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思维: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倾听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授新课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蜡烛点燃前(眼睛看、鼻子闻、手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象。
能力。
探究内容: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气味:有轻微气味探究内容: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实验探究】用小刀切割一小块蜡烛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的差异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条件的关系。
2.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的差异。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光照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速度,从而分析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种子(同种植物)、土壤、花盆、标签纸、剪刀、尺子等。
2. 实验仪器:光源(LED灯、日光灯等)、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同种植物种子,将其均匀播种于花盆中,浇透水。
2. 设置实验组:将花盆分为A、B、C三组,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A组为自然光照,B组为LED灯照射,C组为日光灯照射。
3.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如每天)测量各组植物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对比各组植物的生长速度,分析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自然光照):植物高度增长较快,生长速度较快。
B组(LED灯照射):植物高度增长较快,生长速度较快。
C组(日光灯照射):植物高度增长较慢,生长速度较慢。
2. 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自然光照和LED灯照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而日光灯照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
这说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较强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在自然光照和LED灯照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在日光灯照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
这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各组植物的生长环境应尽量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验时间较短,未考虑植物生长的其他因素(如土壤、水分等)。
探索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方法
探索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方法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有目的的科学活动,旨在解决问题,增进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为了进行科学探究,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需要运用科学实验设计方法,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索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系统地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1.观察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现象和问题的表现形式,科学家能够提出相关问题并确定研究的方向。
2.假设: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提出一个假设来解释现象或问题。
3.设计实验:科学家需要设计一个实验,以测试他们的假设。
实验设计应该是可重复的,并且应该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
4.收集数据: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定量的(如测量结果)或定性的(如观察结果)。
5.分析数据:科学家使用统计方法和其他分析工具来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以从中得出结论。
6.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的结果,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并初步验证或否定他们的假设。
二、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1.确立目标:在设计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科学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确定实验变量。
2.控制变量: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家需要尽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只改变一个变量,并将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随机化:随机化是一种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
科学家可以通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来避免任何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重复实验: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科学家应该重复实验多次。
通过重复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并验证结果的一致性。
5.选择合适的样本量:样本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学会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学会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科学领域中,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科学家可以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得出科学结论。
本文将介绍学会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 提出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想要解答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通常是明确的、可量化的,且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回答。
2. 收集资料: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数据,以了解已有的研究和观点,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3. 假设和预测:在收集资料后,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知识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个合理猜测,它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提出假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预测实验结果,这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验设计。
4. 进行实验: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和执行实验。
实验应该根据问题和假设,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变量来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
5. 数据分析和结论:在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这包括统计分析、数据图表的绘制等。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或反驳我们的假设。
6. 结果验证和分享:最后,我们需要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通过对其他科学家的验证实验和独立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我们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并且,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共享的原则,将我们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科学家和研究者分享,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1. 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控制变量意味着我们只改变一个变量,而保持其他变量不变。
这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确定不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随机分组和对照组: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我们通常使用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方法。
随机分组意味着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为不同的组,每组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案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案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趣的科学实验教案,旨在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实验名称:如何让水变色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材料:1. 一杯水2. 一小勺红色食用染料3. 一小勺黄色食用染料4. 两张白纸巾5. 一枚硬币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杯中,约半杯即可。
2. 在水中加入红色食用染料,将水搅拌均匀。
3. 用一张白纸巾将杯子口沿擦拭干净。
4. 把黄色食用染料放在另一张白纸巾中准备好。
5. 将硬币整个覆盖在黄色食用染料上,使其吸附饱满。
6. 迅速将硬币放入装有红色染料的杯子中。
观察并记录下所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硬币放入红色染料的杯子中时,由于染料的颜色分子较小,能够渗透进硬币的铜质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硬币逐渐变为红色。
实验探究:1. 为什么硬币会变色?答:由于红色染料的颜色分子能够通过硬币的铜质表面,进而改变了硬币的颜色。
2. 如果将硬币放入其他颜色的染料中会发生什么?答:如果将硬币放入其他颜色的染料中,硬币的颜色会逐渐改变为染料的颜色。
实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并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他们可以自由思考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探究。
这样的实验教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解释实验结果,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染料能渗透进硬币的表面?为什么染料会改变硬币的颜色?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结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案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设计的步骤
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设计的步骤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验证假设,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理解。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合理的实验设计是关键,它能帮助我们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设计的步骤。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出问题或观察现象: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观察和思考现象,发现问题或产生疑问。
