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王万良版
1.2根据题1.2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1)将a,b 与c,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系统; (2)画出系统框图。
c d+-发电机解:(1) a 接d,b 接c.(2) 系统框图如下1.3题1.3图所示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页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框图。
解:工作原理:当打开用水开关时,液面下降,浮子下降,从而通过电位器分压,使得电动机两端出现正向电压,电动机正转带动减速器旋转,开大控制阀,使得进水量增加,液面上升。
同理,当液面上升时,浮子上升,通过电位器,使得电动机两端出现负向电压,从而带动减速器反向转动控制阀,减小进水量,从而达到稳定液面的目的。
系统框图如下:2.1试求下列函数的拉式变换,设t<0时,x(t)=0: (1) x(t)=2+3t+4t2解:X(S)=s 2 +23s +38s(2) x(t)=5sin2t-2cos2t解:X(S)=5422+S -242+S S=42102+-S S(3) x(t)=1-et T1-解:X(S)=S1-TS 11+= S 1-1+ST T=)1(1+ST S(4) x(t)=e t 4.0-cos12t解:X(S)=2212)4.0(4.0+++S S2.2试求下列象函数X(S)的拉式反变换x(t): (1) X(S)=)2)(1(++s s s解:=)(S X )2)(1(++s s s =1122+-+S S t t e e t x ---=∴22)((2) X(S)=)1(15222++-s s s s 解:=)(S X )1(15222++-s s s s =1512+-+S S S=1151122+-++S S S S t t t u t x sin 5cos )()(-+=∴(3) X(S)=)42)(2(82322+++++s s s s s s解:=)(S X )42)(2(82322+++++s s s s s s =2)1(12212+++++-S S S S t e e t x t t 2cos 21)(2--+-=∴2.3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22t r t y dt t dy dt t y d =++式中,系统输入变量r(t)=δ(t),并设y(0)=)0(y .=0,求系统输出y(t).解:)()(2)(2)(22t r t y dt t dy dt t y d =++且y(0)=)0(y .=0 两边取拉式变换得∴1)(2)(2)(2=++S Y S SY S Y S 整理得Y(S)=1)1(122122++=++S S S 由拉式反变换得y(t)=t t sin e -2.4列写题2.4图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解答
对于本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本题给定的开环传递函数中只含一个积分环节,即系统为1型系统,所以
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解毕。
例3-21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37所示。假设输入信号为r(t)=at( 为任意常数)。
解劳斯表为
1 18
8 16
由于特征方程式中所有系数均为正值,且劳斯行列表左端第一列的所有项均具有正号,满足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稳定的。解毕。
例3-17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
试判断系统稳定性。
解本例是应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在劳斯行列表中某一行的第一列项等于零,但其余各项不等于零或没有,这时可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来代替为零的一项,从而可使劳斯行列表继续算下去。
(3)写中间变量关系式
式中,α为空气阻力系数 为运动线速度。
(4)消中间变量得运动方程式
(2-1)
此方程为二阶非线性齐次方程。
(5)线性化
由前可知,在=0的附近,非线性函数sin≈,故代入式(2-1)可得线性化方程为
例2-3已知机械旋转系统如图2-3所示,试列出系统运动方程。
图2-3机械旋转系统
解:(1)设输入量作用力矩Mf,输出为旋转角速度。
运动方程可直接用复阻抗写出:
整理成因果关系:
图2-15电气系统结构图
画结构图如图2-15所示:
求传递函数为:
对上述两个系统传递函数,结构图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两个系统是相似的。机一电系统之间相似量的对应关系见表2-1。
表2-1相似量
机械系统
xi
x0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
2007一、(22分)求解下列问题: 1. (3分)简述采样定理。
解:当采样频率 s 大于信号最高有效频率 h 的2倍时,能够从采样信号 e (t)中完满地恢复原信号 e(t)。
(要点:s 2 h )。
2. (3分)简述什么是最少拍系统。
解:在典型输入作用下, 能以有限拍结束瞬态响应过程, 拍数最少,且在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的随动系统。
3. (3分)简述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及充要条件。
解:若系统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输出动态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则称 系统稳定。
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所有特征值均分布在Z 平面的单位圆内。
4. (3分)已知X(z)如下,试用终值定理计算x(x )。
z2(z 1)( z z 0.5)试用Z 变换法计算输出序列c(k), k > 0解:2z C(z) 6C(z) 8C(z) R(z)C(z)zz z z(z 1)(z 2 6z 8)3(z 1)2(z 2) 6(z 4)c(k)?{2 k3 24k }, k 06(10分)已知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采用数字比例控制D(z) K , 其中K>0。
设采样周期T=1s, e 10.368。
注意,这里的数字控制器 D(z)就是上课时的G c (z)X(z)解: 经过验证 (z 1)X( z)满足终值定理使用的条件,因此,x( )I !叫 z1)X( z) 5. (5分)已知采样周期 G(s) lim 2—z--------- z 1z z 0.5T =1 秒,计算 G ⑵=Z[G h (s)G 0(s)]。
彳G h (s)G o (s)(s 1)(s 2)1解:G(z) (1 z 1)Z[-s](1 z 1)^^z 1(Z 1)(1 e z 2 (1 e 1)z e6. (5分)已知系统差分方程、 初始状态如下:c(k 2) 6c(k1) 8c(k)1(k), c(0)=c(1)=Q(5分)试求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X i 1. X o (z); X i (z);2. (5分)试判断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详解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详解(上册)第一章习题解答1-2日常生活中反馈无处不在。
人的眼、耳、鼻和各种感觉、触觉器官都是起反馈作用的器官。
试以驾车行驶和伸手取物过程为例,说明人的眼、脑在其中所起的反馈和控制作用。
答:在驾车行驶和伸手取物过程的过程中,人眼和人脑的作用分别如同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反馈装置和控制器。
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司机需要观察道路和行人情况的变化,经大脑处理后,不断对驾驶动作进行调整,才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同样,人在取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观察到的人手和所取物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调整手的动作姿势,最终拿到物体。
可以想象蒙上双眼取物的困难程度,即使物体的方位已知。
1-3 水箱水位控制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12所示,图中浮子杠杆机构的设计使得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电位器中间抽头的电压输出为零。
描述图1-12所示水位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输出量、执行机构、测量装置、给定装置等。
