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诊断基础:发热临床的分度
发烧的分度及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发烧的分度及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可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发烧的分度及标准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背景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的内容:1.1 概述发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对身体发烧程度的准确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发烧的分度及标准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讨论发烧的分度及标准,探讨不同的分度及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评估不同分度及标准的优缺点,我们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客观的判断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发烧的定义和原因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对发烧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随后,我们将探究分度及标准的意义,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第一种分度及标准和第二种分度及标准,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讨论,比较不同的分度及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一步深入了解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为分度及标准的使用提供更完善的方案。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得出针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发烧的分度及标准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而为医疗实践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总之,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发烧的分度及标准,通过对不同标准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一个更准确、客观的方法来评估发烧程度。
我们相信这项研究将对临床医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本文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内容,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它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好铺垫。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发烧的定义和原因,以及分度及标准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一种分度及标准和第二种分度及标准。
通过细致的叙述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发烧的不同分度及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
九江学院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对发热诊治的作业
发热班级:临床A15# 姓名:# 学号:#一、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腋测法:正常值36-37℃。
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
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
额测法仅用于体温筛查。
二、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原性发热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原:包括:○1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传染病发热多为此类)○2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3抗原抗体复合物;○4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5多糖体成分及多核甘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3)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改变受发热中枢介质的影响,发热中枢介质分为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能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包括:前列腺素E、环磷酸腺苷、Na+/Ca2+比值、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一氧化氮。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
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C。
发热分度4类
发热分度4类随着疫情的爆发,大家的防疫意识愈发增强。
现在,出门多了,聚会多了,“发热”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话题。
然而,发热并不是一刀切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发热,以便做到科学、合理地应对。
1. 体感热体感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它通常是因为外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人体感受到的一种热度。
虽然体感热并不是身体真正产生的发热,但对于老年人、婴儿和身体不适的人来说,不容小觑。
这类发热可以通过调节室内温度、增减衣物、饮食调节等手段缓解。
2.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形式之一,它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
如flu、肺炎,甚至是新冠肺炎等都可以引起感染性发热。
在早期症状中,热度是最为明显的,感染性发热往往伴随着头痛、身体不适、乏力等症状出现。
对于感染性发热,我们需要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症状情况和病原体进行针对性治疗。
3. 药物性发热药物性发热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体温过高,这是因为某些药物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体温调节失调。
这类发热通常不需要特别的治疗,一般停药后,体温就能恢复正常。
但在服药时出现发热的情况下,依旧要咨询医生及时处理。
4. 中暑性发热在高温天或运动过度出汗时,人体体液耗损过多,引发内部温度过高的状态,出现中暑性发热的症状,这就需要及时地将体内热度降下来。
对于中暑性发热,需要多喝水、多休息、以及适当调节室温等,以缓解身体的热度。
以上四种“发热分度”虽然形式各异,但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这里提醒大家,一旦出现发热的情况,不要盲目自我治疗,建议第一时间向专业医生咨询,寻求科学的治疗方案,确保身体的健康安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称发热2、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3、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4、呕血: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5、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质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这种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称意识障碍6、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诊断工具,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8、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O2,伴或不伴CO2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0、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球菌引起,是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往常作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为肺叶或肺段的急性炎症实变。
11、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心血量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12、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年。
14、尿路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15、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贫血16、三凹征:由于吸气肌张力过高,胸腔负压增大而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17、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8、伤寒的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19、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以由细菌、化学、物理损伤等因素引起。
《诊断学》复习题库
《诊断学》复习题库绪论症状学部分第一节发热一、填空题0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①;中等度热②;高热③;超高热④0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而以③为多见。
0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①和②两大类。
