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预读: 论文摘要:《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营养学理论,并首创药膳方剂,为中医学营养学与药膳理论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的营养学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不但与现代新兴营养学学理念相吻合, 而且有着现代西方营养学学视野之外的独特的思想,系统整理和研究《黄帝内经》营养学、药膳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营养学学的发展等,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黄帝内经》对于饮食重要性的认识"民以食为天",摄食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类的生存,必须不断地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学. 《灵枢·营卫生会》云:"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都说明了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给养产生了人体五脏之气、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物质以及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 这些观点无不说明了饮食中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学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 而且是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就可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脏腑机能衰退.二、《黄帝内经》对药食色、味作用及其与脏腑关系的认识食物中的色泽是通过食物中某些物质选择吸收自然光中某些波长的光反射或透过未吸收的光(互补色)而呈现出来. 而味觉则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多数情况下这种感觉是复合性的.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和咸四种基本感觉. 《黄帝内经》以五行进行了归纳,指出不同色、味的食物其作用不同,并认为五色与五味与内在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关系---即"各有所通".(一)五色与脏腑1. 五色与脏腑:"色味当五藏: 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素问·五藏生成篇》).2. 五色的不同作用:《黄帝内经》虽然没能对食物五色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的描写, 但其关于不同色泽的食物其作用不同的论断, 无疑是一天才的判断, 并得到现代营养学学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①红色:红色食物有助于减轻疲劳,有驱寒作用,并可预防癌症、增强记忆力、减轻疲劳.至于颜色较辣椒稍浅的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发挥护卫人体上皮组织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经常食之可以增强人体抗御感冒的能力.红色食物如红辣椒、胡萝卜、苋菜、洋葱、红枣、番茄、红薯、山楂、苹果、草莓、老南瓜等.②蓝紫色:蓝色食物主要是指海藻类等海洋食物.其中的螺旋藻含有18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9种维生素, 具有健身强体,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美容保健,抗辐射等作用. 海藻多糖还有抗肿瘤、抗艾滋病功能.紫菜、紫茄子、紫葡萄等紫色食物都含丰富的芦丁和维生素C,常食对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遏制出血倾向有一定作用. 蓝紫色食物如黑草莓、樱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 ③橙黄色:橙黄色食物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防治夜盲症,护肝,护肤,并有中和致癌物质的作用.黄色果蔬还富含维生素A和D.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收到壮骨强筋之功,对于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作用.橙黄色食物如玉米、黄豆、花生、杏、橘、橙、柑、柚等. ④绿色:绿色食物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部分蔬菜都拥有绿色的能量,可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度,而且提供大量纤维质,有助于清理肠胃. 绿色蔬菜也是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绿色食物如绿颜色蔬菜等. ⑤黑色:黑色食物含有17种氨基酸及铁、锌、硒、钼等十余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亚油酸等营养学素,有通便、补肺、提高免疫力和润泽肌肤、养发美容、抗衰老等作用. 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糯米、黑木耳、黑豆、香菇、黑米、乌骨鸡等. ⑥白色:白色食物含纤维素及一些抗氧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溃疡病和胃癌、保护心脏的作用. 白色食物如茭白、冬瓜、竹笋、白萝卜、花菜、甜瓜、大蒜等.(二)五味与脏腑《黄帝内经》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五味各有不同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明确地指出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能,为后世药食气味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营养学学认为:食物的酸、甜(甘)、苦、辣(辛)、咸五种味道,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具体而言:①酸味食物,酸味由食物中的有机酸产生,可提高胃酸浓度,增进食欲.酸味入肝,增强肝功能,并促进钙、铁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吸收.酸味食物也富含维生素C,在益智防病方面有显着功效. ②甜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糖分,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可补气生血,解除肌肉紧张,增强肝脏功能.