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简要分 析
拓展提 高
19、用自己的话描述桃花源的社会 环境?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 声音到处都可以听见。田间往来耕田 劳作的人们,男男女女的衣服穿戴, 全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0、桃源人为来访的渔人设酒杀鸡 作食,热情款待,而渔人离开时却又 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 花源人前后做法是否矛盾?请阐述理 由?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 成语规无往人。问未津果的 , 简析:写名士欲探出处访是桃花源,也 无果寻而病终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 知
拓展提 高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怎样的 美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美景 有什么作用? (1)渲染神秘气氛; (2)暗示将会有奇景出现; (3)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做 铺垫。
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 事,高兴地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 人访求桃花源了。
之,欣然 规 往。未 果,寻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写渔人不讲诚信
的说句子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简析寻:向写所渔志人,带遂人迷去。寻不找复桃得花路源。, 迷路而返。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已经 找到 沿 从前 做标
既出,得其着船,的便扶向记路,
到拜
立刻 派遣
处处志访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寻 先 做的 终于、最终
如此找。前太守标即记 遣人随其往,寻
志向高洁的 这件 高兴地
向 所志,的隐士遂迷。不事复得样路子。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9 桃花源记
美丽、幸福、神秘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桃花源美丽、幸福、神秘 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 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 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 桃花源的人了。
翻译时要注意:
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其记叙要素以及表示 渔人行踪的词语。复述故事。
课文: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 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 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 桃花源的路了。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源 桃花源 人物:渔人 源中人 渔人行踪:缘溪行→ 复前行→ 从口入→
停数日,辞去→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遂迷。
复述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人无 意间发现了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受 到桃源人的热情款待(或在桃源的 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 寻桃花源却未果。
复述: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叙述。
课文: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第1段评析]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 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 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 图’,富有诗的意境。
[第2段评析]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 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 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 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 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 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第9课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
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异)
(1)
土地
↓
层
桃
自然风光 屋舍
(疑) 层
花 源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
桑竹 一村
↓
设 疑
记 (2——3)
劳作 (由远及近) (惊) 寄
社会风情 衣着
托
民风
↓
理
再寻桃花源 (4——5)
遣人随往—— 遂迷
子骥规往—— 未果
(迷) 想
神秘而可望不 可即
板书设计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 (随即、不久,副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语言积累与运用
《桃花源记》语言积累与应用1.重要字词缘:顺着、沿着。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怡然自乐: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具:通“俱”,全,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全。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妻:指男子配偶。
子:指子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间隔:隔绝,不来往。
延:邀请。
不足:不必,不值得。
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规:计划。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2.精彩语句(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的外部美,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的内部美。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物产丰饶,生活富足,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分句释义及译文翻译
《桃花源记》一句一释义一句一翻译一、字句解释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关键字:为:作为。
句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关键字:缘:沿着。
行:走,这里指划船。
句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关键字:杂:别的,其他的。
鲜:鲜艳。
英:花。
句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关键字:渔:动词,捕鱼。
异:以……为异,即对……感到惊异。
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继续。
前:往前。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句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关键字:尽:完,没有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句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6.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关键字:舍:舍弃。
通:通过。
行:走。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窄小幽暗变而为开阔明亮。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句译: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关键字: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句译: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键字: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见。
句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关键字:往来:来来往往。
种:耕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
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
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第 三 单 元
第9课桃 花 源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
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第1篇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第2篇《桃花源记》原文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
8.豁然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 )
9.处处志之 (古:做标记; 今:志气,志向 )
10.悉如外人 (古:都; 今:熟悉) 11.咸来问讯 (古:全; 今:一种味道)
12.寻向所志 (古:随即,不久;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做标记。
沿,沿着。 原先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指武陵郡城。
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 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标记。渔 人到了武陵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发现桃花 源的事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 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桃花源的位置 桃花源中的环境
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勤劳、朴实 和平、安宁
丰衣足食
幸福、和谐
作者写桃花源的见闻,有何意义?
