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二节细菌
5.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细菌的分类、作用等,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4)了解细菌的生理特点,如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正确描述其特征。
(2)学会绘制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准确表示细菌的各个部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通过比较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加深对细菌特征的理解。
(2)运用分类方法,掌握细菌的种类及其特点。
(3)归纳细菌的生理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通过学习细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观察细菌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9.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素养。鼓励学生阅读与细菌相关的科普读物,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案 新人教版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
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和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
师提问:(1)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事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你会闻到什么气味?(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都知道打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味;少数学生知道是细菌引起食物发臭;但很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72,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19世纪时,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
结论:这些微生物必定是自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介绍巴斯德经典的鹅颈瓶实验.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思考: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师提问:表面干净的头发和针尖,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利用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周围的细菌图片和针尖周围细菌的图片。
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资料中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是会腐烂发臭。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的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讲解细菌的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以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基本知识,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深度思考: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以下问题:
-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发挥分解者作用的?
-细菌与人类生活有哪些紧密联系?请举例说明。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等特殊结构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4.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细菌相关的主题,如细菌在环保、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以PPT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一些生物分类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细菌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室操作技能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和个别辅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批判性思维。
4.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 教案
2/4
成过程,理解细菌 泛有关? 分布广泛的原因。 3、学习本节细菌的广泛分布,对你讲究个人卫生有什么启发?
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重点, 交流收获
和感受。
小结: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
师:重点点拨 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要注意讲究个人卫生。
探究三:细菌的生 殖
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 怎样繁殖的呢?
1、观看课件展示:
自己思考,然后交流,得出细 菌广泛分
布的原因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的需要,
课件展示细菌的生 殖过程,芽孢的形
(1)细菌的生殖过程(2)芽孢的形成过程(3)芽孢遇到适宜条件 萌发过程
2、小组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
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吗?
3、观看细菌结构的图片。总结细菌结构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 行比较。
生: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细胞结 构,并练习设计表格,比较与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表比较细菌与动植 比较
细菌细胞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物细胞的不同。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叶绿体
成形的细胞核
1、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第二节细菌
【知识目标】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
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 教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
【能力目标】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培养学生 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学
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二、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四、细菌的营养: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3.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 细菌知识结构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的营养方式:寄生或腐生知识要点1.细菌由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
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形态分可分为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 集中的区域。
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生有鞭毛。
与动植物细胞不同:(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DNA 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与植物细胞的不同:没有叶绿体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细胞壁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分裂n 代会产生2n 个个体。
5.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体积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的。
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遇到适合环境又会萌发成细菌,所以灭菌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2.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实细菌的存在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个体,有细胞壁,无成形细胞核,无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导学过程一、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故事一: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4、后人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小组交流
小组设计巴斯德实验的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肉汤腐败变质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吗?
2、作出假设:。
3、实验步骤:把煮沸的肉汤分为等量的两份,一份倒入鹅颈瓶一份倒入直颈瓶,每天观察、记录现象。
4、本实验的变量是:
5、实验现象:内肉汤没变质,内肉汤变质。
6、实验结论: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和生殖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P72—74页,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才能观察到。
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
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生活的。
所以说细菌都是的。
(填单细胞或多细胞)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除此之外有的细菌还有和
4、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殖方式是。
5、细菌如何适应不良环境?
6、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细菌的发现过程
2、细菌的形态、结构、功能、生殖方式、营养方式。
五、当堂训练,检查效果
见学案达标测试
六、预习作业
细菌是单细胞的,真菌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4.2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初中《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课标要求】能够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在第一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与生存条件。
本节课将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特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勇于怀疑的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习惯,为后面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奠定基础。
同时,为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理论支持。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探究性的学习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各个学习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灵活的调用生物知识开展探究学习、解释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了解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认同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
细菌课题第二节细菌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
教学资源PPT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过程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态修改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新课师生问好!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细菌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那么是谁最先发现了细菌呢?一、细菌的发现用PPT展示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
思考并回答听导言,思考阅读资料复习旧知识由故事引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引发求知欲望。
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态修改讲授新课资料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
细菌非常微小,它们是从哪来的呢?资料2:巴斯德实验PPT展示实验过程。
二、细菌的大小利用PPT播放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干净”的钉子也随之“面目全非”。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三、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出结论。
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
1、杆状2、球状3、螺旋状对照细菌结构图,依次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
通过直观感受,感知细菌的大小。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态修改总结练习四、细菌的生殖PPT展示芽孢时期,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为什么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它的哪些结构有关?技能训练:细菌的繁殖教师总结本节重难点课后题,练习册分裂生殖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做习题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
巩固新知识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二、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四、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菌的一些知识有了了解,但对于一种生物营养方式的判断,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注意再教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
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生的情感。
【学情分析】在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对细菌分裂后的细胞数目的计算,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巴斯德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缜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填表格等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难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细菌模型。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演示,启发互动,小组合作,引导推测等策略。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名师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肉汤变质图片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资料阅读: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答复以下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绩〕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阅读教材第71页,认真思考。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情境导入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泡菜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㈡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列表比较异同。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中的有益菌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酸奶中的有益菌就是乳酸菌,它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混淆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细菌知识体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细菌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
4.适时反馈,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细菌形态微小,不易观察,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建立细菌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细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细菌的形态: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寻找可能的细菌生活迹象,如腐烂的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2.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如利用废旧酸奶机培养益生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此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过程,增强他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食物变质、生病等,但对其深入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5.掌握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细菌的共性和特性。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分类;
(2)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在学习新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播放第1-9张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扫描的“钉子上的细菌”的图片(放大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和70000倍的图片)教师: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学生:细菌。
教师:在放大到多少倍的时候咱们才能够看见细菌的大致形态?学生:30000倍。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细菌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钉子上的细菌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图片,使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导片,根据外部形态,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学生:杆状、球状、螺旋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菌》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它们干净吗?有什么?生回答(细菌)。
那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细菌。
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我们有请。
同学来读一下。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在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71页内容,讨论并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他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71—72页有关巴斯德实验的知识,3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一年后,鹅颈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仍澄清,没有细菌?
(2)打断瓶颈后,只经过一天,肉汤为什么变混浊并有细菌在其中繁殖?
(3)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4)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4、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2)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3)证明细菌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4)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生:杆状、球状、螺旋状。
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用肉眼能看见吗?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刚才陆老师已经跟我们学习了细菌的发现和形态,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2、细菌的结构(15分钟)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我们就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
(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各小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接下来请同学们到各小组中浏览,取长补短,并提出你的疑惑。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1)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
(3)细菌的营养方式:由于细菌没有叶绿体,因此,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他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生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亡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3、生答后: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并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当遇到适宜的环境时,芽孢能萌发成细菌。
使得细菌几乎无处不在。
任务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
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100×28=25600(个)
生谈想法师总:对,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课件展示本课主要内容的板书。
四、课后练习
1、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有效地杀死()作为标准。
A、细菌
B、芽孢
C、荚膜
D、细胞壁
2、“微生物学之父”是:()
A、罗伯特·虎克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沃森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A、营养生殖,自养
B、孢子生殖,异养
C、出芽生殖,共生
D、分裂生殖,异养
4、(2009,荆门)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2009,荆门)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1) 细菌的个体___________。
(2) 细菌是进行_____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3)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