糖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附着于正常细胞,帮助人体抵抗感冒、流感、心脏病与神经疾病的侵袭,增强记忆力,提高用脑效率.③苦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碱,且富含氨基酸与维生素B12.④辣味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 ⑤咸味食物,可向人体供应钠、氯电解质,调节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及正常代谢,在呕吐、腹泻等失水情况下,要吃咸食可补充丢失的钠.三、《黄帝内经》的营养学原则(一)"食饮有节"饮食宜中节有度,不过饥,不过饱,无偏嗜,洁净卫生. 《素问·徽四失论》还将"不适饮食之宜"、"……饮食之失节"作为"治之四失"之一提出来,足见《黄帝内经》对合理搭配饮食的高度重视.(二)"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一般而言,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食;要吃甘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多食肥肉等脂腻之物. 我国许多长寿老人均有清淡饮食的习惯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学.所谓五谷,本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亦泛指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 这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是人类的主食,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提供的.五果,本指枣、李、杏、栗、桃,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 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从中医理论看,可以调整阴阳,补充津液,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五畜,本指牛、犬、羊、猪、鸡,亦泛指动物类肉、乳,亦应包括禽蛋类、鱼虾等荤类食品,适量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但不能过量,尤其是动物脂肪及内脏,食之过量则为害匪浅.五菜,本指葵、韭、薤、藿、葱,亦泛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五菜为充,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学成分得以充分、完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即谓各种食物都要吃,才能够不断补充人体的精、气、神. 以此说明饮食营养学均衡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灵枢·五味》云:"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即是以本味补本脏的食补疗法,强调通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饮食配合补养,扶正以祛邪.(四)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强调饮食五味悉具,合理搭配.(五)寒温适中《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温性、平性与凉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达到防病保健目的.温性食物:粮豆类的面粉、豆油、酒、醋等,瓜菜类的生姜、大葱、大蒜、胡萝卜、香菜等,水果类的龙眼、荔枝、大枣、莲子、核桃、花生、葡萄、乌梅、木瓜、李子、栗子、橘子、桃子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牛肉等,水产类的黄鳝、虾、草鱼等.凉性食物:粮豆类的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豉、豆浆等,瓜菜类的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黄瓜、西瓜、竹笋、芋头、茄子等,水果中的梨、菱、柑、香蕉、甘蔗等,肉类中的兔肉、鸭肉等,水产类的鳗鱼、螃蟹、牡蛎、田螺等.其他食物则多为平性. 安排食谱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特点,参照上述食物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择,使身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六)"夺食""夺食",《伤寒论》称"损谷",即饥饿疗法,指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摄食,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或饮食积滞等病证. 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所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之邪气,故须"夺其食",用饥饿疗法以削减阳热之邪.(七)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认为因时制宜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还提出五方五季五味入通于五脏的观点.(八)药食同炉---药膳疗法唐代着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设有《食治篇》.提出:"凡欲治疗,先以营养学. 营养学不愈后乃用药尔. "而药膳疗法则融药食于一炉,通过食用药物与食物配制成的膳食,以治疗某些疾病.在《内经》记载的13首方剂中,就有6首属于药膳配方,其中,用治"血枯"的乌鲗骨丸,由海螵蛸、茜草、麻雀蛋、鲍鱼四味配制而成.其中海螵蛸咸温,主女子赤白漏下、血枯经闭;茜草甘寒,既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两者均为常用中药.麻雀蛋、鲍鱼均为动物性食物,能补精血、益阴气、通经脉,且其味鲜美,营养学丰富. 四味相伍,则能补精益血,通脉调经,药食并举,亦食亦药,实为治疗血枯闭经之佳品.。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智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物具有“四气”“五味”之分。
“四气”即寒、热、温、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夏季“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冬季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
