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人性地展开
因人性而法律通融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但法律并非铁板一块,它也会因人性而通融。
本文将以张某某案例为例,探讨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法律通融现象。
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2岁,原系某市某公司职员。
因公司经营不善,张某某被公司辞退,失去了生活来源。
为了维持生计,张某某走上了盗窃的道路。
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服刑期间,张某某表现良好,多次获得减刑。
然而,由于家庭困难,张某某的妻子和女儿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某某在服刑期间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提前释放。
二、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之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根据此规定,张某某符合提前释放的条件。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可以减刑。
”根据此规定,张某某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符合减刑的条件。
三、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法律通融1. 家庭困难,妻子和女儿生活艰难张某某的妻子和女儿在张某某服刑期间,生活十分困难。
妻子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女儿正在上高中,学费和生活费较高。
面对家庭的困境,张某某深感自责,希望能够提前释放,为家庭减轻负担。
2. 社会舆论,倡导人性关怀近年来,我国社会舆论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关注日益增多,呼吁对服刑人员实施人性关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在审理张某某的提前释放申请时,充分考虑了其家庭困难和悔罪表现,决定对其提前释放。
3. 法律通融,体现人文关怀张某某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的人性关怀。
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其家庭困难和悔罪表现,对其提前释放,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人性化设计的缘起及其表达方式
人性化设计的缘起及其表达方式一、人性化设计思潮的缘起与本质人性化设计理念是人类自身需求动态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正如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所揭示的:人类在相对满足了胜利需要、安全需要的低层次需求之后,必然会产生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意味着为人类服务而生的工业产品也相对应地走出由简单实用到精神文化享受的人性化诉求之路。
人性化产品设计理念是指在产品设计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整合思考,使产品同时满足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和心理需求。
人性化设计核心是将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造型、色彩、性能等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实行设计,使人-机高度协调,形成高效、经济、安全的有机系统1。
展开人性化设计的关键是遵循操作安全原则、功能实用原则、结构最优原则和能耗最低原则,亦即在设计时充分尊重使用者对产品功能、认知情感以及环境安全等的诉求。
二、人性化设计的功能诉求表达以功能需求为主的产品,其人性化主要体现在舒适性与风格化两个方面。
成功的人性化设计首先要在细节中体现对人的关爱。
设计师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将座椅靠背设计成与脊柱相适合的“S”形曲线,就是典型的体现。
当前冰箱设采用上面冷藏、下面冷冻的设计,也是出于对减少人们弯腰次数的人性化考虑。
日本及欧美的商家设计和研发的可升降座便器,体现出对老年使用者的关怀。
现下正在大力宣传的老年手机,其铃声响、字体大、功能简约的特点,也是设计者反复体味使用者的实际应用感受而产生的设计理念。
产品功能设计的风格化则是要满足不同应用群体的需求差异。
从触摸屏等新型手机的日新月异,到mp5、电纸书、ipad等数码产品的推陈出新,再到欧式简约风格、温馨田园风格、古朴中式风格等各类家具的等琳琅满目,都是产品功能诉求的多元表达。
三、人性化设计的情感诉求表达满足使用者对产品的情感诉求,设计者首先需要通过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符合审美规范的产品形态,激发使用者的爱美之心,从而获得愉悦的本能情感体验。
孟子思想解析
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观、天命观以及政治观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人性观孟子的人性观可以概括为“性善论”。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只是后来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走向了恶劣的状态。
孟子认为,人性中具备了良知的种子,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使得这种良知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性与天地合而生”的观点,将人的本性与天地间的和谐统一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引导,人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性追求。
二、天命观孟子的天命观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天命的安排上。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命的安排去生活,顺从自然的规律。
同时,孟子提出了“人为贵于天”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
三、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强调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君王是为了民众的福祉而存在的,只有尽心尽力为民众谋求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负起道义和责任,以仁义为本,实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以民众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爱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王应该像父亲一样爱护和关心百姓,关注民生问题,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使百姓能够得到合理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善性和个体的努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政治观也为后世的君主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以人民为本、以仁政为重的治国之道。
总结起来,孟子的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主张人性善良、教育改变、仁义道德,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个体和社会的精神追求以及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探索人性的奥秘
探索人性的奥秘人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社会学家,都试图解开人性的奥秘并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本质。
然而,人性的奥秘并非一蹴而就可以解答的问题,它需要我们通过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全面的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层面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心理学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分析人类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
例如,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否受到了情感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人性中心理方面的奥秘展开。