例如,我们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速度感兴趣,于是提出问题:“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是否有差异?”2. 假设和预测: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提出一个假设,并进行相关的预测。
比如假设:“在充足的日光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更快。
”3. 设计实验:合理的实验设计能确保我们获得可靠的数据。
我们应该明确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并详细规划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对于植物生长速度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4.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按照预定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确保实验结果可靠。
5. 数据分析和结论: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充足的日光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
”6. 提出新问题和展望:科学探究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思考和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实验设计的步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有一些通用的步骤可供参考:1. 确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即想要验证的问题或获得的结果。
目的明确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2. 确定实验变量:实验中会出现多个变量,其中自变量是我们有意改变的因素,因变量是我们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还需考虑控制变量,即不进行改变的因素,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变量确定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世界。
教材不仅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实验都紧扣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与反思。
此外,教材还融入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体而言,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验为导向”为核心思想,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总结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世界。
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安全知识;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总结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科学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
科学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科学假设、观察现象、探索规律。
本文将介绍科学实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实验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的目的,并提出明确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是什么?”确切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
二、假设的建立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根据一些背景知识或猜想建立一个假设。
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我们可以假设:“较高温度会促使种子更快地发芽”。
假设应该是简单、具体且可验证的,以便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三、变量的确定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明确控制变量和独立变量,并观察依赖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的因素,独立变量是我们通过实验去改变的因素,而依赖变量是观察到的结果。
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温度是独立变量,种子的发芽率是依赖变量,其他如种子的种类、土壤湿度等因素可以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的核心部分,它应该清晰地描述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材料。
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我们可以将种子分成几组,每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重复每个条件下的实验多次。
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我们可以记录每组种子发芽的数量和时间。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整理和展示。
完成数据收集后,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发芽率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种子发芽情况。
六、结论的得出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解释。
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较高温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更高”。
结论应该简洁明了,并且基于所收集到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七、实验的评估与改进科学实验的评估与改进是科学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对实验进行评估,比较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 幼儿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教案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幼儿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教案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幼儿能够培养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幼儿园动手实验室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设计的特殊环境。
1.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概述幼儿园动手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为幼儿设计的科学实验和探究的空间。
在这里,幼儿可以通过各种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动手实验,幼儿还可以培养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 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探究,幼儿可以学会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探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 幼儿实验设计教案在幼儿园动手实验室中,幼儿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实验设计教案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教案应该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兴趣水平,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幼儿去观察和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
教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动手实验室和幼儿科学探究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案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和兴趣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总结回顾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幼儿园动手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为幼儿设计的科学实验和探究的空间,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设计
幼儿园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设计幼儿园是培养孩子们基础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阶段。
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幼儿园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其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幼儿园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一些示例,为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探索性的实验设计和活动推进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应该以探索性为主导,减少教师的干预,鼓励孩子们自主思考和实验。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富有探索性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指导,但不主动解答他们的问题。
孩子们可以进行自由实验,看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二、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应该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例如,可以设计有关食物、水、空气和天气等方面的实验。
孩子们可以尝试观察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材料的吸水性等现象,并从中学习和体验。
三、动手实践和制作实验器材幼儿园的教育注重动手实践,这也适用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际制作实验器材来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可以让他们动手制作简单的显微镜、天平、望远镜等器具,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功能。
四、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给幼儿园的孩子们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很重要,这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们讨论和思考。
例如,可以针对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孩子们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五、结合艺术和手工活动在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结合艺术和手工活动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模型或艺术绘画来展示实验结果,或使用彩色纸和卡片制作科学实验的道具。
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资源幼儿园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来支持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
例如,可以使用投影仪或电子显示屏来展示实验视频、科学动画等。
科研探究与实验设计课程设计
科研探究与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科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够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设备。