人每生病一次,就会给身体造成一次伤害,而这一伤害在愈后看似已经消失,但实际上它或多或少都会给身体带来阴阳失和等看不见的虚损。
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其他如梨、甘蔗、莲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作用。
生姜、葱白二味煎汤服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韭菜炒猪肾能治肾虚腰疼;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
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补方法。
舌红、口干的阴虚内热之人,忌温热性的食物;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的阳气虚而偏寒的人,就应忌寒凉性的食物《素问》有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
”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
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管蛔虫症等。
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
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引起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料中之佳品。
甘味的食物,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
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脏躁之症;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解痉挛,临症宜分别选用。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著作,以独特语录式问答的特色及文字优美著称,不但在古代医典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古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法《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味也很美,进食时要恬愉专注,忌郁怒忧伤和恐惧,更不宜做各种活动,心不在食,不符合“饮食养生”,也不合“摄神为先”的养生精神。
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专心吃,一心睡,食睡俱佳,能不健康?!饮食的方法在食前、食中、食后也有讲究。
如食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消化;食后不宜饮浓茶、吸烟,以免饮食中喧宾夺主;食中、食后不宜情绪波动,尤其不能打骂孩子,清代,梁章钜说“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发怒”(《退庵随笔,摄生》),否则会使气血逆乱,惹生疾病。
要多咀,以增加机械性消化,减轻化学消化负荷,口腔中的消化酶本身能直接增加消化酶,以帮助化学消化。
餐后不要急于看电视、驾汽车,睡大觉,去运动等。
因为食后全身气血都已进入胃肠“全力”进行消化,此时做其他心理或躯体活动,则会使气血旁流入其他部位,减少胃肠消化所需的气血,即便不剧烈,长期如此极易引起胃病。
饭后可以散步。
《千金方》“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肚”。
边步行边摩腹,确实有助脾胃消化功能。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从黄帝内经中谈食疗
18
秋季进补食物
• 富含优质蛋白的牛、羊、肉等。但由于夏季人们常进食冷食,如果一 入秋就进补肉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 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妨先补充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等,给 肠胃一个适应期。 脾虚患者应吃健和脾胃的食物,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 等。 胃火旺盛者应先清胃火。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 适度多摄入一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菜等,等胃火退后进 补。 老人儿童先消食和胃。吃点山,白萝卜等消食,健胃,和脾的食物。
22
润肺银耳汤
• 原料:银耳、枸杞、红枣、冰糖 • 做法:取银耳5克,用温水浸泡半小时,洗去泥沙,摘除木质部分, 放砂锅内,兑入70%的清水。先用武火,水开后用文火煎煮20分钟, 再加入适量冰糖,待糖溶化后即可服用。将银耳去蒂洗净放入压 力锅内锅中,倒入枸杞、红枣、冰糖盖上锅盖,压力调到米饭档, 保压时间10分钟后,即可食用。也可放入冰箱中冷却后食用。 • 功效:滋阴止咳,润肺化痰,润肠开胃。
所以想要疾病不发生很重要一点是及时回避四时不正 之邪。并且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
5
秋--收
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 段,李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 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 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 稍有不慎易伤风感冒,许多久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 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 体内的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 一个“和”字。
10
• 梨
• • • • •
滋阴润燥的食物
•
•
【性味】凉,甘、微酸。 【功用】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相搭配的食物: 冰糖梨冰糖炖梨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对治疗阴虚燥咳有辅助作用。 桃梨核桃与有清热解毒、生津润肺功效的梨搭配食用,对治疗百日咳有显著疗效。 食盐梨梨含有矿物质钾,与盐中的钠共同作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银耳梨二者搭配,再加适量瘦肉,有清肺热、利咽生津、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等功效。 火龙果梨雪梨清火润肺、润肠通便,与同样清火润燥的火龙果搭配,可辅助治疗百日咳 等疾病。 豆浆梨梨和豆浆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同食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力。 相克的食物: 鹅肉梨鹅肉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过量食用会增加肾脏负担,梨属寒性水果,二者 同食对肾脏刺激较大。 芥菜梨芥菜富含膳食纤维,梨性寒凉,芥菜和梨一起吃,不易消化,容易使人呕吐,从 而产生各种不适症状。 白萝卜梨食用白萝卜后产生的硫氰酸盐与梨中的类黄酮结合,容易诱发甲状腺肿大。 毛蟹梨梨性寒凉,毛蟹也是冷利之物,二者一起吃,很容易伤人肠胃。肠胃虚弱者更应 忌食。 羊肉梨梨具有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的功效,与温热的羊肉同食,会造成消化不良。