其次,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人性的奥秘。
人类是社会化的生物,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往往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家研究人类的互动、社会结构和文化等方面,以揭示人性的奥秘。
社会学的视角能够让我们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某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以及人们为何会对社会中的不公正有不同的反应等。
除了心理学和社会学,哲学也是解答人性之谜的重要学科。
哲学家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出发,探索人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哲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比如自由意志、道德观念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深入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奥秘,并对人类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学术领域,文学和艺术也是揭示人性奥秘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欲望和思想,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窥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文学作品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引导我们去思考人性的边界以及人类的共性和差异。
与此同时,身边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探索人性奥秘的重要素材。
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们,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后的反应。
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探讨他们的情感、动力和思考方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从而拓宽我们对人性奥秘的认知。
人性的奥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研究和多个方面的观察。
我们需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去探索人性,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还需要从实践和观察中获取新的认知。
第二章:人性化的服务与人性化的管理
(二)人性管理中注意的因素
1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 2 以学习激励为目标 3 组织虚拟实践社团 4 网络式组织形式 5 以企业再造为手段
02
服务、优质服务与人性化服务
✓服务的内涵 ✓服务质量与优质服务的内涵 ✓饭店优质服务的一般要求 ✓人性化服务的内涵
一、 服务的内涵
(一) 服务的定义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 协会(AMA)最先给服 务下的定义为:“用于 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 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 利益或满足感。”这一 定义在此后的很多年里 一直被人们广泛采用。
优质服务可以根据服务体验与要求的差别,由低到高进一步细分为满意度服务、舒 适度服务、惬意度服务。不同层级的服务,对服务的要求不同。满意度服务一般是要 求能够满足服务对象提出的要求,以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基本满足,不产生或增加新 的负面情绪为基本要求;舒适度服务是在满足服务对象要求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使服 务更臻完善,以最小化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并获得服务对象一定好评为基本要求; 惬意度服务则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既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也能够周到 细致地考虑到客户所未考虑到的当下需求和将来时需求,并预见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 以赢得服务对象的信赖、忠诚度和高度评价为要求。
性。
三、 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一) 人性化 管理的过程
• 人际权力管理 阶段
• 人际沟通阶段 • 合作管理阶段 • 奉献管理阶段
(二) 人性化 管理的方法
• 1 情感化管 理
• 2 民主化管 理
• 3 自我管理 • 4 文化管理
项目小结:
——核心概念 人性化、人性管理、服务、服务质量、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
1983年,莱特 南(Lehtinen) 认为:“服务 是与某个中介
西方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假设
第一章 西方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 假设
他始终对工人的低效率工作感到吃惊,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以极大的热情来 寻求从事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1900年左右,他在伯利恒钢铁厂进行 了著名的搬运生铁的实验。该厂长期堆积了8千吨生铁,由于美西战争爆发, 生铁价格暴涨,该厂亟待起运生铁出售获利。当时工人们要把92磅重的生铁 块装到距离32英尺的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的平均生产率为12.5吨。
(一)代表:泰罗等人。 (二)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意承担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依赖性很强,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 3、一般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
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一般人赶工作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而只有金钱和
我们的借鉴:启发我们要进行科学管理,对员工要有科学的考核,并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奖勤罚懒,要照顾员工合理的物质利益。但也不能唯“钱”。
二、“社会人”的假设(social man)
由于用金钱去刺激工人的积极性,以人去消极适应物的泰罗制屡屡受挫,人们 就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工人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1920年,美国一家钢铁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威廉斯为了寻求答案,放弃了经理的 职位和优厚的待遇,到煤矿和许多工厂当流动工人,深入了解工人的心理状态 和处境,撰写了《工人们在想些什么》一书,否定了“经济人”的观点,认为 “工人们根据感情办事,考虑工作的性质胜过金钱”。因此,如果不考虑工人 的心理因素,管理就会走向歧途。
对于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
对于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一、引言《辞海》中对人性的界定为:“人性是指人的本性。
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人性论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众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内容。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学说,它所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以及人会是怎样”的问题。
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应当是怎样的,这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论与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逻辑性。
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要想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教育。
