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复仇为主题,通过奇特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铸剑》处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荒诞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等。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古代复仇题材的作品可能有所接触,但《铸剑》这种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手法的作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阅读挑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小说中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考复仇的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复仇动机和心理。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荒诞离奇的情节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对复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教学设计
明确: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通过讽刺突出彻底复仇的必要性。
二、文章主题探究
在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面对当时所发生的各种惨烈的事件,面对麻木无知的国民,作者借此文表达了自己强烈而坚决的“复仇”精神。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笔记要点内容。
笔记要点。
速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阶段。
结合笔记复习,了解方法。
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阅读体会,回答问题,交流见解
根据讲授总结眉间尺形象特点
根据问题阅读文中相关内容,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自主归纳,
笔记要点
思考问题,阅读相关内容,提出看法。
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思想,体会小说主题
三、描写人物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举例小结。
1)简洁的外貌描写。
2)精练的语言描写。
3)细腻的心理描写。
4)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
1、完成课后记练习册相关练习。
2、课外阅读鲁迅的《药》《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说,对照本文理解鲁迅小说主题及看客形象。
复习小说文体知识,明确要点。
1、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2、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瓮(wènɡ) 咻咻(xiū)旌旗(jīng) 咀嚼(jué)B.杳无消息(yǎo) 撮(cuō)开剑戟(jǐ) 青苔(tái)C.剑靶(bǎ) 雉堞(dié)干瘪(biē) 起擎(qíng)D.仇雠(chóu) 弓弩(nǔ)鸱鸮(chī xiāo) 打诨(hùn)解析C项“瘪”应读为“biě”。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瓮壁辩别骤然面面相觑B.起粟迭好掘开不共戴天C.鳞伤径奔背脊山呼海啸D.排衙惶骇胡疑言不由衷解析A项“辩别”应为“辨别”。
B项“迭好”应为“叠好”。
D项“胡疑”应为“狐疑”。
答案 C3.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解析C项为白描,其他为比喻。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
”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
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语⽂《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2?⿊⾊⼈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3?⿊⾊⼈在刺死⼤王之后,为什么也要⾃刎? 讨论、明确:⿊⾊⼈的⾃刎并不是⼀种绝望的表现,⽽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
他对暴虐的⼤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他的头⼀⼊⽔,即刻直奔王头,⼀⼝咬住了王的⿐⼦,⼏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全⼒上下⼀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壁游了⼀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才“微微⼀笑,随即合上眼睛,仰⾯向天,沉到⽔底⾥去了”。
(三)眉间尺与⿊⾊⼈的性格⽐较 讨论、明确:⼆⼈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之仇,但他作为⼀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有动静便“出了⼀⾝汗”。
但他经过了⼀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个坚定的复仇者。
⿊⾊⼈与眉间尺并⽆私交,素⽆来往,但却有⼀个共同的⼤敌——“王”。
他富有⽃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的动向;他对敌⼈毫⽆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债的资本。
我的⼼⾥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有与敌⼈同归于尽的决⼼;他善于⽃争,⼀⼊⿍便给了“王”致命⼀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
⿊⾊⼈则是作者塑造的⼀个理想化⼈物。
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最后⼀节在⽂中的作⽤。
第⼆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分析“看客”在⽂中的作⽤。
⼆、讨论、分析⽂章主题。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342019-08-04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引言铸剑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种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铸剑技术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个铸剑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背后文化和历史。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金属加工和雕刻技能。
4. 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学习不同文化中铸剑的发展历程,如中国、日本和欧洲等。
- 了解铸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法。
2. 材料准备和工具介绍- 学习铸剑所需的材料,如金属、炉具、模具等。
- 介绍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铸剑的基础技巧- 学习铸剑的基本工艺流程,如设计、打磨、制模、熔铸等。
- 教授金属加热和倒铸的方法和技巧。
- 练习不同类型剑刃和剑柄的制作技术。
4. 铸剑的装饰技巧- 学习铸剑的装饰方法,如雕刻、打磨和涂饰等。
-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如中国的刻花和日本的彫刻。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剑柄和壳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和互动讨论- 结合幻灯片、视频和演讲,向学生介绍铸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原理。
-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2. 实际操作和示范- 提供实际操作的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参与铸剑的制作过程。
- 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指导。
3. 小组合作和创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一把铸剑。
-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和评估-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铸剑作品,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 根据学生制作的铸剑作品的质量、创意和技巧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复仇的主题。
从单元主题来看,《铸剑》所在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文学价值方面,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色人等。
同时,小说中蕴含的对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对于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小说中的一些象征、隐喻等手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铸剑》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3)了解鲁迅及《铸剑》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铸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树立敢于反抗、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铸剑》的故事情节及其象征意义;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刻寓意;2. 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观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铸剑》的独特之处;5.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作品。
五、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铸剑》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3.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4.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5. 评价《铸剑》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铸剑》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理解其性格特点。
铸剑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教案教学设计铸剑预而立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标导航】1.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水瓮咻咻旌旗杳无消息剑戟青苔仇雠剑靶雉堞干瘪擎起揎起鸱鸮打诨2.掌握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
掌握小说情节,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体会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和黑色人。
注意小说的塑造人物方法,如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体悟作者在这些人身上寄予着的思想感情。
4.挖掘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并理解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自学引领】1.兴趣引领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故事新编》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补天》、《奔月》是神话,《理水》、《铸剑》是传说,《采薇》、《非攻》是历史题材的作品。
鲁迅把数千年的历史陈迹和耳闻目睹的人情世态联结起来,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飞越千秋百代,在错杂对比之中迸发真知灼见。
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看到古人和今事,思考历史和现实。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铸剑》,看看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行动。
2.背景引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
