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学生: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方的北汉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简介
师讲述: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这段历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2、背景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点拨:从内忧外患(统治者唐玄宗方面)、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方面)、重兵在握(安禄山权力方面)
3、节度使的由来
4、展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数据图,让学生知道唐玄宗前期统治呈现“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统治潜伏巨大危机。
5、爆发
引导学生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标志,展示当时战争形势图
6、过程和结果
师讲述: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师:说说唐朝末年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提示: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结果
师:在这种形势下,唐朝的结果最终是如何的?
提示:朱温(原为起义军将领)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后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最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7、知识拓展——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乱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唐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史之乱的严重程度。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七年级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最后一课。
本课内容涉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三部分,从时间线索上来看,上承“开元盛世”,下启“陈桥兵变”,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后段的相关史实,保证了第一单元隋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涉及三个子目,分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直接体现了课标要求。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终而引发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一击。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安史之乱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3.了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增强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 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局面2. 难点: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 新课导入。
根据前几课内容,总结介绍唐朝前期的帝王谱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正课讲授。
第一部分——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介绍安史之乱的概念,即指的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
询问安史造反的能力与动机,进而引出安史之乱的背景。
(2)唐朝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从唐朝边疆战略演变的角度分析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原因。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播放《韩熙载夜宴图》画卷视频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
3、思考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 的破坏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③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思考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3、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讲述的四大美女以及《杨贵妃》的歌曲导入
了解成语故事,听歌曲,思考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由唐玄宗后期的一系列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的原因
①开元末年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腐败
苏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
学生读材料,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看视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依照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依照课本内容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后找出代表回答问题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自学情形
直观,容易经历
培养学生读材料和概括的能力
初步了解黄巢起义的情形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形
知识目标:1.明白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阻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差不多史实。
3.明白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要紧成就。
难点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参政议政意识
课堂小结
唐朝盛极一时,因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安史之乱,和接下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导致国势的衰落和唐王朝的灭亡。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不管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
一、安史之乱
缘故: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
(2)讲解黄巢起义的缘故。
(3)依照课本内容说出黄巢起义的通过和结果。
(4)学习唐朝的灭亡过程。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朱温逐步操纵朝政,连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2.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3.能够评价唐朝衰亡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2.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
教学难点1.安史之乱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因素;2.唐朝衰亡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话题。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对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唐朝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朝代,在它的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这个事件,它对唐朝的衰亡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会一起来了解这个事件的详细情况。
2.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呈现历史背景(10分钟)1.根据历史书籍以及多媒体工具,呈现唐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辉煌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2.通过呈现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古代的中国社会和历代政治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第三步:讲解安史之乱(20分钟)1.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他们的军事活动以及唐朝的反击等。
2.通过对安史之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唐朝的统治状态和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中国古代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危机。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和原因。
2.教师可以指导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第五步:总结讲解(15分钟)1.讲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2.综合讲解唐朝的衰亡,尤其是安史之乱事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材解读】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爆发原因:(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3、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⒈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⒉知道黄巢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⒊了解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概况。
【学习重难点】⒈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⒉难点: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预习】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唐玄宗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以及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⒈请举例说明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任人唯亲。
⒉外重内轻局面中的“外”和“内”分别是的是什么?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⒊安史之乱爆发和平定的时间,以及“安”、“史”分别指的是谁?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统治者发什么变化?叛乱得以平定的原因有哪些?⒋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⒈黄巢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⒉黄巢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最终结果如何?⒊唐朝是否是由黄巢起义最终推翻的?如果不是,唐朝灭亡是在哪一年?是由谁建立的哪一政权取代?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后梁政权没能控制全国,出现了政权分立的局面,称之为“五代十国”。
⒈“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北方的哪五个政权?“十国”又是哪些政权,其中位于北方的是哪个?⒉“五代十国”的出现与唐朝末年的什么局面有关?⒊“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政局有何区别?【预习自测】⒈下面描述与“安史之乱”有关的是()A.李渊建立唐朝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玄奘西行天竺D.唐朝由盛转衰⒉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B.唐朝从此灭亡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D.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⒊唐朝末年,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的领导人物是()A.张角B.陈胜C.吴广D.黄巢⒋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2、通过阅读课文,结合史料,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3、阅读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教学准备
பைடு நூலகம்ppt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留白
复习旧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回答
情境导入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作业安排
课后活动
课后记
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新课讲授
1.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2.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及其影响,掌握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出强盛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2.能够正确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进一步掌握识别、使用地图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帮助学生明确统治者决策的重要性;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引导学生明确人民力量的伟大。
重点安史之乱及其严重影响。
难点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安史之乱》视频、《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别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将唐朝领上历史的巅峰。
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爆发,也使唐朝由盛转衰。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内容,尝试着从史实中寻找答案。
【导入二】唐玄宗统治后期志得意满,日渐腐化,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更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时人称为“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和杨贵妃堂兄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
贿赂公行。
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这场动乱所造成的后果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新课讲解一、安史之乱这场危机,有它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请学生阅读这一目的相关内容,了解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何?其影响是什么?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膨胀,唐中央兵力空虚。
师: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
唐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可直接代表皇帝,故称为“节度使”,但仍不是正式官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1-部编版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人物及信息,知道其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及其影响;了解五代十国的大致结构。
学会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结合本地学生基础较弱的实际,简化自学过程,适当增加补充讲解比重;下课前以PPT形式列出选择以及分析等题目,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之前已学习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而今学习唐朝的衰亡史,同学们要学会总结历史规律,并从历史中学习有益经验,以史为鉴,并作用于生活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1、学生系西藏本地生源,对中原历史兴趣不大,为提高其学习兴趣,必须使内容上足以吸引人、讲授生动,适当时稍加诙谐;2、学生随意接触历史学习半年多,但其分析、理解、学习历史的能力仍处于极初级的阶段。
对此,应使教学内容简单化、重点化;3、部分孩子或不懂、或不懂半懂,这给讲授、指导造成极大困难。
个人办法:以注音和词语解释、语句白话化从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具重点:安史之乱的相关人物、黄巢起义;难点:安史之乱的成因、影响;五代十国。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案、课本四、教学过程导入: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话题开讲本课,依次对四人做简单介绍后,将重点放在杨贵妃即杨玉环这一历史人物身上。
较为详细的介绍杨贵妃及其身边的人物,而后话锋一转,指出她的身世结局。
设问: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这节课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这段中唐到晚唐、直至唐朝灭亡的历史。
首先,我们看本节第一子目录—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奠定本堂课上面学生自学积极的基调。
)(一)安史之乱自学模块:带以下三个问题阅读并找出答案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安史之乱的主要叛乱者有哪些?3、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以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式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