膳食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
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
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温食及热衣服。
”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因时调五味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研究
气郁体质:宜食疏肝解郁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橘等。
添加标题
血虚体质:宜食养血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枸杞、桂圆等。
添加标题
阳虚体质:宜食温阳散寒的食物,如韭菜、辣椒、羊肉等。
添加标题
瘀血体质:宜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木耳、桃仁等。
添加标题
特禀体质:宜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如蜂蜜、燕窝、人参等。
不同人群的综合养生建议
儿童养生建议: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青少年养生建议:保持良好作息,均衡营养,适当锻炼
中年人养生建议: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老年人养生建议: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社交活动
综合养生的实践案例分析
饮食养生:介绍《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原则和具体实践方法
运动养生:介绍《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养生建议
老年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
中年期:保持适量运动,延缓衰老
青少年期:注重体育锻炼,促进生长发育
儿童期:以游戏为主,培养运动兴趣
精神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精神养生方法及其应用
精神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压力和情绪波动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注重内心感受和体验
实践建议: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精神养生计划
方法: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放松身心的方式,达到精神养生的目的
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精神养生建议
抑郁情绪下的精神养生建议:保持乐观心态,多与朋友交流,适当运动,寻求专业帮助。
愤怒情绪下的精神养生建议:保持冷静,深呼吸,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激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
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
”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当人体缺乏某些东西时,就会自动向外界索取,但无论是运动、起居都应该无太过、无不及,饮食也是如此。
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
《黄帝内经》有多个篇章涉及饮食养生的内容,有关饮食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两个方面。
谨和五味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
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引起相关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
由《黄帝内经》浅谈食疗与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
其中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
1.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
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
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
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
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③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1.2 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有相适应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有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利用自然万物及中医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医疗保健活动,即中医所说的养生疗疾。
近年来,时间医学研究证明,天人相应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可以减少物质、能量的消耗,提高机体自我调控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确实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用天人相应观指导食疗,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优势。
