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数学轴对称例1教案——展示学生探究式学习成果
数学轴对称例1教案——展示学生探究式学习成果
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呼吁学生学习能够通过自我探究和发现来实现真正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被称为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发现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数学轴对称的探究式学习案例,并通过展示学生在该案例中的探究和学习成果,探讨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轴对称的特性,发现并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方法。
二、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心型”“苹果图案”等。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相似之处,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和特性。
2.自主实践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制作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并用其进行轴对称。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和发现,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方法和过程。
3.巩固知识
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练习,巩固对轴对称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生学习成果展。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称的定义及性质2. 对称的判定方法3. 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
3. 性质讲解:讲解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判定方法讲解:介绍对称的判定方法,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判定,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教材中的对称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实例。
6. 解决问题:出示一些与对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例题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对称的判定方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问题解决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数类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案例: 关于初等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
() 1 引入课题
初数类课程这里特指高师院校为提高师范生初等数学素养所开设的 《 初等代数研究》 《 、初等几何研究》 《 、竞赛数学专题研究> 等课程; 研究性
在学习《 竞赛数学专题研究》 几何篇的第二讲面积问题与面积方法之
lO l
宜宾 学 院学 报
20 0 8年 6期
《 数学通讯》 等期刊,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中的中国期刊网、
定义和证明, 面积真是数学的多面手。 片断二: 方法证明定理的思想, 可以追溯至十七世纪的莱布尼兹, 再经过希尔 定理机器证明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成就都是我国数学家做出的。在《 几何
圈 一圜 一困 一 圜 园 一 匿
第一, 导选题。 指 研究性课题可以由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或弓
收稿 日期 :08一O 20 1一l 8
了几何定理可读性证明的自动生成。关于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的方法曾 被提倡为每个中国数学教师都应懂得的方法。然后就请同学们利用课余 时间开展一次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图书馆中现
首先介绍吴文俊院士获得20 00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一事, 这对我 学习( ee c —bsdLa i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 Rs rh a ern : a e n g 自主地选择 和确 前 , 他 应用数 定研究 的课题或项 目 计 , 设 自已收集 、 析并选择 信息资 料 , 似科 学 们数学教 育工作 者是 极大 的鼓 舞 , 的主要成 就包 括代数 拓扑 、 分 用类
0 序言
申推广的知识引入课题, 也可以由学生 自己提出, 但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
作最后确定题 目。 第二, 组织课题, 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 , 组内 要求制订出详细的研究计划, 老师监督学生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出租车计价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出租车计价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背景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正在全国高中施行,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比较困难,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分段函数是函数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在实际中的模型随处可见,如个人所得税问题等,在近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所以在学习了函数的的知识及应用后,开设《分段函数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
《温州市区出租车的计价问题》即是基于这一环境下的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第一阶段:课前准备——在学习了教材上“函数的应用”后,布置一个实践任务:数学与实际上的紧密联系的,同学们放学后或上网或问家长或到温州向出租车司机了解温州市区的出租车计价问题。
第二阶段:给出问题,探索解决上课时,学生讨论总结出了解到的温州市区出租车的计价方法:起步价10元(4公里),超过4公里每公里计1.5元,超过10公里部分每公里加收50%的回程费,不足一公里按一公里计算,夜间(0:00~5:00)加收20%。
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只考虑白天时,乘车里程和票款是否有什么数学关系?学生讨论建模:设乘车里程x公里,所付票款为y元,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
(学生讨论后)生1:设乘车里程x公里,所付票款为y元则y=生2:不对,x=0,y=10不合理;另外x=5时,y=17.5,比4公里只多1公里车费多付7.5元不合理,与我去温州乘过的5公里付11.5元,也不符,关系式应为y==当x=5时,y=10+1.5(5-4)=11.5当x=11时,y=19+2.25(11-10)=21.25与实际相符(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个函数关系式没有问题了)师提示:哪一位学生还去过温州,有没有发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生3:我上次去温州乘出租车里程是4.5公里,司机收了我11.5元,而按上面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应该是y=10+1.5(4.5-4)=10.75元。
初中数学教研教案
初中数学教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 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似多边形的图形。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举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组多边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多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 讲解:介绍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3. 性质探讨:引导学生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求解比例尺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相似多边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相似多边形实例,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3. 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培养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研究性学习(椭圆的三定义、六方程教学)案例一则
[] 玻利亚. 5 G・ 怎样解题. 科学出版社, 8. 1 4 9
[ ] 增儒 . 6罗 数学解 题 学 引论. 西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 陕
1 9 6. 9 7,
学活动的场所[] 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 3,
个性和体验来理解数学, 规范 自己的教学, 力争 让 不 同的学 生发 挥 主体 性 , 以期 建构 不 同的数
版社 ,0 1 1 20 ,.