图1-12 水箱水位控制系统原理图答:当实际水位和设定水位不相等时,电位器滑动端的电压不为零,假设实际水位比设定水位低,则电位器滑动端的电压大于零,误差信号大于零(0e >),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M 旋转,使进水阀门开度加大,当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时(12Q Q >),水位开始上升,误差信号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水位与设定水位相等时,误差信号等于零,电机停止转动,此时,因为阀门开度仍较大,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水位会继续上升,导致实际水位比设定水位高,误差信号小于零,使电机反方向旋转,减小进水阀开度。
这样,经反复几次调整后,进水阀开度将被调整在一适当的位置,进水量等于出水量,水位维持在设定值上。
在图1-12所示水位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是水箱,系统输出量水位高,执行机构是功率放大装置、电机和进水阀门,测量装置浮子杠杆机构,给定和比较装置由电位器来完成。
1-4 工作台位置液压控制系统如图1-13所示,该系统可以使工作台按照给定电位器设定的规律运动。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讲解
at
1 2 ( s a)
2-17:已知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通过结构图 的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 C ( s ) R( s )。
R (s )
G1
H2
G2 H1 G4 G3
C (s )
( e)
解:提示:比较点后移、引出点前移
G1G2G3 C (s) G4 R( s) 1 G2 (G3 H 2 H1 G1H1 )
x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xo dxi f ( K1 K 2 ) K1K 2 xo fK1 dt dt
根据力平衡方程,在不计重力时,可得:
K1 ( xi xo ) f ( xi xo ) K 2 xo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xo dxi f ( K1 K 2 ) xo f K1 xi dt dt
duo dui 微分方程为: 1 R2C R ( R1 R2 )uo R1R2C R2ui dt dt
i2
C1
ui
i1
R
i
C2
R
i2
uo
解:根据电压平衡可得: 1 Ri1 Ri2 i2 dt C1 1 ui i2 dt uo C1 1 uo Ri2 idt C2
G4
R(s)
E (s)
H1
G1
G2
G3
C (s)
H2
(a)
G4
R
1
1
E G1
H1
G2
G3
H2
1
C
1
H2
G4
R
1
1 E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习题及解析
4-2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1)*()(1)(3)K G s s s s =++ 2)*(5)()(2)(3)K s G s s s s +=++解:(1)()(1)(3)*K G s s s s =++① 由G (s )知,n =3,m =0,p 1=0,p 2=–1,p 3=–3。
② 实轴上[0,–1]、[–3,∞]是根轨迹段。
③ 有n –m =3条渐近线,交点3403310-=---=a σ, 夹角︒±=60a ϕ、180°。
④ 实轴上[0、–1]根轨迹段上有分离点d 。
由0)(1=⎥⎦⎤⎢⎣⎡=ds s G ds d 求d :03832=++s d 解得 45.0-=d (分离点) 3742j d --=(舍去) ⑤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令jw s =代入0)(=s D ,得⎪⎩⎪⎨⎧=+-==+-=03)(Im 04)(Re 312ωωωωωj j j D K j D 解得3±=o ω 20412*K ω==临根轨迹图见图4-2(1)(2) *(5)()(2)(3)K s G s s s s +=++①由 G (s )知, n =3,m =1,p 1=0,p 2=–2,p 3=–3,p 4=–5②实轴上[-2、0],[-5、-3]是根轨迹段 ③有n-m=2条渐近线:0a σ=,夹角ϕa =±90°④实轴上 [-2、0] 根轨迹段上有分离点d , 由1[]0()s dd ds G s ==求d :3232556300s s s +++=,试凑得 s 1=-0.88 是其解,且是分离点。
根轨迹图见图4-2(2)。
4-3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1)*(2)()(12)(12)K s G s s j s j +=+++- 2)*2()(4)(420)K G s s s s s =+++解:(1)*(2)()(12)(12)K s G s s j s j +=+++-根轨迹图见图4-3(1)(2)*2()(4)(420)K G s s s s s =+++① n =4,m =0,p 1=0,p 2=–4,p 3、4=–2±j 4② p 1、p 2连线中点正好是p 3、p 4实部,开环极点分布对称于垂线s=–2,根轨迹也将对称于该垂线。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和答案解析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CA.系统综合B.系统辨识C.系统分析D.系统设计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A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B.最小幅值C.相位变化率D.穿越频率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CA.比较元件B.给定元件C.反馈元件D.放大元件4. ω从0变化到+∞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AA.圆B.半圆C.椭圆D.双曲线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BA.比例环节B.微分环节C.积分环节D.惯性环节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2)(5 10+s s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C A.1 B.2 C.5 D.10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52 5)(2++=s s s G ,则该系统是〔 B 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ζ不变,提高ωn ,则可以〔 B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9. 一阶微分环节Ts s G +=1)(,当频率T1=ω时,则相频特性)(ωj G ∠为〔 A A.45°B.-45°C.90°D.-90°10.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DA.振荡次数越多B.稳定裕量越大C.相位变化越小D.稳态误差越小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516178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 〔 AA.稳定B.临界稳定C.不稳定D.稳定性不确定。
12.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1(++=s s s k s G ,当k =〔 C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B.20C.30D.4013.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5103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CA.0B.1C.2D.314.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ss s s G ++=652,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差为〔 CA.2B.0.2C.0.5D.0.0515.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01)(++=s s s G c ,则它是一种〔 D A.反馈校正B.相位超前校正C.相位滞后—超前校正D.相位滞后校正16.稳态误差e ss 与误差信号E <s >的函数关系为〔 BA.)(lim 0s E e s ss →=B.)(lim 0s sE e s ss →= C.)(lim s E e s ss ∞→= D.)(lim s sE e s ss ∞→= 17.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AA.减小增益B.超前校正C.滞后校正D.滞后-超前18.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BA.圆B.上半圆C.下半圆D.45°弧线19.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s >=)3(3+s s K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C A.<-3,∞> B.<0,∞> C.<-∞,-3> D.<-3,0>20.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B 反馈的传感器。