实际社会
人剥削人, 人压迫人
人们生活困苦, 谋生艰难
桃花源
人人劳动, 没有剥削压迫
怡然自乐, 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 民不聊生
一派优美、宁静、 安宁的景象
不会 真实感
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 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陶渊明对现实黑暗社会 的不满,渴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 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随堂练习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pdf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9 桃花源记(1)根据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ꎮ①xián(㊀㊀)来问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便yāo(㊀㊀)还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③yuán(㊀㊀)溪行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xún(㊀㊀)病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⑤欣然ɡuī(㊀㊀)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⑥后suì(㊀㊀)无问津者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用 ㊀㊀ 画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ꎬ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ꎮ①阡陌交通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率妻子邑人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③来此绝境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诣太守ꎬ说如此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⑤无论魏晋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⑥芳草鲜美古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今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填空ꎮ①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㊀㊀㊀㊀ꎬ名㊀㊀㊀㊀ꎬ字㊀㊀㊀㊀ꎬ生活在战事频繁的㊀㊀㊀㊀(朝代)ꎮ文章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ꎬ描绘了一幅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的生活图景ꎬ反映了广大人民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的愿望ꎮ②«桃花源记»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为线索ꎬ按照㊀㊀㊀㊀桃源㊁㊀㊀㊀㊀桃源㊁㊀㊀㊀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渔人的所见所闻ꎬ层次清晰ꎮ(4)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ꎮ①问所从来ꎮ㊀②后遂无问津者ꎮ㊀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ꎬ皆叹惋ꎮ(1)本文作者是㊀㊀㊀㊀㊀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㊀㊀㊀㊀㊀(填人名)ꎮ(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ꎮ缘∙溪行㊀㊀㊀㊀㊀忽逢∙桃花林㊀㊀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1(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ꎮ缤纷:㊀㊀开朗:㊀㊀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㊀㊀未果:㊀㊀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ꎬ展现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ꎬ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 皆叹惋 ?(7)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ꎬ皆出酒食 中的 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ꎬ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基础知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朝代)著名诗人ꎬ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㊀㊀㊀㊀ꎮ(2)文中描写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ꎻ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ꎮ①渔人甚异∙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具∙答之㊀㊀㊀㊀㊀㊀③欲穷∙其林㊀㊀㊀㊀㊀㊀④欣然规∙往㊀㊀㊀㊀㊀㊀⑤诣∙太守㊀㊀㊀㊀㊀㊀⑥寻∙病终㊀㊀㊀㊀㊀㊀⑦落英缤纷∙∙㊀㊀㊀㊀㊀㊀⑧才∙通人㊀㊀㊀㊀㊀㊀⑨屋舍俨然∙∙㊀㊀㊀㊀㊀㊀ 阡陌交通∙∙㊀㊀㊀㊀㊀㊀皆叹惋∙∙㊀㊀㊀㊀㊀㊀ 便扶∙向路㊀㊀㊀㊀㊀㊀寻向∙所志㊀㊀㊀㊀㊀㊀(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ꎮ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㊀㊀古义:㊀㊀今义:古义:今义:②阡陌交通∙∙ꎬ鸡犬相闻古义:今义:③乃不知有汉ꎬ无论∙∙魏晋古义:今义:拓展提升阅读«桃花源记»节选ꎬ完成文后各题ꎮ晋太元中ꎬ武陵人捕鱼为业ꎮ缘溪行ꎬ忘路之远近ꎮ忽逢桃花林ꎬ夹岸数百步ꎬ中无杂树ꎬ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渔人甚异之ꎬ复前行ꎬ欲穷其林ꎮ林尽水源ꎬ便得一山ꎬ山有小口ꎬ仿佛若有光ꎮ便舍船ꎬ从口入ꎮ初极狭ꎬ才通人ꎮ复行数十步ꎬ豁然开朗ꎮ土地平旷ꎬ屋舍俨然ꎬ有良田㊁美池㊁桑竹之属ꎮ阡陌交通ꎬ鸡犬相闻ꎮ其中往来种作ꎬ男女衣着ꎬ悉如外人ꎮ黄发垂髫ꎬ并怡然自乐ꎮ见渔人ꎬ乃大惊ꎬ问所从来ꎮ具答之ꎮ便要还家ꎬ设酒杀鸡作食ꎮ村中闻有此人ꎬ咸来问讯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ꎬ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ꎬ不复出焉ꎬ遂与外人间隔ꎮ问今是何世ꎬ乃不知有汉ꎬ无论魏晋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ꎬ皆叹惋ꎮ余人各复延至其家ꎬ皆出酒食ꎮ停数日ꎬ辞去ꎮ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ꎮ (5)在选段中的横线上补全原文ꎮ(6)解释加点的词语ꎮ2①缘∙溪行㊀㊀㊀㊀㊀㊀㊀②屋舍俨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③见渔人ꎬ乃∙大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便要∙还家㊀㊀㊀㊀㊀㊀⑤有良田㊁美池㊁桑竹之属∙㊀㊀㊀㊀㊀㊀㊀⑥咸∙来问讯㊀㊀㊀㊀㊀㊀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㊀㊀㊀㊀㊀㊀㊀(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ꎮ①渔人甚异之ꎮ㊀②林尽水源ꎮ㊀③有良田㊁美池㊁桑竹之属ꎮ㊀④问今是何世ꎬ乃不知有汉ꎬ无论魏晋ꎮ㊀(8) 黄发垂髫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㊀㊀)ꎮA.比喻㊀㊀㊀㊀B.夸张㊀㊀㊀㊀C.借代㊀㊀㊀㊀D.对比(9)后两个自然段有四个字的意思相同ꎬ它们分别是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ꎮ(10)第二自然段中ꎬ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1)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ꎮ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什么样的心理?