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区分姓社姓资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15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是为 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 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6
第二,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
自力更生的关系。
23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
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
策。
24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 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
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9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全面改革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
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实
现现代化必然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这就必然要多 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 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
重点。
20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和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1.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
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21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
毛概课件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决策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未作出改革开 放的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 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 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 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 十七大报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 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 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 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 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应模式化。对于苏联 模式: 第一,只有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 第二,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维 护社会主义制度。
毛概精品课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当前不利 于社会稳 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
一是就业压力增大 二是大量贫困人口存在 三是贫富差距拉大 四是社会安全网薄弱
五是社会焦虑现象显现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 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中,逐 步使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 争中特别是在与外资金融机构 的竞争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我国的金融安全。
(一)合资发展著新篇:青岛啤 酒“引进来”与“走出去”
(二)海尔:走出国门闯天下
坚持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的立足点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 自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中 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 力更生,这是由中国的 具体国情决定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引进来” “走出去”
案例: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思考讨论
• 1.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 团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毛概第 七 章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 些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 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两类 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二)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的关系
第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 基础
8亿衬衫=一架空客A380 1.7亿只碟子=一架波音777
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 第一原料与生产,第二产品设计, 三原料采购,四仓储运输, 五订单处理,六批发经营,第七零售
从这一点发现,无论是中国的工业也好, 农业也好,如果缺失了我们自己的民族品 牌,那么最后的结果肯定会使中国的竞争 力,大打折扣。 独立自主并不等于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也不 等于盲目排外。
(二)
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 、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 建筑。 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 良行动。
革命
改革
①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从解放生 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
②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 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由来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 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 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毛概第七章
(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
A 改革不是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而 是改变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具体体制 (改革的对象)
B 改革不是要抛 弃社会主义,而是 为了更好地坚持和 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制度是在一 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 位的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 态的本质特征,具有根 本性、稳定性、原则性 的特点
“一年跨出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1)对内改革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 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 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 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 生产队20名农民代表全队20户 农民(两户单身), 聚在村里一间屋里。 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 约,全文如下: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 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 伸手要钱要粮如干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 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 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品号为GB54563。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 命” ——邓小平
第一,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 改革是一场革命
“改革的性质通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 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 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 叫做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
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 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毛概课件_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 根本立足点。 第二,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 的手段。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与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对外开放是不是意味全盘西化? 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生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
交通、信息国际化
1、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依据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 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任何国家 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自己孤 立于世界之外只能是死路一条。对外开 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第一,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 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二,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 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 需要。 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 果,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创造的文 明成果。
一种是把体制的 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 变革,使改革变 成 “改向”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 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富有社会 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发 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 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 前列。
到目前为止,大金龙 产品已经外销到四十多个 国家,它仍然是迄今为止 将产品外销到欧洲地区的 惟一一家客车企业。
金龙客车在世界客 车博览欧洲展览会 (BAAV)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一家手机专卖店,售货小姐展示中国的 海尔手机。小至搪瓷盆、鞋油和服装,大至电视、卡车, 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融入非洲人的生活。
07、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的步伐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
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90年代,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最后,改革的配套性要求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经济体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时代精神和实践要
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
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和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
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同时,它通过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了党的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原则和方针 基本矛盾改革、发展和稳定 基本格局
上 目录 下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理论阐述 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性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继续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 的特点、内容和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 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理论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对外开放理论,制定了“走出去” 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党202、0/1怎0/3样1 建设党的问题。
上 目录 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首先,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任务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小岗之夜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时间:1978.12 地点:严立华家
新乐园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式衣服穿不完。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总体改革思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改革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 1984年10月—1992年9 月
总体改革思路:确认了“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观念
改革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 1992年以后
总体改革思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改革方式:由“ 重点突破” 转为“全面 推进”
多 层 次 开 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发区
沿边、沿江、沿铁路 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技术的窗 口、管理 的窗口、 知识的窗 口、对外 政策的窗 口
1988年海南设 省,成为我国 最大的经济特 区。
80年5月
1984年
1985年2月党中央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随后, 又将山东省济南市、广东韶关市、河远市、梅州 市列入经济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基本上实行沿海 开放城市的政策。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新区。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 长江流域,加快上海的建设步伐,使上海成为国 际性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 1992年,出台了沿江、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的一 系列新举措。
85 1562 1739 20.46
二、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特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一)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的方向:(1)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三)改革之所以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因为(1)从改革的目的看,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从改革的对象和方式看,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3)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看,都是一场新的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的革命。
(4)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第一阶段,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78-1984)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综合改革。
(从1992年至今)改革的全面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历程上看,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
改革由农村改革→城市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2)从改革的广度来看,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尽管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但它需要政治体制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配合。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共和国1912-1949
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 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 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
变革努力:
1860-1894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1898维新运动:传播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 1905-1911立宪运动:大幅度行政改革计划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郑和7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
团,无果而归。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主动封闭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 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 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是 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 ,指出 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被动封闭
1949-1971前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 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辛亥革命
清王朝1840-1911
历史背景: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9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900八国联军入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D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的进步C.改革D.对外开放【正确答案是】:C3、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科教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正确答案是】:B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
A.前提B.基础C.目的D.手段【正确答案是】:C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
