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试题(北大2004级中国哲学研究生课程班)
1,解析“政治”、“政治哲学”概念。
2,谈“五帝”事迹表现出的政治理念。
3,论中国上古“上帝”观念的政治意义。
4,试比较上古中国与古希腊政治发展模式的差别。
5,谈墨家“天志”、“明鬼”的政治意义。
6,举两例叙述中国古代学者用神权冲击君权的尝试。
7,叙述诸子百家出现的时代背景。
8,谈“中庸”在中国上古政治变动中的体现。
兼列举反面经验教训。
9,谈孔子如何应对旧的贵族等级制。
10,谈“孝”在封建统治中的政治作用。
11,试论儒家、墨家、法家政治思想层次的高低。
12,谈“中庸”思维方式如何影响我国古代和今天对政治问题的处理。
13,谈孟子的政治思想。
14,荀子如何论君?
15,董仲舒如何论君与天的关系。
16,谈管仲、子产、李悝等人的改革思路。
17,论法家之“法”。
18,法家之“法”得以推行的根据。
19,论封建统治者的阴法阳儒。
20,道家之“无”在政治上的体现。
21,道家为什么声称“不尚贤”、“绝仁弃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愚者自娱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③宣扬天子至德3.孔子的思想: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①性善论。
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
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①人性恶说。
反对孟子性善说。
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
(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②礼治思想。
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
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
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1)李悝①法家创始人,著有《法经》②提倡耕战、主张变法和以法治国。
(君主一元化;立法因“道”且面向现实;反对尚贤、反对身治)(2)慎到①以势为主②兼论法、势,受道家影响发展人君南面之术。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
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
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
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
二、民养君。
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
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
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
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非常重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孔子“仁”和“礼”2.小国寡民3.性善论4.《资政新篇》5.黄老之学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的异同点。
2.简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评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4.简述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论述中国古代主要政治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孔子“仁”和“礼”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①爱人为仁。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
②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③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2.小国寡民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
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
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所以其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完整word版)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1.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异同?答:(异)①“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②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纣”,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
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③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同)①人性追求同一目标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终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地论“明人论”,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向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难看出它不仅提出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向善的追求。
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们进步,达到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习题(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的时期。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3.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4.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5.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与()。
6.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时代,()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7.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制定的()。
9.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10.()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
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11.()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
12.秦之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自秦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13.秦朝实行()的官僚制度。
14.秦朝时发生的()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劫难,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
15.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16.秦国改革和谋求继往开来的指导思想是()思想。
17.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18.性品说是()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人学的发展。
1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份增大,发展出()。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20.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就是历史所称的()。
21.在汉代,经书因书写文字的不同,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相应地形成了()和()两大流派,两派都着力竞争儒学的正统地位。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目一、中国古代税收制度: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
1、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初税亩:初税亩是我国征收田税的最早记载。
这种税收以征收实物为主。
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
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这是第一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实行“初税亩”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
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3、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税制是对唐朝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