・
a
・
维普资讯
中学数 学研 究
在学生对椭 圆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认识 的 基 础 上 , 一步 引 导学 生研 究椭 圆 的轨 迹方 程 . 进 2 还 给学 生 思考 空 间 。 导学 生探 索研 究 . 指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6期
中学数 学研 究
让 学 生 学 会 发 现 、 学 会 研 究
— —
研 究性学 习( 圆的三定义 、 椭 六方程教学) 案例 一则
浙江省上虞市章镇镇 中 (133 管志炎 326) 浙 江省上虞 中学 (130 谢全苗 320 )
学, 也许这 样 更能体 现 新课程 的理念 .
参考 文献
[] 复. 计合 理 的 数 学 教 学. 等 教 育 出版 社 , 1马 设 高
20 , 0 3 8.
[] 7 范良火. 华人如何学习数学( 中文版) 江苏教育出 .
版 社 ,0 5 7 20 ,.
[] 林海. 8吕 错误分析与数学理解: 基于心智表征的分
义 、 用 和所 以 要这样 做 的原 因)我 们 称⑤ 式 作 ,
为:
究, 看哪一组先能推导出椭圆的轨迹方程 , 组际 之间可以交流和互助 , 也可邀请老师一起讨论 、 研究, 最好不 ( 也可 以) 但 参考、 借助课本 的推
初中数学综合探究教案
初中数学综合探究教案一、教学背景平面几何中的对称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对称变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综合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对称变换的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运用对称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对称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对称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一:观察对称变换(1)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材中的对称变换实例,总结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
(2)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对称变换的性质。
3. 探究活动二:应用对称变换(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对称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对称变换进行解决,并展示解题过程。
4.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综合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对称变换的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摘要: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设置和“五育”融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活动课程开展期间,设置有关于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五育”融合实践案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在开展期间更加关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入,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由此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性要点所对应的是五育中的“智育”,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以及深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及具体要点与“五育”融合中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由此保证了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得教学活动在开展期间能够有序进行。
本文接下来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的活动二“筝形”为例,分析在数学活动课开展期间“五育”融合的实践方式。
一、引入风筝的历史发展,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能够使得我国初中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养,有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此理念下,风筝数学活动课程开展期间,搜集了有关风筝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以古诗词的形式引入有关于风筝的内容,由此增加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的变化。
1、引入古诗词内容古诗词内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展现有关于风筝的古诗词后,引导学生针对诗词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由此感受到人们对于风筝的喜爱之情,结合风筝图片引出教学要点。
2、播放风筝图片在应用多媒体设备后,以图片的形式播放风筝的图形,由此让学生在分析观察过程中思考风筝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风筝上有多种多样的图案,但是每一个风筝都是对称图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简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简析周微微 张维忠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探究性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立足于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我们结合承担的浙江省温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就初中平面几何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的教学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简要的分析.教材中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分割为两节课,我们认为这两项内容合为一节课,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1.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本教学案例始于如下研究性问题,同时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 。
