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七课《风的成因》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教科版《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2.谈话: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邛崃市北街小学刘霞【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七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学段的目标是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对上一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认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后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本课通过一套风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冷热变化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通过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本课教学设置了四大环节:一、聚焦二、探究三、研讨四、拓展。
【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兴趣已经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外在的特征感兴趣上升到了对事物发生的条件,变化过程及原因感兴趣,因此,他们乐于猜测,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但当进行模拟实验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实验方法及步骤,逐步完成实验。
然而,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能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成因,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风车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感受风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产生的。
3. 新知讲解:(1)风的概念: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4)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验证风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2. 风的成因示意图。
3. 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成因。
(2)列举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2)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风能利用实例:风力发电、帆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并且知道气压差是风力产生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的成因和风力与气压的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风的成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从而理解风的成因。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塑料袋等。
2.材料: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风,让学生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
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力的产生。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提出一个方案,并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成因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第7课风的成因
(教材P36~37)
1.气是否流动了吗?(预设:如果烟是直直的,说明没有风,可是这幅图中的烟向右飘了,说明有风,能够判断出空气流动了。
)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蚊香。
)同理,在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借助蚊香的烟看到空气是否流动。
3.指导:(教学提示:播放“风的成因”实验操作视频。
)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步骤。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1.下列现象中,无法观察到风的存在的是()。
2.下列关于风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看得见②看不见③有味道④没味道⑤流动的
⑥静止的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⑤
3.下列有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空气的地方一定有风
B.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形成风
C.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参考答案
三、1.C 2.C 3.A。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7 风的成因 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科学概念目标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同学思考讨论讲授新课一、做风的模拟实验播放实验视频《风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操作步骤:(1)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要点提示:1.打圆洞的位置很重要,这两个方向比较容易看到烟的走向。
2.为了使烟雾看得更清楚,可以把纸盒内部涂黑。
播放实验视频现象《风的模拟实验现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实验分析:点燃的蜡烛加热了纸盒中的空气,使热空气上升,从上面的圆洞中跑出,吹动上面的纸条,纸条抖动。
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从下方的圆洞补充进来,将洞口处蚊香的烟雾带进纸盒中。
实验结论:学生观看视频准备实验材料,合作完成实验,观察并作记录。
学生认真听讲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对实验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实验过程中,借助蚊香的烟雾、纸条、蜡烛的火苗等,学生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进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风的成因,以及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风,但对于风的成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风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风的成因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的成因,讲解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风的生产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成因。
例如,用气球模拟气压差,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风的成因,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例如,观察窗帘飘动的原因,分析风的成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及其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内容简介:本文介绍了风能的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掌握风能发电的基本原理,了解风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后自主学习任务1:风的成因和作用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书籍,进一步了解风的成因和作用,搜集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制作PPT或小论文,进行课堂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材料1:《自然界的风》
内容简介:本文介绍了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风的各种现象,包括风的形成、风的力量以及风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加深对风的认识,了解风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材料2:《探索风的秘密》
内容简介:本文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揭示了风的成因和风的力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测量方法,探索风的秘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是本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他们探究风的成因,理解风是一种能量,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本章节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风的成因和风的作用,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风是一种能量,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案《2.7 风的成因》
教学流程
教师授课方式
学生反馈方式
设计意图和建议
聚焦
1.提问:风看不到,摸不到,我们如何感觉到它的存在呢?
学回答:风声、 教师可以提示上节课的实验内
2. 谈话:看来我们在实验室内也可以借助纸条、风车等物品察觉到 风的存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关上实验 室的门、窗和风扇,减少学生 走动和大幅度的动作,避免外 界来的风对实验的影响,尽量 营造黑暗氛围,使实验效果更 明显。此外还要提示学生需沉 下心、屏住呼吸、专心致志, 观察如烟般的缥缈的现象细 节。
1.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 学生回答:没有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的?
