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有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闻
有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闻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事!你想想,咱们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甚至老了之后的生活,都和这个息息相关。
话说回来,社会建设可真是个复杂的玩意儿,但只要我们聚焦民生,事情就好办多了。
2.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1 为什么关注民生?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
你看,古人讲“民为贵”,如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放在心上。
保障民生,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能吃饱穿暖,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过得不如意,心里憋屈,那这个社会还怎么和谐?说到底,幸福的生活就是个大家庭的事,大家都过得好,才算真正的好!2.2 倾斜,助力民生现在,国家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你知道吗?很多都是围绕着改善民生来的,比如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条件等等。
这些就像是春风化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它们就像那根看不见的线,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
3. 实际案例分析3.1 教育公平的推进说到教育,大家肯定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这年头,想要出人头地,教育是个必须的跳板。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好学校,国家也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从偏远山区到城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就像是在播撒种子,希望在未来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3.2 医疗保障的完善再说医疗,这也是民生中重要的一环。
以前看病可真是个“心疼”的事,费用高得离谱,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可不多。
但现在,随着医保的不断完善,很多病人看病时的压力大大减轻。
想象一下,老张以前看个小感冒都得攒一笔钱,现在只需拿个医保卡,就能安心就医,这种感觉,简直像捡了个大漏呀!4. 未来展望4.1 继续努力,打造美好生活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我们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社会建设就能稳步推进。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真心为他人着想,社会的温度自然会上升。
201212时事政治
(2018年时事政治)2018年中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民生问题专题解读及押题
2018年中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民生问题专题解读及押题专题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命题视角一两会相关论述热点聚焦材料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材料二: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相关设问1.列举你身边存在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物价上涨过快;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问题;入学难、上学贵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2.近年来我国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电下乡;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城市廉租房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营养改善计划等。
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4.我国存在的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1)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我国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社会建设还比较薄弱。
5.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22时政热点分析300字
2022时政热点分析300字2022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年。
2022年的政热点将是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时刻,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加强经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将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利益配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实现“双循环”新格局,最终达到目标。
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人民为中心。
2022年,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新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社会公平正义之路,打造绿色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打造社会治理获得感。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2022年,中国将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独特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打造中华文化的国际形象,增强全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四是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2022年,中国将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武器装备领域创新,提升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牢把握国家大局,谱写中国强军时代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安全。
2022年,中国将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区域综合治理,积极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加强海洋蓝色经济建设,切实做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有效加强生态安全防护,实现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2022年,中国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出重要步伐的同时,努力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对外交往,加强同各国的联系,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更加繁荣的世界。
202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一、关注公共安全:1、严防甲型H1N1流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2、2010年3月28日,山西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经核查共153人被困,至4月5日晚已经救出115名矿工。
3、关注食品安全例题1:2022年4月份以来,针对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扎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保障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1)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中央高度重视甲型H1N1 流感防控工作,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决定的。
②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是国务院的职责所在。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疾病防控,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2)①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及时采取措施,全面布署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药物生产、疫苗接种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例题2:《专题》P35第14题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材料:2009年4月7日,备受关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经新华社发布。
1、是什么:(1)总体来说:政府关注民生,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24年中考政 治时事热点与知识点
2024年中考政治时事热点与知识点《2024 年中考政治时事热点与知识点》中考政治一直紧密联系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的分析考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 2024 年中考可能涉及的一些政治时事热点以及相关知识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知识点:1、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得到体现,如发展特色农业体现创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协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现绿色。
3、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
二、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 5G 技术的广泛应用、量子通信的研究进展、人工智能的发展等。
相关知识点:1、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3、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关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知识点: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民生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制度、法律等手段,打造全面、可持续、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中,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是民生保障的重点。
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保障,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二、加强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让农村人口享有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
三、加快推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和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也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应该加大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国家文化形象。
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应该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修订卫生相关法律,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提高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推动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A.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B.标准化、均等化、法治化
C.规范化、均等化、法治化
D.规范化、均等化、法定化
参考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规划》指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412时事政治网。
时事政治专题——考研政治辅导《形势与政策一》讲义0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考研政治辅导《形势与政策一》第一部分讲义03形势与政策(一)第一部分时事政治专题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答疑编号5948020101]『正确答案』D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B.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C.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答疑编号5948020102]『正确答案』D3.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答疑编号5948020103]『正确答案』A4.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其总体布局是()。
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D.“六位一体”[答疑编号5948020104]『正确答案』C5.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
A.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答疑编号5948020105]『正确答案』B6.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
A.改善民生B.深化改革C.以人为本D.结构调整[答疑编号5948020106]『正确答案』B7.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处理好市场与计划的关系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C.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D.处理好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答疑编号5948020107]『正确答案』B8.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因素是()。
23年下半年时事政治考点汇总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1. 全球贸易战的影响在23年下半年,全球贸易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时事政治考点。
美国与我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已经影响到全球经济格局。
各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了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焦点之一。
2. 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23年下半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我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大。
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如何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二、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1. 区域安全形势分析23年下半年,中东地区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的内部冲突依然持续,地区的安全形势依然岌岌可危。