(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 有何关系?为什么?(1)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 PA·PB=PC·PD. 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2-1)P(2-2)P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 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 PC·PD.(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 证明:(略)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3)(4)(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其实,这就是前面已学过的切线长定理.可见,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B(5)EP简析:随着《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探索结论的欲望悄然注入学生的心田,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好胜心理,为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带来了契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总结或巩固练习,而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隐含于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2.深入探究,揭示和提炼规律教师:如图5,由上述结论可得 PA·PB=PC·PD=PE·PF.这又反映了怎么样的规律呢?简析: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打开《几何画板》演示:AB绕P点任意旋转,且分别在C D处、EF处停留一会儿,让学生慢慢地领悟到AB转到CD或EF或……时,PA·PB 或PC·PD或PE·PF……的值不变.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割线AB的位置变化,但PA·PB的值不变.教师:即PA·PB为定值.若⊙O的半径为R,PO=d,能用d、R表示这个定值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简析:此时学生充分地联想:如何将PA·PB转化为R与d的关系式?由AB的位置变化而PA·PB的值不变这一特征联想到:将AB旋转到过圆心O,就可得到R与d的关系.学生:将AB旋转到特殊位置上:经过圆心O.(1)如图6,当P点在⊙O内时,PA·PB=PC·PD=(R-d)(R+d) =R2-d2.(6)D(7)PC(2)如图7,当P点在⊙O外时,PA·PB=PC·PD=(d+R)(d-R) =d2-R2. (3)如图8,当PA为切线时,PA2=d2-R2.由此可知:无论点P在⊙O内(或外),PA是割线(或切线),均有PA·PB=| d2-R2|,因而有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8)PC(9)简析:这一深入探究,学生学会了将一般情形转化为特殊问题、化动为静的思想方法, 用运动的观点去探索图形变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结论. 3.巩固练习(1)如图9,PB是⊙O的割线,交⊙O于A、B,PO交⊙O于C,PC=CO,PA=4,AB=5,求⊙O的半径.(2)如图10,AB是过点P的一条弦,AB=10,PA=8,PO=3,求⊙O的半径.(10)B(11)PC(3)如图11,A是⊙O上一点,过点A的切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P,且AD⊥BC, 垂足为D. 求证:P B P O P DP C.简析: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虽不是十分典型,但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肯定.它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教学案例的设计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变:(1)教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本教学案例没有像教材那样给出一个定理,一步一步地练习,一点一点地落实,而是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突出观察点.如:交点P在圆内延伸到圆外;直线与圆相交,旋转到相切;激发学生自觉地去探究数学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PA·PB的值不变),体验发现的乐趣.(2)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对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不是孤立地去记一个又一个定理,而是观察它们的联系,探究本质特征(割线PA的位置改变,而实质不变)发现隐含于其中的一般规律(PA·PB=|d2-R+|),从而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目标从落实双基、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为情感、意志、能力、知识等全方位的培养,达到如下几个目标:知识目标,随着对图形的演化的研究,学生对圆幂定理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整体掌握,从而能灵活应用;能力目标,学生学会了联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法目标,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由表及里,将课本知识拓广深化、再创造,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德育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探究的好奇、好胜心理倾向;认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参考文献1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 周微微.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学教研(数学),2001,5摘自《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教案是评定一个教师质量好坏的根本,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准备好教案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一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
结果得540o。
研究性教学案例选
流 、 究意识及 探索解题途径 。 研
3过 程 目标 : 过 本 节 课 的学 习 。 . 通 让
( 一 ) 1 & a) 1a (+ + = ( - ) 1 a a+ a) 1a (+ + 2 3-
— —
学生在活动 中体验交流学 习的乐趣 。 4情 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 过实 例 分 . 通 析, 让学生体会数 学的基本思想 , 激发学
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提 高学生学 习数学
.
由此 归纳 : 1 a ( + +a+a …… 在学 习中体验 到 了成功 的乐趣 ,极 大地 (- ) 1 a l 3 2 +
+ ) a
・ .