早在中国的古代,先人就懂得通过人性的探讨即“人性论”来确立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育理论与人性论是合为一体的。
搞不清中国古代人性论,也就不可能搞清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想原因和历史轨迹。
人性论通过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
二、中国古代“人性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大都对人性论进行过探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黄济、郭齐家等将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归为人性善恶论、性三品说及人性二元论。
1.“性善论”。
代表人物是孟轲及明代的王守仁等。
孟轲肯定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轲认为,人生来就固有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
后又将性善解释为“端”,即善的可能性与起点。
“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应对人的善性进行因势利导。
2.“性恶论”。
荀况主张相对的性恶论,韩非等法家代表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荀况提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荀况认为人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
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通过人为努力可以使人发生变化。
韩非不仅认为“人不免于利欲之心”,还认为人总是利己而害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
3.人性无善恶之说。
代表人物是告子、墨翟和叶适等。
在墨翟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如素丝一般,染成什么样的颜色就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
“以人为本”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需求、体验和感受的设计理念,它强调设计应该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最终目标。
在景观设计领域,“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尤为重要,因为景观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层面来讨论“以人为本”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一、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人的需求置于设计的核心位置,因此人性化设计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体现,比如在空间规划上,要根据人们的活动习惯和需求来确定景观空间的布局,让人们在其中感觉自在和舒适;在植物选择上,要根据气候、环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来选择植物,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景观效果;在硬质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人们的触感和视觉感受,创造出具有人性化特点的环境。
二、功能性设计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实用的生活空间。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功能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景观设计应该兼顾美观和实用性,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人们的休闲、游玩、运动等需求,为他们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开阔的活动空间和便利的设施设备;在商业区、住宅区等私人空间的设计中,也需要兼顾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三、参与式设计“以人为本”强调设计要充分尊重和关注人的意愿和需求,因此参与式设计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参与,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想法,让他们成为设计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通过与居民、用户进行沟通和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更贴近他们生活的设计方案。
参与式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设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提升设计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空间。
四、环境友好设计“以人为本”不仅仅意味着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更意味着将人与环境、自然和社会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商业与人性
商业与人性企业是由人来经营的,产品要满足客户需求才会有销路,而经营企业、经营客户更要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性为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人性来展开的,那么,商业与人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商业的发展源自人性中的欲望商业起源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源于人们不同的需要,最初的需要很单纯,只是为了生存,但是经过多个千年的变迁,人的欲望越来越多样化,商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能力显的尤为重要,但是创新需要有一个基点,才不至于离谱,这个基点就是人性,所以我们会发现,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多是基于人性中的某种特性来展开的,特别是人性中那些不怎么光辉的一面更容易被利用,比如懒惰、贪图便宜和享受、喜欢炫耀等。
苹果的产品很人性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懒惰的特性,电商的风生水起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懒得逛街的惰性,而奢侈品的诞生与升级则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虚荣。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其实是人性中的欲望催生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欲望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但是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不至于让欲望疯狂。
理性与贪婪经营企业本身也是老板人性的体现,人性有共性也有特性,每个老板的特性各有千秋,造就了各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和特色,而共性则是老板们需要共同关注并引以为戒的,比如人性的贪婪。
人性的贪婪表现在方方面面,往大一点说,是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无度的索取造成了今天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往小一点说,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能够少付出多收获,由此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做企业更容易被贪婪牵着鼻子走,因为钱会激起人贪婪的欲望。
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资本进入,由资本控制,而资本更能体现这种贪婪,所以如果没有理性去控制贪婪,就会让企业走上无限制的扩张之路,试图做大做强。
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能力和有限的精力是无法承载无限的欲望的,所以任由人性的无限欲望去扩张的结果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公共政策理应人性化
公共政策理应人性化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运用到政府工作实践中的一种表现,就是公共政策人性化。
