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沙 管涌的预防措施
对流砂、管涌的防治措施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流沙、管涌成因的分析3.1流沙、管涌的成因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沙。
动水压力是产生流沙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生流沙的临界条件为:I=(ñ-1)(1-n)I—临界水力坡度ñ—土粒密度n—土的孔隙率在基础施工中易形成流沙的情况一般有如下几种:(1)坑内采用明排水,坑外地下水位高于坑内抽水水位,地边坡上的地下水渗出点部位易出现流沙。
(2)基坑开挖深度超过降水设施的有效降水深度,坑底易出现流沙。
(3)基坑降水效果不佳,在土中含水率大于30%或孔隙率大于43%时,在有效降水浸润线以下易出现流沙。
(4)土层中有厚度大于250mm的粉砂夹层,粉砂层的渗透系数远大于其它土层,地下水从粉砂夹层中横向流出。
(5)深坑附近的人工地下水管渗漏,影响基坑降水的预期效果。
4.1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
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它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4.2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4.2.1预防和处理流沙、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如根据监测和验算,基坑降水或坑底土抗浮达不到施工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达到施工要求。
4.2.2预防流沙、管涌的基本方法(1)一般预防措施:a)井点施工时,井点立管的砂井成孔应完整,砂石填充高度应高于正常地下水位并要填充密实。
管涌现象及防治措施
管涌现象及防治措施1. 管涌现象的定义管涌是指开采地下矿山、水井和油井时,由于地下岩层的突然破裂或岩石的自由膨胀,导致地下水、煤气或石油等物质迅速涌出地面。
2. 管涌现象的原因管涌现象主要是由地下压力的突然释放导致的。
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起地下水压力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管涌现象的发生。
•地下岩层的破裂:地下岩层的破裂会造成地下水、煤气或石油等物质的迅速涌出。
•地下岩层的自由膨胀:一些岩石在地下受到压力作用后会自由膨胀,从而引起管涌现象。
3. 管涌现象的危害管涌现象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损失:管涌会破坏地下设施,例如矿井、水井和油井,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管涌涌出的地下水、煤气或石油等物质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人员伤亡:管涌现象发生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水流、煤气或火焰等,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
4. 管涌现象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减少管涌现象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应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涌防治措施:4.1 加固地下设施在建设地下设施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它们的抗冲击能力。
例如,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可以采用合适的支护措施,如注浆加固和支撑系统。
在水井和油井的建设中,可以采用加厚的轻质混凝土和加固钢管等材料。
4.2 控制地下水位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来预防管涌的发生。
例如,在建设重要地下工程时,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压力。
4.3 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管涌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使用地下水位、压力、温度和其他相关参数的监测设备,可以及时监测到管涌现象的发生,并发出预警信号。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管涌带来的危害。
4.4 建立紧急应对机制在管涌事件发生时,需要建立紧急应对机制,以便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
例如,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紧急演练。
防治流沙的措施
防治流沙的措施简介流沙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土壤流失、泥石流冲击造成的一种影响人类生活和土地利用的现象。
流沙的形成常常与水文过程、地形条件、土壤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沙对于农田、森林、道路等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防治流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防治流沙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措施等方面。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流沙的基本手段之一。
具体措施如下:1.构筑沟渠系统:通过合理构筑排水沟渠系统,加强下垫面的排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降低流沙的发生概率。
2.建设防护林带:在河道两侧或易发流沙地带建设防护林带,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固结能力,阻止流沙的形成和扩大。
3.制定土壤保持措施: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持土壤的持水性和抗冲蚀能力,从源头减少流沙的产生。
植被恢复植被在防治流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植被恢复的措施:1.选择适宜植物:选择适应当地地貌和气候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固结能力。
2.采取人工造林措施:通过人工造林,加强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流沙的发生。
3.采用绿化措施:在易发流沙地带进行绿化,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增强土壤结构,防止流沙的扩大。
