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

合集下载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9
(2)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当内外踝最高点上3寸 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 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靠跟腱内缘。 主治:治下1区病,上腹部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 阴道炎、足跟痛等。
下2:在下肢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主治:治下2区病,如胁痛、侧腹痛、肠炎等。 下3:在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主治:治下3区病,如胁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膝关节炎等。
3、上下两段
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 水平线成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 上各区加“上”字,横隔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 1区、下1区等。
4
1区:前正中线两侧约1.5同身寸的区域 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 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 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
2、调针 若病人有痠、麻、胀、重、沉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刺入了筋膜
下层,需调至真皮下再刺入。 3、留针 留针20-30min,病情严重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最多不超过24小时。
4、疗程 一般隔日一次,急症可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12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范围 一般用于同名区域内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等引起
10
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间。
主治:治下4区病,如侧腰痛、股外侧皮N炎,股四头肌 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等。 下5:在外侧面中央。 主治:治下5区病,肾绞痛、腰痛、髋关节痛、坐骨N痛、 踝关节扭挫伤等。 下6:靠跟腱外缘。 主治:治下6区病,腰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 节痛、痔疮、坐骨N痛、腓肠肌痉挛等。
的各种病症或疾病症状反映在同名区域内的各种病症。 2、选点原则 (1)、上治上、下治下 (2)、左治左、右治右 (3)、区域不明,选双侧 (4)、上下同取 (5)、左右共针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
各种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在
正常区域不发生,因此不出现感觉,但病灶
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对传入的冲动敏感
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
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
的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
三、针刺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 (二)病人体位: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 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 放松肌肉。
四、选区配方
▪ 可分以下二种。 (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 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 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也随之消除。
五、身体分纵区定位法:
▪ 1、身体分区

躯体:包括头、颈、躯干

肢体:上肢、下肢
▪ 2、上下肢与躯干


股干线—自前面的腹股沟至后面的髂
骨嵴
(1)身体分区:分为6个纵区
▪ 1区—沿前中线两侧(前正中线至胸骨旁线) 的区域

包括:前额部、眼鼻、口唇、前牙、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棘
突和椎旁、骶尾部等。
(2)将身体6个区分为上、下区
▪ 以胸骨下端的剑突和两侧肋缘形成的三角顶 为基准,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横线,相当于横 膈将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划分成上下两半。

▪ 横线以上: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

区,上5区,上6区
▪ 横线以下: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
第七章 腕踝针疗法
民族医药教研室 林艳明

腕踝针疗法简介 PPT课件

腕踝针疗法简介 PPT课件
下6区:脊柱腰骶段,肛门,左右下肢6区内的肌 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11
进针点
上肢:内关与外关水平位置上沿前臂做一条水平 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 桡侧缘,外侧桡侧缘,中央,尺骨缘划分6等份, 每份中点为进针点,分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上6
下肢:悬钟与三阴交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水平线, 并从小腿内侧跟腱缘,中央,胫骨缘,外侧腓骨 缘,中央,跟腱缘划分6等份,每份中点为进针 点,分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踝部进针点及主治: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
内、外踝高点上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
穴)一周处。从跟腿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
腿,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17
腕部进针点
18
2019/9/13
19
腕部进针点及主治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 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 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 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 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 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 痒症等。
12
【腕踝针分区】
①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 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 行带状的区域(见图)。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 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 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 、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 腹部。
下1区:胃,脐,膀胱,子宫,前阴,左右下肢1 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2区:胃,肝,大小肠,左右下肢2区内的肌肉, 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3区:肝,脾,胁部,左右下肢3区内的肌肉, 筋腱,神经,骨骼等。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及其图谱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多种痛证、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其它临床各科的一些疾病。

该疗法是在1966-1975年间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医生张心曙创立的。

张心曙在用电刺激疗法(最初用于治疗癔病性瘫痪)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疾病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下,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1.腕踝针的分区(1)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

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2)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