以人为本要求政策的制定与适用性应当与人的本性相符,使政策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对社会个体予以重视,对人性给予普遍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本文结合我国推行过的公共政策实例,从公共政策人性化的内涵、意义及对策思路三个方面探讨了“以人为本”理念下新时期公共政策的新思维,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公共政策取向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人性化社会公平政策关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在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 人性关怀、以人为本更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社会应当是人性的社会,是人性得到充分伸张,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
如何使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运用,是政府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性化政策取向的趋势也日趋彰显。
“人性化”,公共政策的真正意义正系于此。
一、“政策人性化”的内涵所谓“政策人性化”,即要求政策的制定与适用性应当与人的本性相符,使政策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对社会个体予以重视,对人性给予普遍的关注与尊重, 在体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让政策和人的关系协调,让政策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
政策人性化要求政策在规划和制定时便进行稳妥、完善的全局性考虑,相应的配套政策也要予以完善。
同时,“人性化政策”还要求建立合理的人性化政策实施与评估体系。
以税收政策为例,所谓税收人性化,就是要在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基础之上,确保在政策制定、税收执法、税收服务等方面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税收。
从税收政策规划和制定角度而言,征纳双方要实现权利、义务上的平等性和明确性,尽可能多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型税收政策和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①税收执法人性化,落脚在纳税服务上。
国外纳税服务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具体的纳税服务标准;注重社会化纳税服务;重视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
飞越疯人院理智与疯狂的人性探索
飞越疯人院理智与疯狂的人性探索《飞越疯人院:理智与疯狂的人性探索》在社会的边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落,那里被称为“疯人院”。
在肯·克西的小说《飞越疯人院》中,我们跟随主人公麦克墨菲的脚步,深入这个充满压抑与荒诞的世界,展开了一场对理智与疯狂的深刻探索。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精神病院里。
病人们被视为失去理智的群体,受到严格的管制和约束。
而麦克墨菲,这个充满活力与反抗精神的人物,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这里的死寂。
理智,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是思考、判断和行动的正确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表现。
然而,在疯人院中,所谓的“理智”却被扭曲成了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对自我表达的压抑。
护士长拉契特,她代表着这种扭曲的理智,以冰冷的规则和残酷的手段控制着病人们的生活。
她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秩序,是理智的体现,但实际上,她的行为却剥夺了病人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与之相对的是疯狂。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疯狂似乎成为了病人们反抗不合理制度的唯一方式。
麦克墨菲的种种看似疯狂的举动,如带领病人们赌博、出海捕鱼,实际上是对自由和人性的强烈渴望。
他的疯狂并非真正的精神错乱,而是对被束缚的生活的一种抗争。
比利,一个原本羞怯、内向的年轻人,在麦克墨菲的影响下,逐渐展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勇气。
然而,当他的秘密被护士长揭露并加以威胁时,他的内心世界瞬间崩塌,最终选择了自杀。
比利的悲剧让我们看到,在这个看似理智的世界中,所谓的正常和理智对于那些脆弱的心灵来说,可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重压。
而酋长,这个看似沉默寡言、愚钝的印第安人,在麦克墨菲的启发下,最终觉醒并逃离了疯人院。
他的转变象征着人性中不屈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找到希望的曙光。
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里,我们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是理智?什么是疯狂?是遵循既定的规则,压抑自己的内心,被所谓的社会规范所束缚,这就是理智吗?还是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由,表达真实的自我,即使被视为疯狂也在所不惜?或许,理智与疯狂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价值观下有着不同的定义。
小说的社会问题与人性探索
小说的社会问题与人性探索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除了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往往还承载着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通过小说,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从社会问题和人性两个角度展开对小说的探讨。
一、小说的社会问题探索小说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展示和描述,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不平等以及不合理之处,从而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说探讨的社会问题:1. 阶级与社会不公:《平凡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奋斗历程,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
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让读者对社会的阶级分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 性别与社会歧视:《姊妹》描述了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歧视,强调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小说使读者对性别歧视问题产生了思索。
3. 农村问题与城市化:《丰乳肥臀》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多代人命运的追溯,揭示了农村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的冲突与矛盾。
小说通过对农村人物的塑造,引起读者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并不能穷尽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探索。
小说通过刻画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二、小说的人性探索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深入探讨和展示人性的表现。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可以更加真实地展现人类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小说中常见的人性探索:1. 爱与亲情:《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以及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亲情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爱与亲情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欲望与道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对盖茨比对黛西的痴迷,展现了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探讨了欲望与道德的关系。