工程技术措施除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之外,工程技术措施也是防治流沙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工程技术措施:1.建设堤坝:在河道两侧修建堤坝,减少水流速度,阻止流沙冲击,保护周边土地资源。
2.加固滑坡地:对于易发生滑坡和流沙的地区,采取加固措施,如地下排水、地下注浆等,提高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流沙的发生。
3.使用混凝土护坡:在易发流沙的斜坡上使用混凝土护坡,增加土壤的抗冲蚀能力,减少流沙的产生。
结论防治流沙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流沙的发生和扩大,保护土地资源,维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
管涌是由于水体结冰所致,防止管涌现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破冰防护。
在较低温度的地区,可以采取破冰防护措施,如在管
道周围或水池壁上安装破冰器,防止冰块堵塞水管,使液体流通。
二是采取温控措施。
由于低温是管涌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温控措施,增加管道的绝热性,使水体温度不易过低。
三是增加流量。
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会产生流量,这样可以防止水
中结霜,抵御管涌现象。
四是控制水质。
由于水质的影响,会影响水体结冰,因此应定期检查
水质,控制其PH值,抑制水体结冰。
五是进行定期维护。
应定期检查管道和附属设备的质量,及时查找和
更换老化的和破损的部件,以降低管涌的发生率。
2016一建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考点:流沙与管涌的防治
2016一建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考点:流沙与管涌的防治2016年一级建造师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备考的考生们看过来,你熟悉流沙与管涌的防治吗?跟着一级建造师频道来看一下吧,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更多一级建造师考点、试题以及考试资讯请关注本频道。
2016年一建《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考点:流沙与管涌的防治流沙与管涌是导致坝基失稳、斜坡滑动、基坑坍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涌与流沙通常由工程活动引起,但在有地下水渗出的斜坡、岸边等地带也会发生。
管涌与流沙的不同之处在于管涌缓慢地、由少到多地带走细小颗粒,流沙则突发地大量带走岩土颗粒,对工程危害较大。
防治流沙与管涌的措施有以下几种:(1)尽量避免水下大开挖施工,如利用流沙层上面的土层作天然地基,或采用桩基穿过流沙层等。
(2)控制地下水出逸点处的水力梯度,使其小于临界水力梯度。
(3)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将地下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层以下,然后再进行开挖。
(4)设置截水墙。
截水墙应进入地下一定深度,改善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即增长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力梯度和流速,满足抗管涌、流沙的要求。
(5)水下开挖。
在基抗开挖期间,使基坑内充水,始终保持足够的水头,避免产生流沙的水头差,增加坑壁土体的稳定性。
(6)其他方法。
如冻结法、化学加固法、加重法、爆炸法等。
【例题】在以下各种防治流砂与管涌的措施中,说法正确的有( )。
A、尽量避免水下大开挖施工,如利用流沙层上面的土层作天然地基,或采用桩基穿过流沙层等;B、控制地下水出逸点处的水力梯度,使其小于临界水力梯度;C、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将地下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层以下,然后再进行开挖。
D、设置截水墙。
截水墙应进入地下一定深度,改善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即增长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力梯度和流速,满足抗管涌、流沙的要求。
答案:ABCD一级建造师频道。
流砂现象防治的方法有哪些
流砂现象防治的方法有哪些流砂是一种沙漠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沙丘上表层沙粒因为重力作用而向下流动。
流砂现象对于农田、交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为了防治流砂,人们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流砂防治方法:1. 井树固沙法:井树固沙是一种常用的流砂防治方法,它通过在沙丘顶部安装一定数量和间距的井树,使得井树之间形成一个网状的阻隔层。
这样,在流砂现象发生时,井树能有效地固定沙粒,阻止其流失。
2. 风网法:风网是用来阻挡和减缓水、风、砂的流动的一种设施。
在防治流砂方面,人们可以在沙丘顶部或者倾斜面上安装大面积的风网,用来阻挡和截留流动的沙粒。
3. 草本固沙法:草本固沙是一种自然的防治流砂方法,通过种植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如沙冬青、沙棘、沙柳等,来形成一个稳固的植被覆盖层。
这样能够增强土壤的结构和固定力,减少沙粒的流动。
4. 沙墙法:沙墙是一种将流砂限制在某一区域内的防治方法。
人们通过在沙漠地区修建一道高而厚的墙来阻挡流动的沙粒,形成一个安全的区域。
5. 人工固沙:通过人工手段将土石等材料倒入流砂区域,形成一定的阻隔层。
这样能够减慢或者完全阻塞流动的沙粒,起到固沙的作用。
6. 植树造林: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在沙丘地区形成丰富的植被覆盖,增加土壤的结实性和稳定性,从而减少流砂的发生。
7. 沙巷隔沙:在风向和流砂方向上建立一些沙巷或沙坑,用来减缓沙流的速度和减少沙粒的冲击力,起到截流和固沙的作用。
8. 洗砂机械治沙:利用洗砂机械将流砂区域的沙粒进行清洗和分级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沙粒的流动性和流失。
9. 灌溉农田:在沙漠地区的农田中进行灌溉,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和结实性,减少沙粒流动的可能性。
10. 定向控制法: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在沙丘上形成多层次的防治系统,进行定向控制和治理,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流砂防治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限制。
在实际防治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组合应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流砂控制的目的。
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 (一)