朝鲜半岛局势、南海争端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这些地区的安全形势将会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 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23年下半年,中美关系仍然是全球政治舞台上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科技竞争、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角力仍在继续。
如何平衡两国关系,成为了各国智库和政策制定者研究的重点。
三、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23年下半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明显,各种特殊天气事件频发,热浪、暴雨、飓风等自然灾害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成为了全球政治议程上的重要议题。
2. 环保政策与可持续发展23年下半年,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能源、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议题备受关注。
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治理将对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23年下半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不断加速。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社会管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角力成为了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一大焦点。
2. 数字经济与全球产业链重构23年下半年,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全球产业链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者:迟建民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5期迟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以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目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
通过深化教育领域、创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五大方面的改革创新,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把握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航程,强调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定》合国情、顺民意,承接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即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
《决定》阐释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目的: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明确了改革的核心目标: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确定了社会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领域: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部署了深化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决定》意义极其深远。
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问题入手,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高考政治热点 “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XX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南罗石文背景资料:20XX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XX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20XX 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
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
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
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
关于18大的时事政治!
风中劲草十八大考点抢先记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人们能去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8、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时事政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时事政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热点链接】1、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
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
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时事政治专题——考研政治辅导《形势与政策一》讲义0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考研政治辅导《形势与政策一》第一部分讲义02形势与政策(一)第一部分时事政治专题4.提出五大重要任务(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第二,四个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及协同创新。
(3)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基本途径:首先,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次,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最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提出七大任务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重要性(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高考二轮复习时政热点:社会建设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教案
时政热点社会建设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开幕。
确立宏伟目标,带领亿万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开启新的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砥砺前行。
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他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报告指出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一、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就业:更高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2.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高考政 治中 国特色社 会主 义时政总结
高考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政总结高考政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政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考政治中的重要考点,涉及诸多方面的时政内容。
以下为大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在新时代取得了显著成就。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依法行使职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完整版政治考题答案参考
1.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2.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3.为什么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当前,4.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中最紧迫的问题。
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1、一个执政党,确定什么样的执政目标,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进行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
“人间正道是沧桑”。
90余载风雨兼程,我们党对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行了接力探索,最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谓前后接续、一体贯通。
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时事政治与热点
2008年《粤考王中考——热点与时事政治》专题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背景材料1.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粤考王》相关链接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热点链接】1、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
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
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讨论和审议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
李克强指出,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
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又联系到居民消费,许多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动转型,都把医改作为重要抓手。
李克强说,医改实践带给我们许多理念和启示,对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
其次,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
第三,改革是渐进式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绕着矛盾走。
4、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2012年11月12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
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中央政府定的是“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了1000万套,今年开工了700多万套,明年计划开工数量正在研究当中,不会低于500万套,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5、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
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
李克强说,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较过去有更高要求,发达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保障好重大民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经济和民生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搞得好,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搞成“两张皮”,百姓就会缺乏受惠和舒心感,经济发展也会缺动力。
政府要顺应这种趋势,加快转变职能,抓项目、上投资等应更多由企业自主决策,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就交给市场,政府则要更加突出依法监管,特别是要加强事关民生的监管,创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这也是考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
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
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
6、2012年我国新增就业创9年新高。
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
2012年,全国有25个省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0.2%。
7、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2012年,我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较原定2020年实现的目标提前了8年。
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9693亿元,总支出15502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已达23667亿元。
一些人所担心的养老金发放在当前是有保障的。
8、广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
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深入创建平安广东。
【模块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社会主义的本质。
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着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国家的宏观调控。
制定和落实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抑制房价上涨。
这些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3、就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国家必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观念,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
5、提高居民收入的意义:有利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财政的作用。
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政府要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公共安全等,要求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3、.便民利民的政府。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搞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5、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国家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抑制房价,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塑造人生。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2、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民生的要求。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推动客观实际的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又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牵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全网”。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