3. 幸福与痛苦:《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对幸福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
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一、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的背景和重要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是雅典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
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成为了后世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引以为豪的基石,他的理念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人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类智慧、人性和德性的探讨与剖析方面。
二、苏格拉底对人的智慧的理解1. 智慧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智慧是人类在思考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通过批判和反思来获得的精神财富。
智慧是超越常识和经验的,它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的外部形式,更是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智慧是通过对问题的提问、思考和讨论来不断探寻和发展的。
2. 智慧的培养苏格拉底强调了智慧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质疑和怀疑,不盲目接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说法。
苏格拉底提倡的“怀疑主义”是对传统知识和信念的质疑,以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提问和探索,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慧,并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3. 智慧的价值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智慧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思考和行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和目的,使人们能够实现真理、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智慧的价值在于它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三、苏格拉底对人的人性的理解1. 人性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品质、能力和倾向,它是人类作为社会生物的基础和根源。
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是内在于人的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受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2. 人性的特点苏格拉底对人性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人性具有自由、理智和社会性的特点。
人具有自由意志,可以在自己的意愿和选择中做出决定,而不受外界因素的限制。
人性也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和了解世界。
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围绕着可持续性、智能化和人性化展开,以满足人们对于更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本文将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分析。
一、可持续性设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可持续性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
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
在建筑选材方面,将推广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建材,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在建筑设计中,将加强 passformat-design 类似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智能化设计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建筑设计将越来越智能化。
智能化设计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例如,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可以嵌入光伏板和智能传感器,自动调节采光和温度,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性。
在建筑内部设计中,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三、人性化设计建筑设计的核心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以创造舒适、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将注重人体工程学和人流动线的研究,打造更加舒适和便捷的室内空间。
在室内设计中,将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通过色彩、材质和家具布置等方面的设计,创造更加温馨和具有个性的室内环境。
四、数字化设计未来建筑设计将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
数字化设计将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和可视化。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建筑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和精确度。
同时,数字化设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评估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设计决策支持。
6温暖和谐人性至上以人为本的宿舍管理理念
温暖和谐人性至上--以人为本的宿舍管理理念宿舍是学生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宿舍问题不是小问题,作为职业院校的宿舍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更要贯彻一体化服务。
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个性化的人作为主体来进行工作,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列入主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宿舍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以求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我们宿舍管理水平,真正解决大学生们的后顾之忧。
汽车与电子技术学院根据本学院专业学生特点,重点强调人性化管理,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己任的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具体的宿舍管理活动中,形成具有本学院特色良好的宿舍人文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营造出“温暖和谐、人性至上”的和谐宿舍文化氛围。
一、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各种家庭、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我院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1、学生管理人员太少,一般每个辅导员要带400至500名或者更多学生,很难在宿舍管理中做到严细化,管理中的教育渗透就更加困难。
检查宿舍逐渐成为一种检查的形式。
随着班主任工作的深入,正逐步得以改善。
2、学生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和谐的因素。
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文化差异较大,南方学生个性意识较强,管理难度较大;贫困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较为敏感,与宿舍其他成员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