A.动力B.目的C.前提D.手段【正确答案是】:A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7、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B.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C.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D.全方位、多方向、宽领域【正确答案是】:A8、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正确答案是】:C9、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对外开放为主、自力更生为辅B.自力更生为主、国外援助为辅C.互不相干、相互排斥D.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正确答案是】:D10.对外开放是()。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正确答案是】:C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特殊政策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D.一项权宜之计【正确答案是】:A12.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毛概整理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性质)1、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矛盾问题:(毛泽东)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考: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什么要对外开放: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表现为(1)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即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2)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3)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四个 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
20
21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有方向、有 立场、有原则的
2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最核心的是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改革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一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建立起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能力。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认为:“精神上和 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 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 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
3、改革开方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就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而言;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 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
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
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 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空难。
邓小平指出:有两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 是‚照搬别国模式‛,二是‚左‛的错误。 • 国际背景 :一方面,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
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和平 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 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 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定。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2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 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 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3
六、对外开放的依据
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 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 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 具体政策措施。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0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 ‘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11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 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 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 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 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毛概--第七章
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的启示
喜看今日路
胜读百年书
谢谢!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的两种后果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 把改革体制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 革。 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革,改革变成了“改 向”。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 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1987年6月
(一)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二)政治体制改革: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到高官问责制 (三)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 (四)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五)用“三个有利于”排除“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干扰
1、邓小平提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 恢复生产力对 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恢复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2、邓小平提出要全面、辩证地理解革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正 本清源。
3、邓小平提出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1、起步阶段:1979—1983设立经济特区 2、逐步扩大:1984—1991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3、全面铺开:1992年以后沿江、沿边、沿路、内陆全面开放 4、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内涵
(三)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策略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率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毛概第7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 日起,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从2007年1月1日起,外资银 年 月 日起 行将获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也就是说, 行将获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也就是说, 还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 孱弱的国内银行业, 个月的时间, 还剩下不到 个月的时间,孱弱的国内银行业, 将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将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 行真刀真枪的竞争。 行真刀真枪的竞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 动的必然需要。 动的必然需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希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希 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消除制约 经济社会 发展的体 制性问题
第一, 第一,重塑改革文化 ; 第二,抵制公共权力市场化的行为; 第二,抵制公共权力市场化的行为; 第三, 第三,制定和实施改革推进规划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自我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 善和发展的过程; 善和发展的过程;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是促进经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改革的性质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致末 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 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 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 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第一,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而是改变体制。 §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 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与社会
(3)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 国消耗了全球31%、30%、27%、 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 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 球的4%。
(4)进一步推进改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对改革的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 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 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 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
2.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从紧急程度上来讲,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国的一切 改革才有基础。 但同时也绝不应忽略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 改革。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只有跟得上去,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否则, 可能会出现经济是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社会文明沦落、 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恶劣情况,那是与我们的改革初 衷完全背道而驰的,改革的意义将不存在。
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 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 式、管理方法。把学习与创造结 合起来。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第一,生产社 会化的发展是开放 世界形成的基础。
第二,商品经 济、市场经济的发 展,是形成开放世 界的推动力。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 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 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 本身解决社会基本 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状况和性 质的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了中国的社 会矛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 国之路,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 择,是新时期最鲜明 的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 折和损失。
国际环境:巨大的差距和竞争压力
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 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2位 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不平衡 (1)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 不同收入阶层之间
(2)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 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 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 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 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 (3)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崇洋媚外。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 开发沿海城市 和地区 开发海南和上 海浦东
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
改革得失成败用 什么来衡量?
1992年邓小平在南 方谈话中提出“三 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 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三 个 有 利 于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 准的坚持和发展。这一标准体现了从实 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 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 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第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 这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 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 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 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 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主要矛盾的途 径是改革。改革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必由之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上,必须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要放开 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注意: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的、本来 没有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 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 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 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 排斥。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 利于”、可以为“社”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 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毛泽东在建国前指出:中国
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也不能闭关。
建国后又说:我们坚决批判和抵 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 和思想作风,但也要学习资本主 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
的企业管理方法。
2、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
通过总结中外经济发展历史
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
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 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
1958年下半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取消乡建制(一乡建立一社);1983 年以后,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 公社的基础上重建乡体制,乡重新被 确立为农村基层行政单位。
1958年人民公社社员吃 “大锅饭”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 生产队20名农民代表聚在村里一间屋里,神态极为严峻地 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 每户保 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 粮 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大家社 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关廷珠 关友德 严立苻 严立华 严国昌严立坤 严金 昌 严家芝 关友章 严学昌 韩国云 关友江 严立学 严俊 昌 严美昌 严宏昌 严付昌 严家其 严国品 关友申 每个姓名之上,均覆盖一片血红,其中有17个指印, 三方图章。 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 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
1、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经 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 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 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 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 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 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4、中国改革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有了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进一步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GDP总量 世界排名 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1978 2683亿美元 第15位 1.8% 2008 33700 亿美元 第3位 7.14%
中关村高科技园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国家的 性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
家,不论发展程度,发达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都对他们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通过不同开
放程度的各种形式:经济特区、沿海
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 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等, 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新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信息技 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 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特点,新材 料技术、海洋技术等也迅速发展 。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美欧 日经济实力得以大发展、大提升 ,中 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 区,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 和台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被称 为“亚洲四小龙”。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行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 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必 然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这就要多方 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 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 思想方式。
1.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首先是农村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改革开放的目的
(1)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 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 华民族; ( 2)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 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