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案例10例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案例10例案例一:探究水的流动在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水、凉鞋、瓶子和漏斗等材料,通过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流动和漏斗的作用。
孩子们将瓶子放在凉鞋上,用漏斗倒水,发现水可以通过漏斗流到瓶子里。
然后,孩子们又自己设计实验,比较直接倒水和使用漏斗倒水的速度和方法,并得出使用漏斗可以更快地将水倒进瓶子的结论。
通过这个科学实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水的流动原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探究物体的密度在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水、瓶子、塑料球和小石子等材料,让孩子们探究物体的密度和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孩子们首先将水倒入瓶子中,然后将塑料球和小石子放入瓶子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得出塑料球比小石子密度小的结论。
随后,孩子们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其他物体的实验,进一步深入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
通过这个科学实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物体密度的概念,还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案例三:探究声音的传播在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发声器、吸管和纸片等材料,让孩子们探究声音的传播和纸片的振动情况。
孩子们首先将发声器和吸管连接起来,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得出声音可以通过吸管传到纸片上,并使其振动的结论。
随后,孩子们又自己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纸片对声音的传播和振动情况,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科学实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声音的传播原理和纸片的振动情况,还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案例四:探究光线的折射在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镜子、手电筒和纸片等材料,让孩子们探究光线的折射和镜子的作用。
孩子们首先将手电筒照向镜子,观察光线的折射情况,并得出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呈等角关系的结论。
随后,孩子们又用纸片挡住一部分出射光线,比较挡住前后的光线变化,并得出结论。
幼儿园探索未知:探究式科学活动计划案例

幼儿园探索未知:探究式科学活动计划案例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的阶段,而科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探索未知、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为了帮助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对科学产生兴趣,我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探究式科学活动计划案例。
1. 观察天空(观察与描述)在这个活动中,我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观察天空中的云朵、阳光和星星等自然奇观。
我会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导他们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天空的变化和规律,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种子发芽实验(实验与探究)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到种子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会发芽生长。
我会让他们在土壤中埋下不同种类的种子,并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够体验到种子生长的神奇过程,并了解到生命的奥秘。
3. 水的三态转化实验(推理与解释)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我会准备冰块、水和蒸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水的凝固、液化和汽化过程,从实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这些探究式科学活动,孩子们除了能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外,还能够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我会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发现答案,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探究式科学活动,孩子们能够在玩耍中学习,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而且,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幼儿园科学教育,设计更多有趣、实用的探究式科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在探索未知中茁壮成长。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认知与学习的关键阶段。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事物充满渴望。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科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起到了启发孩子们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初中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

初中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并得出科学结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初中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案例。
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简介:这个实验旨在深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了解光的重要性和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材料:两盆相同大小的植物、黑色布、测量尺、水实验步骤:1. 挑选两盆相同大小、相同种类的植物。
2. 将一盆植物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另一盆植物用黑色布遮挡阳光。
3. 每天固定时间使用测量尺测量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和叶片数量。
4. 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哪个植物的生长情况更好。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接受光照的植物生长更好,高度更高,叶片更繁茂。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提供能量。
实验名称:探究电的导体与绝缘体简介: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物质对电的传导的影响,了解电的导体与绝缘体的特点。
材料:电源、导线、灯泡、不同物质的试样(如金属、橡胶、塑料、纸、木材等)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导线和一只灯泡。
2. 挑选不同的物质试样。
3. 将导线一端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灯泡相连。
4. 将不同的物质试样分别与灯泡的两端连接,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结论: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金属是良好的导体,电能顺利通过金属导线传导到灯泡,使其亮起;橡胶、塑料等绝缘体无法传导电能,所以灯泡不会亮起;纸和木材作为较差的导体,能够传导电能但电流较弱,灯泡亮度较暗。
实验名称:探究空气的压力简介:这个实验旨在研究空气的压力与高度的关系,了解大气压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材料:一个空气密封的玻璃管、水、量筒、水尺、橡皮管、长长的透明塑料管实验步骤:1. 将一个空气密封的玻璃管倒立放入一盛有水的量筒中。
2. 观察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使用水尺量取高度。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本文将就幼儿园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案例进行详细探讨,主要涉及活动目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评价与启示等方面。
一、活动目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幼儿们探究实践经验,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探究活动,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发挥自己团队合作、观察分析等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具体内容一、“小小发明家”活动主题:有趣的机械组合活动目的:(1)激发幼儿们的创意潜能,提高创意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1、教师先为幼儿播放一段有关机械组合的视频。
2、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机械零部件,让幼儿自由组合。
3、教师引导幼儿们分享自己设计出的机械组合,并邀请幼儿讲述设计过程和优点。
4、教师组织团队比赛,对机械组合进行投票评选,并对评选结果进行汇总。
(例如:最佳造型奖、最有创意奖、最具实用价值奖等)二、“自然观察者”活动主题:看树木长大活动目的:(1)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感悟自然的能力。
(2)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培养幼儿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1、教师带领幼儿们在校园里选择数棵树,并让幼儿自己挑选一棵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幼儿观察自己所选的树木,记录下树木的生长轨迹、变化情况等。
3、教师引导幼儿们一起研究树木的生长规律,让幼儿们认识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
4、让幼儿们搜集树木相关的文献材料,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让幼儿提出保护树木的建议。
三、“物种保护者”活动主题:保护小动物活动目的:(1)培养幼儿的生态保护意识。
(2)了解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和基本知识。
活动过程:1、教师向幼儿讲述小动物的基本知识,了解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和家族分类。
2、带领幼儿们一起寻找校园中的小虫子和昆虫,并讲解如何保护它们。
3、引导幼儿们了解小动物的生存环境、食物和栖息地,并拓宽幼儿们的视野。
4、带领幼儿们做出一些小动物庇护所用于小动物保护。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探究课活动设计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探究课活动设计【引言】科学探究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设计一堂小学四年级科学探究课的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活动一:水的三态转变】目标:了解水的三态转变,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归纳总结。
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入主题,例如“如果你把水放在冰箱里会发生什么?”2. 实验:准备三个容器,分别装有水、冰块和开水,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状态。
3. 观察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水、冰块和开水有什么不同?”并归纳总结水的三态转变。
4. 实例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锅烧开水、冰块融化等,加深他们的理解。
【活动二:简单机械的使用】目标:认识和掌握简单机械的种类、使用方法和原理。
活动步骤:1. 导入:举起一本较重的书或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用力就能举起重物?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2. 示范:老师示范使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解释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学生实践:分小组让学生使用简单机械工具,如剪刀、开瓶器等,体验简单机械的实际应用。
4.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交流使用简单机械的好处和感受。
【活动三:植物的生长环境】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步骤:1. 导入:展示一棵正在生长的植物,提问:“植物生长的需要有哪些?”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花坛或植物园,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植物的适宜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4. 总结分享: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知识。
【活动四: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破坏情况,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教案 幼儿园科学