培养 了学生学 习数学 的兴趣 。
1 2 2+ 2 + 4 + +2 32 +… … + 2 一l
笔 者 在 近 几 年 的教 学 实 践 中 . 于“ 究 度 国王打算奖励 国际象棋发 明者 ,让他 也极度集 中 ,他们原 以为 这样 的计算非 对 研 性 学 习方 法 ” 作 了一 些 尝 试 . 选取 教 自己任意选择奖 品 ,发明者说 :请 在棋 常难 ,没想 到用初 中数学 中的知识就可 也 现 “
……+ ,本节我们要想办法求 出这 个和 熟知的实例入手 , 通过师生互 动 , 研究探
1 识 目标 : 一 步掌 握指 数 有关 . 知 进 知识在实 际问题 中的运用 , 计算方法 。
是多少 ?另外教 材 中说 “ 这个 数大得惊 讨 , 直至解 决 问题 , 整堂课 极具 感染 力 ,
墨 圆
C L M S栏目 杏 新 OU N l坛 语
随着改革 的深入 。研究性 学习” “ 在 题 的结论 。
教 育实践 中受到广 大 师生的 一致好 评 。
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内容应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数学问题作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其实,对于学生研究创新活动中得到什么结论、达到什么层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这正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创造性的价值取向。
二、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1.重视定理、公式形成过程的研究数学定理、公式是通过前人研究或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或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公式,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经历定理、公式形成的过程。
案例:在浙教版七(下)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中,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老师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块(如图),我想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你们觉得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学生有的说一块不够,得带两块;有的说带第①块去,因为它最小,方便;有的说带第②块去,因为它残留的部分比第①块多;有的说带第③块去,因为它比较完整……经过激烈的争执、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得带第③块去。
这时,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只带第③块去就可以?满足怎样的条件可以画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力。
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BC=3cm,∠B=40°,∠C=60°,然后将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三角形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重视观察思考探索规律的研究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我们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
现代教学教育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口号,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只有教师在凸现“主动探究”教法的同时才能来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改进,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可持续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尝试学习知识的乐趣。
在当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其中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的教法与学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较少,现在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不敢自主探究、不愿自主探究和不会自主探究的普遍现象。
为此,我们进行了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与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强化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有一个突破。
二、研究的意义: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以“三个面向”和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其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构建新知识的核心和灵魂。
因此,在目前二期课改的背景下,探讨数学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尤为必要和重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现行大纲中已有的“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的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人教A版“阅读与思考”为素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斐波那契数列”思想的应用的教学案例
教师 : 利 用 斐波那 契数列 及 其特 征可 以解 决 许 多 实 际 问题 , 下 面请 同学 们思考 如下 问题 .
经典 问题 1 : 上台阶, 可 以一 步一 阶 , 也 可 以 一 步 两阶. 问从 楼下 走到楼 上 ,
( 1 ) 如 果共有 5 个 台阶 , 有 多少种不 同的走法 ? ( 2 ) 如 果 共 有 个 台 阶 , 有 多 少 种 不 同 的走 法 ?
一
5 次 都 可 以传 给 甲 , 而 4次 传球 总 的方 法数 是 2 , 所
以n +n 一2 . 并且 这 个 问 题 可 以推 广 到一 般 情 况 : 设第 T / 次传 到 甲手 中的路线数 为 a 由此 可得数 学模
型为 a +a l 一2 , 所 以 a 一2 。 “ J Jl 一2 ”
他 根据 斐波 那契数 列 特征发 明 了太 阳能 电池 树 , 其 产
生 的电力 比太 阳能 光 伏 电池 阵列 多 2 O %~ 5 0 %. 这 项 研 究让他 获得 了一 项美 国专 利 , 并被 美 国 自然历 史
契 数列思 想. 教师: 怎样 求斐 波那 契数 列 的通项 公 式 呢? 留给 同学们课 后继 续研 究.
总结一 般规 律. 设计 意图 : 引导学 生 归纳 由 1 个 分 学 生 都 采 用 画 树 型 图 ( 图1 7 ) 求解 , 这个 问 题 是 否 可 以应 用 斐 波那 契 数列
思想 来解决 呢 ?
