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建设的意义、特点和措施。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手段,促进资源配置和利用,推动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地区经济状况,促进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重构,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2. 优化城乡结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高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3.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特色明显。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2. 产业结构多样化。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 政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合理制定和执行。
二、城市群建设的意义和措施城市群建设是指通过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形成大城市群,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方式。
城市群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城市经济协调性,实现优势互补。
城市群建设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 促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圈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合作模式。
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种经济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我们组织了对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调研工作,并撰写本报告,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意义1.加强地区间合作。
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可使我市与周边城市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共享资源,共同应对挑战。
2.优化资源配置。
地区双城经济圈能够整合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三、我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状目前,我市已与周边多个城市建立了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与A市合作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两城之间的交通时间。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市与B市开展了联合研究,共同开发了一款高科技产品。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合作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优化我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1.加强规划和整合。
相关部门应对我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各合作项目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2.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相关部门应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
人才是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关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引进水平。
同时,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推动知识和技术的跨城流动。
4.加强跨部门合作。
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合作。
相关部门应加强跨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五、总结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合作模式,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在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关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全省总体布局半岛城市群相衔接的专题报告
关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全省总体布局 半岛城市群相衔接的专题报告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必然选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以省会城市济南为核心,由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六个市为依托组成的城市群。
近年来,区域内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内部联系密切,联动发展的优势突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成为我省中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领力量。
(一)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使我省区域总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多年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东强西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明显。
虽然有历史和要素禀赋的原因,但对我省东西绵延700多公里,人口近亿的巨大经济空间而言,仅靠半岛城市群带动是远远不够的。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处于我省东部、西部的中间地带,又处于我国南北经济的过渡带,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位置和作用。
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有利于承东启西,推动两大经济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当东西互补、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二)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深化拓展了全省生产力布局思路。
山东作为经济社会大省,始终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和优化,形成整体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七五”到“十五”四个五年规划实践,我省推动区域布局合理化的理念不断深化,思路日益成熟。
“七五”到“八五”、“九五”期间,按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梯次推进”的思路,主要依托交通轴线展开布局,重在突破优势地区、打造产业高地、形成产业聚集带,提高全省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十五”期间,根据城市成为区域增长中心的新趋势,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重在大力推进城市化,打造区域经济的核心,形成具有不同层次集聚辐射功能的城镇体系。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全产业谋求绿色崛起省党代会精神市县谈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全产业谋求绿色崛起接受记者采访前,定安县委书记韩勇刚刚接触了一拨特殊的客人———美国好莱坞导演、奥斯卡奖得主理查德·安德森及其陪同人员。
一部以元文宗和定安娘子青梅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汇聚了好莱坞一流制作团队的电影《龙起情缘》,正在中美团队的酝酿下起航。
这也是定安县在谋求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绿色崛起上迈出的全新步伐。
在韩勇看来,如何吃透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在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定安当务之急。
借力海口融入省会经济圈“定安经济发展有诸多优势,但目前来说,最为突出的,也最容易发挥的优势,就是靠近海口。
”韩勇快人快语。
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韩勇认为,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放大与海口的同城效应,实现差异化发展,是振兴定安的重要路径之一。
今年1月召开的定安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主动融入琼北经济圈和大海口都市圈”就郑重写进了报告。
韩勇说,依托海口、服务海口、融入海口,才能使定安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大释放。
他告诉记者,定海大桥将很快开工,项目位于定安县城北面与海口市东山镇马坡村一江之隔的南渡江段,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定安、海口、澄迈3市县的交通要道。
韩勇透露,定安将建设美食一条街、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星级酒店,把定城打造成为省会经济圈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贸物流的集散地。
韩勇认为,放大定安与海口的同城效应,必须加快县城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旧城区,逐步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城镇骨架,做大县城规模,创建省级卫生园林城市,提升县城品位。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
今年是我省“科学规划年”。
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对“科学规划”也有浓墨重彩的表述。
韩勇告诉记者,定安坚持规划适度超前的思路,编制了县城总规、塔岭新区控规、乡镇总规、全县土地利用总规等80个规划,城乡规划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重点启动县城总规控规修编、塔岭新区控规修编、母瑞山革命老区“百里百村”乡村旅游总规编制、县城古城保护区风貌规划编制、9个乡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等。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一本刊编辑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编者按: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这样一个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在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
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城市会议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不久就将开幕,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小组支持下,本刊将从今天开始分三期就我国城市群特别是以长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为着眼点,对我国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做一全方位的实证分析,其中也涉及到有关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我国城市群问题的关注。
江浙九市首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思路——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二编者按: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
另外,沪、苏、浙三省市正着手从交通、市场、生态、信息、金融和人才6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近一段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连续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领导进行了专访,显示该区域内城市高层在一体化方面的思路已基本形成,认识非常到位。
本文现将有关谈话要点综述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体化的共识,正在长三角地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所在。
