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试笔记
————————————————————————————————作者:————————————————————————————————日期: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赫尔巴特_,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3、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_凯洛夫_。
4、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卢梭_,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洛克_。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洛克_。
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7、教育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
8、人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9、课程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课程的三个基本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0、知识、儿童、社会是影响现代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简答
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是影响社会发展。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3、如何确立现代教育目的?
(1.)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
4、如何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五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他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
他们相互渗透,从教育内容上看最为明显,各育内容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这些内容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灵魂、个体行为倾向、身心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它是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任知条件,因此它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各育中都包含智育的成分,各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它;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它是各育的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对其他各育都会产生影响,会影响学生对各育的美感体验,道德美、智慧美、体形美、劳动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在劳动中得以体现和检验,并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因此它是可以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和提高的。
5、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的顺序性、间断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7、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一方面,教育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8、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
9、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生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
因此,教师因站在改革的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由教书教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二、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三、有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四、有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法杖的促进者
10、现代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P164)
本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特点:(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11、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P169)
主要有三大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理论课程: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适应“完满生活”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此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的;还有赫尔巴特的住址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课程理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课程应该以蕴含“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20世纪上半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则认为,人的本质和理论是永恒的、同一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以布鲁诺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则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中心。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理论者罗杰斯。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罗杰斯将其“患者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移植到课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知识转向个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从而培养出“自由的个人”、“自我实现的人格”——一种认知和情意相统一的人格。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有康慈和格拉等人,20世纪50年代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康慈和格拉代表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者认为,“进步教育”只适用于社会稳定时代,不适用于社会非常时期,他们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把学校作为形成“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为此,他们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组织学校课程。
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派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12、现代课程类型
(1)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本位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正规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
13、现代学生基本特点(P145)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此外,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P76)
个体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
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
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
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
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三)环境及作用
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
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15、全面发展的内容(P56-57)
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方面组成。
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的内容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身体锻炼,掌握锻炼的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素质。
体育的内容包括田径、体操、游戏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内容总体讲分为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掌握劳动技能。
内容主要有工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
16、如何理解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P215)
本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应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
在这种交往中,失声不断的,失声不断的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3)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17、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P216)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注重教书育人.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提高的片面性.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偏向.
18、现代教学原则有哪些?(P223)
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19、现代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233)
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和实践法
20、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238)
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21、教学组织形式?(248)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文纳特卡制、特朗普制
2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23、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
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是对学生和班集体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所作出的规划和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等等,具有预见性、规划性、调控性等特点。
①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对班集体在一定时期中的发展作出规划,并在相应的发展阶段中制订出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如制订班集体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制订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任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等等。
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作出预测,并制订出对学生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如对新生入学、青春期的困扰、学生早恋等问题作出预见性的决策,对学困生进行深入了解并制订出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等等。
③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进行自我调节等,如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不同学年段的衔接过渡,尽快适应不同学年阶段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等。
(2)现代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
班主任的这部分工作应符合合力性原则,它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各种内外部因素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及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其空间特征,又可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等不同类型。
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强调的是校内与校外的空间特征。
内部协调工作包括跟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科任教师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包括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会上的教育力量,跟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等。
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强调的是校内的空间特征。
纵向是指班主任跟年级组、学校各行政部门等的协调性工作,是班主任向上沟通的途径,保证班主任工作跟学校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以更好地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
横向协调指的是班主任跟同年级各科任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有助于加深对本班学生的全面了解,统合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着重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合力性原则,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现代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杂的部分,包括处理班级中各种杂事,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等。
这一部分工作,又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两类。
常规性工作是学校每一阶段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学期始末的教育,组建班委会,组织考试,组织各种节日的庆典活动,开展各种比赛,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等等。
常规性工作具有周期性、计划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