0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05.各种病原体如①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0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②、③、④0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0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0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②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③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①、②、③、④、⑤、⑥12.稽热型常见于①;②;③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①、②、③、④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①、②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①16.回归热型可见于①、②、③、④等。
二、判断题0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0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0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①弛张热型()②稽留热型()③不规则热型()④波状热型()⑤回归热型()⑥驰张热型()0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0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06.低热是指37.3—38℃。
()0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01.发热(fever):02.稽留热(ontinuedfever):03.弛张型(remittentfever)或败血症热型:0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fever):05.波状型(undulantfever):06.回归热(recurrentfever):07.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四、选择题A型题0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A.感染性发热疾病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0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临床医学诊断学填空题库及答案
临床医学诊断学填空题库及答案一般检查、头颈部、肺部检查1. 判断皮下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和最适宜的部位是。
答案:在前臂屈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出处:P75知识点:第四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营养状态2. 在未服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为高血压。
血压低于为低血压。
脉压大于为脉压增大。
脉压小于为脉压减小。
答案:140mmHg、90mmHg、90/60mmHg、40mmHg、30mmHg出处:P74知识点:第四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3.强迫仰卧位可见于,强迫侧卧位可见于,强迫蹲位可见于,强迫停立位可见于。
答案:急性腹膜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绞痛出处:P78知识点:第四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体位4. 检查皮肤弹性常取。
答案: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出处:P80知识点:第四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皮肤检查5.检查瞳孔时应注意其大小、、、。
答案:形态、双侧是否相同、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是否正常出处:P990知识点:第四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眼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病人口腔出现___________味。
误服了有机磷农药发生中毒时,病人口腔出现____________味。
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尿毒症时,病人口腔出现___________味。
答案:烂苹果味、大蒜味、尿臭味出处:P97知识点:第五章头部检查头部器官口腔气味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伴有以下眼症:若病人眼球向下转时,上眼睑不能相应下垂为_________________。
若病人两眼眼球突出,瞬目减少为__________________。
若病人两眼注视目标,由远处逐渐移近眼球时,两眼球不能向内聚合为__________________。
若病人两眼向上注视时,无额纹出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Graefe征、Stellwag征、Mobius征、Joffroy征出处:P91页知识点:第五章头部检查头部器官眼球8. 甲状腺肿大分为三度,Ⅰ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体温分级标准
人体体温分级标准
临床上体温分级一般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是37.3~38摄氏度,中度热是38.1~39摄氏度,高热是39.1~41摄氏度,超高热是41摄氏度以上。
体温分级可以以口腔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
体温分级标准:1、口腔温度为标准。
可将体温分为五级。
其中,一级为正常体温,温度在36.3~37.2摄氏度;二级为低热,体温在37.3~38摄氏度;三级为中度发热,此时体温多在38.1~39摄氏度;四级属于高度发热,体温通常高达39.1~41摄氏度;五级属于超高热级别,体温多会超过41摄氏度。
2、腋下温度为标准。
正常的腋下体温是36~37摄氏度,如果体温达到37.3~38摄氏度称为低热;如果体温达到38.1~39摄氏度称为中等热;如果体温达到39.1~41摄氏度称为高热;如果体温超过41摄氏度称为超高热。
在进行体温测量时,建议测量时间在5分钟左右相对准确。
因每个人体质并不完全相同,故正常体温也有一定差异,通常上下波动不超过0.2℃。
另外正常体温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喝热水,或者是进餐后,都可能使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休息片刻后体温会恢复正常。
故测量体温时需要在安静、平稳状态下进行。
临床医学概要症状与查体部分
咯血
常见病因
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二尖瓣狭窄
肺癌
咯血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 费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 甚至出现发绀、呼吸频率、深度、 节律异常。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呼气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 端坐呼吸—心力衰竭(左心衰)
常见症状
胸痛
原因: 胸壁疾病: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 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梗等 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肺结核等 纵膈疾病:纵膈肿瘤、反流性食管炎 其他:肝脓肿、肝癌等
肺部语颤
增强: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接近胸膜肺内巨大空腔(空洞型肺TB)
减弱或消失: ①肺气肿 ②阻塞性肺不张 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④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⑤胸壁皮下气肿
正常胸部叩诊为清音 正常人大部分肺野内为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增强: 见于运动、贫血、发热、酸中毒等 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见于重症肌无力、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 阻塞、肺气肿、气胸、大量 腹水等。
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 致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 临床分型: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咳嗽与咳痰
咳嗽:气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进入气道的异物 籍以排出体外。 咳痰: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由咳嗽运动而排出口 腔外的动作。 意义:1)保护、防御性:排出侵入呼吸道内的异物、 病理分泌物。 2)有害的一面:感染扩散、咯血加重、气胸。
咳嗽与咳痰
病因
呼吸道疾病 胸膜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因素
咳嗽与咳痰
咳嗽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 湿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
咳痰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或翠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急性左心衰) 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难咳出——真菌感染 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发热
Question?
1.试分析上述患儿发热的激活物和体温升 高的机制。 2.该患儿的体温变化表现出哪几个期?各 期有何临床症状?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继续升 高?为什么? 4.患儿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假如你接诊 该患儿,又如何处理?
正常体温(temperature)?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的标准? 发热的临床分度?