自动控制原理第3章 习题及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上)习 题3-1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3-51所示,试分析参数b 对单位阶跃响应过渡过程的影响。
考察一阶系统未知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解 由系统的方框图可得系统闭环响应传递函数为/(1)()()111K Ts Ks Kbs T Kb s Ts +Φ==++++ 根据输入信号写出输出函数表达式:111()()()()()11/()K Y s s R s K s T Kb s s s T bK =Φ⋅=⋅=-++++对上式进行拉式反变换有1()(1)t T bKy t K e-+=-当0b >时,系统响应速度变慢;当/0T K b -<<时,系统响应速度变快。
3-2 设用11Ts +描述温度计特性。
现用温度计测量盛在容器内的水温,发现1min 可指示96%的实际水温值。
如果容器水温以0.1/min C ︒的速度呈线性变化,试计算温度计的稳态指示误差。
考察一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I 型系统的,斜坡响应稳态误差)解 由开环传递函数推导出闭环传递函数,进一步得到时间响应函数为:()1t T r y t T e -⎛⎫=- ⎪⎝⎭其中r T 为假设的实际水温,由题意得到:600.961Te-=-推出18.64T =,此时求输入为()0.1r t t =⋅时的稳态误差。
由一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可知,单位斜坡响应的稳态误差为T ,所以稳态指示误差为:lim ()0.1 1.864t e t T →∞==3-3 已知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10/(0.21)G s s =+今欲采用图3-52所示负反馈的办法将过渡过程时间s t 减小为原来的1/10,并保证总的放大倍数不变,试选择H K 和0K 的值。
解 一阶系统的调节时间s t 与时间常数成正比,则根据要求可知总的传递函数为10()(0.2/101)s s Φ=+由图可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00(10()()1()0.211010110()0.21110H HHHK G s K Y s R s K G s s K K K s s K ==++++==Φ++)比较系数有101011011010HHK K K ⎧=⎪+⎨⎪+=⎩ 解得00.9,10H K K ==3-4 已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1.5()1012sin(1.6+53.1t y t e t -=-)试求系统的超调量%σ,峰值时间p t ,上升时间r t 和调节时间s t 。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1解:(1)机器人踢足球:开环系统输入量:足球位置输出量:机器人的位置(2)人的体温控制系统:闭环系统输入量:正常的体温输出量:经调节后的体温(3)微波炉做饭:开环系统:输入量:设定的加热时间输出量:实际加热的时间(4)空调制冷:闭环系统输入量:设定的温度输出量:实际的温度1.2解: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增益较大;对输入信号的变化响应灵敏;只要被控对象稳定,系统就能稳定工作。
缺点:控制精度低,抗扰动能力弱闭环控制优点:控制精度高,有效抑制了被反馈包围的前向通道的扰动对系统输出量的影响;利用负反馈减小系统误差,减小被控对象参数对输出量的影响。
缺点:结构复杂,降低了开环系统的增益,且需考虑稳定性问题。
1.3解:自动控制系统分两种类型: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系统的被控变量对控制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系统的控制精度完全取决于所用元器件的精度和特性调整的准确度。
只要被控对象稳定,系统就能稳定地工作。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1)闭环控制系统是利用负反馈的作用来减小系统误差的(2)闭环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被反馈通道保卫的前向通道中各种扰动对系统输出量的影响。
(3)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减小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对输出量的影响。
1.4解输入量:给定毫伏信号被控量:炉温被控对象:加热器(电炉)控制器: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下所示:工作原理: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期望值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压等于给定电压,此时偏差信号为零,电动机不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
此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获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温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压下降,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形成正偏差信号,该偏差信号经过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后,作为电动机的控制电压加到电动机上,电动机带动滑线变阻器的触头使输出电压升高,则炉温回升,直至达到期望值。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引论1-1 试描述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并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答:自动控制系统一般都是反馈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装置、被控部分、测量元件组成。
控制装置是由具有一定职能的各种基本元件组成的,按其职能分,主要有给定元件、比较元件、校正元件和放大元件。
如下图所示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此时,系统构成没有传感器对输出信号的检测部分。
开环控制的特点是:输出不影响输入,结构简单,通常容易实现;系统的精度与组成的元器件精度密切相关;系统的稳定性不是主要问题;系统的控制精度取决于系统事先的调整精度,对于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扰动或特性参数的变化无法自动补偿。
闭环控制的特点是:输出影响输入,即通过传感器检测输出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与输入信号比较,再将其偏差送入控制器,所以能削弱或抑制干扰;可由低精度元件组成高精度系统。
闭环系统与开环系统比较的关键,是在于其结构有无反馈环节。
1-2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
答: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概括来讲,就是要求系统具有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
稳定性通常由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例如恒温控制系统)。
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量的变化(例如炮轰飞机装置)。
快速性是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因此快速性一般也称为动态特性。
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希望过渡过程进行得越快越好,但如果要求过渡过程时间很短,可能使动态误差过大,合理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准确性用稳态误差来衡量。