发散思维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ꎬ完成文后各题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ꎬ亦不详其姓字ꎮ宅边有五柳树ꎬ因以为号焉ꎮ闲静少言ꎬ不慕荣利ꎮ好读书ꎬ不求甚解ꎻ每有会意ꎬ便欣然忘食ꎮ性嗜酒ꎬ家贫不能常得ꎮ亲旧知其如此ꎬ或置酒而招之ꎮ造饮辄尽ꎬ期在必醉ꎮ既醉而退ꎬ曾不吝情去留ꎮ环堵萧然ꎬ不蔽风日ꎻ短褐穿结ꎬ箪瓢屡空ꎬ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ꎬ颇示己志ꎮ忘怀得失ꎬ以此自终ꎮ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ꎬ不汲汲于富贵ꎮ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ꎬ以乐其志ꎬ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ꎮ①亦不详∙其姓字ꎮ㊀详:㊀㊀㊀㊀㊀㊀②既∙醉而退ꎮ㊀既:㊀㊀㊀㊀㊀㊀(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㊀㊀)ꎮA 亦不详其∙姓字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 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 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 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14)文中的 ㊀㊀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㊀㊀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ꎻ ㊀㊀㊀㊀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爱好ꎻ ㊀㊀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㊀㊀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ꎮ(15)翻译 好读书ꎬ不求甚解 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2、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4、为:作为。
5、缘:沿着,顺着。
6、行:前行,走。
7、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8、忽逢:忽然遇到。
9、逢:遇到,碰见。
10、夹岸:溪流两岸。
11、杂:别的,其他的。
12、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
13、芳:花;14、鲜美:鲜艳美丽。
15、落英:落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 未果,寻.病终(寻:不久)B.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及郡下,诣.太守(诣:拜访)C.咸.来问讯(咸:全,都) 此中人语.云(语:话语)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见渔人,乃.大惊(乃:才)2下列各句加点字词的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D问今是.何世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C便要.还家(要:要求)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后遂.无问津者遂.迷,不复得路D.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5.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6.下面句子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的一项是()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知识点笔记总结
《桃花源记》笔记(一)1.重点字(了解)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穷:尽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若:好像。
舍:舍弃,离开。
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平旷:平坦宽广。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见。
悉: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并:全,都。
怡然:高兴的样子。
2.译文(了解)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水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的飘洒在地上。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透出来。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眼前)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高兴而满足。
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属】属引凄异:连续,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若】仿佛若有光:好像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得】便得一山:一眼看到得道多助:实行仁政【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属引凄异:异常【杂】中无杂树: 不纯的,不同种类的杂然相许:纷纷4.古今异义词:仿佛:古——看不真切今——好像交通: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5.成语总结:(1)豁然开朗(2)怡然自乐6.默写填空:(1)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ppt
名师导练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_土_地__平__旷____,__屋__舍__俨__然__,__有__良__田____、 ___美__池_____、_桑__竹__之__属__。
(4)表现桃花源人生活恬适的句子是: _黄__发__垂__髫___,____并__怡__然__自_乐_____。
(11)具答之( 详细。 )
(12)寻病终( 随即,不久。)
名师导练
2.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D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天下独绝
B.遂与外人间隔/飞漱其间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
名师导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
考点链接
【考点1】理清文章线索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 考 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点 — 拜访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 链 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 接 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
彩。
考点链接
【考点2】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描述的和平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名师导练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其__余__的__人__各__自__又__把__渔__人__邀__请__到__自__己__家__中__,__都__拿__出__酒__ __饭__(__来__款__待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到__了__郡__城__,__去__拜__访__太__守__,__报__告__了__这__番__经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
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
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历时仅一年。
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
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
”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