探究活动设计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水的特性1.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能够认识水的特性,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活动内容:a. 认识水的概念: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介绍水的来源、用途及基本概念。
b. 水的状态变化实验: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蒸发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水的状态变化。
c. 水的浮沉实验:设计实验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认识水的浮力。
d. 水的溶解实验:利用盐、糖等不同物质,在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让幼儿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3. 活动过程:a. 引入:老师引入活动主题,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b. 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c. 总结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共享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d. 拓展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拓展相关活动,如水的循环、保护水资源等。
4.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反馈等方式评价活动效果,为下一步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二、活动工具和材料:1. 实验器材:如容器、温度计、冰块等。
2. 实验物质:如盐、糖、玩具等不同材质的物体。
3. 图片、教具等辅助材料。
三、活动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活动中涉及到实验器材和物质,确保幼儿在老师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2. 灵活引导:活动中老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应灵活调整引导方式,让每位幼儿都能够参与并受益。
3. 知识延伸: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延伸相关知识,加深幼儿对水的理解。
四、活动效果及反思:1. 活动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 反思建议: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设计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知识,培养一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初中科学教案 科学探究9篇

初中科学教案科学探究9篇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活动:巧提沙【活动目标】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1、湿沙、干沙若干杯。
(与幼儿人数相等)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
(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3、统计表4张。
(每组一张)【活动过程】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科学探究 2一、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弹簧秤、刻度尺、钩码、杆称等四、教学过程:活动次序师生互动教学目标活动1提问1、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杆;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3、提问:(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1、巩固杠杆的五要素;2、知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3、激发探究的欲望。
科学领域活动方案设计6篇

科学领域活动方案设计(6篇)科学领域活动方案设计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玩陀螺,了解陀螺的外形特征及旋转的奥秘。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究、验证陀螺制作过程,并记录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⑴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陀螺。
⑵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记录卡若干份。
⑶摄像机、陀螺擂台赛。
2.经验准备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儿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标与幼儿经验的契合点,以便收集适宜完成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
活动过程:一、“转转发布会”---- 设置情境,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1.“转转发布会”后提问:⑴你是怎样让陀螺转动起来的?⑵陀螺旋转与不旋转有什么不同?⑶怎样让陀螺旋转时间更长呢?幼儿玩陀螺后分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2.欣赏陀螺,从而了解陀螺外形特征。
指导语:陀螺是什么样子的?(如:下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圆片等,可启发幼儿回想陀螺的共同之处)二、“陀螺”诞生记——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动手设计制作并记录结果1.讨论制作方法指导语:有趣的陀螺怎样诞生的呢?(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关注幼儿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可行的制作方案)2.总结、记录制作步骤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如下:⑴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⑵将装饰好的图形剪下;⑶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个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内。
3.陀螺产生了幼儿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过程。
注意:⑴启发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大胆进行装饰,画出不同图案,设计不同造型。
⑵找准中心点,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台赛-------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拍摄此过程)1.比一比,谁的陀螺转动时间长?2.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陀螺静止时能看见几种色彩?转动起来就不见了呢?活动延伸:运用硬纸板和火柴棒试着把陀螺制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看它们能否转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水
一、选题描述与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爱玩水,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计了这一次有关于水的科学活动。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
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
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
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
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
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
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
”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
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
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二、设计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水的新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实施时间和地点
实施时间:2016年10月第二周
实施地点:课室
四:活动形式和内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
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
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
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
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
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
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
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效果评价与展示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中班的孩子,中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本次活动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