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
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君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深入解读课文,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铸剑》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的历史、文化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主题感悟:(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实例进行点评;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主题思想的体会,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现实意义的联系能力;4.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铸剑教案(1)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语文:语文学案 《铸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9《铸剑》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铸剑》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
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
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简介作品及作者。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手法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鲁迅先生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概述《铸剑》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是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铸剑》,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评价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3课《铸剑》教案
第3课《铸剑》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
那么这堂课前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理解了多少?我们先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师:好,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生: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叱水瓮憎恨芦柴咻咻毛骨悚然拂拭骇异匣子颈子浑圆后苑仇雠杳无消息雉堞旌旗背脊灼热排衙鸱鸮磷火不暇计较午膳打诨缘竿胡诌颧骨暴躁兽炭面面相觑皓齿莠民缓辔戈戟黄钺起粟煎熬恍然大悟掣起疾趋2.初步比较两文之异同。
好,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改编的故事与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不同点: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于古代传说中注入的时代精神与个人生命体验。
2.感受《故事新编》丰富的想像力与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黑色人、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2.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和复杂。
教学内容:一、题解与素材来源《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
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造和创造而完成了这篇小说。
二、人物分析小说塑造了两个复仇者的形象,一个是眉间尺,另一个就是宴之敖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为父报仇,所以他有报仇的强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犹疑地把头颅交给了宴之敖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缺乏那种复仇者必须具有的决绝的气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
小说着力刻画了宴之敖者令人战栗的冷峻,他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
这是鲁迅极力赞赏和歌颂的豪侠之士。
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
在小说中,从衣着打扮到外貌特征,鲁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来刻画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黑色人明显的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痕迹,这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其实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从眉间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于古代传说中注入的时代精神与个人生命体验。
2.感受《故事新编》丰富的想像力与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黑色人、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2.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和复杂。
教学内容: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
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造和创造而完成了这篇小说。
二、人物分析
小说塑造了两个复仇者的形象,一个是眉间尺,另一个
就是宴之敖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
为父报仇,所以他有报仇的强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犹疑地把
头颅交给了宴之敖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缺乏那种复
仇者必须具有的决绝的气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
小
说着力刻画了宴之敖者令人战栗的冷峻,他是一个历经沧桑
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
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
这是鲁迅极力赞赏和歌颂的豪侠之士。
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
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
在小说中,从衣着
打扮到外貌特征,鲁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来刻画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黑色人明显的带有鲁迅自
我人格痕迹,这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
略了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其实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
的另一侧面。
从眉间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
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之间,也
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
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三、主题意蕴
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
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
性的转换。
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
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他在自己编录的《会稽郡
故书杂集》“朱朗”一条之下写过一段按语。
朱朗是东汉末
年的人,《会稽典录》卷下这样介绍他:“朱朗,字恭明,
父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诸县,为乌伤长陈頵所杀。
朗阴
图报怨,而未有便。
会頵以病亡,朗乃刺杀頵子。
事发,奔魏。
魏闻其孝勇,擢以为将。
”这是原书里边的记载。
鲁迅
对这件事情是有看法的,他在正文下面写了一段按语:“按:春秋之义,当罪而诛不言于报,匹夫之怨止于其身。
今朗父
不法,诛当其辜,而朗之复仇,乃及胤嗣。
汉季大乱,教法
废坏,离经获誉,有惭德已。
岂其犹有美行足以称纪?”鲁
迅的意思是说:按《春秋》所讲的道理,一个人有罪,他本
身做了许多坏事,这样被杀了,那是不必再讲报的,人和人
之间的恩怨,应限制到他自身为止。
现在朱朗的父亲做了许
多坏事,杀他是没错的,朱朗的复仇竟然杀到陈頵的未成年
的孩子身上。
汉代末年是大乱的时候,礼法受到破坏,做出
不符合儒家经典的事情,竟然还受到称赞,难道是朱朗这个
人还有其他好的事迹值得记载下来?鲁迅的这个看法就代表
了现代人的复仇观念,并不能因为自己亲人被杀就一定要复仇。
在鲁迅看来,首先要问的是,复仇是不是符合正义,是
不是本身具有正义性,如果不具有正义性,那么还有什么复
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儿子的,一定要为亲人复仇吗?再有,
你要复仇的话,也该找本人去复仇,怎么能去杀他的儿子,
这有什么道理?叫什么英雄?所以鲁迅对于复仇的看法是很
现代的。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
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
“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
现
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
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
鲁迅一直紧张地
思考“复仇”问题。
“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
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
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
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
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
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
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
残害百姓的专制暴
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
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
鲁迅歌颂复仇,又质疑着
复仇。
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
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
心的矛盾与痛苦。
四、诡奇、荒诞的艺术风格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
鲁迅写黑
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
他让眉
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
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
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
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
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
是又非常传神。
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思考题: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
奇而绚丽的文字。
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
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
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
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
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
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
可以就此写
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