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著_成都街头文化_城市公共空_省略_与地方政治_1870_1930_张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新书评介
王笛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
地方政治,1870 1930
Di Wang,S 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 ace,Ur ban Com moners,and Local Politics, 1870 1930.
Stanford:Stanford U niversity Press,2003,355pp.
张 信
王笛所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 (以下简称 成都街头文化 ),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该书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为研究对象。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 导言 ,第八章为 结论 ,其余第二章至第七章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基本反映了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者以及地方政治三方面的主要关系。王笛认为这些关系在1870年至1930年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这三者也经常重叠。虽然这三个部分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每一部分都有其侧重,第一部分主要在19世纪下半叶,第二部分着重在20世纪初改良时期,第三部分则把重心放在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初年。
第一部分考察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街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 公共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消遣、娱乐、编织私人关系网、组织社会团体等,从而形成了成都独特的街头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二章集中考察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庆典空间。这一章还对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茶馆进行了研究。另外,还讨论了邻里组织及其影响。作者在这里主要试图证明的是,在成都这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市民在街头生活中享受着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们组织自己的公共生活,官方对市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很少直接干涉。第三章把主题从空间转移到民众,考察了由各种社会集团 特别是下层民众 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指出,普通民众比其他阶层更多地利用公共空间作为谋生和娱乐场所,并创造了表达地方传统的街头文化。
20世纪初的改革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生活和街头文化,这是该书第二部分所要揭示的问题,并以此观察这个过程中民众与社会改良者的关系。第四章描述了受西方影响的精英,由于对下层民众的公共行为不满,试图用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娱乐活动 包括展览会和公园等 来重塑地方社区,因而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景观。作者在这一章中力图证明的是,在20世纪初由国家发起和精英支持的新政活动中,城市面貌以及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五章研究了警察控制的出现和发展及其政策。在成都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交通、公共聚集,到卫生、防火 第一次受到规章的限制。这一章还考察了警察怎样控制流氓、街头小贩和赌博活动等。作者得出结论: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已经由一个自治的城市,转变为一个警察控制和社会生活受到密切监视的城市。
第三部分所着重揭示的是各种政治及社会力量对街头这一公共空间的争夺。这些力量包括以社会改革者面目出现的城市精英、互相争权夺利的军阀以及广大民众。于是,成都的街头出现了各种情形,比如,当城市精英实施改革时,人们消极对抗;当革命来临时,民众走向街头显示其政治力量;当军阀控制成都时,老百姓又指望城市精英引导他们阻止军阀势力的蔓延,而在邻里之间和街头巷尾又同时存在着民众之间的各种利益争斗。成都的街头文化就存在于这种既融合又纷争的相互矛盾的表象中。第六章所强调的是国家、城市精英和一般民众之间在利用街头这一 公共空间 上利益相抵,于是出现了国家与精英、精英与民众、国家与民众、甚至民众之间的竞争。第七章所阐述的是,成都的街头如何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和军阀统治的前期,随着全国政治气候的改变而成为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表达政治要求和民族情绪的场所。全书的结论是,成都的文化即其以街头为主的 公共空间 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冲击下,和在其外部甚至其内部的各种利益的矛盾作用下,彻底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并且是该城市所特有的文化。
187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的出版从各种意义上来看都是对前几年美国学术界关于中国 公共领域 之讨论的突破。
众所周知,自从罗威廉在他第二部关于汉口的书中着重提出了中国 公共领域 之存在和特征的见解后,西方出现了关于中国 公共领域 的讨论热潮。黄宗智、魏斐德等学者对罗等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黄宗智认为将中国发展史和西欧国家相比,其目的是按图索骥,用西方的历史硬套中国历史。这种强调中国存在 公共领域 的做法反映了一种历史目的论的史学观。而在这种史学观下,人们往往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会导致现
代化。
魏斐德则认为,罗威廉和玛丽 兰钦都没有成功地提出足够的事实来证明中国确实存在过哈贝马斯所界定的 公共领域 。
同时,黄宗智提出了 第三领域 的概念,认为中国所存在的是一界于社会和国家领域之间并由两者都介入的第三领域。
其实,关于 公共领域 的讨论只是美国关于中国历史及史学方法讨论的一部分。自从保罗 柯文1984年出版 在中国发现历史 (Discov er ing H istory in China )一书以来,史学界就已开始讨论什么是真正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学,什么是科学和可行的比较方法,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所特有的历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于中国历史学方法论的探讨关系到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中国学的方向。由于西方中国学的基础是西方的语言和概念,两者的产生都以西方的经历为参照,因此,从一开始西方的中国学就受到了西方理念的约束。 成都街头文化 是在这场关于 公共领域 的讨论中成书的。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一再考虑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最终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中国的城市社会,即从公共空间的形成、运作和发展的角度,于是找出了城市文化变更之关键:城市文化是由各阶层特别是市民百姓所创造和促成的,而街头文化正是城市文化之最重要一部分。从这一点上来说, 成都街头文化 是对 公共领域 的一种修正,而这一修正将人们的着眼点移到市民阶层上来了。笔者认为,这是该书的最大贡献。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在选题上也有不少新意。其一,当大部分关于城市研究的著作将着眼点放在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时,该书所研究的是内陆城市 成都。由于成都是腹地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且受西方的影响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反映中国城市的真面貌。目前,西方研究中国城市的潮流已开始朝研究中小城市和内陆城市转变。以往对沿海大城市的偏爱已渐渐成为过去。该书的出版也正代表了这一潮流的到来。其二,以往许多论著所关心的是以城市精英为主的文化,该书所关心的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在精英为了改变公共空间所做的努力中展现出来,更在下层民众对精英的努力的抵制和不合作中得到体现。因此,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两者结合的结果。而作者的贡献在于能找出两者的结合点:街头;并将其这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三,该书力求表现的是城市文化动态而非静止的状态。作者力图对城市精英改变街头文化的努力进行追踪分析,从而发现,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改变民众的生活,只是改变了街头文化的表象。于是,作者便抓住了问题的表象和实质这一辩证关系。从这几点上看,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是有自己的独创性的,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所指出的: 王笛把社会科学研究的敏锐眼光与对大众文化的幽默生动地描写结合在一起,勾画了晚清和民国初年街头生活的广阔画卷。 188 历 史 研 究2004年第2期
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请见拙作的前言部分,Xin Zhang,S ocial T ransf or mation in M oder n China :T he S tate and Local
Elite s in Henan ,1900 1937.Cam bridge M odern China S eries.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 s ,2000。
Ph i lip H uang, Public Sphere / Civil Society in China?T he Third Realm betw een State and Society.M oder n China ,
19,no.2(1993).
Frederic Wakem an,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 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M oder n China ,19,no.2(1993).
Ph i lip H uang, Public Sphere / Civil Society in China?T he Third Realm betw een State and Society.M oder n China ,19,no.2(1993).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讨论,见Xin Zhang,M odernization T heory,Public Sphere Debate and W estern Dilemma i n Studying China.Chinese H istorians ,X,no.1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