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腕踝针疗法 ppt课件

腕踝针疗法  ppt课件

ppt课件
下1
下2
54
下3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ppt课件
下4
下5
55
下6
踝关节上三寸进针
ppt课件
56
腕踝针的针刺点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术者用拇指端由跟腱向前摸 到胫骨缘即是。 下3:胫骨前嵴向内侧面1cm。 下4:胫骨前嵴和腓骨前缘的中间点。术者用两手的拇指端摸清 两骨的骨缘,取其中间点。 下5:外侧面中央,腓骨后缘,在骨缘和腓骨长肌腱所形成的 浅沟处。 下6:靠跟腱外缘。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全息特性机理研究2
即各巨针、微针、微诊系统上的任何一穴点在中枢 内的投射,都与其所对应的整体部位在中枢内的投 射存在这种双向特异性突触联系,这就是说躯体各 部与相应穴点之间的那种犹如钥匙与锁孔样的关系, 是由中枢内神经细胞之间的这种复杂的全息联系所 规定的。
ppt课件
37
腕踝针的分区2
头、颈和躯干分区:在身体前后面中央各划一条前 中线和后中线,中线将身体分两侧,每侧由前向后 分六个纵区,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 在前面,4、5、6区在后面(如下图)。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头痛、三叉神经痛、领下淋巴结痛、胸痛、高血压、肩周炎、落枕、颈椎病、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肠炎、痛经、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股外侧皮神经炎、上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腕踝针疗法,是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穴位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腕踝针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参考现代医学神经学说而产生的。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腕踝针疗法是把人体分为6个区,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如少阴在身侧中间,以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1~6区的划分。

上1、上2、上3区沿阴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阴;上4、上5、上6区沿阳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阳。

下1~6相当于足三阴、足三阳。

从五脏关系看,上。

区联结膈以上胸腔的心、肺;下6区联结膈以下腹腔的肝、脾、肾;与手六经足六经所属脏腑也是一致的。

从经脉循行来看,手三阴、手三阳均循于腕部,足三阴、足三阳均循行于踝部,且通过腕踝部的特定穴如后溪、外关、内关、列缺、申脉、足临泣、照海、公孙等分别通于督脉、阳维脉、阴维脉、任脉、阴跷脉、带脉、阳跷脉及冲脉。

可见腕踝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各部均有密切关系。

按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症。

十二个刺激点,均分布于经线上,与十二络穴位置大致相当,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其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与主治1.分区与主治腕踝针疗法将人体分为6个区。

因绝大多数病症能确切表现为一定部位病变,故这些病症都可以归纳在身体两侧6个纵区范围内。

区域是沿人体纵轴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体两侧由前向后分为6个纵区,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如下。

(1)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气管、口唇、前牙、咽喉、食管、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2020/5/13
38
四、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 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 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 疗程。
2020/5/13
39
注意事项
一、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 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 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 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生和病人的欢迎。
2020/5/13
1
一、探索之路: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 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在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 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 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 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并受 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 点定位到了腕和踝。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 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由此,可以把躯 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 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 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 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 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第 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 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 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 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2020/5/13
7
横隔 临床验证
2020/5/13
8
电抽搐机的缺点 --针刺疗法 沿皮刺 腕踝针

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

出现感觉。但在病灶部位由于组织感觉域降低,而 对传入冲动的敏感性增强便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 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产生了强反应,适合的对病灶 部位兴奋度的控制,使肌肉痉挛缓解,血液循环恢 复,疼痛也随之消除。
腕踝针核心内容
身体分区
主要内容
腕踝针的定义 腕踝针疗法的特点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腕踝针的核心内容
如何做疼痛评估
身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
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方法。
腕踝针的特点
见效快
治疗范 围广
无痛苦
疗效好
取穴少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神经反射调整观 当一根针刺入人体,产生了 一种机械刺激,这一过程要经过神经系统实现。对疼痛 而言,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但针 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沿神经纤维向大 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 种调整作用在正常区域不会发生,因此在正常区域不在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腕踝针法是用毫针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部位进针,刺入皮下治疗疾病的方法。

特点1、疗效好。

在应用腕踝疗法时,只要按其针法的要求操作,所治疾病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2、治疗范围广。

多年的研究表明;腕踝针疗法所治疗的病症,涉及临床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

凡是传统体针能治疗的疾病,腕踝针疗法均可治疗。

3、见效快。

“下针即效”是腕踝针疗法最大的特点。

无论什么疾病,只要能按照腕踝针疗法的操作要求针刺,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是不难的,特别是那些疼痛性疾病!4、痛苦小(无)。

“无痛或微痛”是腕踝针疗法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传统体针刺时一般都要求取得针感,即患者的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针刺感应现象。

而腕踝针疗法针刺时不要求非得出现这些感应,并以针刺部位无任何感觉最好!5、易操作。

腕踝针疗法针刺时不需患者脱衣,所以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均可操作治疗。

6、取亢少。

而且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时取穴都很少,最多不超过五个人体体表分区与区域内脏腑(一)人体体表分区〈一〉左右两侧以及上下两段(1)左右两侧:从体前后正中线为准,将人体分为左半侧和右半侧。