3、宿舍管理中刚性的管理太多,人性化因素和文化的渗透相对缺乏。
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检查宿舍,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宿管部作为学生会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宿舍内务的日常检查,但往往宿管部学生在检查宿舍时语气掌握的不好,容易引起宿舍同学的不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引发冲突。
4、宿舍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有的宿舍设施(如家具)被随意搬动破坏,私拉乱接电线、违章用电等;宿舍抽烟问题严重,男生抽烟人数较多,女生也存在抽烟情况,安全隐患较大。
企业怎么实现人性化管理
企业怎么实现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全面转变。
企业怎么实现人性化管理一、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意义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
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围绕职工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个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基本权利、职工发展的平等机会、弱势困难群体的救助等。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化的制约机制。
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存在的各种不良工作秩序,就要建立一系列的运行机制,从而从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一方面是理性的管理,一方面是感性的服务,二者相得益彰,促进企业双赢发展。
在探讨人性化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由一个团队塑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它是蕴藏在职工当中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职工的思维模式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二、人才配置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
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
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标准的狭隘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
18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郭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表现了人类被异己的力量所异化及无力抗争的生存困境,而其中《变形记》突出的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异化”现象的思考与忧虑。
本文就其“变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
关键词变形异化反异化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018-02一、“变形”的含义“变形”是卡夫卡在小说中惯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他的小说中,人变成了动物或是动物变成了人,通过这些荒诞形象,表现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人生感受。
他对人物形象作变形方式的处理,是为了强化表现他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真实,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可以把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称之为“幻象概括法”。
所以称之为“幻象概括法”,“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以幻象表现,是先用幻象去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在真实,这是本质的真实,然后再通过幻象的描写去表现真实”。
卡夫卡用“变形”的创作手法即“幻象概括法”去表达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沉思索。
其次,“人变甲虫”这样的无端灾祸突如其来,表面上看来只是人的外形躯体的“变形”,实际上从深层含义分析是人精神状态的“变形”,是人生存困境的象征。
在物质财富统治的社会中,强大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挤压人、奴役人,人变成了物的奴仆,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沦为“物”或“非人”。
而人性人情被物的世界所排挤、压制,则成为了一种必然。
“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是躯体意义的异变,而是生命意义上的异变,是绝望、死亡或毁灭临近的象征”。
卡夫卡用“变形”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了他的生存体验和现代情绪。
二、“变形”表现人自身的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异己力量的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人性人情的被压制。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它自身的活动。
人性本善辩论
人性本善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人性本善这一辩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善良、正直的本性,而不是天生邪恶、自私的。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但我坚信人性本善的观点更加合理和有力。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人性本善的证据。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追求和平、公正、自由,这表明人们内心深处都渴望美好、正义的事物。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伸出援手,这种善良和同情心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而那些罪恶行为往往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诱导,而非人性的本质。
其次,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合作意识和共情能力,这些都是人性善良的体现。
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私、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影响,而非内在的本性。
最后,从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来看,人性本善也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就会更加重视教育、道德培养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恶,就会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失去对人性的信任和希望。
因此,我坚信人性本善的观点更加合理和有力。
人类天生就具有善良、正直的本性,而不是天生邪恶、自私的。
我们应该相信人性的善良,努力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
《未麻的部屋》与悬疑与人性的探查
《未麻的部屋》与悬疑与人性的探查《未麻的部屋》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创作的一部悬疑小说。
故事围绕着一宗离奇的谋杀案展开,通过对悬疑和人性的探查,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悬疑元素与人性描写。
一、悬疑的展开《未麻的部屋》中的悬疑情节极具吸引力,引发读者不断猜测与思考。
小说开篇就以一起离奇的谋杀案为引子,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作者将线索设置的错综复杂,使得读者无法轻易猜透真相。
通过不断引入新的线索和嫌疑人,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悬疑剧情,让读者在阅读中充满紧张和忐忑。
二、人性的揭示在《未麻的部屋》中,悬疑情节与人性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欲望、秘密和矛盾,他们在真相面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的因为内心的罪恶感而内疚不已。