1.3药攻食补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黄帝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理论内《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古代医家们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实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容同样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食物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老话说“病从口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等问题都很重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饮食可以补养脏腑,是脏腑实现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素文/费小薛 图片来源/网络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该篇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而且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主要强调平衡饮食、五味调和以及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等。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黄帝内经饮食养生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
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
《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
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1.理论渊源夏季养生,主要源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2.经文内涵《内经》认为,天地自然具有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变化规律及特点,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就会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特点,对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征,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运行以及疾病的产生就有不同的趋向性,如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万物处于生长的状态,称之为蕃秀。
此时人体阳气外泄,气血运行加速,精神较为振奋,工作效率也相应较高。
作为养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太阳,不发怒,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心情舒畅向外,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养生也是一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的食物,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的食物春季《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春生万物,气温由寒转暖,这个季节,芽类蔬菜肥硕鲜嫩,可以促进升发,应顺应时令,多吃绿豆芽、黄豆芽苗、豌豆芽苗、韭菜苗、香椿苗等。
其中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豆芽最适合春季吃,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
而且,豆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缓解春季气候干燥导致的"燥热"。
各类豆芽的功效也不同,比如绿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合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人群食用;黄豆芽健脾养肝,其中维生素B2含量较高,春季适当吃黄豆芽有助于预防口角发炎;黑豆芽养肾,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含量比绿豆芽还高;豌豆芽护肝,富含维生素A、钙和磷等营养成分;蚕豆芽健脾,有补铁、钙、锌等功效。
夏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
现在夏至已过,小暑将至,天气潮湿闷热,稍不注意很容易会产生暑湿症状。
《黄帝内经》与食疗
《黄帝内经》与食疗《黄帝内经》与食疗食疗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食疗的作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明确指出,不论服用什么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去病则止,不可多服。
不能用药过度,而伤其正气。
主张“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强调饮食调养,使正气恢复,邪气尽去。
在《黄帝内经》中,涉及饮食内容的篇目约有40多篇,《灵枢·五味》篇专门论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奉作食疗的经典,《黄帝内经》共载医方13个,其中很多都是食物与药物合用的方剂,可以说与食疗有关。
诸如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调养方“稻米醪醴”,治疗妇女血枯病卸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治臌胀的“鸡矢醴”及外用方“马膏”、“豕豪”等。
例如治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要求舂成粉末后,用雀卵濡搓成丸,再与鲍鱼汤合煮食用。
再如治疗口颊歪斜,用马膏卸马油)热敷患处,同时还要“饮美酒,啖美炙娉肉)”等。
都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药物食物合用以治疗疾病。
关于《皇帝内经》的食疗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强调膳食结构综合平衡,要“谨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黄帝内经》谈饮食的内容相当丰富,书中将所有的食物按性味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个种类,即所谓的“五味”。
所言“五味”,即是食物的统称。
