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儿童理财教育状况最新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儿童理财状况最新调查报告发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于2009年6月组成“少年儿童理

财习惯培养课题组”,并于10-12月联合开展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城市3000多名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儿童零花钱和个人积蓄财富呈现两极状况,家长对子女适度的经济行为干预较多,部分儿童的非理性消费也日益突出;相当部分家长依然将金钱与学业挂钩,这都不利于儿童理财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我国城市儿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自我评价较高,但儿童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之间知行不一现象比较突出,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明显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儿童对金钱理解较传统,金钱观念比较淡漠,追求财富动机不强;家长和教师对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日益重视,但理财教育手段十分有限,无意识理财教育较多,理财教育效果不佳;教师和家长期待有适合的理财教育课程,家庭理财教育已经走在学校的前面。

一、我国城市儿童零花钱和个人储蓄呈现两级现象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有16.7%的儿童没有个人积蓄,有大致相当(17.5%)的学生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上,其余六成以上的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下。六成以上少年儿童每月有一定数额的零花钱,拥有量随年

龄而递增,大多数在100元以内,两极分化现象同样较大,有32.6%表示自己每月没有零花钱。近七成家长每月都会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少年儿童零花钱的数量与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关系,但并非决定因素。对家长的调查显示,68.8%的家长每月都会给孩子零花钱,其中54.8%在50元以下,10.6%在50至100元之间,3.5%在100

元以上;但同时还有31.2%每月不给孩子零花钱。没有零花钱的学生也相应地没有独立的消费行为,说明家长对儿童应该具备的消费能力有越俎代庖的现象。

二、零花钱赋予多样意义,儿童获取零花钱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获得零花钱来源渠道多样,份额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个人劳动(占47.1%)、学习成绩(占43.1%)、生日或节

日礼物(35.5%)、主动要或家长直接定期给的(38.3%)相关度最大。很明显,家长将零花作为教育孩子或者传递某种文化意义的重要手段,或作为一种奖励,或作为一种爱的表达,或作为劳动成果的回报。调查还同时显示,少年儿童在获得零花钱的方式上存在较大性别群体差异,其中女少年儿童通过劳动获得及父母主动给予的比例更高,占50.0%,而男少年儿童相应的百分比分别是43.9%。

三、我国多数儿童零花钱充足,但理财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17.1%觉得刚好够用,53.3%觉得够用并有节余,21.3%

觉得零花钱花不出去,三者合计达91.7%。但仅有8.4%的少年儿童觉

得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对于花不出去的零花钱,2%的少年儿童会想办法花掉,53.9%会放在家里存起来,18.4%会存银行,25.7%会将其交父

母管理。由此可见,少年儿童处理剩余零花钱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有近20%的少年儿童将其存入银行。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相比,年龄越大的放家里存起来的比例越高(五年级:60.6%,四年级:55.0%,三年级:46.0%),年龄越小的交由父母管理的比例越高(三年级:31.4%,四年级:26.5%,五年级:19.4%)。

四、教师与家长和儿童对儿童消费评价差距较大

调查显示,儿童消费自我评价较高,有82.8%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

的消费总体上是合理的,其中31.1%认为自己的消费非常合理,51.7%认为比较合理;仅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总体上不太合理。儿童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大体相同,有30.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理财能力比较好,自己能够规划和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能够在自己指导下合理使用零花钱。

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部分少年儿童存在高消费、乱花钱现象。其中有94.4%的教师认为目前少年儿童中存在乱花钱、高消费的现象,其中33.1%认为这一现象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47.2%认为这一现象存在,

但不普遍;14.1%认为目前只有极个别少年儿童存在乱花钱、高消费的

现象。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消费中的评价存在巨大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者所处的角色不同造成的。教师代表教育者,更多的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从消费行为带来的教育后果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因此他们可能就会把一个喝“动脉”饮料的视为不合理消费,而把喝白开水更多地视为合理性消费行为.

可是,家长主要从孩子的立场,从父母对孩子的切身之爱出发,可能会认为,别人喝“动脉”饮料也跟着喝,就是合理的;甚至认为,消费行为的合理性是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相匹配,家庭在社会上属于上层,应该享受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