教师 引导学 生 分 析 : 除 了第 一 次外 , 每 次球 到 甲手 中 的路线 是 由 乙或丙 传 给 他 的 , 同理球到乙 ( 或 丙) 手 中的球 也是 由其 他 两 人传 递 的, 这样 球在 每个 手 中 的方 法数 是 图1 7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教案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二、活动目标:1. 分享各位老师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 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四、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五、活动流程:1. 各位老师提前准备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 活动开始,由主持人介绍活动主题和目标。
3. 各位老师依次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措施,其他老师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4. 针对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形成共识。
5. 活动总结,由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要求和建议。
六、活动准备:1. 主持人提前准备好活动流程和主题,并向各位老师发送通知。
2. 各位老师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材料。
七、活动效果评估:1. 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
2. 各位老师根据活动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八、活动预期成果:1. 各位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得到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找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九、活动注意事项:1. 各位老师要珍惜这次教研活动,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2. 活动期间,请保持会场秩序,的手机静音,不要随意走动。
3. 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将优秀经验和做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能够共同提高,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相应的判定准则。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证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思考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判定准则。
2.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证明。
教学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准则。
2.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证明。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学生作业参考答案。
2.教材《中学数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引入: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条件,比如“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有哪些?”等。
2.复习提要:通过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判定准则的理解。
二、展示(15分钟)1.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准则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与教师互动:教师出示图形A和图形B,要求学生观察两个图形,并找出两个图形相等的部分,从而判断出两个图形是否全等。
三、讨论与实践(25分钟)1.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合作,从已知的几个图形中,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分析与证明,讨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对于图形相等的影响。
2.学生自主发现: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并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准则和条件。
3.组织展示: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分享给全班。
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概括。
2.学生互动:教师提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准则进行解题。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进一步探讨:学生与教师讨论其他几何图形的相似性与全等性,并探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准则。
2.拓展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判断与证明。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七年级蓟县出头岭镇景兴春蕾初级中学(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学习主要是为了交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灵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通过下面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引爆学生情感触发点的研究。
2、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技巧。
3、如何让学生将自学、将自主收集信息成为一种能力,成为一种学习的技巧。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预期成果:1、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研究训练阶段都写一篇总结。
2、每一训练阶段都要求学生按要求收集一些描写动植物的好词好句,以及相关故事或者文章,而且可以收集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图片,最好整理成文,写写自己的发现,或者收集关于受到动植物特性启示的建筑物或发明创造;3、指导学生用文字、手抄报、电子版报、ppt 等形式呈现实践过程和成果。
4、引导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活动收获。
借助博客平台发布小组活动成果和体会,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及与异校同学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六、资源准备教师提供资料: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仿生学的资料。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图片、辅助研究的格式和具体呈现方式。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听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难和想法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激发兴趣,选定课题。
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为例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
第一周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全班讨论提出子课题1、学生分组选定课题后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观察发现活动,形成个人研究方向。
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房子粉刷的预算实验小学姬蕊萍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操作、体验,在过程中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成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课题背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不但只会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后,我设计了“房子粉刷的预算”主题研究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教室粉刷的既美观又省钱。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目标。
1.需要粉刷哪些地方?2.怎样去测量所需数据?3.粉刷需要什么材料?怎样选择更省钱?4.预算一下完成本项工程一共要花费多少钱?三、研究过程1.测量计算粉刷面积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完成下面的表格:长宽高面积备注教室5个面的面教室积门2个门的面积黑板2个黑板的面积窗户8个窗的面积五个面的面积-粉刷的面门、窗、黑板的积面积=粉刷面积教师制定相关的活动规则,让学生可以规范地进行活动,小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合理的进行工作的分配,然后活动结束后汇报测量结果。
2.调查粉刷材料的价格和质量要粉刷的面积知道了,接下来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1)每平方米需要多少涂料?(2)选择什么涂料?涂料的价格质量如何?根据上述问题分组进行调查。
研究性教学案例选
研究性教学案例选作者:袁治军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0年第08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研究性学习方法”也作了一些尝试,现选取教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以介绍,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
一、课题:指数知识应用举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第一册(上)二、教学设想本节是在学习了教材第二章第5、6、7、8、9节以后,对于“函数的应用举例”的综合补充与提高,本节在选材上重视了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本节用到的知识面广,又具有条理性,旨在通过本节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指数有关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分析、探究,让学生学会指数的运算技巧,提高指数的运算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研究意识及探索解题途径。
3.过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流学习的乐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指数和对数的一些基本知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