又将食物按自然属性分为谷、果、畜、菜四个大类,如《灵枢·五昧》篇记载:“五谷:杭伺‘粳’)米甘,麻酸,大豆成,麦苦,萁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成,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匣叶)成,薤野蒜)苦,葱辛。
”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谷”,包括今天的谷类和豆类,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五谷杂粮’;“五果”相当今天的水果类“五畜”指动物肉类;“五菜”相当今天的蔬菜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第 ’ 卷第 > 期
适合人体的温度。寒温适度, 既无太热亦无过凉, 才 能为脾胃纳运水谷提供必要的条件。 《灵枢・师传》 指出: “ 食饮者, 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寒温中适, 故 气将持, 乃不至邪僻也。 ” 饮食养生之所以要强调寒 温适度, 除寒温不当易于损伤脾胃阴阳而影响脾胃 运化、 气血生成外, 也有可能伤害其他脏腑。如 《寿 亲养老书》 说: “饮食太冷热, 皆伤 (脾胃) 阴阳之和。 ” 《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 说: “形寒寒饮则伤肺。 ” 《济生 方》 说: “多食炙 , 过饮热酒, 致胸壅滞, 热毒之气, 不得宣泄, 咽喉为之病焉。 ” 临床观察, 饮食过冷, 极 易损伤脾胃, 造成胃肠血管收缩, 消化腺分泌减少, 久之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营养不良、 体质下降, 这在 儿童喜食冷饮者中最为普遍。而饮食过热, 像甘肃 河西地区有食用热面条的习惯, 由于饮食过热, 加之 进食过快, 极易损伤食道, 现已证实这是引起食道癌 的诱因之一。 !"# 合理搭配, 谨和五味 所含营养 !"#"! 合理搭配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成分也各不相同, 因此只有做到食物合理搭配, 才能 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 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 求。所以, 食物的多样化与合理、 全面的搭配, 是保 证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素问 ・ 脏 气法时论》 的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 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 ” 就明确指出, 粮 食、 蔬菜、 肉类、 果品等为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 又以粮食为主食, 肉类为副食, 蔬菜、 果品为补充。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说, 粮食含有淀粉、 糖及一定量 的蛋白质, 肉类含有蛋白质和脂肪, 蔬菜、 果品含有 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些食物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 是 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美国的 $" %& 希尔在 [#] 其所著的 《’ 个神奇的长寿秘密》 中指出: “ 饮食是 长寿的基础。健康的食品包括淀粉与糖类、 蛋白质、 脂肪与油类及其水果与蔬菜。 ” 国内外资料显示, 长 寿地区的人们或长寿老人其饮食都有以品种多样、 素食为主的特点。 苦、 甘、 辛、 咸五味。 !"#"#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酸、 这五种类型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而且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五味调和, 食 欲旺盛, 脾胃纳运功能正常, 营养丰富, 则健康无病, 亦能获得应有的寿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 指出: “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 柔, 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 法, 长有天命。 ” 万方数据 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 五味调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 -*,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另外,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在因时养生中还提 到了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的观点。春温夏热, 腠理 开泄, 易于耗散阳气。特别在盛夏, 列日炎炎, 暑气 逼人, 汗液大出, 阳气易于耗散于外; 加之乘凉饮冷, 使阳气进一步挫伤, 所以阳气多有亏虚。据此邱处 机主张夏季 “宜桂汤、 豆蔻、 熟水” , 在东北、 西北农村 也有夏季吃狗肉、 羊肉、 鹿茸、 附子等补养阳气的习 俗。冬季天寒地冻, 人类活动量减少, 腠理闭固, 阳 气外泄较少, 潜伏于体内, 致使阳气相对过盛; 加之 人们常常取暖无度、 恣食肥甘厚味, 或一味补阳, 造 成内热较盛、 阴虚明显。因此, 在兰州冬季就有食用 冻梨、 热冬果的习俗 。 "#!#$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理环 境特点来选用适宜的食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 “天不足西北, 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 故 东南方阳也……”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说: “天不足西 北, 左 (北方) 寒而右 (西方) 凉, 地不满东南, 右 (南 方) 热而左 (东方) 温。 ” 说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寒热 温凉是 有 区 别 的, 而饮食保健方面就要因地制宜 — — —西北地势高, 阳热之气不足, 气候寒冷, 饮食宜 辛辣温热; 东南地势低, 阴寒之气缺乏, 气候温热, 饮 食宜甘淡寒凉。 《素问・异法方宜论》 专门论述了由 于居住地区不同, 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各异, 因 而治疗疾病包括养生防病, 必须因地制宜。譬如南 方地势低下多潮湿, 易于湿困脾虚, 饮食菜肴中宜多 用辛辣之品, 像四川地区就喜食辛辣食物; 北方地势 高上多风燥, 易于风燥伤肺, 宜多食新鲜蔬菜, 像青 海地区就喜食蔬菜。 年 "#!#!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人的性别、 龄、 体质等来选用适宜的食物。男女生理特点各异, 老少生理状况和气血阴阳盛衰不同, 因此要选择合 适的饮食。在 《内经》 中尤其对体质特别重视, 提出 要辨明体质、 因人制宜。 《灵枢 ・ 通天》 根据人体先天禀赋阴阳之气多少 的不同, 把人分为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阳、 阴阳和平 五种类型。 《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 从五音太少、 阴阳 属性、 体态和生理特征等方面, 把人分为阴阳二十五 种类型。 《灵枢 ・逆顺肥瘦》 则把人分为肥人、 瘦人、 肥瘦适中人三种类型。体质决定着对某些疾病的易 感性, 而体质可以通过外界环境、 发育条件、 日常生 活等的影响发生改变。所以对于不良体质即可通过 改变环境、 改善生活条件以及饮食调养、 健身运动等 积极的养生措施, 纠正其偏差, 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 万方数据 抗能力, 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如阴虚体质的