(2)上下两断:以横膈线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段。

横膈线指以胸剑结合部为准,并环身一周的水平线。

〈二〉六区(即纵行六区)纵行六区包括:1、头、颈、躯干六区;2、四肢六区。

1、头、颈和躯干六区1区:从前正中线开始,向左、向右旁开1.5同身寸所形成的休表上下区域,左边的称之为1区、右边的称为1区。

临床常把左1区与右1区合称为1区。

2区:1区外缘线到腋前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3区:腋前线外缘至腋中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左右对称。

4区:腋中线至腋后线外缘之间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左右对称。

5区:腋后线外缘至6区边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6区:后正中线向左、向右各旁开1.5同身寸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分别称之为左6区、右6区。

全息易象针灸-腕踝疗法解析

全息易象针灸-腕踝疗法解析

七、临床选穴原则
(一)临床选穴的依据
(1)主要症状的解剖部位(含所在体表区域) 例如:近视眼,症状是看物时“能近怯远”,眼睛可
归属为上1区和上2区,临床选取双上1、2穴。 (2)引起疾症原因的解剖部位(含所在体表区域) 例如:阑尾炎,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
疼痛。但有的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疼痛在右侧腰骶部,这 时应取阑尾炎所在的区域的进针点,即在右下2穴。
是痛症。 4、无痛苦—本法针刺时不要求出现针刺感应,以
无针感觉为最好。 5、易操作—针刺时无需脱衣,无特殊季节、时候、
地点要求,均可随时随地操作治疗。 6、取穴少—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时取穴均很少,
一般最多不超过3个刺激点。
三、发展简史
1、腕踝针疗法的萌芽形成阶段(1966~1975年)
(1)电抽搐疗法的启示:1964年张心曙教授曾应用电 抽搐疗法一次治愈了一例头部外伤后遗症致聋哑达15年 之久的病人,1965年在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帮助下,用同 样的方法连续治愈了数例神经性瘫痪的病人,并使原有 的关节疼痛及皮肤麻木感觉也随之消失,这便引起了他 们的重视。
(4)皮肤针: 方法:选穴消毒,然后行皮肤针叩刺,范围:宽1厘米、 长2~3厘米。每日1次,每次10分钟左右。 叩刺的范围: 腕部:腕横纹上2~5寸的纵向区域。 踝部:内外踝高点上3~6寸的纵向。
九、注意事项
1、针感:一般无,如出现酸、麻、胀、重、抽、 放射等,说明进针过深,需要调针。
2、针刺方向:指向病所。 3、症状复杂:要分析症状的主次,如症状中有
穴。 (2)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而时:
如脐周疼痛,其主要症状脐,属下1区,治疗时左下1与右下1两个穴位 同取。

腕踝针法

腕踝针法

上3
【定位】在桡骨 缘和桡动脉之间, 在腕横纹上两寸 处。 【主治】高血压、 胸痛等。
上4
【定位】位于拇指侧的 桡骨内外两缘之中间, 在腕横纹上两寸 处。 取穴:手掌向内,术 者双手食指夹桡骨的 内外侧,针刺点在其 中间。 【主治】头顶痛、耳病、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肩关节周围炎、胸痛 等。
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 尺桡骨之中间点。即 三焦经之外关穴。 【主治】眩晕、晕厥、 上肢感觉障碍(麻木、 过敏)、上肢运动障 碍(瘫痪、震颤、舞 蹈病)、后颞部头痛、 颈项、肩、肘、腕、 指关节痛。
上6
【定位】位于小指 侧尺骨缘背(距尺 侧缘1cm),腕 横纹上两寸处。 【主治】后头部痛、 枕项痛、颈胸椎部 脊柱及椎旁痛、肩 关节后侧、小指关 节痛等。
腕踝针的作用机理
• 皮部理论为基础 • 标本根结理论为指导 • 神经反射调整观为支 持 神经末梢受刺激,通过 神经传导引起反射弧中 联络神经的复杂调节作 用,以消除病痛,恢复 脏腑功能。(风筝现象)
身体分纵区定位法
身体分区
• 在身体前后面中央 各划一条前中线和 后中线,中线将身 体分为两侧,每侧 由前向后分六个纵 区,用数字1~6编 号,其中1、2、3、 区在前面,4、5、 6区在后面。
6.前呼后应
• 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病症的原因是脏腑 功能失调或脏腑损伤为主的疾病,其选取 穴位还必须考虑到前呼后应的关系。因 为脏腑位于体腔中,病理反应可通前达 后(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如冠心病 按体表区域划分,在前为左上2,在后为 左上5。肝区不舒,在前大部分为右下2 区,在后为右下5区,所以,可取右下2 和右下5。
腕踝针的特点
• 身体两侧各分6 个纵区,症状按 区分类。 • 按区各分6个针 刺点,治疗时按 区选进针点。 • 皮下针刺,不入 肌层。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下肢六对:
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 上, 环小腿做一水平线, 并 从下1区~ 下6区六等份, 每 一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 即 下1穴~ 下6穴。 分为左右两 侧。
进针
持针角度与针尖进入时的角度
➢ 针具选择:32号1.0寸(直径 0.25 mm×25 mm)毫针
➢ 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 ➢ 皮下浅刺 ➢ 不要求得气
调针
以下两种情况,需要调针:
1.针刺方向不对,将针提至皮下,重新 进针。 2.针刺入过深或过浅,局部出现胀、痛 感觉时,需要将针退出,以患者不觉酸 胀和疼痛为度。
留针
一般留针半小时,也可根据病情留针延长至1-2小时或以上, 但最长不超过48小时。
禁忌症
• 无绝对禁忌证; • 女性正常月经期; • 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至腋前线
头颈部 颞前部、 面颊、 后牙、颌下、甲状腺 胸部 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括锁骨上窝、
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 腹部 肝(右侧) 、 侧腹部
针刺点(一区一个进针点)
腕踝针疗法共有十二对进针点: ——上肢六对 ——下肢六对
进针点特点: 1. 一个区一个进针点; 2. 位于每区之中点; 3. 位置固定。
腕踝针
➢ 腕踝针: 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方
向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刺疗法。
腕踝针的特点:
取穴少 易操作
无痛苦 见效快
疗效好 应用范围广
在妇产科可以用于各种痛症:痛经、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分娩痛、人流后 宫缩痛、产后宫缩痛、癌性疼痛、 精神神经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失眠、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
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应对措施
皮下出血