官僚贵族享有罢免租庸调的特权。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租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创新,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
因此,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两税法: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实行的用以取代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自唐玄宗开元以后,均田制度逐渐废弛,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也难以为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因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6月纳清,秋税限11月纳清,故称“两税”(亦有一说因其分为户税、地税两项)。
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变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两税法实行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
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资料-2016年2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及参考答案多项选择题1、周公认为,要做到敬天保民,周王朝应该做到(ABC)。
A.要牢记商朝灭亡的教训B.要体察民情C.要慎用刑法D.要礼法并用2、儒家学派的特点有(ABCD )。
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C.崇尚仁义D.以孔子为师3、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BCD )。
A.礼治与正名B.举贤才C.实行平均主义D.愚民政策4、孟子提出的关于实行仁政的具体设想是(ABC)。
A.制民之产B.平均赋税C.保护工商业D.礼法并用5、荀子认为人性恶,恶的本性主要表现在(AB)A.人的感官欲望B.权势欲望C.生存欲望D.社会环境的影响6、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内容有(AC )。
A.物无贵贱B.物有贵贱C.无是无非D.有无相兼7、以兼爱为出发点,墨子提出了(ABCD )等主张。
A.非攻B.尚贤C.尚同D.节用8、法家思想的特点是(ABCD)。
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历史9、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如下的一下原则(ABC)。
A.要刑无等级B.要明法利民C.要轻罪重罚D.要法胜民10、韩非提出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是(ABC)。
A.法一而固B.以其所重禁其所轻C.法不阿贵D.法不责众1、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C )。
A.尊君B.督责C.深罚D.尚武2、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有(ABCD )。
A.求变B.求治之本C.德刑兼用D.任贤3、唐太宗以善于求谏纳谏著称,而能直言极谏的著名文臣武将有(ABC)等。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长孙无忌4、李世民君臣从多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BCD )。
A.奢侈无度B.杜绝言路C.用人不贤D.严刑峻法5、刘邦即位不久,相继颁布了(ABC)等诏令,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辨析题(说明理由):1, 汤武革命的道德合理性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而非争夺王位。
答:对。
顾炎武主张:应允许庶人议政,在“亡天下”时还允许“汤武革命”,而“汤武革命”的意义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其思想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和民族观念。
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本质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民主思想。
答: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3,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对。
道道法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4,在庄子看来,社会之所以变得道德沦丧、纷纷扰扰,主要是圣人治理天下的结果。
对: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参考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参考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常见的三种阶段划分法:两段法:古代;近代;四段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至清朝前期;晚清;六段法:形成期—先秦;发展期—汉唐;完善期—宋明;反思期—明清之际;转型期—晚清;变革期—清末民初。
(一)夏商西周时期:古代政治思想萌芽期创世神话;政治传说;祖先崇拜;天罚;祭祀;王权至上;宗法;礼制;敬天保民;(二)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政治思想高度发展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杂、兵家;改革家;(三)秦汉至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为正统政治思想时期1、秦汉:儒家正统思想确立期2、魏晋南北朝:儒家正统思想调整期3、隋唐五代:儒家正统思想发展期4、宋元明:儒家正统思想完善期5、清前期:儒家正统思想成熟期(四)晚清时期(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近代化时期(转型期)1论述题:试述魏晋之际政治局势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2名词解释:东林党(见课件)?3解释:儒、儒学、儒生、礼治、仁政、墨(10个都可以出名词解释-课件)、道法自然、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申不害、渗到(音)、商鞅)比较墨、儒、道、法的背景和思想异同兼爱和爱有差等的区别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简答)魏晋风度(名词)汉代董仲舒怎样论证其天人合一思想隋唐初期的君道论韩愈&柳宗元(特别是柳宗元对封建的看法)宋元:陆王心学与宋明道学(韩愈确立儒家道统)的学术渊源、分歧简述王阳明的思想特点(形而下+形而上)1试述魏晋之际政治局势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曹魏王朝末期,政治上的突出事件,乃是统治阶级内部由尖锐的争夺权力的斗争演成恐怖性的大屠杀。
魏明帝曹叡死时年仅三十五岁,承继他帝位的曹芳年仅八岁,于是曹叡不得不把政权委托给曹爽和司马懿二人共同掌握。
曹爽是从小即为曹叡所亲爱的宗室,而司马懿则是当时干练于军事的重臣,二人间即展开争夺政权的暗斗。
司马懿终于在嘉平元年(249)以阴谋狡诈战胜曹爽,把曹爽兄弟和其集团的诸名士何晏、丁谧、李胜、毕轨、桓範等诛灭三族。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一、填空1、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精髓。
(追求和谐、和谐文化模式)2、人类社会的三大和谐是、、。
(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3、是一个民族的基本形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
(文化形象)4、人类社会三大和谐的核心是。
(通过治国实现群体和谐)5、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的伟大民族精神。
6、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可以概括为、、、。
(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出自之语。
(顾炎武)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表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谭嗣同)9、人类社会三大和谐的基础是。
(人际和谐)10、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是以作为哲学基础的。
(天人合一)11、孔子把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
(仁、礼)12、庄子把当作人的尺度,把看作是人的最高价值状态,不承认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
(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1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讲的治国是以为核心内容。
(民本文化)1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所讲的,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身治国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目标就是追求。
(平天下、天下为公)15、五经包括、、、和。
(《诗》、《书》、《礼》、《易》和《春秋》)16、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他的的最好的政策。
(愚民政策)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