3. 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理解实验结果的科学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设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术语准确表达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提升科学写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实验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的准确执行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科研过程中尊重他人意见,进行有效沟通。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科研探究课程,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将注重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课本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 教材章节:第二章《科学研究的方法》- 内容: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原则,强调实验设计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2. 实验设计原理与实践- 教材章节:第三章《实验设计与实施》- 内容: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组的设置等;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在科研中的应用。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内容:教授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
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培养科学探索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科学实验与探索为主要内容,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设计一系列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所涉及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准备所需实验器材、材料等。
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和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简单实验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科学实验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生对科学实验与探索的经验进行分享,教师鼓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步:实验活动1. 教师分别介绍几个科学实验项目,如“浮力实验”、“电导实验”、“光学实验”等。
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索。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设备的可行性,选择一个实验项目并制定实验计划。
3.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和观察。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或规律,并进行相关解释和探究。
第三步:实验结果讲解及讨论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讲解,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的提问。
2. 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并展开相关知识的讲解。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深化思考。
第四步:实验成果展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制作实验成果展板或简报,并进行展示。
2. 学生通过展示,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以及相关探索思路。
第五步:实践应用1. 教师提供一些实践场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根据实践场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观察和分析等,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学探究的特点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1)(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
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
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有八个重要的要素,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沟通结果。
以下将对这八个要素进行详细的解释。
首先是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通过观察,科学家可以获得关于现象或问题的信息。
观察可以是直接的,即直接通过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通过仪器或设备来获取信息。
观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特征、规律和变化。
其次是提出问题。
在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家会提出问题,以进一步研究。
问题可以是关于现象的原因、关联或特性的疑问。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明确、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能够引导科学探究的研究方向。
然后是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可能解释或答案的猜测。
科学家会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经验提出一个假设,用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或解决提出的问题。
假设应该是可验证和可实验的,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实或推翻假设。
接下来是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设计。
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科学家能够收集有关现象或问题的数据,以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验设计应该考虑到诸如控制变量、样本的选择、实验条件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数据收集是紧随其后的一个要素。
在实验中,科学家会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是定量的(例如数值或统计数据)或定性的(例如描述和观察)。
科学家需要记录和整理数据,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整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统计方法、图表、图像等方式,科学家能够从数据中找到规律、推理和提出解释。
数据分析有助于科学家对问题或假设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然后是得出结论。
基于观察、问题、假设、实验和数据分析的结果,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可以解答或解释提出的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实验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七年级科学实验优秀教案范本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七年级科学实验优秀教案范本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七年级科学实验优秀教案范本: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科学实验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本文将分享一份优秀的七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范本,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和探究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探究能量转化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在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实验器材:1. 一个小弹簧、一张弹簧试卷2. 一块大理石、一个弹力计3. 一块橡胶、一张玻璃板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小弹簧和一张弹簧试卷。
将试卷竖直悬挂,将小弹簧挂在试卷的下端,并用手指轻轻将小弹簧向下拉,然后松手。
观察与记录:当小弹簧回到原位时,试卷的状态如何?小弹簧在弹簧试卷上的运动形式如何?2. 准备一块大理石和一个弹力计。
将弹力计的计量部分固定在一个水平桌面上,用线将大理石与弹力计连接,然后将大理石放在桌面上。
观察与记录:当大理石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时,弹力计的读数如何?当大理石停在静止时,读数如何?3. 准备一块橡胶和一张玻璃板。
将橡胶放在玻璃板上,然后用手按下橡胶。
观察与记录:当橡胶被按下时,橡胶与玻璃板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手松开时,橡胶是否回到原位?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步骤一中,试卷不会改变形状,小弹簧在试卷上做往复运动。
这是因为小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了机械能,然后通过试卷传递。
2. 实验步骤二中,大理石下落时弹力计的读数增加,当大理石停止时,读数降低。
这是因为大理石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了机械能,然后通过弹簧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3. 实验步骤三中,橡胶被按下后会粘附在玻璃板上,当手松开时,橡胶回到原位。
这是因为橡胶被按下时,橡胶中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了玻璃板表面的弹性势能,当手松开时,玻璃板上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橡胶的弹性势能。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在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幼儿园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设计
幼儿园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设计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背景教育目标:有助于幼儿培养科学思维、观察力和探究精神,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幼儿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的原则1.兴趣导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循序渐进: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实验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渐进式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3.互动参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1.自然环境与生物实验:如观察花朵开放的过程、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等,通过直接观察和实地探索,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变化。
2.物质与能量实验:如探究水的状态变化、颜色溶解等,通过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物质的特性和能量的转化。
3.力的探究:如运用推、拉力进行小车比赛,让幼儿感受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4.天文与地理实验:如观察星星的变化、仿制地球仪等,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奥秘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第四部分:实施方法与策略1.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化的方式将科学知识真实地呈现给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起到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尊重幼儿的思考和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观察记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五部分:教材和教具的选择1.多样性:选择有趣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教材和教具,多样性的教材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