小说通过角色的塑造,发掘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无法预测性,使得读者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现实与想象的碰撞《未麻的部屋》中悬疑情节的设定与现实生活有所不同,这种碰撞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游戏的形式展开的悬疑案件,让读者充分参与到故事中来,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通过对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营造了一种虚拟世界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奇妙体验。
四、道德与正义的较量在《未麻的部屋》中,道德和正义成为了核心的问题。
通过悬疑的展开,作者穿插了许多道德和正义的议题,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深思。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私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自己内心真实的良知,这种矛盾和纠结使得读者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也思考了道德与正义的界限。
总结:《未麻的部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通过其紧凑的情节和深入的人性揭示,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小说中悬疑情节的展开和人性的探讨,让人猜测与思考不断交织。
同时,现实与想象的碰撞以及道德与正义的较量,也给予读者不同层面上的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人性地展开——论人学视野中的教育理想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作者:高鹏杨兆山摘要: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
无论是教育理想还是理想的教育都以受教育者完满人性的生成为终极关怀。
完满人性是人性系统全面、均衡发展的结果,而人性化教育作为教育理想的应然表征,必须在对个体的积极引导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人性的不同纬度,并使之得到总体性的生成。
为了实现“合人性”的教育理想,我们应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推动教育实践在理念、过程、关系方面的人性化。
关键词:教育理想;人性;人性化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想的达成依存于理想教育的建构,而理想教育的建构,又依存于现存教育实践的完善。
为达成理想的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理想,我们应树立坚定而合理的教育立场:人是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教育要以完满人性的生成为宗旨。
一、完满人性:教育理想的人学旨归人类可以有多种教育理想,亦可借此建构起多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但对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却总是构成了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教育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同构性。
一方面,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活动,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实现“人之为人”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人又先验地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与主旨。
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从产生之日起即寄托着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承载着对人性的塑造和弘扬的任务。
以“培养人”为永恒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必然需要遵循人性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脉络,以促进完满人性的生成。
所谓完满人性,并不是人性系统之外的某种独立存在,而是包括“自在”与“自为”、“共性”与“个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真善美等几个维度在内的人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性系统①发展的较高水平。
在此之中,人性系统的各个方面、各个构成要素都得到了拓展和提升,并不断向外辐散。
需要指出的是,个体的人性发展总是在某一具体历史背景中的相对完满,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一样,人性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存在已经处于完结、顶峰状态的所谓“完满”人性。
(一)“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以自然为核心的“自在”之性是任何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
无论人类社会多么发达,人的理性多么强大,人终究还是自然的创生之物。
但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1],人总是在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的“自为”之性。
“自为”不同于“自在”,它是一种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人性构成,代表着人对自然的驾驭与超越,依靠这种以实践为核心的“自为性”,人类的活动范围才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存世界”,而不断地向“人为”和“为人”的“生活世界”拓展。
人的“自在性”与“自为性”并不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人性的“自在”是“自为”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自在”的生命本体,人的能动意识就无从谈起,人的“自为”能力也就无从施展;人性的“自为”是“自在”得以发展的实践性基础,没有“自为”的创造生成,人类社会的进步便会无以为继。
人性的“自在”与“自为”形成了一种相互规定、相互支撑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追求目标,后者以前者为实体依托。
(二)“广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性首先是人的普遍意义的类本性,即人所共有的“人之为人”的属性,这是同人以外的所有动物比较而言的。
就人类自身而言,人(人性)既具有共同的属性,也具有差别性。
人性这种矛盾的存在方式,源自它所蕴涵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所谓人性的共性方面,是指不同个体间所共同拥有的普遍属性,它是从一个较为抽象的层面上来描述人性,这一视角下的人性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并未指称某一个体的具体人性,而是整个人类族群所拥有高度抽象的“类人性”。
所谓人性的个性方面,是指在“类人性”的基础上,个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人性,这一视角下的人性具有历史性、具体性与分散性的特点。
共性与个性是相互统一的。
人类“共性”源自对具体实践活动中主体“个性”的抽象与综合。
没有单个人的个性,就不会产生人类群体的共性,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个性也不能离开族群的共性单独存在。
(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物,他“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2]。
每一代人的活动,诸如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等,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前提,他们都不能脱离先代留下的物质、文化财富而随心所欲地生存发展。
当然,人性的“历时性”不仅仅体现为人对历史的受动性一面,个体总是在社会的已有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意识地去加深“自然的人化”过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性。
人还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物,每一时代的人(人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上,也体现在同时代的横向维度上。