(孔子)18、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是和,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与的理解。
(克己忍让、内省修身、仁、礼)19、庄子相对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和。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20、庄子把当作人类社会的理论境界。
(原始的自然状态)21、商鞅实行法治的原则包括、和。
(要刑无等级,要明法利民,要轻罪重罚)22、汉武帝政治思想的四个特点是、、和。
聊城大学成人教育《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练习题一、概念题1.分封制2.墨子3.九品中正制4.秦始皇5.戊戍变法6.商鞅变法7.孟子8.科举制9.陆贾10.辛亥革命11.焚书坑儒12.荀子13贞观之治14.贾谊15.《资政新篇》二、简答题1.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方法有哪些?2.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主要方面?3.贞观统治集团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秦始皇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朱熹提出的改良南宋积弊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唐甄主张的“为君之道”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周公主张统治者怎样敬从天命、怀保小民?7.墨子主张“非攻”,具体理由包括哪些主要方面?8.李斯主张实行文化专制,其主要理由有哪些?三、论述题1.试论董仲舒天人合一论的历史影响。
2.试述洪秀全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3.如何评价曹操“唯才是举”的选用思想?4.如何评价李大钊的“民彝”政治观?5.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6.试论黄宗羲反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练习题答案一、概念题1.分封制··················密···················封·····················线··················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国家起源的传说①契约说②冲突说③贸易说④⽔利灌溉说⑤战争说⑥圣⼈造福说封建制度的含义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关系;2.形成了与封君封⾂相适应的封⼟制度;3.中央势⼒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独⽴的政治权⼒东⽅专制主义(魏特夫)1,这种社会是⼀种“⽔利社会” ;2,政治权⼒的集中和专制;3,⼀切完全归皇帝所有;4,东⽅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垄断;6,东⽅社会没有法律;7,东⽅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政治决策:以占⼘决定,建⽴专门的⼘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政治执⾏:①是召集⼤⾂发表誓词,如和有扈⽒作战的《⽢誓》“⾏天之罚”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内廷:宫内事务2、地⽅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国、候伯。
⼤国⾸领为伯。
3,⽅国对夏朝天⼦的义务: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商朝的⾏政制度——内外服1)内服:第⼀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第⼆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第三类是宗教⽂化类职官:⼘巫史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2)外服:诸侯或⽅国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种⽅国与⽅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宗和⼩宗。
周王⾃称天⼦,称为天下的⼤宗。
天⼦的除嫡长⼦以外的其他⼉⼦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是⼩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宗。
诸侯的其它⼉⼦被分封为卿⼤夫。
卿⼤夫对诸侯⽽⾔是⼩宗,但在他的采⾢内却是⼤宗。
从卿⼤夫到⼠也是如此。
逐渐建⽴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对被征服⼟地和⼈民实⾏统治的⼀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和财产⽅⾯的再分配制度。
《中国政治思想史》简单题
二简答题1、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有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
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华文化典籍。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期。
逐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同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1)出现以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
(2)出现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对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出先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
(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时期。
西方思想的传入使政治思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反映社会变革的思想即辛亥革命思想。
2 中国思想史的特点(1)重实际而不尚玄理。
(2)多因袭,少创造。
注重经学形式,以注经阐释己意(3)、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
(4)、重政治与民本思想的结合。
(5)、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
如儒家思想。
3、先秦“四民分居定业论”管仲(1)齐国管仲政治主张之一。
(2)原因:认为民杂居在一块容易混乱,导致社会不稳定。
(3)主要内容:运用行政权力将(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居地,户籍制度进行严格管理。
(4)目的:使民心安。
相语以事,相亦以巧,相陈以功。
4、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三件事:这三者的结合即天时地利人和。
持盈:顺从天道。
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因势引导。
盛而不骄,赢而不溢。
节事:顺从地道。
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
定倾:顺从人道。
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
5、孟子的民本思想(1)理论基础:人性善。
人心是政治行为的基础,政治是道德主体即仁心扩充的结果。
(2)政治道德化的基本思路A. 政治是道德的延伸。
孟子的王道仁政说,是以德治为其运行基础的。
B.政治领袖应由仁德之君担任,君心则是关键;施行仁政,致天下太平。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库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库第一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编思想形成期填空题1.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
【答案】明德慎罚【解析】周公执政期间根据其执政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惟命不于长,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和敬天保民。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答案】克己忍让【解析】孔子仁爱和礼治学说的内容包含着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克己忍让即不强迫别人,在利益面前让着别人。
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重仁,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
【答案】孟子;荀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的是仁义,主张君主要实施仁政;而荀子则是重视礼仪道德,主张以礼和德治国,特别强调礼仪。
4.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
【答案】庄子解析】庄子主张无为而知,他认为是君主或圣人的统治才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现实中的君主和盗贼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5.墨子最初受业于,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始人。