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实际输出与所期望的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误差。
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精度越高,准确性越好。
当准确性与快速性有矛盾时,应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1-1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解答:1开环系统(1)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定。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预先知道时,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2)缺点:不能自动调节被控量的偏差。
因此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 闭环系统⑴优点:不管由于干扰或由于系统本身结构参数变化所引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清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节的控制系统。
在实际中应用广泛。
⑵缺点:主要缺点是被控量可能出现波动,严重时系统无法工作。
1-2 什么叫反馈?为什么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用负反馈?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馈。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用负反馈。
由1-1中的描述的闭环系统的优点所证明。
例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当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相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 试判断下列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1)22()()()234()56() d y t dy t du ty t u t dt dt dt++=+(2)()2() y t u t=+(3)()()2()4() dy t du tt y t u t dt dt+=+(4)()2()()sin dy ty t u t t dtω+=(5)22()()()2()3() d y t dy ty t y t u t dt dt++=(6)2()()2() dy ty t u t dt+=(7)()()2()35()du ty t u t u t dtdt=++⎰解答:(1)线性定常(2)非线性定常(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非线性定常(6)非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 如图1-4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中Q1,Q2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位为一定的高度。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
第三章3-3 已知各系统的脉冲响应,试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Φ:()()1.25(1)()0.0125;(2)()510sin 445;(3)()0.11t t k t e k t t t k t e --==++=-解答: (1) []0.0125()() 1.25s L k t s Φ==+(2)[])222223222()()5sin 4cos 4544451116s L k t L t t t s s s s s s s s ⎡⎤Φ==+⎢⎥⎣⎦⎫=++⎪++⎭⎫++⎪⎝⎭=⎛⎫+ ⎪⎝⎭(3)[]()111()()0.1110313s L k t s s s s ⎡⎤⎢⎥Φ==-=⎢⎥+⎢⎥+⎣⎦ 3-4 已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6.1sin(5.1210)(1.532.1︒-+-=t t h et试求系统的超调量σ%,峰值时间tp和调节时间ts.解答:因为0<ξ<1,所以系统是欠阻尼状态。
阻尼比ξ=cos(1.53︒)=0.6,自然频率26.0/2.1==w n, 阻尼振荡频率wd=6.16.01212=-⨯=-=ξw w n d1. 峰值时间tp的计算96.16.1===ππwt dp2. 调节时间t s 的计算9.226.05.35.3=⨯==w t ns ξ3. 超调量σ%的计算%48.9%1006.0%100%221/6.01/=⨯=⨯=-⨯---eeππξξσ3-5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0(14.0)(++=s s s s G ,试求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动态性能。
解答:方法一:根据比例-微分一节推导出的公式)135(6.014.0)12/()1()(+⨯⨯+=++=s s s s s s K s G w T n d ξ1)5.2(4.0114.0)6.0(14.01)6.0(14.0)2()(1)()(22222+++=+++=+++++=+++=+=s s s s s s s s s s s zs z S G s G s s s w w s w nn dn ξφ)1()](1[12)1sin(1)(222222ξξξξξξξπψξddnddndnn ddn tarctg z arctg z r t w r t h www w zw e n d -+--+-=-+-=ψ+-+=-把z=1/Td=2.5,1=wn,5.0=ξd 代入可得)3.8323sin(5.005.11)7.9623sin(5.005.11)( ---=--+=t e t t e t t h峰值时间的计算0472.1)1(2=-=ξξβdddarctg ,-1.6877=ψ158.312=--=ξβψdndpwt超调量得计算%65.21%10011%22=⨯--=-ξξξσddetrpd调节时间得计算29.6)ln(21ln )2ln(2131222=--+-+=-ww w z t ndn n d sd z ξξξ方法二:根据基本定义来求解闭环传递函数为114.0)6.0(14.01)6.0(14.0)(1)()(2+++=+++++=+=s s s s s s s s S G s G s s φ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232()21(21.0)232()21(2)21(116.01)1(14.0)(22++-++++-+=++--+=+++=s s s s s s s s s s s C s s 得单位阶跃响应)23sin(1.0)23cos(1)(2121t t t h e et --⨯--=)3.8423sin(121+-=-t et )0(≥t 1. 峰值时间tp的计算 对h(t)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得-0.5023)23cos()23sin(3.843.842121=⨯+-+︒-︒-t e t ep p t t p p3)23tan(3.84=+︒t p t p =2.9 2. 超调量σ%的计算%100)()()(%⨯∞∞-=h h h t p σ=17.49%3. 调节时间t s 得计算05.0)84.523sin(21≤-⨯-t est s5.33=t s 3-6.已知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6010()10.2 1.2t t h t e e --=+- ,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ζ和自然频率n ω。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一、简答题:(合计20分, 共4个小题,每题5分)1.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的阻尼比比较小,请从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两方面说明该系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并解释原因。
2. 大多数情况下,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在穿越频率处的斜率为多少?为什么?3. 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4. 用根轨迹分别说明,对于典型的二阶系统增加一个开环零点和增加一个开环极点对系统根轨迹走向的影响。
二、已知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如图(a)所示,其中质量为m 公斤,弹簧系数为k 牛顿/米,阻尼器系数为μ牛顿秒/米,当物体受F = 10牛顿的恒力作用时,其位移y (t )的的变化如图(b)所示。
