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发现并掌握乘法口诀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
2. 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
3. 总结乘法口诀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发现并掌握乘法口诀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口诀的规律和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演示法:通过计算器演示乘法口诀的规律。
3. 练习法: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计算器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
2. 探索规律:a.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如2×3、3×4等。
b.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
c. 让学生总结乘法口诀的规律,如“乘积等于乘数相乘”等。
3. 巩固练习:a.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b.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总结:a.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乘法口诀的规律。
b. 强调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作业布置:a.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其他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让学生发现并掌握了乘法口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规律”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并掌握乘法口诀规律的关键步骤。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设计说明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
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掌握计算方法。
2.能够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如何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实际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P24例1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 576÷48= 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O占位。
二、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思路分析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22.4÷4。
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3.揭题: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三、互动新授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组织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生1: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对分数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过程繁琐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例和运算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迁移类推,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4、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2、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算法。
2.能够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
2.教学用具:数字卡片、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投影仪等。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加法的引入–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练习,培养他们的加法计算能力。
2.第二课时:减法的学习–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提供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减法运算。
3.第三课时:加法和减法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算题目,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提供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练习: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加上实例演练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2.实际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实施1.课前活动:利用数字卡片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热身,准备开始学习。
2.课内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练习和互动,确保学生全程参与。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并留有相应时间检查和讲解。
教学反馈1.学生表现:通过课堂互动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做好下一堂课的准备。
数学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数学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生疏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Ⅰ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洁平面图形关于某始终线的轴对称图形,Ⅰ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秀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生疏一些我们生疏的几何图形.来争辩: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Ⅰ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这节课就来生疏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Ⅰ.导入新课:要求同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要求同学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觉它两旁的局部相互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Ⅰ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Ⅰ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如右图,在Ⅰ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由于所以ⅠBADⅠⅠCAD(SSS).所以ⅠB=ⅠC.]如右图,在ⅠABC中,AB=AC,作顶角ⅠBAC的角平分线AD,由于所以ⅠBADⅠⅠCAD.所以BD=CD,ⅠBDA=ⅠCDA= ⅠBDC=90°.[例1]如图,在Ⅰ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ⅠABC各角的度数.分析:依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ⅠA=ⅠABD,ⅠABC=ⅠC=ⅠBDC,Ⅰ再由ⅠBDC=ⅠA+ⅠABD,就可得到ⅠABC=ⅠC=ⅠBDC=2Ⅰ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Ⅰ就可求出ⅠABC的三个内角.把ⅠA设为x的话,那么ⅠABC、Ⅰ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解:由于AB=AC,BD=BC=AD,所以ⅠABC=ⅠC=ⅠBDC.ⅠA=ⅠABD(等边对等角).设ⅠA=x,那么ⅠBDC=ⅠA+ⅠABD=2x,从而ⅠABC=ⅠC=ⅠBDC=2x.于是在ⅠABC中,有ⅠA+ⅠABC+ⅠC=x+2x+2x=180°,解得x=36°. 在ⅠABC中,ⅠA=35°,ⅠABC=Ⅰ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学问.Ⅰ.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Ⅰ.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洁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把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机敏应用它们.Ⅰ.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板书设计12.3.1.1 等腰三角形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528903数学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并把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挨次,自主、娴熟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2、培育同学的学习爱好,养成认真审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
这两个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练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演示。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实物模型和计算工具进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操作,加深对运算规则的理解。
4.问题解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5.总结与拓展: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
教材在编排时通过晨练、编制中国结、买羽毛球、400米赛跑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出有关小数除法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认识商和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等方法灵活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使学生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小数点倒置的确定。
课时安排(1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商的近似数1课时循环小数1课时用计算器探究规律1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P24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先说出下列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后再计算。
224÷4=56 1796÷16=112 (4)2.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小数除法)二、新课教学教师出示第24页例1主题图: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生: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分组交流讨论。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备课方案单元导学本单元的要紧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讨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
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那么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
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硕。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那么运算的重要基础。
学好这部份知识关于尔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内容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大体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份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大体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讨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讨规律的方式。
循环小数(1课时)熟悉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穷小数。
备目标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依照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式。
2.把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依如实际情形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熟悉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穷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讨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进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进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3.经历探讨循环小数的进程,提高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能力。
4.经历用计算器探讨规律的进程,使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取得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完成练习八第3题。
四、课堂小结: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正面上面侧面(左面或右面)
观察物体(三)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4.欣赏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40页练习八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2.完成课本第40页练习八的第2题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师: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会和左面看到的图形一样吗?
如果用4个正方体摆,你知道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摆。
师:从以上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法: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学法:直观感知,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纸盒、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教师在教案撰写时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内容知识以及传授方法都应该是准确的、科学的、富有效益的。
为保证科学性,教师对教材应经历懂、深、融的过程。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 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145÷15=416÷32=1380÷15=二、导入新课: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9.6÷4 25.2÷6 34.5÷15五、课堂小结(略)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的第1、2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何燕妮投放日期2017年9月17日课题:小数除法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一、导入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576÷48=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0占位。
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
揭题:(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自学质疑(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1.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计划4周应跑22.4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3.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三、小组交流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组织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生1: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
22.4÷4=5.6。
2.师引导学生思想讨论: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把被除数22.4扩大10倍,转化成224÷4=56,所的的商再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22.4÷4=5.6。
3.引导用竖式计算:如果不转化成整数除法,直接用22.4÷4,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分析“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是“能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是“能识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才能。
三、重难点1.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才能。
四、本单元教学建议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展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想、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才能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开展。
因此,老师要实在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展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答复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考虑。
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局部建议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可以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
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u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
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u当堂作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
客
u全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u板书设计:
u后反思:
题: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上节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独立或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u当堂作业:完成练习八的部分练习题。
u全总结:谈收获。
u板书设计:
u后反思:
题: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教学难点: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小正方体若干。
u教学流程:
u引入:
导入新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利用手中的学具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
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
u当堂作业:练习九4-6。
u全总结:谈收获。
u板书设计:
u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