号机组B.海阳核电1号机组C.阳江核电4号机组D.田湾核电2号机组【答案】A【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

本题属于选是题。

本题考查科技成就。

第二步,辨析选项。

2020年3月2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基本完成,为后续机组装料、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十壹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国家航天局“十壹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国防科工委2007年1月目录前言2壹、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3(壹)指导思想3(二)编制原则4二、总体战略目标和“十壹五”目标4(壹)未来十五年总体战略目标4 (二)“十壹五”发展目标5(三)“十壹五”各领域目标和主要任务51、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52、空间物理和太阳系探测6――物理领域6――太阳系探测73、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8――微重力科学8――空间生命科学9三、“十壹五”空间科学项目计划9——载人航天工程9——月球探测工程10——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10——背景型号项目111、空间太阳望远镜112、夸父计划11——国际合作项目111、中俄火星空间环境探测计划112、中俄合作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计划123、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12——空间科学项目的前期关键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12 四、政策措施13前言空间科学开展从宇宙的过去到当下以至未来的研究,进行从宏观的天体到极端条件下原子和分子基本规律的探索,且从根本上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空间科学是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学科,也是各国展示科技实力的舞台,更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空间科学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先进的航天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航天大国之壹,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需求决定了我国航天技术将持续高速发展,同时为我国空间科学的起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空间科学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中有条件于15年内通过跨越式发展带动壹批科学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的学科领域。

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探测活动,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航天技术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首先,空间科学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于当前自然科学微观和宏观俩个重要前沿中占据着宏观领域且和微观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发现。

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激励和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是重要任务之壹。

其次,空间科学卫星通常对卫星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能够承受较大风险,因此对航天高技术有很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第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开展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通过国际合作不但能够节省经费,仍能够使我国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四,空间科学的某些领域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对日地空间环境的研究已可为航天器的安全提供保障,部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可能孕育着极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空间科学是进行科普教育,激励民众,吸引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任何航天发射和科学探索活动的成功均能够极大激励民族自信心。

本规划所指的空间科学是指利用空间飞行器平台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空间天文学和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学)及对太阳系中的天体和空间物质进行的各种探测和研究、利用航天器平台于空间开展的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空间科学的基本任务:1.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学:克服地球大气对地面天文观测的影响,从空间进行观测,研究宇宙整体以及包括太阳于内的各种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利用人造天体探索大尺度的物理规律。

2.空间物理和太阳系探测:空间物理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对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太阳系探测进行对地球以外其他天体的直接测量,研究太阳系内各类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探索地外生命。

3.微重力科学:研究微小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和制备、空间基础物理、以及和空间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相交叉的领域。

4.空间生命科学:主要研究重力和辐射对人体以及其它生命现象的影响,包括空间医学和生理学、辐射生物学、重力生物学以及空间生物技术。

壹、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壹)指导思想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制约空间科学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提升空间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实现中国空间科学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空间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国家安全和祖国统壹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服务。

于空间科学发展中,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性项目,重点支持日地空间环境、太阳系探测以及空间天文学,持续支持空间环境利用(包括微重力,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对地观测),积极鼓励空间科学领域的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

(二)编制原则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航天“十壹五”规划思路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空间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我国现有基础,合理规划和布局空间科学各领域,进壹步明确空间科学“十壹五”和未来1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和推进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战略目标和“十壹五”目标(壹)未来十五年总体战略目标未来15年有选择地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和研究,着重建设自主开展空间天文观测研究、日地空间环境和太阳系探测、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基础,逐步形成以覆盖多个前沿学科领域的空间科学计划为标志的空间科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问题,于空间科学主要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壹五”发展目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

——自主研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实现我国空间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于黑洞物理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

——发射“实践-10号”返回式空间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

——充分利用空间科学的国际合作优势,参和中俄火星空间环境探测计划和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WSO/UV)计划以及中法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SMESE)计划。

——进壹步深化空间太阳望远镜(SST)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夸父”计划的背景项目预先研究,凝练科学目标,突破关键技术。

——开展空间科学关联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科学研究。

(三)“十壹五”各领域目标和主要任务1、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科学目标:以太阳作为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和以黑洞作为理解恒星演化及星系演化的突破点,利用地外空间不受地球大气吸收和干扰的优越观测条件开展对各种尺度和层次的天体的多波段空间天文观测研究,探索引力波。

关键科学问题:早期宇宙、星系和宇宙结构的大尺度特性;第壹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各种尺度黑洞的形成和演化;恒星及其行星系统的形成以及巨行星和类地行星的诞生和演化;理解作为恒星的太阳。

主要任务:通过自主研制,拟于2010年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发射上天开始运行,实现我国空间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于硬X射线天文学观测和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现被尘埃包裹的超大质量黑洞、研究脉冲星等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场中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争取于关联领域取得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和法国等的国际合作,发挥我国于某些高能波段卫星载荷上的优势,和法方共同研制且发射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SMESE),实当下太阳活动峰年期间对太阳高能波段的持续观测,为太阳基本物理问题和空间天气学的研究提供观测手段。

HXMT和SMESE以我国有良好基础的空间高能观测为切入点,带动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全面提升,为我国多波段空间天文观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和俄罗斯合作,推进世界紫外天文台(WSO/UV)项目,全面提升我国紫外天文学的研究和紫外光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继续进行SST的关键技术深化研究,争取尽早发射,以获得太阳表面70-100km尺度的分辨率和高精度磁场结构,实现对太阳磁元的精确观测,取得太阳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且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重要的物理依据和新方法。

2、空间物理和太阳系探测――物理领域科学目标:通过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扰动—地球空间暴的链锁变化过程理解日地空间的空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科学问题:太阳剧烈活动的规律和产生机理以及太阳扰动于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地球空间暴的多时空尺度物理过程;日地链锁变化中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日地空间天气物理和数值预报模型;日地链锁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地空间特殊环境(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体背景,氧原子,空间碎片等)对航天器的损伤效应及对策研究。

主要任务:于“双星”计划的基础上,围绕“夸父”项目概念开展预先研究,进壹步凝练科学目标和解决关键探测技术,联系国际上开展的重大计划,尽快完善我国自主的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探测卫星计划,为实现我国于该领域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探测的空间区域不局限于地球空间,实现进入行星际空间的突破。

力争于日地空间连锁变化过程的整体行为探测上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为航天安全、通讯保障和国家安全建立空间天气保障体系提供科学基础。

――太阳系探测科学目标:于月球上建立观测基地,开展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利用研究;通过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比较研究,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球空间环境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为保障人类于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进行类地行星科学,特别是地—月系科学研究。

关键科学问题:月表土壤、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月球内部结构以及自转规律;地—月系统起源和演化;以火星为主的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大气、电离、磁层)和地球空间环境比较研究;以火星为主的类地行星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及其和地球的比较研究;以火星为主的类地行星上的生命问题;以火星为主的类地行星的大气和表面水体的消失和演化过程及其现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