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 (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基础施工成为建筑业的重要环节。
但在深基础施工中,流沙、管涌等现象经常发生,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危害。
因此,对于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地质情况,避免出现流沙、管涌现象在进行深基础施工前,必须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了解地下土层的的性质、厚度、坚硬程度、透水性、稳定性等情况,避免在薄弱地层开挖造成流沙、管涌。
二、进行合理的出土处理在进行土方作业时,应采取合理的出土方法,坚持“多层开挖,多次出土”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面积开挖和过饱和土体带出引起的管涌。
在出土时应按规定及时填埋或运往指定地点,或者采用浇灌和覆盖等方法,以抑制流沙、管涌现象的发生。
三、采取防涌结构措施防止管涌产生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取防涌结构措施。
防涌结构主要包括施工井口及其周围的管井、管缆、井筒、支撑壁等,通过其切断地下水与地上施工之间的联系,减少地下水与施工现场接触,从而有效降低管涌的发生。
四、采取排水措施流沙是由于开挖而引起土体内部孔隙水的流动,在此情况下,若有效地进行排水措施,能够迅速将土体内部的孔隙水排出,从而消除流沙。
常用的排水措施有井壁挖孔排水法、井底挖孔排水法、水井压采法、排水管网法等。
五、加强管理和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监管,严格按照现场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变化,及时掌握和分析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包括了多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了合理的出土处理、防涌结构措施、排水措施、加强管理和监控等。
只有综合使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等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 ln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轻型井点降水、深井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
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
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
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砂、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
1 流砂、管涌成因的分析1.1 流砂的成因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砂。
动水压力是产生流砂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管涌的成因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砂鼓水、泡泉)。
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2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2.1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
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 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对流沙、管涌的防治方法与预防措施 (一)
对流沙、管涌的防治方法与预防措施 (一)对流沙、管涌的防治方法与预防措施流沙和管涌在地质工程中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它们不仅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安全,还会导致工程的落后和浪费时间和经济资源。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治和预防流沙和管涌的发生。
一、预防流沙和管涌发生1.对地质结构进行深入了解,进行科学评估地质结构是流沙和管涌的重要诱发因素。
如山体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组成、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和水位等。
在开始地质勘探时,必须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地质问题,从而避免流沙和管涌的发生。
2.选择适应地质环境的合理建筑方案选择适应地质环境的合理建筑方案是避免流沙和管涌的重要措施。
应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考虑,采用适宜的地基加固技术,将建筑物的重心向下控制,减少建筑物的震动,从而降低地质烈度的影响。
3.实行科学施工和安全管理在进行地质工程施工时,必须采取科学施工和安全管理措施。
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且在施工前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预警。
施工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掌握科学施工方法并且严格遵守工程安全标准规范。
二、防治流沙和管涌1.对流沙和管涌进行疏导和消除一旦发现流沙和管涌的情况,必须立即对其进行疏导和消除。
对于小规模的管涌,可以在管涌口设置暂时的隔水圈,以防止水流进入管涌,同时立即进行修复。
而对于大规模的流沙和管涌,可以选用土桩、黄土墙等加固技术,防止流沙流量过大,管涌口被冲塌。
2.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和水位对流沙和管涌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必须严格加强。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进行排水处理,保证工程区域内的地下水位稳定,并及时监控工程区域内的地下水变化情况。
3.采取合适的地质探测方法避免流沙和管涌的发生,必须进行必要的地质探测。
在采用地质探测技术时,应采取合适的方法。
如对于反漏膜、地质雷达、重磁法、电磁法、电阻率法等探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地下水位、地层结构和岩石条件,起到防止流沙和管涌发生的效果。
砂涌防治措施
砂涌防治措施
砂涌是指地下水中砂砾颗粒随着地下水流动逐渐移动至地表,形成小型的砂丘或堆积物,这可能会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和控制砂涌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地表土壤被侵蚀并固定土壤颗粒。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种类,加强植被覆盖是防治砂涌的有效手段。
