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初中数学教研案例及总结(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研案例的总结。
二、案例描述1. 教研主题: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2. 教研目的: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掌握多种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教研过程:(1)准备阶段:教研组提前收集了多种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如割补法、旋转法、折叠法等,并整理成资料。
(2)研讨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分享各自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3)实践阶段:教师根据研讨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并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
(4)总结阶段:教研组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采用割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割补法在推导三角形面积中的应用。
(2)教师采用旋转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师采用折叠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折叠操作,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底边长和高之间的关系。
三、案例总结1. 教研成果(1)教师掌握了多种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
(2)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三角形面积,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2. 教研反思(1)教研活动要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教研活动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实践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教研活动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本次初中数学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的反思案例(优秀5篇)
数学教学的反思案例(优秀5篇)数学教学的反思案例篇一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
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一、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
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
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
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案例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学习。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问题提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BC=EF,∠A=∠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AC=DF,∠B=∠E,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D,∠B=∠E,∠C=∠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问题探究(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尝试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 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哪些?(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
本案例以“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描述1. 教学情境某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师在教授“一次函数”这一课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困难,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问题(1)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困难,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够重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纪律问题。
3.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函数现象,如气温变化、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函数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函数问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注重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重视课堂纪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同时,通过表扬优秀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反思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数学教研员评课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市教研员王老师担任评课专家,对四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王老师对四位教师课堂教学的评课案例。
二、案例一:八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授课教师:张老师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学会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购物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速度为10km/h,图书馆距离小明家5km,小明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图书馆?”等问题。
3. 交流展示,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张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4.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课意见: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张老师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4. 张老师在点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二:九年级数学《圆的切线》授课教师:李老师教学目标:掌握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切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李老师通过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圆心角等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李老师布置了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圆的切线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李老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切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节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的数学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HL。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2. 新课讲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SSS、SAS、ASA、AAS、HL等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每组派代表展示证明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方法的选择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解题思路。
(3)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强调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一: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设计简介: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
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案例以“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为例,阐述教研组在教学研究中的实践与成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①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测量其三边长度,并记录下来。
②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找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③实验验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④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强调公式的适用范围。
(3)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总结1. 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本文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现象,如:剪纸、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① 小组讨论: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其适用条件。
②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 实践应用: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等。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反思(1)注重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研优秀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研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研的优秀案例,旨在分享教研成果,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具体案例内容。
三、案例实施1. 明确教研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加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4)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展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教研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2)教学观摩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
观摩课后,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为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研组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们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4)教学反思教研组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 教学成果展示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我校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以下为部分教学成果:(1)学生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案例总结1.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的例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次初中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探讨实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本次实践活动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活动内容1. 活动准备(1)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如购物、烹饪、交通等,并记录下来。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数学公式、计算器等。
2. 活动实施(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进行研究。
例如,某小组选择“购物打折”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2)小组合作各小组根据所选取的主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出结论。
例如,某小组通过计算发现,在购物时,选择合适的折扣方式可以节省更多的钱。
(3)成果展示各小组将研究成果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3. 活动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协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六、反思与建议1. 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指导。
2.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
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尝试新的“四步”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做好题型设计,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层次,处理好师生的地位与作用,讲究板书的艺术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同学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与学和谐发展。
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知识新领域,又可以形成课堂教学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通过师生、同学间互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20多年来课堂教学的探究,认识到;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实施适应本地区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时代新形势下,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近年来,课堂教改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也初有成效,而如今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初中学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改还要迈大步伐,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合作意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将竞争机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适应现今中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几年来我尝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释疑----达标”。
自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指明本节学习内容和导学题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探求新知,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课堂前进的道路。
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节知识初步认知和理解,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于存在疑惑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到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全组学生达成共识。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以具体的图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公式推导,并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6. 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教学目标:认识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实例演练。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
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2、对学数学的反思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一些固定的程序去解决其中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师的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一直有所关注和反思。
以下是我经过反思后得出的一些案例,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案例一: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分析:在我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容易打瞌睡、走神或者缺乏主动参与。
改进措施:通过反思,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和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互动和趣味性。
我将会通过数学游戏、故事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并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此外,我还会通过举一反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较弱问题分析: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和解题时,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反思后,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缺乏数学思维的训练。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发现、教学探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三:针对学生理解能力不强问题分析: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对于概念的定义和定理的应用缺乏理解,容易混淆概念和公式。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同样地,我还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案例四:针对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问题分析: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佳,难以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经常出现错误和疑惑。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学习方法不正确。
初一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中对称性的认识,本案例以“探究图形变换中的对称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及其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轴对称图形的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观察折叠后的结果。
-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教师讲解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然后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得到新的图形。
3.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性。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以及应用。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若将线段BC延长到E(如图2),那么,∠DCE与∠BAD又有什么关系呢?
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⑶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已知:如图3,以等腰△ABC的底边BC为直径的⊙O分别交两腰AB,AC于点E,D,连结DE,
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初中平面几何课能够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几何,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还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应大力提倡。目前,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强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高层次思维能力包括了推理,交流,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的数学题一直是化归型的,即将结论化归为条件,所求的对象化归为已知的结果。这种只考查逻辑连接的能力固然重要,并且永远是主要部分,但是,它不能是惟一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惩阻碍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设想今后通过计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发行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发行为“画一个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习旧引新
⑴在⊙O上,任到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接,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⑵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2.概念学习
⑴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求证:DB=DC。
6.小结: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组成小组,从概念,性质,方法,特殊性进行讨论,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
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和要性质,要求同学们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
⑵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3.探讨性质
⑴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⑵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教师适当指导)
⑶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的引出,在本教学案例上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一方面,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缺乏直观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所特有的,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总是代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⑵已知:⊙O和⊙O'相交于A,B两点,经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CD和EF,CD交⊙O,⊙O'于C,D,EF交⊙O,⊙O'于E,F,连结CE,AB,DF。
问:当CD和EF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四边形CEDF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证明所得的结论。(选做)
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当然不能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范例,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⑵我们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许多数学方法(实验,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等),同学们要逐步学会用并关于应用这些方法去探讨有关的数学问题,提高我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C=90°,以AC为弦的⊙O分别交BC,AB于D,E,连结DE。求证:△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求证:DE∥BC。(演示作业本)
5.例题讲解
引例已知:如图4,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它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
D。
求证:DB=DC。(引例由学生证明并板演)
教师先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然后提出,若将已知中的“ AD是△ABC中的∠BAC的平分线”改为“ 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又该如何证明?引出例题。例已知:如图5,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⑷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⑸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⑹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让学生回答)
4.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BAD+∠BCD=180°,∠ABC+∠ADC=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