本节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猜想下面这个问题的结论。
我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印度国王打算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让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第1格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格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格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格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
”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同学们觉得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教材第三单元的引言,这时我指导同学把书翻到第105页,看教材中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课题意义: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教师应转变观点、转变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合作空间,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促动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动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
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教学方式后,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 8 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 4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是“SSS ”,第 2 课时是“ SAS ”,第 3 课时是“ ASA ”、“ AAS ”,第 4 课时是“ HL ”,教材的这种编排很容易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起来也顺手。
但是考虑到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但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所以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
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如何去选择条件,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所以在课堂设计中我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使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学习目标:认知与技能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能初步使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同时提升几何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表达水平。
思想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水平,从而获得准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准确的数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策略:( 1 )提升教育理念,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对教师水平的一项挑战,它将首先促使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实现观点的转变,以有效展开新课程实验,从而促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式活动学习中应有与现代学习方式相吻合的很多新理念。
其一,教师对学生要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
其二,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其三,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 2 )适当重组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现有的教材一般不是以体验性问题为基础实行编排的,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体验来学习,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实行选择、剖析、重组。
首先选择有探究意义的、对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创造思维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水平水平的、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的内容实行探究。
其次要对教材实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
(3)合理创设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保障第一要有现实性。
第二要有时效性。
第三要有挑战性。
第四要有学科性。
学习过程:(片段)一、复习过渡,引入新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电脑显示)用几何语言如何表示?生:∵△ ABC ≌△ DEF∴ AB=DE , AC=DF , BC=EF ,∠ A= ∠ D ,∠ B= ∠ E ,∠ C= ∠ F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生 2 :(迅速地)需要六个条件,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师:(微笑地肯定)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确实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否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评价:让学生体会判定全等时,需要六个条件,(即三边、三角分别对应相等)可操作性的价值不大,从而激起学生寻求其他途径的愿望。
二、探索结论(猜想——实践验证——结论)1、猜想阶段师:我们已体会到利用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比较麻烦,于是我们就想减少条件,也能达到判定全等的目的,那么减少条件有几种情况呢?生:满足一个条件;满足两个条件;满足三个条件;满足四个条件;满足五个条件生:一个条件肯定不行师:你能说明理由吗?生:我能够画图说明。
一条边相等,一角相等显然这两个三角形都不全等。
2 、动手实践及成果展示师:回答的非常好,而且这位同学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验证的好方法,对于不成立的结论,我们能够通过举反例来实行说明。
对于几何中一些未知的结论,我们一定要向这位同学一样动手自己画一画,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哪一组能说一说?生:我们组认为起码要三个条件。
生:(迅速站起来)我觉得需要四个条件。
生:我看两个条件就够了。
生:(反驳)两个条件不够!师:为什么两个条件不够?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当然,我也能够画出反例。
(教师示意生在黑板上画图,并要求他对同学们实行说明。
)生:(边说边画)如果两个角对应相等,我能够画两个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
如果两条边对应相等,我能够先让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再让它们之间的角一个大点,一个小点,也不会全等。
如果一个角一条边对应相等,我能够把其他边画得不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也不会全等。
师:这位同学讲得实在是太好了!现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那么我们再添加条件,三个条件够不够呢?三个条件又该分为哪几类实行讨论呢?生:能够分为三边,三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生:(急不可待)我觉得已知三角是不能说明全等的,师:(疑惑的表情)为什么?生:不用动手就能够判定:“三个角”肯定不行,比如说我手里这个含30°角的小直角三角板,与老师你手里的那个大直角三角板,虽然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不全等。
( 班内出现了快乐、赞赏的笑声。
)师:真是火眼精星,那么下面我们就重点先画画三边对应相等。
(即时缩小讨论范围,避免学生的过度开放影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探究本节重点操作: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3cm 、 4cm 、 6cm ,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实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教会学生尺规作图)( 同学们积极探索、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组画出的三角形经与同伴们交流都是全等的,所以我们组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三角形,则画出的所有三角形全等。
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符号语言:如图在△ ABC 和△ DEF . 中△ ABC ≌△ DEF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五、巩固使用及其推广(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活动总结与反思:目的:“做过了就记住了”,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本节课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节课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给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整个过程学生不但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本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准备,然后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现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体现出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2.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去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
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人人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4.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表扬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