2.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来加固土地,并在地表形成防风固沙的屏障,有助于防止砂涌的发生。
树木的根系可以锚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侵蚀物运移。
3.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建梯田、沟渠、植物篱等水土保持设施,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和砂涌的发生。
4. 排水系统:在砂涌易发地区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避免地下水流速过快而带动土壤颗粒,减少砂涌的发生。
5. 地表覆盖:在易发生砂涌的区域进行地表覆盖,如覆盖草皮、覆盖膜等,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砂涌的发生。
6. 人工处理:采用人工方法清理和移除已经形成的砂涌堆积物,以防止其扩散和对周围环境造成进一步影响。
7. 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防止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砂涌的发生。
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控制砂涌现象,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 / 1。
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
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
1、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完,并回填深基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基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
然后在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或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2、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坑底流砂或管涌应急措施
1、坑底流砂或突涌处理措施:出现流砂时,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并降低降水井水位,严重的流砂立即检查降水水位,加大降水强度,增加降水井出水量。
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
降水是防止流砂的最有效的方法。
2、出现坑底涌水冒砂时,若局部涌水量较小,以轻水为主,则在涌水点周围采用注浆止水或浇筑300厚混凝土配筋垫层进行反压,同时降压井适当降低承压水头;若局部涌水量较大,且带黑砂,则立即回填土、沙袋或浇筑混凝土进行反压,并立即降低承压水头。
超深基坑出现“管涌和流沙”的预防措施,总工必学
超深基坑出现“管涌和流沙”的预防措施,总工必学
基坑开挖时,基坑底部的土产生流动,随地下水流一起从坑底或四周涌入基坑,引起周围地面沉陷,建筑物裂缝。
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加强地质勘察,探明土质情况;
2、挡土桩宜穿透基坑底部粉细砂层;
3、当挡土桩间存在间隙,应在背面设旋喷止水桩挡水,避免出现流水缺口,造成水土流失,涌入基坑;
4、桩嵌入基坑底深度应经计算确定,应使土颗粒的浸水密度大于桩侧上渗动水压力;
5、止水桩设计应使其与挡土桩相切,保持紧密结合,以提高支护刚度和起到帷幕墙的作用;
6、施工中应先采用井点或深井对基坑进行有效降水;
7、大型机械行驶及机械开挖应防止损坏给、排水管道,发现破裂应及时修复。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管涌现象是在地下开挖或钻探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层的压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水和土同时涌入工程空间的现象。
管涌现象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治管涌现象。
针对管涌现象的防治,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加固和控制工程区域的地下水位是管涌现象防治的关键。
在地下工程施工前,应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和分析,了解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引起管涌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减缓水压、提高水位控制能力等方式来控制地下水位,从而减少管涌的发生。
其次,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控制和处理。
地下水中的含盐量、硫酸盐含量等都会对管涌现象产生影响。
施工前需要对地下水进行详细的水质分析,了解水质特征,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调整地下水的水质,降低其对管涌的影响。
再次,加强对地下水力条件的掌握和分析。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通过地下水位监测和地下水力特征分析,了解地下水力条件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模型试验等手段,预测和评估管涌的可能性,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此外,要加强对地下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评估。
地下工程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位、地下水力条件以及其他与管涌相关的因素。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管涌风险,避免设计过于理想化,导致施工过程中无法控制管涌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施工中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不断监测地下水位、地下水力条件和地下水水质等因素的变化,并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下水位监测仪器、压力预警系统等,实时监测并预测管涌风险。
同时,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可能引起管涌的问题,确保安全施工。
总之,管涌现象的防治需要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多个环节进行综合防治。