发热机制
制
下丘脑是体温中枢的高级部分,次级部 分是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至于 致热原的作用部位,迄今尚难确定。
1、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
引起)
常见的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
• 将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 曲线图即所谓热型。 • 了解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 影响热型的因素
指体温明显升高 在39℃~40℃及 以上,24小时内 体温波动相差不 超过1℃。
大叶肺炎,伤寒高热期
指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超过2℃,但 最低点未达正常水 平的体温曲线型。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感染,结核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 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
疟疾,肾盂炎
指体温逐渐 上升达39℃或以 上,发热数日后 逐渐下降,数日 后又再发热数日 的热型。
布鲁菌感染
指急升型高 热持续数日后自 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 温曲线类型。
指发热病人体 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的热型。
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 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 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 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 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 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临床医学概要(上)
临床医学概要复习重点1.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2.临床上常见的热型: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一天之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延续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弛张热:为39℃以上的高热,一日间的体温波动范围大,往往超过2℃,但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头疼的程度与性质: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但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相一致。
性质:搏动性疼痛(见于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电击样痛或刺痛(神经痛);重压感、紧箍感或钳夹样疼痛(肌肉收缩性疼痛)。
4.发绀:亦指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广义的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黏膜青紫现象。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发绀可分为中心性、周围性和混合性三种发绀。
中心性发绀:特点是全身性发绀,除四肢与颜面外,亦见于黏膜(包括舌与口腔黏膜)和躯干,皮肤温暖。
主要见于有心肺功能不全的疾病、右-左异常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故患者除发绀外常有心悸、咳喘等心肺症状。
周围性发绀:发绀最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因周围血流障碍,故这些部位皮肤温度低,当按摩或加温使其温暖,发绀则可消失,此点有助于与中心性发绀相鉴别。
此外,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者,有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局部有静脉纡曲或压痛。
由肢体或末梢动脉阻塞或痉挛所致者,局部冰凉、苍白或青紫并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胆红素在17.1-34.2u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出隐形黄疸;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34.2 umol/L时则出现黄疸。
6.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型黄疸。
诊断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教学大纲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器械检查等方法;2、熟悉诊断学的任务,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
第一篇问诊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问诊的重要性;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2、掌握常见症状原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发热1、了解发热的定义 2、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的分类 3、掌握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4、发热的分度及临床过程及特点 5、重点掌握各种热型及相应临床意义6、发热的伴随症状(二)水肿 1、掌握水肿的定义、发生机制、常见病因。
2、掌握常见水肿的临床特点。
3、熟悉不同原因水肿的鉴别要点。
重点讲叙水肿的病因、临床特点。
(钟一鸣)(三)咳嗽、咳痰1、咳嗽的保护意义 2、咳嗽的发生机制 3、咳嗽的病因 4、咳痰的发生机制及意义 5、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 6、咳嗽咳痰的伴随症状(四)咯血1、咯血的定义及与咯血的区别〈重点掌握〉2、咯血的病因与机制 3、临床表现 4、咯血的伴随症状及须掌握相关疾病(五)胸痛1、掌握胸痛病因诊断的重要性 2、掌握问诊要点 3、熟悉常见病因重点讲叙临床表现。
(六)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定义及表现 2、呼吸困难病因 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及相关疾病(七)心悸 1、掌握心悸的定义、常见病因、伴随症状 2、掌握问诊要点 3、了解发病机理(八)呕血1、呕血的概念及常见病因 2、呕血的临床表现 3、呕血病人问诊要点(九)便血1、黑便及隐血的概念、常见发病原因 2、黑便特点与出血部位的关系(十)腹痛1、了解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 2、腹痛的发生机制及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的特点(十一)黄疸1、慨述;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3、黄疸的分型;4、辅助检查;5、伴随症状;6、问诊鉴别要点。
(十二)血尿、尿频、尿急、尿痛1、血尿: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血尿的问诊要点;2、尿频、尿急、尿痛:定义、原因、伴随症状(十三)意识障碍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二章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发热
六、发热的处理原则
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体温过高(如 38.5℃以上)或者患者有明显不适、头 痛、意识障碍和惊厥者。恶性肿瘤患者 (持续发热加重病体消耗)、心肌梗塞 患者、小儿、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宜采用 积极的解热措施。
THE END
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 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 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 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 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发热(fever):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 正常范围,即为发热。
正常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的标准? 体温的生理变异? 发热的临床分度? 发热的临床意义?
将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 线图即所谓热型。 了解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影响热型的因素
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水平的体温曲线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 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高峰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平衡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发红、灼热感、呼吸加 深加快等。
退热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 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 寒、风湿热等。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
症状:皮肤潮湿、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