【答案】儒家【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最初是归于儒家的,只是后来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而另外独辟蹊径,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前期法家中,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答案】商鞅解析】商鞅是秦朝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实施者,他重视法的作用是因为法能定分,法能胜民,法律也是实行富国强兵的保证。
判断正误1.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不包括秦朝。
()解析】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
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即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一)图腾崇拜(二)《管子》(三)玄学(四)密宗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周代的礼乐文化(二)简述百家争鸣的三个阶段(三)简述王通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四)简述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三、论述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一)试论述董仲舒对秦汉政治思想的整合(二)试论述洪秀全思想的主要观点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卷别A-5-1(一)图腾崇拜就是用动物或植物来解释本氏族的来源,认为本氏族与某种动物有血缘关系,图腾所以成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本民族的敬仰和膜拜。
(二)《管子》《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托名是春秋时齐相管仲著。
汉以前官修史书均认为系管仲所撰,实系战国时齐人采拾管仲所言,融合道名法儒等家思想而成。
其内容庞杂,包括政治、法制、军事、哲学等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
(三)玄学玄学即玄谈,或清谈,是我国魏晋时期一种主要的思想潮流。
崇尚老庄学说,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作为谈资。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中的范畴,以“无”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以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理论问题,并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为“玄学”,又称为“魏晋清谈”。
(四)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中的密教。
唐开始传入中国,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给别人。
在唐代曾经得到王公贵族的爱好,后来衰落了下去。
公元8-11世纪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原来的本教结合,形成了西藏密教的传统,称“藏密”。
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周代的礼乐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即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中国后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卷别A-5-2后儒常追宗到周公制礼作乐,都说明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原创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A答案
1、孔子的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浑然一体的,可称之为伦理政治。
第一.伦理原则。孔子把人际关系主要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夫妇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用过许多概念,如仁、义、忠、恕、孝、信、智、勇、温、良、恭、俭、让、慎、直等等,要之,可以礼、仁为纲。
第二.无为政治的内容和实现无为的手段。《老子》的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而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在《老子》看来,当时人们都是沿着“有为”的道路行事,这些正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为无为”首先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为了把人们从有为的道路上拉到无为的道路上来,《老子》想了许多主意,要之有二,一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二是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对统治者,《老子》要求他们减少政事活动,总的原则是“三去”,即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
5、《老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可称之为“无为政治”。
第一,“无为”的提出,既有哲学根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从哲学上讲,《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本源和本性,“有”生于“无”。因此,应守住“无”,而反对“有”。“无”表现于人事便是无为。《老子》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伪、恶、丑现象。一般人只限于鄙弃这些伪、恶、丑,《老子》却要揪出造成伪、恶、丑的罪魁祸首。在老子看来,罪魁祸首正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欲望,即有为。
所以说它不正确,是因为它混淆了政治关系与道德关系。政治与道德是不同范围的两回事。政治关系决不是道德关系,它首先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利害关系。解决其间的矛盾不是靠道德的说教与规劝,而是靠权力、暴力。把道德与政治混为一谈,就掩盖了政治的本质。
从认识上来看,过分强调道德便堵塞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4、在势、法,术方面,韩非无疑是集大成者。他明确地宣布,势、法、术三者都是帝王手中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韩非除把三者结为一体外,在内容上也多有发挥,与法家先辈相比,势、法,术均有新的特点。第一、势治以及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在势、法、术三者当中,韩非更注重势。他把势分为“自然之势”与“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第二.法治与以法防奸。“法者,事最适者也”.‘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之用,也即“治事”。治事的中心是尊公废私。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遵法、守法,以法律为准则,法要详细具体。韩非认为,臣的作用和使命是贯彻法令。韩非主张依法治国,针对贤人政治,他提出:“上法而不上贤。”第三、术治与驭臣之术。术有君主驭臣之术,也有臣弄君之术。韩非是君主的讴歌者,他所讲的术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的驭臣之术。由于韩非把君臣关系视为虎狼与买卖关系,所以除了讲考课监察之外,更多的是讲阴谋诡计。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内容整理(全)
选择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or?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虾。
——?道德经?名词解析一、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二、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根底。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仁慈的本性。
在孟子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感官欲求,所以,也必然有着共同的道德品质。
因此,“善〞是人普遍的类本质。
三、性恶论:是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恶的本性主要表达为:一、人的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实际上是人的生物本能。
荀子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本能,使人产生了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人的利欲之心是永无止境的。
二、势力欲望。
荀子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恶辱,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势力欲望。
三、人皆有好利心。
四、人皆有排他心和嫉妒心。
四、化性起伪:即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性,即天性;伪,即后天的人为作用。
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拾掇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展改造,即“化性起伪〞。