在加固和控制地下水位、加强地下水水质控制和处理、加强对地下水力条件的掌握和分析、加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估、加强施工中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涌现象的发生,保证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方案(3篇)
第1篇一、背景流沙现象在工程施工中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基坑开挖、地下工程等施工过程中,流沙会对施工安全、进度和成本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预防和治理流沙现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针对工程施工流沙的防治方案。
二、流沙现象分析流沙现象是指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土体失去自重,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进基坑内的现象。
流沙现象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 土质:粉砂、细沙等细粒土质易发生流沙现象;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较高,动水压力增大,易导致流沙;3. 施工方法:如明排水法、集水坑降水法等,容易引发流沙;4. 施工设备:如抽水设备、排水管道等,性能不稳定或施工不当,可能导致流沙。
三、流沙防治措施1. 施工前准备(1)地质勘察:在施工前,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土质、地下水位等信息,为流沙防治提供依据。
(2)技术交底:向施工人员交代流沙防治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防范意识。
2. 流沙防治技术措施(1)枯水期施工法:在枯水期进行施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流沙现象。
(2)抛大石法:在基坑周围抛投大石,增加土体稳定性,减缓流沙速度。
(3)打钢板法:在基坑底部打设钢板,防止流沙进入。
(4)水下挖土法:采用水下挖土设备,降低动水压力,减少流沙现象。
(5)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通过设置集水坑、排水管道等,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流沙现象。
(6)地下连续墙法:采用地下连续墙,防止流沙进入。
(7)换土垫层法:将流沙层换为稳定性较好的土层,提高土体稳定性。
(8)深层密实法:对土体进行深层密实处理,提高土体强度。
(9)排水固结法:通过排水、固结,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提高土体稳定性。
(10)化学加固法:采用化学材料对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强度。
(11)加筋法:在土体中设置钢筋、钢纤维等,提高土体抗剪强度。
(12)热学法:采用热能对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强度。
3. 施工过程管理(1)加强施工现场监控,及时发现流沙现象,采取相应措施。
管涌的防治原则
管涌的防治原则
管涌现象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称为管涌。
管涌发生时,水面出现翻花,随着上游水位升高,持续时间延长,险情不断恶化,大量涌水翻沙,使堤防、水闸地基土壤骨架破坏,孔道扩大,基土被淘空,引起建筑物塌陷,造成决堤、垮坝、倒闸等事故。
”
处理方法:1、反滤围井在冒水孔周围垒土袋,筑成围井.井壁底与地面紧密接触.井内按三层反滤要求分铺垫沙石或柴草滤料.在井口安设排水管,将渗出的清水引走,以防溢流冲塌井壁。
如遇涌水势猛量大粗沙压不住,可先填碎石、块石消杀水势,再按反滤要求铺填滤料,注意观察防守,填料下沉,则继续加填,直到稳定为止.此法适应于地基土质较好,管涌集中出现,险情较严重情况。
2、养水盆在管涌周围用土袋垒成围井,井中不填反滤料,井壁须不漏水,如险情面积较大.险口附近地基良好时,可筑成土堤,形成一个蓄水池(即养水盆),不使渗水流走,蓄水抬高井(池)内水位,以减小临背水位差,制止险情发展.此法适用于临背水位差小、高水位持续时间短的情况,也可与反滤井结合处理.
3、滤水压浸台在大片管涌面上分层铺填粗沙、石屑、碎石,下细上粗,每层厚20cm左方,最后压块石或土袋。
如缺乏沙石料,可用秸柳作成柴排(厚15-30cm),再压块石或土袋,
袋上也可再压沙料,厚度以不使柴草压辱太紧为限。
此法适用于管涌数目多,出现范围较大的情况。
如系水下发生管涌:切不可将水抽干再填料。
以免险情恶化。
管涌与流沙(土)防治的方法
管涌和流沙(土)的概念与现象一、管涌和流沙(土)在概念上有所不同流沙(土):在一定渗透力作用下,土体中颗粒同时起动而流失的现象。
管涌:在一定渗透力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沿着股价颗粒所形成的空隙通道移动或被渗流带走的现象。
管涌主要发生在沙性土中。
在黏性土中流土常表现为土体的隆胀、浮动、断裂等现象,如深基坑开挖时的坑底隆起;在非黏性土种流砂表现为砂沸、泉眼群、土体翻滚,最终被渗流托起等现象。
二、管涌和流沙(土)防治的基本方法治理管涌和流沙(土)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大范围的流沙(土)险情出现时,除了首先回土压顶没用什么有效措施。
管涌和流沙(土)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应与工程结构及其他岩土工程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宗旨是防渗及减弱渗透力。
(一)土质改良土质改良的目的是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的抗剪强度与模量及其整体性,减小其透水性,增强其抗渗透变形能力。
常用的办法有注浆法、高压喷射法、搅拌法及冻结法。
(二)截水防渗截水防渗措施的目的是隔断渗透途径或延长渗径、减小水力梯度。
水平方向铺设防渗铺盖,可采用黏土及壤土铺盖、沥青铺盖、混凝土铺盖以及土工膜铺盖。
垂直方向防渗的结构形式很多。
大坝工程的混凝土、黏土芯墙、高压喷射、劈裂灌浆形成的止水帷幕;基坑及其他开挖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地下连续、板桩、MSW 工法插筋水泥土墙以及水泥搅拌墙。
这些竖向的隔水结构主要是打设在透水层内,其深度根据渗流计算确定。
打设在强透水层中时应尽可能深入到不透水层,否则隔渗效果有限。
(三)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该方法是最常见的临时防渗措施,在施工期处理管涌、流沙(土)时也常采取这一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该法可以降低水头,或使地下水位降至渗透变形土层以下。
在弱透水层中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在较强的透水层中采用深井法。
(四)出逸边界措施在下头加盖重,以防止土体被渗透力所悬浮,防止流砂(土)。
在浸润线出逸段,设置反滤层是防止管涌破坏的有效措施。
