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高江海
第1版
报眉【名家经典】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题导语】
蒲松龄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读书是生活,读书是成长。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就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融入博大浩瀚的海洋中,成为一个富有知识的人。倘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
【名家档案】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他的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了与朗读有关的事。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出身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他没敢像对待我们这些学生一样——我们只要惹火了他,他就揪着我们的脖领子,把我们拖出去修理一顿——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第二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
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
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15期,有删改)【整体感知】方快是一个调皮学生,老师对他教育有方。他折断的教鞭,老师能够宽容他;上课玩恶作剧,老师又为他响亮的朗读拍手称好,接纳和鼓励使方快走上了一条健康成长之路,而最终还是得益于朗读。选文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很有特色,两次写到“蜡黄着脸”,把一个易怒而又富有宽容心的老师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结构图示】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与朗读相关的人物
老师用教鞭促使方快读课文
方快玩恶作剧。老师对他的朗读拍手称好
方快走上一条洒满花瓣的成长路
【阅读思考】
1.文章写了几件事?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2.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名家档案】
铁凝,1957年9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作品曾6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奖10余项。
书的等级
铁凝
小学三年级时,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正在风靡流行。我也购得一本,爱不释手地读起来。读不过半本,却被我一位生活老师没收了去,因为这本书使得我不安心午睡了。那时我读寄宿学校,作息都须严格遵守校规,午觉时且有生活老师倚门把守。我记得那位老师姓兰,平日我们睡觉时她只靠住我们的门织毛衣。她两手操作着毛衣针,眼睛朝我们这一排床
铺溜着。大家瞧见老师的眼光,便缩脖咋舌地进入梦乡。兰老师自从得了我这本书,许多天不织毛衣而改作读书了,她对《欧阳海之歌》读得和我一样专心。我躺在床上假寐,想着是书中的哪个情节正吸引着她,那个情节本是吸引着我的。
大约兰老师尚未读完,这本书“犯了案”,有内容方面的事,也有封面装帧方面的事。这两者加起来一时间便成了轰动一时的政治公案。欧阳海的牺牲是因了力挽一匹横过铁道的惊马,后来马和火车均得救了,战士欧阳海却被火车吞没了。那书的封面画的便是这个情节:马站在铁轨上咆哮着举起前蹄,欧阳海睁圆环眼正奋力将马推下铁轨。有传闻说这封面用心叵测,若背过来照看,就能看出“蒋介石万岁”的字样。一时间人们都在照看,都在撕下那封面。有的人家在惊恐之中干脆将书焚毁,好不留后患。我那本书由于先一步易人,倒不至于为我和我家带来麻烦,但心中仍有余悸,梦里也常见那封面变得狰狞起来。我发着冷汗被惊醒,不敢再合眼。封面里有内涵,封面里有学问,封面不可小看便是我在这时悟出的。
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夜路》出版时,我请我父亲为之设计了一个封面,我父亲作为一个画家和舞台美术家,当时正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他不常作装帧设计,只待自己高兴时。所谓美术对我的熏陶,便是借助于父亲吧。这使得我后来常自不量力地也和他谈论着美术,还自不量力地在报刊上著文大谈梵高和高更之间的争论。
我父亲为我设计的《夜路》照理说我是满意的,它由淡黄颜色作衬,用墨点点缀成星空,一条视点很低的路平伸远方。它概括了我心目中的乡村,也概括了我那本小书的内涵。当时已成功地作过几种封面的画家韩羽也不住点头称道。那时闲散了十年的知识分子刚刚趋于活跃,韩羽则常来我家聊天。韩羽对书的封面装帧也有着过分注重的癖好,我所以自信可把赠书对象分作三等,便是因有韩羽这样的“样板”。曾有人对我讲过,韩羽买书除对内容有严格挑选外,多以面取之。买到书后便以坚纸细裹,插入书架,需读时再找他人去借。对这一故事,我实在不便去找作为长辈的韩羽当面对质,但从他和父亲谈论封面装帧时的神情里,自信我心目中那一等的赠书友人是存在的,我的分等便不是自作多情了。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整体感知】选文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介绍了在小学三年级由阅读《欧阳海之歌》以及后来自己出版小说集而引发的对书封面思考,告诉读者读书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注重书的封面,更要关注读者的层次。文章注重叙事,通过故事来阐述道理。
【结构图示】
【阅读思考】
1.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理解标题“书的等级”的含义?
2.文章第三段写书因封面“犯了案”,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