%##" 年第 - 卷第 , 期 %##"’ 6708 - 8 978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医多学科研究】
《黄帝内经》 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邓 沂
!"####)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关键词:黄帝内经; 饮食; 养生; 食疗; 药膳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冠心病、 糖尿病等影响人类生命的诸多疾病的发生。 如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指出: “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 为痔” ; “高 梁 (膏 粱) 之 变, 足生大丁 (疮 疡 肿 毒) 。 《素问 ・ 奇病论》 《素问 、 ・ 通评虚实论》 说: “此人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 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糖尿病) 。 ” “ 消瘅 (糖尿 病) 仆击 (脑卒中) , 偏枯 (半身不遂) ……肥贵人则高 梁之疾病也。 ” 晋 ・ 张华 《博物志》 也说: “所食逾多, 心 逾塞 (相当于冠心病、 高血压) , 年逾损焉。 ” 《尚书》 指出: “食哉惟时” , 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 进行。 《内经》 中虽无饮食定时的明确记载, 但我国 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 中、 晚三餐。按照固定的时间 有规律的进食, 可保证消化、 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 行。而脾胃协调配合、 有张有弛, 饮食在体内才能有 条不紊地被消化、 吸收并输布于全身。 饮食定量、 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保健方法, 也 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内经》 认为, 人体的 阴阳气血在一日之内随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 — — —白昼阳气旺盛, 精力充沛, 新陈代谢也旺盛, 需 要的营养供给较多, 故饮食量宜大; 夜晚阳衰阴盛, 身体困倦, 一般要安卧入寝, 需要的营养供给较少, 故饮食量略小。所以, 自古以来就有 “早饭宜好, 中 饭宜饱, 晚饭宜少” 的养生箴言。 《老老恒言》 曾说: “ 《内经》 曰: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虚’ , 故早饭 可饱, 午后即宜食少, 至晚更必空虚。 ” 晚饭宜少, 不 仅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 而且也可避免 “胃不和, 则卧不安” ( 《素问 ・ 逆调论》 ) , 而使睡眠安定。另外, 发现夜间食用碳水化合物 ./01234 ( 通过实验观察, 易于储存, 而早晨进食则易于分解。分析其原因是 因为体内糖异生与糖酵解两个生化过程各在一天的 不同时间占优势, 前者在夜间, 后者在早晨。因此, 晚饭宜少又能预防肥胖症的发生。 (’(’% 寒温适度 寒温适度是指饮食的寒热应该
[ ]
养生, 又称摄生, 是保养、 调摄生命的意思。养 生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学说。食 疗、 药膳是通过食物或药物与食物结合, 达到防病治 病目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被后世尊为 “医家 之宗” 。 《内经》 非常重视养生, 其体系完整、 内容广 泛、 方法具体, 饮食养生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同时, 《内经》 还是最早记载食疗理论的书籍, 一些药膳方 剂也是其首创。从现代长寿老人调查资料和健康新 兴理念来分析, 《 内经》 的饮食养生与其颇相吻合。 《内经》 提出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 对后世食 疗、 药膳的起源和发展亦奠定了基础。因此, 系统整 理和研究 《内经》 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的理论和方 法, 对发展医疗保健事业,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下面根据 《内经》 的认识分饮食养生 与食疗药膳两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 饮食养生 脾胃是人体运化水谷、 吸收精微的重要脏器, 食 物是供给人体营养、 维持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 人 的养生保健既要调理饮食又要顾护脾胃。如果饮食 不当, 就会损伤脾胃, 导致疾病, 甚至减损寿命。 《素 问 ・ 上古天真论》 在谈到上古之人 “尽终其天年, 度百 岁乃去” 的原因之一即是 “食饮有节” 。 (’( 饮食有节, 寒温适度 有节制、 节律的意思。所以 (’(’( 饮食有节 “节” 饮食有节, 一是饮食要节制, 不可过饱过饥, 即饮食 定量; 二是饮食有节律, 按时进餐, 即饮食定时。 《灵枢 ・ 五味》 曰: “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 则气少矣。 ” 《素问 ・ 痹论》 曰: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 即饮食定量、 适度饮食, 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 尤 其不要过饱, 这样就不至损伤脾胃, 近则可保脾胃运 化功能正常, 使精微化生旺盛, 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 万方数据 剩之忧, 即使到了老年亦可减少肥胖乃至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