(五)其他施工考虑施工选择枯水期施工;采取水下挖掘及浇筑封底混凝土等施工方法。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砂、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1 流砂、管涌成因的分析1.1 流砂的成因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砂..动水压力是产生流砂的一个重要因素..1.2 管涌的成因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砂鼓水、泡泉..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2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2.1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 mm的施工条件..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他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2.2 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2.2.1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2.2.2 预防流砂、管涌的基本方法1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 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由于地下承压水流量大;不宜采用轻型井点;应采用出水量较大的喷射井点或管井降水..深井的布置量、布置深度应根据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承压水土层渗透系数K;单井出水能力q和要求降低水头量S经计算确定..2土体抗渗加固截水法: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底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在土体开挖之前;对深基坑四周抗渗薄弱的土体进行抗渗加固..土体抗渗加固的方法有:深层搅拌桩加固法、粉喷桩加固法、压密注浆加固法及劈力注浆加固法等..土体抗渗加固的水泥掺量可根据试验确定;一般浆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量宜为被加固土重量的15%~18%;粉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量宜为被加固土重量的13%~16%;注浆加固的浆液注入率一般为被加固土体重量的15%~20%;浆液配合比:水泥∶∶=1∶1∶0.04..加固的范围深度和厚度可经过计算确定;被加固的土体具有一定强度和较高抗渗能力;形成一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10-6cm/s;可保证深坑开挖时;不会出现流砂或管涌现象..。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流砂、管涌的防范措施.doc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流砂、管涌的防范措施1、施工方案的设计编制与论证(1)在进行水利工程基础施工之前,要先确认基坑不积水,并且详细、深入地调查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及工程的实施可能性和预测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特别是设计基础施工时的降水方案,以保证开挖时地下水位的变化不会造成涌管和流砂的情况。
(2)在水利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地下水的标高情况,一旦发现有地下承压水,要立马查清原因,一般会先检测承压水头、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以及验算坑底土体的浮托能力。
(3)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的水平,还要关注类似工程的施工范例,并总结施工过程中的不足,避免在其他工程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吸收有效的施工方法,为下次工程做准备。
2、水利工程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2.1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流砂和管涌的形成主要在于动水压力,所以其预防和处理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在开挖基坑时,如果在基础垫层施工时发现地质性质不稳定,或是容易形成管涌和流砂现象时,要立即停止抽水,并且用淤泥或粘性土回填到底板底标高为止,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提高观察检测的频率,并请相关单位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处理方案。
通常情况下会在基坑范围内设置2~3个轻型降水井,以形成降水漏斗,当再次进行开挖时不会出现流砂和管涌现象。
在开挖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附近是否有重要建筑,如果存在重要建筑,就要进行回灌。
若以上措施没有有效地解决基坑底的管涌,或是检测的数据异常,就要在基坑四周施打双排双向旋喷桩,形成小范围止水帷幕,再重新进行基坑的开挖。
2.2预防流砂、管涌的基本方法(1)井点降水法:在开挖过程中,若出现流砂,要立即停止开挖,并用土方回填基坑,或向基坑中注水来平衡动水压力。
接着在第一时间在深坑周围补下二级井点,使地下水浸润线在开挖范围以下500mm 之下的位置,再进行开挖。
如果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抵抗动水压力时,要控制住承压水头,可以用井点管抽出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
防止流沙现象的原则
防止流沙现象的原则
在基坑开挖中,防治流砂的原则“治流砂必先治水”。
防治流砂的主要途径有,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设法使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截断地下水流。
其具体措施有
(1)枯水期施工法。
枯水期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内外水位差小,动水压力小,就不易产生流砂。
(2)抢挖并抛大石块法。
分段抢挖土方,使挖土速度超过冒砂速度,在挖至标高后立即铺竹、芦席,并抛大石块,以平衡动水压力,将流砂压住。
此法适用于治理局部的或轻微的流砂。
(3)设止水帷幕法将连续的止水支护结构(如连续板桩、深层搅拌桩、密排灌注桩等)打人基坑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形成封闭的止水帷幕,从而使地下水只能从支护结构下端向基坑渗流,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人基坑内的渗流路径,减小水力坡度,从而减小动水压力,防止流砂产生。
(4)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即采用井点降水法(如轻型井点、管井井点、喷射井点等),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坑底面以下,地下水的渗流向下,则动水压力的方向也向下,从而水不能渗流入基坑内,可有效防止流砂的发生。