求m 、k 和μ的值。
(合计20分)F)t图(a) 图(b)三、已知一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1) 确定该系统在输入信号()1()r t t =下的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σ,调节时间s t 和峰值时间p t ;2) 当()21(),()4sin3r t t n t t =⋅=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四、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如图所示,c ω位于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
1) 计算系统对阶跃信号、斜坡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稳态精度。
2) 计算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
(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1%0.160.4(1)sin σγ=+-,s t =五、某火炮指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0.21)(0.51)KG s s s s =++系统最大输出速度为2 r/min ,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求:1) 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 值,计算该K 值下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2) 前向通路中串联超前校正网络0.41()0.081c s G s s +=+,试计算相位裕量。
(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rad/s)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题3答案答案一、 简答题1. 如果二阶控制系统阻尼比小,会影响时域指标中的超调量和频域指标中的相位裕量。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解答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是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通过习题的练习和解答,可以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档将提供一些常见的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2. 习题2.1 系统建模习题1:一个质量为m的弹簧振子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m\\frac{d^2x(t)}{dt^2} + c\\frac{dx(t)}{dt} + kx(t) = 0$$其中,m(m)为振子的位移,m为阻尼系数,m为弹性系数。
请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答:对原方程两边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mm2m(m)+mmm(m)+mm(m)=0整理后可得传递函数:$$\\frac{X(s)}{F(s)} = \\frac{1}{ms^2 + cs + k}$$其中,m(m)为输出的拉普拉斯变换,m(m)为输入的拉普拉斯变换。
2.2 系统分析习题2:有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G(s) =\\frac{3}{s(s+2)(s+5)}$的系统,求该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
解答: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 = \\frac{3}{s(s+2)(s+5)}$$根据传递函数的形式可以得知,该系统是一个三阶系统,有三个极点。
通过对传递函数进行因式分解可以得到:$$G(s) = \\frac{A}{s} + \\frac{B}{s+2} + \\frac{C}{s+5}$$将上述表达式通分并整理后可得:$$G(s) = \\frac{3s^2 + 16s + 5}{s(s+2)(s+5)}$$通过对比系数可以得到:$$A = 1, B = -\\frac{2}{3}, C = \\frac{5}{3}$$根据阻尼比和自然频率的定义,可以得到:$$\\zeta = \\frac{c}{2\\sqrt{mk}}, \\omega_n =\\sqrt{\\frac{k}{m}}$$其中,m为系统的阻尼系数,m为系统的弹性系数,m为系统的质量。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与答案解析
1、绘制该系统以根轨迹增益Kr为变量的根轨迹(求出: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等);(8分)
2、求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K的取值范围。(7分)
六、(共22分)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
1、用奈奎斯特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10分)
4、 ; ; ;衰减振荡
5、 ;
6、开环极点;开环零点
7、
8、 ; ;稳态性能
二、判断选择题(每题2分,共 20分)
1、D 2、A 3、C 4、A 5、D 6、A 7、B 8、C 9、B 10、B
三、(8分)建立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并求传递函数。
解:1、建立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根据KCL有 (2分)
即 (2分)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根轨迹法或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
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和,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依题意: , (3分)
得 (2分)
故满足稳态误差要求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满足稳态误差要求系统的相角裕度 :
令幅频特性: ,得 , (2分)
, (1分)
相角裕度 : (2分)
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快速性和。
2、控制系统的称为传递函数。一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二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
开环相频特性: (1分)
3、求系统的相角裕度 :
求幅值穿越频率,令 得 (3分)
(2分)
(2分)
对最小相位系统 临界稳定
4、(4分)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增加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增加串联滞后校正装置;增加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增加开环零点;增加PI或PD或PID控制器;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2-4什么是传递函数?定义传递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附加这个条件?传递函数有哪些特点?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定义传递函数的前提条件:当初始条件为零。
(2)输入量xr(t)= t时,系统的输出响应;
(3)输入量x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系统的输出响应。
解:(1)
比较系数:得到 , ,
其中:
所以
其中: 所以
解(2)输入量xr(t)= t时, ,这时;
,应用部分分式法
通过比较系数得到: , , ,
所以:
所以:
解(3)当 时, ,这时,
所以
3-11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图中的xm=1.25 tm=1.5s。试确定系统参数 及 值。
2-9什么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什么是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当给定量和扰动量同时作用于系统时,如何计算系统的输出量?