2.合适性: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具,保证幼儿能够理解和操作。
第六部分:评价与反馈1.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幼儿的实验过程和记录内容,对他们的科学实验技能、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进行评价。
2.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幼儿正面鼓励和建议,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小学生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设计
小学生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设计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因此,设计一系列有趣且有挑战性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设计。
一、水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柠檬、笔、纸步骤:1. 将柠檬放入水中观察。
2. 绘制一张观察图表,记录柠檬在水中的情况。
3. 分析和总结观察结果,并解释柠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二、磁力实验材料:铁钉、磁铁、纸片、水杯步骤:1. 将纸片沿着铁钉卷成螺旋状。
2. 将铁钉放到水杯中,确保纸片不触碰水面。
3. 使用磁铁将铁钉吸引起来。
4. 观察和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磁铁对铁钉的作用原理。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材料:绿色叶子、透明塑料袋、太阳光步骤:1. 将绿色叶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2. 封闭塑料袋,确保里面没有空气。
3. 将塑料袋放在阳光下,并观察一段时间。
4. 观察并记录袋子内部的变化,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性。
四、空气压强实验材料:空球、吸管步骤:1. 在空球中插入一根吸管。
2. 吸住吸管,并将吸管口封住。
3. 用手指捏住吸管的封口,然后放松手指。
4. 观察并记录吸管内的现象,并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五、声音的传播实验材料:钟摆、线、空纸箱步骤:1. 将钟摆拉到一定高度,使其振动。
2. 将细线绑在钟摆上,另一端绕过一根大树或固定在其他物体上。
3. 让朋友拉着线快速跑到一定距离,并观察听到钟摆声音的情况。
4. 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
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这些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环节科学探究是指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验证假设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有着八个基本的环节,它们是: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复核和通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研究的现象。
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解决。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是否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后续的科学探究。
第二环节:制定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家需要制定假设,即对问题的一种解释或预测。
假设应该是明确的、可验证的,并且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
例如,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制定假设:“较强的光照会促进植物的生长”。
第三环节:设计实验在制定假设之后,科学家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实验的设计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支持或否定假设。
例如,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可以设计实验,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种植相同的植物,并记录其生长情况。
第四环节:收集数据在进行实验时,科学家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是定量的,如测量数值;也可以是定性的,如观察和描述。
收集数据的过程应该准确、全面,并遵循科学原则。
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测量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等指标,以及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第五环节:分析数据收集到数据后,科学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图表、模型等手段,以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和规律。
分析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找出有意义的结果,并解释这些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看是否符合假设。
第六环节:得出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家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是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客观判断,能够回答提出的问题或验证假设。
结论应该具有科学意义,并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实验设计则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
科学探究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它通过提出问题、构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和总结等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某种现象或者有某种规律。
例如,当孩子们看到一只气球漂浮在空中时,他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气球会漂浮起来而不会掉下来。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气体与浮力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究“气球为什么会漂浮”的原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构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自己提出假设,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例如,学生提出了一个假设:“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长”。
然后,他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比如将两盆植物分别放在阳光照射和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进行观察。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亲身经历,观察到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长”的理解。
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验设计需要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首先,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应该亲自动手,亲自进行观察和记录。
例如,当学生学习数字对称性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他们通过折纸来观察并记录不同形状的折纸具有哪些数字对称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对称性的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其次,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名称: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1)(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
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①温度对比试验。
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
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
②浓度对比试验。
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
(2)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
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
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
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
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
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
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
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
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
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
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
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
(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
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1)观察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
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
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2)比较分类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
(3)归纳演绎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
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
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
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
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
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
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
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
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
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
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
(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
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
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
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
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
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
(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