因此,此法应用广泛且较可靠。
此外,采用地下连续墙、压密注浆法、土壤冻结法等,阻止地下水流人基坑,以防止流砂发生。
管涌应急预案
管涌应急预案管涌是指地下水流太快,导致混凝土管道破裂、水泥板裂缝等现象。
由于管涌所带来的破坏性极强,往往会对建筑物、道路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
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管涌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那么,如何制定管涌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呢?一、管涌应急预案的制定背景我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淇淋会在建筑施工或道路改造过程中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管涌的发生。
据悉,每年全国因管涌造成的损失数额高达千万甚至上亿元。
为了防范管涌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管涌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管涌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预案要包括应急处置流程、应急救援人员组织与协调、资源调配、信息发布等方面,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严防发生意外事件。
3.要建立应急救援力量,提高队伍的组织协调和处置能力,制定对管涌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具体要求,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4.要规范信息发布和公共关系的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应急信息和地下水情况,确保公众获得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三、管涌应急预案的实施1.前期防范:制定管涌应急预案前,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地质环境等情况,做好防范工作,尽量减少管涌的发生。
2.发生应急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首先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落实应急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事后处理:管涌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要进行第一时间的信息采集、搜救、清理、恢复等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故情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涌应急预案。
四、管涌应急预案的效果与展望通过有关方面多年的努力,管涌应急预案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减少了群众和社会的损失。
但在应对突发情况方面还有欠缺,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单位和地方政府应急处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将管涌应急预案推广到全国各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轻型井点降水、深井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
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
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
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砂、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
1 流砂、管涌成因的分析
1.1 流砂的成因
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砂。
动水压力是产生流砂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砂鼓水、泡泉)。
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2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2.1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
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 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他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2.2 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
2.2.1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2.2.2 预防流砂、管涌的基本方法
1)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
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 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由于地下承压水流量大,不宜采用轻型井点,应采用出水量较大的喷射井点或管井降水。
深井的布置量、布置深度应根据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承压水土层渗透系数K,单井出水能力q和要求降低水头量S经计算确定。
2)土体抗渗加固截水法: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底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
在
土体开挖之前,对深基坑四周抗渗薄弱的土体进行抗渗加固。
土体抗渗加固的方法有:深层搅拌桩加固法、粉喷桩加固法、压密注浆加固法及劈力注浆加固法等。
土体抗渗加固的水泥掺量可根据试验确定,一般浆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量宜为被加固土重量的15%~18%;粉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量宜为被加固土重量的13%~16%;注浆加固的浆液注入率一般为被加固土体重量的15%~20%,浆液配合比:水泥∶粉煤灰∶水玻璃=1∶1∶
0.04。
加固的范围(深度和厚度)可经过计算确定,被加固的土体具有一定强度和较高抗渗能力,形成一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10-6cm/s,可保证深坑开挖时,不会出现流砂或管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