人性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先天的自然禀赋外,最终要取决于社会既定的社会关系性质以及文化等的发展水平。
每一代人都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虽然会带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特殊性,但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相同的时代特征,而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必然会丰富他们人性的内涵。
“历时性”与“共时性”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人性首先是“共时性”的,然后才能转化为“历时性”,而先验“历时性”的形成,恰恰由于我们经验着的“共时性”的逐代积淀。
(四)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是完满人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源自于个体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代表着认识对象与思维间的相互关系,“真存在于思考者的心灵与他思考的对象的关系之中,当我们的思想与我们思考的对象存在着一致关系时,我们的思考即为真”[3]。
因此,“真”不单是客观的合规律性,而是一种“我”与“它(或他)”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主观价值评判同样“在场”。
“善”表明了人对自身、人对他人、人对人类的尊重和认可,代表着主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价值与目的的统一。
“善”同“真”一样也存在于关系之中,但不同的是“真”所反映的是主客体间的关系,而“善”所反映的则是主体与主体,亦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是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4]。
“美”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面对客体时,往往会将自我的主观价值评判赋予其中,使客体获得“为我”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对人身心需要的满足正是“美”的来源与根基。
人性中的真善美是相互统一在一起的。
“真”不仅代表着主客观的相互一致性,也代表着主体行为或思想与整个人类发展方向的相互一致性,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
不存在脱离“善”与“美”的“真”,“真”是“善”与“美”的前提和基础。
“善”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引领着人性中“真”与“美”的生成。
“美”的事物,也必然是合“真”的,它们在带给人美感同时,又会促进人“善”性的发展,“美”是“真”与“善”的表现方式和发展途径。
完满人性不是人性发展的终极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丰富地生成过程。
纵向看,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人性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人性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横向来看,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完满人性的内涵或标准不同,人性总是具体的,与个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相一致,是一种基于个体实然条件基础上所形成的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完满人性不是“预存的在”,而是“可能的在”,是一个渐变与生成的过程。
二、人性化教育:教育理想的应然表征作为教育理想的特殊样态,人性化教育是以完满人性的生成为旨归的理想教育模式。
人性化教育理想的实现,必须以教育对完满人性四个维度的自觉尊重和充分展开为前提和方法。
(一)寻求适应后的超越人类的实践活动,按其对象可归为两类: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在第一种活动中,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客观世界深深地打上“属人”的烙印,并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第二种活动中,人则把自己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分类、重组和升华,发掘经验背后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以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为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丰盈,培养出兼具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生命个体,使受教育者不仅“活着”,而且逐渐做到“有意义的活着”。
教育以寻求人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为出发点。
任何人类历史的前提都必然是依存于“种的繁衍”而活着的自然人,人需要在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与变革中完成个体生命以及种族生命的延续。
因此,为了推动个人形成保全和发展自己生命的能力,教育必须首先顺应人的自在本性,帮助受教育者于其中习得日后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世界,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以寻求人对客观世界的超越为归宿。
与动物有别,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对外在环境的简单适应,也不是类本能的自然自发成长,而是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进而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同时,构建起自己崇高的人生意境。
(二)培养共性中的个性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
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通过教育的培养训练,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养,帮助个体逐渐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并最终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个体化”则是在共性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的引导推动,帮助个体不断深化某一人性维度,逐渐培养出特有的兴趣和能力,最终形成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个体化人性系统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为受教育者的个性生成提供条件,它使个体在共性之上拓展出独一无二的人性特征,从而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复杂多样。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并不是个体彼此分离的发展进程,而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个体社会化”是针对宏观的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政策来说的,而“社会个体化”是针对微观的个人自由发展来说的。
“个体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个性只有在共性中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个体化”则是“个体社会化”的深入发展和价值取向,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无差异的、平庸的人性,而是富有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体验的个性化人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架起继承与发展的桥梁教育是以培养“新人”为己任的事业,而每一时代的“新人”,必然是历史的继承者和未来的缔造者,这就要求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习得人类不断积淀的“历时性”,还要拓展承载希望的“共时性”。
教育首先是继承性的,它可以使受教育者无须重走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进程,在短时间内将人类千百年来汇总的生产、生活经验内化到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为从事实践活动做好认知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