腕踝针:操作简便,针到痛除 周庆辉

腕踝针:操作简便,针到痛除 周庆辉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6061身边的医学·健康生活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

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

也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所以在1975年定名为“腕踝针”。

露出手腕和脚踝就能治病之所以说“腕踝针”神奇,是因为和传统针灸方法不同。

“腕踝针”施针部位只局限于手腕和脚踝,但却可以治疗身体的多种病症,如头痛、肩周炎、腰腿痛等,对疼痛的疗效尤为显著,颇有“针到痛除”之效。

相对普通针灸,“腕踝针”操作更为安全方便,治疗时不需脱衣服,只要露出手腕、脚踝即可,且不受时间、环境和季节的限制。

“由于腕部、踝部并没有重要组织和器官,所以只需避开皮下明显的血管,一般不会发生针刺意外,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能忍受针感。

”针刺位置可移动,但疗效不变除了只刺手腕和脚踝,“腕踝针”还在其他3个方面也与传统的穴位针剌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的针刺点位置不像传统针刺法中的“穴位”那样固定。

位于腕踝部的针刺点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变,但若针刺要避开血管、伤口或疤痕等,或针要朝向指(趾)端刺时,只要不偏离点的纵轴,针刺点的位置可适当上移,甚至“远离”原来的针刺点而不影响疗效。

其次,传统针刺法在施针时通过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

腕踝针则采用皮下针刺法,除针尖刺入皮肤时可能出现轻微刺痛,不引起酸、麻、胀等其他针感。

此外,传统针刺法治疗期间患者不宜随意移动体位,而腕踝针因针体留置于皮下,留针期间肢体活动亦不受影响。

身体分6区,腕踝部对应6个针刺点大家都知道,“腕踝针”疗法同样根源于传统经络学说,并受到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但该疗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是将人的身体分为6个纵区,在手腕和足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根据病症表现部位按区选点,进行皮下浅刺,以取得治病效果。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宁县中医院重点专科
专科技术——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署教授自1966年到1975年这段时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的经络学说,耳针,穴位,针刺法的启发,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疗法具有进针点少、安全无痛、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等特点,病人容易接受,便于推广和应用。

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

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

它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区域内。

区域是沿人体的纵横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划分为6
个纵行区,其中1、2、3区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的阴面,4、5、6区在其阳面。

按照分区查明病症所在的区域,即可在腕、踝部位选取相应的进针点。

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点(见图),分刚代表上下6个区。

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横隔线以下部位的病症,选踝部进针点。

针刺的方法是沿皮下浅刺,针与皮肤呈30°角,其深度一般为1.5寸。

针刺方向一般向上,若病变在手足部则向下针刺。

针刺时不宜捻针,应避免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痛的感觉,不以“针感”或“得气”为针刺要求。

若病人有酸、痛等感觉,或进针后原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及时调针。

一、探索之路: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

在实践中探索
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

并受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由此,可以把躯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

