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乡土中国_的_中层理论_关心与再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
刘小峰刘锐
【摘要】由两篇涉《乡土中国》文章和当前文献研究发现,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及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关系,均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视或遮蔽。追溯学术史,费孝通《乡土中国》所构造
的概念体系具有默顿所言的“中层理论”关怀是有某种合理性的,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智识启发。
恰当地运用“中层理论”这种社会研究策略,有利于中国研究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经验以及地方性知
识与全域性关照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的推进。同时,建构并发展“中层理论”,还应深刻反思它存在
的可能局限性,进而保持中国农村研究应有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层理论;乡土中国;区域差异;乡村研究
【作者】刘小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9。刘锐,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4-0059-008
AREDISCUSSION TO THE THEORIES OF MODDILERANGE IN
‘EARTH-BOUND CHINA’
Liu Xiaofeng,LiuRui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in sociolog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Fei Xiaotong’s Earth-bound China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or obstructed in the academic sphere through two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Earth-bound China and the present literature studies.In retro-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history,there are some kinds of reasonability that the system of concepts construc-ted in Fei’s Earth-bound China shows some concerns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proposed by Merton,from which we can obtain much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 studies in terms of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theory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globaliza-tion by applying the social research strategy,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appropriately.Meanwhile,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should also rethink its possible limitations profoundl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penness in the rural studies of China.
Key Words:theories of middle range;earth-bound China;regional differences;rural research
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中,一个独特的鲜明现象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向来不缺少学术界关注的目光,尽管由于研究框架和侧重点的不同,其所关注的方向会有所差异。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会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变迁背景下关注“乡土中国”的社会转型或改良,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的社会风险与保障机制研究”(14CSH021)。
的思考模式多属于“传统-现代”分析框架或“城市与乡村”二元模式,一般也多着墨于《乡土中国》的子概念[1];或是由学者个人研究兴趣来探讨《乡土中国》发生的本土化历史背景、概念建构方法和理论再诠释,以及研究扩展至费孝通的人生学术史等,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充实,限于文章主题不予详述。本文通过对两篇涉及《乡土中国》的文章和当前文献研究比照发现,目前中国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问题及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间的关系,有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再探讨的学术空间,笔者受到启发并由此对相关问题进行阐发。
一、引子:两篇涉《乡土中国》文章的认识差异
费孝通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道路和认识中国全局社会,任何从事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学者,都是难以绕过费孝通的。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创作的《乡土中国》,构成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基础性视角(之一)。但是,对其内容或方法,当代许多质疑与批评固然有可取之处,各种修正和发展其实也存在争论颇多。其中,令人偶感意外以及诧异之处的是,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社会学”、“费孝通”和“中层理论”为主题或关键词,以及其他方式仔细比照分析,能找到有价值的文献非常之少①,且发现其中两篇文章在对《乡土中国》与“中层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差异,这给了笔者非常有意义的启发,促使笔者再思考中国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意义,以及《乡土中国》文本的重新认识问题。
其一,童潇的《论费孝通中层理论的建构努力及其当下意义》[2]在许多涉及《乡土中国》的研究文献中,非常独到地提到了《乡土中国》与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的关系。该文认为,“《乡土中国》在学术史上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全景素描,而且在于提供了有关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的‘社区含义-人际关系-礼制秩序-权力结构’理论框架,它们依次分别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长老统治’,从而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学自己的‘中层理论’。”总体而言,该文陈述相对比较简单。
其二,桂华、贺雪峰的《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构建》[3](下简称《区域差异》)认为,“农村区域差异”是基于中国农村经验事实的中层理论建构,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研究和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意义重大。《区域差异》文中,桂华、贺雪峰首先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学术团队(下简称“中心”)“农村区域差异”视角提出的学术史和田野经验史,他们大致经历了“村庄社会结构”-“村庄社会关联”(分裂型、团结型、分散型)-“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视角”(家庭核心、宗族和户族)再到“农村区域差异”(南、中,北)视角的学术演进。紧接着,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研究为参照,他们顺势提出了农村研究领域的“中层理论”建构问题:认为费《江村经济》过于地方性和具体化,“相对于整体中国农村,江村的经验具有偶然性、片面性,与其他地区农村中的经验事实存在差异和矛盾”(对此笔者也赞同);而《乡土中国》的不足,主要为不是“经验性认识”,“过于抽象”。
“农村研究中大致有两类表述中国农村社会的方式:一是抽象的总体概括方式……二是具体的细致描述方式……《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恰恰为上述两种表述方式的代表作……与《江村经济》相比,由报刊文章汇编而成的《乡土中国》算不上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基于作者的感悟和体会,相关概念和命题皆不具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经验验证……高度抽象概括的《乡土中国》对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却是不够的。我们曾经在《乡村社会关键词》自序中批评其‘将庞大复杂的中国农村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理想型。这种理想型显然远离中国的现实,既无时间概念,又无空间概念’”。[3]
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者杨念群对“中层理论”与中国史学研究作了跨学科的应用检视和重新阐述,参阅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中层理论应用之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分析》,《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