答: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之积。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当给定量和扰动量同时作用于系统时,通过叠加原理计算系统的输出量。
2-10列写出梅逊增益公式的表达形式,并对公式中的符号进行简要说明。
4.
Xc(s)=W4(s)X3(s)
将以上四个子框图按相同的信号线依次相连,可以得到整个系统的框图如下:
利用梅逊公式可以求出闭环传递函数为:
L11=-W1(s) W2(s) W3(s) W4(s)[ W7(s)- W8(s)]
L12=-W3(s) W4(s) W5(s)
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习题答案解析第1-4章
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 工作原理 当水位达到规定值时,浮子使电位器活动端处于零电位,放大器输出电压和电机电枢电压是零,电机停转,进水阀门开度不变。
水位高于规定值时,浮子使电位器活动端电位为正,放大器输出电压和电机电枢电压是正,电机正转,阀门开度减小,进水量减小,水位下降。
而水位低于规定值时,浮子使电位器活动端电位为负,电机反转,阀门开度变大,水位上升。
参考输入是电位器中的零电位,扰动量包括出水量和进水管压力的变化等,被控变量是水位,控制器是放大器,控制对象是水箱。
1-2 当水位处于规定值时,阀门开度正好使进水量和出水量相等,水位不 变。
当水位高于规定值,浮子通过杠杆使阀门开度减小,进水减小,水位下降。
当水位低于规定值,浮子通过杠杆使阀门开度变大,进水增加,水位上升。
1-3 系统的目的是使发射架转到希望的角度。
电压1u 代表希望的角度,电位器输出电压2u 表示发射架的实际转角。
它们的差值称为偏差电压,放大后加到电机电枢绕组上成为电压a u 。
当发射架没有转到希望的角度时,偏差电压和电机电枢电压不是零,它们使电机转动,转动方向是使偏差角减小至零。
该系统是伺服系统。
参考输入信号是电压1u ,被控变量是发射架转角θ。
反馈信号是电位器活动端电压2u ,控制变量是放大和补偿环节的输出电压3u 。
测量元件是电位器,执行元件是直流电动机。
1-4 程序控制系统,控制器是计算机,执行元件是步进电动机,被控变量是刀具位移x 。
1-5 (1)线性定常系统;(2)线性时变系统;(3)非线性系统;(4)线性时变系统;(5)线性定常系统;(6)线性时变系统。
第2章2-1 a)k ms s F s X t F t kx t t x m +==+2221)()( )()(d )(db)取m 的平衡点为位移零点,列微分方程。
k fs ms l l s F s X t F l l t kx t t x f t t x m ++==++2212122/)()( )()(d )(d d )(d 2-2 设A 、B 点及位移x 见图中(b),(d)。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解答
dt 2
dt
(2-1)
此方程为二阶非线性齐次方程。
(5)线性化
由前可知,在θ =0 的附近,非线性函数 sinθ ≈θ ,故代入式(2-1)可得线
性化方程为
ml d 2θ + al dθ + mgθ = 0
dt 2
dt
例 2-3 已知机械旋转系统如图 2-3 所示,试列出系统运动方程。
图 2-3 机械旋转系统
U (s) = Z(s) I (s)
如果二端元件是电阻 R、电容 C 或电感 L,则复阻抗 Z(s)分别是 R、1/C s 或 L s。
(2) 用复阻抗写电路方程式:
I1
(S)
=
[U
r
(S
)
−
U
C1
(S )]
⋅
1 R1
U
c1
(S)
=
[I1(S
)
−
I
2
(S )]
⋅
1 C1s
I
2
(S
)
=
[U
c1
(S)
=1−
(L1
+
L2
+
L3 )
−
L1 L2
=1+
1 R1C1S
+
1 R2C2 S
+
1 R2 C1 S
(2-2)
式中,J 为摆杆围绕重心 A 的转动惯量。
摆杆重心 A 沿 X 轴方向运动方程为:
m d 2xA = H dt 2
即
m d 2 (x + l sinθ ) = H
(2
dt 2
-3)
摆杆重心 A 沿 y 轴方向运动方程为: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第二版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自动化系统中信号的检测、处理、控制和优化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提升解题能力。
2. 开放性问题解析2.1 问题一请解释比例控制系统和积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列举应用场景。
比例控制系统通过将被控变量与控制量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它适用于控制过程中对误差进行快速响应的场景,如液位控制。
积分控制系统则根据系统过程变量的积分误差来进行调整,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
它适用于对稳态误差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温度控制。
2.2 问题二请解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说明如何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传递函数分析法:通过分析系统的传递函数(包括分子、分母多项式),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若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都在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 根轨迹法:通过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极点随某一参数变化的路径,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若参数变化范围内,根轨迹都在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 Nyquist稳定性判据:通过绘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Nyquist曲线,分析系统稳定性。
若Nyquist曲线不绕单位圆右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的方法有:- 稳定性判据:根据传递函数的极点位置或者根轨迹的形状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 Nyquist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Nyquist曲线是否绕单位圆右半平面。