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

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

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

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二、体表分区:
1、四肢部
⑴上肢:
内侧面:从尺骨到桡骨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桡骨到尺骨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
⑵下肢:
内侧面:从足跟到足趾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足趾到足跟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
2、躯干部:以前正中线,后正中线为界,左右对称
1区:前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寸
2区:1区边界到腋前线的体表区域
3区:腋前线到腋中线的体表区域
4区:腋中线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
6区:后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同身寸,与1区前后呼应
5区:6区边界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与2区前后呼应
3、横膈线:胸剑联合处环身一周将躯体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左右上肢,横膈线以上的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
下段:左右下肢,横膈线以下的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
上1区:前额,眼,鼻,口,门齿,舌,咽,喉,胸骨,气管,食管,左右上肢1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2区:额角,眼,后齿,肺,乳房,心脏,左右上肢2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3区:面颊,侧胸,左右上肢3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4区:颞,耳,侧胸,左右上肢4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5区:后侧头部,后背部,鬓,心,肺,左右上肢5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6区:后头部,脊柱颈胸段,左右上肢6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1区:胃,脐,膀胱,子宫,前阴,左右下肢1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2区:胃,肝,大小肠,左右下肢2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3区:肝,脾,胁部,左右下肢3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4区:肝,脾,胁部,左右下肢4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5区:腰,肾,输尿管,臀,左右下肢5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6区:脊柱腰骶段,肛门,左右下肢6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四、进针点:
上肢:内关与外关水平位置上沿前臂做一条水平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桡侧缘,外侧桡侧缘,中央,尺骨缘划分6等份,每份中点为进针点,分为上1 ,上2 ,上3 ,上4,上5,上6
下肢:悬钟与三阴交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水平线,并从小腿内侧跟腱缘,中央,胫骨缘,外侧腓骨缘,中央,跟腱缘划分6等份,每份中点为进针点,分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五、主治:
上1:眼睑肌痉挛,结膜炎,眼球胀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前牙痛,咽痛,扁桃体炎,感冒,胸前闷,心悸,恶心,呕吐,呃逆,厌食,失语,胸肋关节痛等;全身或不能定位的病症:一侧或全身感觉麻木,全身皮肤瘙痒,寒颤,潮热,多汗或无汗,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

上2:颞前痛,后牙痛,颌下淋巴结痛,乳腺炎,乳房痛,胸痛,哮喘,手心痛,掌侧指端麻痛等。

上3:中耳炎,耳痛,胸前侧壁痛
上4:耳后痛,颈侧痛,拇指关节痛,侧胸痛
上5:眩晕,肩背痛,冠心病,三角肌下滑囊炎,腕关节屈伸不利
上6:后头痛,颈项强痛,落枕,小指麻木,胸椎病,小指麻木
下1:胃脘胀痛,呕吐,带下,外阴瘙痒,脐周痛
下2:胸肋胀痛,腹痛,卵巢炎,内踝扭伤
下3:胁痛,髋关节屈伸不利,内侧副韧带损伤等
下4:侧腰痛,外侧副韧带损伤,臂外侧皮神经炎等
下5:肾绞痛,腰痛,臂上皮神经炎,外踝扭伤
下6:急性腰扭伤,痔疮,肛门周围湿疹,腓浅神经炎
六、临床选进针点的原则:
以患者主症的解剖部位在体表区域的反映为依据并遵守下列规律:
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无法确定部位的均取双上1区进针点。

七、针刺方法:
28号或30号1.5寸针,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平刺留针20-30分钟。

八、机制探讨:
作者未借助动物实验来探讨针刺人体时取得疗效的机制。

临床所见到的现象多以痛症的反应最灵敏,多数情况下,当针刺入时,病人疼痛感消失非常迅速,病灶部位的痉挛也随之缓解,病人感觉原来发凉部位转暖,有时可见表面皮色转红润。

但这些现象只局限于病灶的局部,并未见于正常或神经已有断离的部位。

象腕踝针这样轻微的不引起酸麻胀痛感觉的针刺激能迅速反应在远距离的局灶部位,只有通过神经传导才有可能。

因此,初步认为腕踝针的治疗机制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稍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腕踝针疗法的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创始人张心曙教授主要将它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疾病和精神神经疾病,其它科疾病较少。

由于腕踝针疗法的简便易行,仅须暴露患者的四肢末端,不受时间,季节,环境的限制,且在皮下浅刺,不用担心刺入体内重要组织器官,不会发生针刺意外,针刺时不出现酸麻沉胀感觉,病人对此法的恐惧性较小,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需要指出的是,腕踝针疗法也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病范围尚需继续探索,针刺原理尤其值得广大同仁的研究
腕踝针临床对比报告截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