燃蜡烛时,蚊香烟 用画的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总结: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是往上飘的,在 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盒子内的空气被加热,热空气通过上方的孔 上升,空出来的区域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 内了,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因此,流动的空气
雾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
烛” ,太阳光也 会发出像蜡烛一 样的“热”。
然风的形成。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让纸螺旋圈转起来吗?
讲解:(1)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2)将线的另一端 固定,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 下面,观察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在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 变化。
小组讨论
4. 出示实验步骤:(1)将蜡烛放入箱中,正对上方的圆孔(2)关闭 小组实验 箱子的开窗,将纸条放在上方圆孔处(3)点燃蚊香,放在箱体一侧 圆孔(4)观察烟雾走向和纸条状态(5)点燃蜡烛后重复上述实验 步骤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 风的成因 教科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塔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猜一猜,ppt:水皱眉,树摇头,花弯腰,云逃走。
猜一种自然现象:(预设:风)2.风在哪里?你能制造风让你的旁边的同学感受风吗?(预设2分钟)3.提问:大家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贴:空气流动---风4.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5.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塔香、学习单]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这里有风吗?你从哪里发现的?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大扇子,嘴巴吹,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板贴)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塔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7.风的成因【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形成风的模拟实验,类比分析出风形成的原因,逐渐形成模型建构思维。
探究实践:L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完整的完成模拟实验,尝试画图解释 观察到的现象。
2,能交流,反思,评价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L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保持探究的兴趣。
2.意识到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产生积极开发使用绿色能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种制造风的方式(预设5分钟)1 .通过UMU 平台收集同学们课前拍摄的风的照片以及总结的前6课的思维导图,整理制作成 短视频,播放视频。
▼课前(2个小节)拍照/, 提问:同学们,看了身边同学的作品,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拍摄风必修包70张照片ι⅛7单元思维导图必修目34张照片∣⅛25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1,请同学观看图片(柳条飘飞和炊烟袅袅),你通过什么看到自然风?(生:烟雾的飘动方向)在实验室,我们用塔香的烟雾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体验,驱动同学们探索的兴趣。
人类制造冷热风的方法很多,大部分是通过外力的推动空气,从而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这里从同学们熟悉的人造风入手,牵引出同学们的前概念一一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聚焦对比,自然风没有外力推动,那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探索:形成风的模拟实验L同学们,大自然中的风没有推动的外力,那么空气是什么原因流动起来的呢?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这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请你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呢?怎么用?你们可以用希沃白板5的APP扫这个二维码或许实验设计的页面(将材料拍照,再抠图变成希沃课件中的元素,同学们可以在平板上自由移动,确定实验方案,选出小组最优方案上传到UMU平台对应小结,同学们可以看到各个小组的方案,大家可以点赞互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七课《风的成因》说课稿一、说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二、说学情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学准备】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小风车]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外力空气流动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七、板书设计《风的成因》板书外力空气的流动风冷热温差冷空气热空气冷空气空气流动空气流动风风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拟面试等形式,此外,以教师自身学习经历鼓舞学生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为未来的外交官队伍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改进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肯定和鼓励学生,从而形成“教师讲解-学生反馈-教师评价-学生再反馈”的良性循环。
教学无止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带着思考去钻研学习,不断摸索,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
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九、课后作业1.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B.垂直往上飘C.向四面八方飘2.大自然中的风是由()形成的。
A.雷电B.太阳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3.风和下列空气的()性质有关。
A.能够压缩B.会流动C.有重量第七课《风的成因》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主要是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二、说学情第七课《风的成因》是对第六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一)、聚焦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2.谈话: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二)、探索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2.讨论。
(1)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3.学生汇报。
4.小结。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究与上节课的实验内容有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
本环节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环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七、板书设计《风的成因》板书组号12345678910纸条的运动方向烟的运动方向【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画出加热前,蚊香的烟雾走向。
2.加热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蚊香烟雾走向,并记录下来。
3.记录自己对加热前后蚊香烟雾走向状态变化的解释。
4.如果有学生能借助纸风车,描述或画出盒子上方孔外有风形成的证据,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这是观察能力强、善于搜集证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