荀子主张,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理论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五、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即国家小,人民少。
是老子政治理想概括。
其特征有:一、国家的规模非常狭小,人口稀少。
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消费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任何用处,文化极不兴旺,人们仍然留在结绳记事的程度上。
思政党史期末考试试题
思政党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1年B. 1919年C. 1923年D. 1925年2.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实事求是B. 独立自主C. 群众路线D. 为人民服务3.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经济建设为中心B. 四项基本原则C. 改革开放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A. 党的十三大B. 党的十四大C. 党的十五大D. 党的十六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2. 阐述“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和实践要求。
2.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和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2. A3. A4. D5. D二、简答题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开辟了新的道路。
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四个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这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当代中国社会,坚持“四个自信”有助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论述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
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
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
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
二、民养君。
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
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
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
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非常重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
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
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名词解释1、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
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
P712、兼爱:墨氏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P843、仁政学说: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仁,即人心,爱人之心,人把仁爱之心用于所不爱的事情上就是仁,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以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但是把它完全寄托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即希望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P554、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P1325、韩愈的道统论: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P2176、周公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P387、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P59-608、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9、庄子至德之世:至德之世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其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否认一切文明成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P75-7610.居安思危:唐太宗掌权后,魏徵就是告诫他要居安思危。
他认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所以,唐太宗认为天下稍安,尤需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知前提。
P13811、法家的法术势:韩非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以民众为统治对象的,公开的成文法。
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持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的原则。
术,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为君主独有,君主用术不可捉摸。
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势,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云用法和术的前提。
他认为势是君主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有势与无势。
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
其内容就是德和邢。
12、天人不相关预论: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韩愈的等人主张的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集中批判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自然形成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天的自然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形成天人不相干预论,表现出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简答、论述、材料题1、为什么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殊途同归?(1)孟子认为人性善取决于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是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或者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他只看到了在血缘关系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
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善的。
(2)荀子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皆好利,皆有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他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
但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3)所以,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形上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制约。
2、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的要领主要有三点:(1)不尊贤。
慎到认为,君主尚贤就会使贤人在民众中有声望,人民只知贤人不知君,尊贤不尊君,在客观上为自己树敌。
(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军主要使权力不旁落,就要设法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要挟臣下。
(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应善用权术,即尽量的发挥臣下的作用,让其把事做好,而君主就坐收渔网之利。
3、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1)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
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再坚持道德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
更化和有道伐无道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方式。
(2)更化是之某种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不道德演进史,王朝更迭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