3. 解答性问题解析3.1 问题一某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 (6s+1)/(s^2+2s+3),请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将传递函数的分母因式分解为(s+1+j)(s+1-j)。
根据根轨迹的定义,可以确定根轨迹初始点为s=-1,然后根据参数K的变化,绘制根轨迹。
通过绘制根轨迹可以观察到,当K从0增大到无穷大时,根轨迹一直在左半平面,没有穿越虚轴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一)A一、 求系统传递函数)(/)(s R s C (10分)二、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τ 取何值时,系统才能稳定 ? (10分)三、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2)2()(2+++=s s s K s W k(1) 试画出以K 为参数系统的根轨迹;(2) 证明根轨迹的复数部分为圆弧 。
(15分)SHAPE \* MERGEFORMAT 四、已知一单位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00)(+=s s s W K ,现加入串联校正装置:101.011.0)(++=s s s W c ,试: (20分)(1) 判断此校正装置属于引前校正还是迟后校正?(2) 绘制校正前、后系统及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3) 计算校正后的相位裕量。
五、非线性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设输入r=0, 绘制起始点在0)0(,1)0(00==>=c cc c的cc -平面上的相轨迹。
(15分)六、采样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已知s T K 2.0,10==: (15分)1.求出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2.当输入为)(1*)(1*)(1)(221t t t t t t r ++=时,求稳态误差sse 。
七、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如下图所示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1)─(3)为线性系统,(4)─(6)为非线性系统。
(15分)《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一)A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求系统传递函数)(/)(s R s C (10分)G 3G 1 G 2H 3 H 2H 1 - -+ - ++解:系统信号流程图为:……………………………………………………………2分《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一)A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求系统传递函数)(/)(s RC(10分)s解:系统信号流程图为: ……………………………………………………………2分前向通道:2=n 21231G G T G T == ……………………………………………………2分回环:21312111H H L H H G G L H G L c b a -=-=-= ……………………………1.5分213133121111H H H H G H H G G H G L ----=∑2=∑L+=+-=∆∑∑1121L L 21313312111H H H H G H H G G H G +++ ………………1分2121H H +=∆311111H H H G ++=∆ …………………………………2分213133121112121211131)1(*)1(*1H H H H G H H G G H G H H G G H H H G G T G k k ++++++++=∆∆=∑ …………………………1.5分二、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τ 取何值时,系统才能稳定 ? (10分)解:系统闭环传函:)1(10)2)(1()1(10)2)(1(1011)2)(1(101)(2+++++=++⋅++++⋅+=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W B ττττ所以系统特征方程为10)102(30)1(10)2)(1(232=++++=++++s s s s s s s ττ ………………………………………3分初步判据:特征方程全部系数均大于0,所以510102->>+ττ ………………………1分列劳斯表10341010310210123s s s s -+ττ ……………………………………………………………………3分为使系统稳定,则劳斯表第一列全部大于零,令03410>-τ …………………………2分所以152>τ。
………………………………………………………………………………3分 三、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2)2()(2+++=s s s K s W k(1) 试画出以K 为参数系统的根轨迹; (2) 证明根轨迹的复数部分为圆弧 。
(15分)解: (1)系统开环传函 42)2()(2+++=s s s K s W k①开环极点(起点):jp312,1±-= 开环零点(终点):21-=z……………………2分②实轴上的根轨迹的分区:]2,(--∞ ……………………………………………………2分 ③出射角:150)6090(180)3tan 90(180)(1801=--=--=--=-i j sc αβα ……………………………………………………2分 ④汇合点:4)(0040)42()2)(22(0)()()()(2122-===+=++-++='-'s s s s s s s s s N s D s N s D 舍弃 ……………………………………………………2分 绘制系统根轨迹如图: ……………………………………………………3分SHAPE \* MERGEFORMAT证明:设ωσj s +=为根轨迹上一点,满足幅角条件:180)31()31()2(180)31()31()2(=+++∠--++∠-++∠=++∠--+∠-+∠j j j j j j s j s s ωσωσωσ ……………………………1分13tan 180)1)(2()3(1132tan 18013tan 13tan 2tan 11111+++=++-++--+=++-+--+-----σωσσωωσωσωσωσωσω………………………………(过程)2分 对两边取正切得13)1)(2()3(1132++=++-++--+σωσσωωσωσω化简得4)2(22=++ωσ ………………………………………………………………………………1分四、已知一单位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00)(+=s s s W K ,现加入串联校正装置:101.011.0)(++=s s s W c ,试: (20分)(1)判断此校正装置属于引前校正还是迟后校正?(2)绘制校正前、后系统及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3)计算校正后的相位裕量。
解:⑴ 判断校正装置,101.011.0)(++=s s s W c ,绘制幅频特性:101001wL(w)………………………………………………………3分可得此校正装置属于引前校正。
………………………………………………………3分 或说明此传函交接频率212110,100ωωωω>==⑵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15.0(100)(+=s s s W K ,)15.0(100)(+=ωωωj j j W K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101.0)(15.0()11.0(100)(+++='s s s s s W K)101.0)(15.0()11.0(100)(+++='ωωωωωj j j j j W K…………………………………………………2分校正前后以及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6分1210100204060-20wL(w)-1-1-2-21⑶计算)(cωγ':令:1)(='cA ω所以15.01)1.0(1001)01.0(1)5.0(1)1.0(100)(2222=''+'≈+'+''+'='c c cc c ccc A ωωωωωωωω………………………………………………………………………………2分01010025.025.0)1)1.0((10424224=-'-''=+'c c c cωωωω22='∴cω …………………………………………………………………………1分)(180)(1.0tan 01.0tan 5.0tan 2)(111c cc c ccωϕωγωωωπωϕ'+=''+'-'--='--- …………………………………………2分4.58)(='∴cωγ …………………………………………………………1分五、非线性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设输入r=0, 绘制起始点在0)0(,1)0(00==>=c ccc的cc -平面上的相轨迹。
(15分)解:由图知⎪⎩⎪⎨⎧-<-≤>=121012e e e c 又 e c -= ⎪⎩⎪⎨⎧>-≤-<=∴121012c c c c………………………3分开关线为1=c ①当1>c 时,dc c d cdtdc dc cd c222-=⇒-=∴-= 积分可得124A c c+-= 其中,0020144c c cA =+=)(444002c c c c c--=+-=∴ ………………………………3分 ②当1≤c 时,000=⇒=∴=c d cdtdc dc cd c积分可得22A c= ,2A 由1>c 区域内的相轨迹与开关线1=c 的交点),1(01c 决定,由上式知)1(4001c c--= ,故)1(402c c--= ,可见在1≤c 区域内相轨迹为水平线。
…………………3分 ③当1-<c 时,dc c d cdtdc dc cd c222=⇒=∴=积分可得324A c c+= 其中, 3A 由1≤c 区域内的相轨迹与开关线1-=c 的交点),1(02c -决定,因为1≤c 区域内相轨迹为水平线,所以交点坐标),1(010202c cc =-=02002010220234444)1(444c c cc c c c c A +=∴=+--=+=-=∴ ………………………………3分绘制系统相轨迹图如下:cc-11……………………………………………3分六、采样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已知sT K 2.0,10==: (15分)1.求出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2.当输入为)(1*)(1*)(1)(221t t t t t t r ++=时,求稳态误差sse 。
6.(1). …………………………………………………………………………………………5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1z H G z G z G +=对于系统内环,有:ss H se K s G Ts 5.0)(,)1()(31-=-=-2232131311)1(2)1()1(2)1()1(]1[)1(])1([)]([)(-+=-+-=-=-==---z z T K z z z T z K s Z z K s e K Z s G Z z G Ts15.0)1()1(5.0)1()1(5.0])1(5.0[)]()([)(2121211-=--=-=-==---z KTz Tz z K s Z z K s e K Z s H s G Z z H G Ts所以,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1()1(2.0)5.01)(1()1(2115.01)1(2)1()(1)()(22211-+=+--+=-+-+=+=z z z KT z z z KT z KT z z T K z H G z G z G(2).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2.08.0)(2=+-=z z z D ………………………………2分 特征根为:1447.02.04.02.04.02,12,1<=±=±=j z j z …………………………3分 (3).求稳态误差: …………………………………………………………………5分静态误差系数法)1)(1(2.0lim )()1lim(4.0)1(2.0lim )()1lim()1()1(2.0lim)(lim 2=-+=-==+=-=∞=-+==z z z z G z K zz z G z K z z z z G K a v p当 )(1)(t t r = 时, 0111=+=pss K e当 )(1*)(t t t r = 时, 5.02==vss K Te 当 )(1*21)(2t t t r = 时, ∞==ass K T e 23所以,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5.00321ss ss ss sse e e e七、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如下图所示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