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呼应上海辐射周边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不是简单的对国内而言,而是对世界而言。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挑战
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需 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生态保护压力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需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发展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挑战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策略
和建议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未来
展望
01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01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形象。
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实现 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借助其 城市发展的经验和资源,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区域合作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加强区 域合作,推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 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02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该调研报告旨在分析产城融合的意义及影响,并总结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提升。
通过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生产与交易效率,吸引高端产业与人才聚集。
这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城融合对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也有重要影响。
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闲置和浪费。
同时,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域,实现产业分类与空间分离,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产业对城市的需求与城市对产业的吸引力不一致。
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而城市的发展又需要尽量减少对土地和资源的占用。
因此,在产城融合中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产城融合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产业与城市发展中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同时,产城融合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在发展中照顾好弱势群体的利益。
最后,产城融合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范,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与法律支持。
企业应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布局,积极参与到产城融合中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产城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的效果。
然而,在实践中,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书)
产业集群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兼议产业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分工定位城市群已成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及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研究城市群的产业布局、空间整合与合理化组织,以及对城市群的影响,有助于密切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结构互补,有助于为城市群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寻求良好的产业竞争与合作之路。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
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然后又不断集中,形市密集区的城市群。
省会城市群土地面积为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1%,2007年人口达到3242万人,占全省的34.6%,GDP达到9327亿元,占全省的36.0%,无论是人口规模、土地面积还是经济总量均占全省的35%左右,且六个市都在省会的一小时经济圈。
因此,研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集聚和扩散,产业布局和融合,加快省会城市群建设,既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扩散和集聚(一)省会城市群的空间集聚和碎化随着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会随交通网络扩散,服务活动中心呈郊区化趋势发展,城市群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出现“中空化”倾向,而城市群随单元的不断增加,发展更趋均匀,分散的倾向更加明显,呈碎化趋势。
测度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的指标一般采用碎化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示。
碎化指数越小,区域越高度集中,指数越大区域发展越均匀。
均匀度指数反映城市群部单元分布的均衡程度,对于衡量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程度具有参考意义。
为了解省会城市群集聚、扩散和分布状况,分别计算了2008年主要指标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碎化和均匀度指数,及2000年-2008年生产总值的碎化和均匀度指数。
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主题: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座大城市,以及周边的若干地级市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
作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员,xx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该市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调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基础:xx市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拥有发展农业、旅游、制造业等产业的优势。
2. 交通条件:该市交通四通八达,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便于与成都、重庆等城市之间的联系。
3. 人才资源:xx市拥有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 产业结构:目前,该市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
三、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2.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3. 人才流失:优秀的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
4.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农村落后,差距拉大。
四、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建设更多的科研平台,培育更多的高科技企业。
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使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五、总结xx市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确保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xx市才能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为全区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摘要:随着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市各地区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地理、经济和行政区域差异。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报告重点研究了全市如何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及深入的数据分析。
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指导性意见,以期为全市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随着全市经济的迅速增长,我们意识到全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探索全市地区如何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调研方法1. 了解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和目前的问题;2. 搜集和分析各地区的经济数据,探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了解各地区的发展意愿和需求;4. 分析全市地理位置、市场资源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探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全市地区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2. 全市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3. 全市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制约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整合。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建议:1. 加强全市地区间的政策协调,统一发展定位,建立地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2. 优化全市地区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互联互通;3. 推进全市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和资源共享,发展地区间的合作产业;4. 加强全市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5. 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和资源,促进全市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五、调研总结本次调研的发现表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全市各地区应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深入挖掘合作潜力,并通过加强政策协调、优化基础设施、推进产业融合、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地区经济的互补发展,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而深远 的影 响 , 而 中心地 理论 深 刻揭 示 了城 市 等 级— — 规模
的 空 间关 系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 中心 地对 周 围地 区 承 担 中心 服 务 功 能 , 正
常情 况下应 当位 于正六边 形服 务 区域 的 中央 , 这 一正 六 边形
达 的联 系网络 。经济 圈最重要 的特征 在 于互 动性 , 因 而 有 必
作 为一种 重要 的城市 和产业 组织 形 态 , 近 年来 国 内对 城 市 经济 圈建设极 为重 视 , 沈 阳经济 区 、 南京 都 市 圈 、 山东 省 会 城 市群经 济 圈等都 在 加 快 推进 。关 于 城 市 经 济 圈 的理 论 基 础, 普 遍推崇 的是 法 国地 理学 家戈 特曼 ( J . Go t t ma n n ) 创立 的 城市 群理论 , 同 时 我 们 还 要 从 德 国 区 域 学 家 克 里 斯 泰 勒
区域 经 济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 圈一体 化发展 的思考 与建议
刘 娟
~ 一 f 山 东 l 出 题 问 等 一 ~
( 山东女 子 学院 经济管理 学 院, 山东 济 南 2 5 0 3 0 0 )
…
~
省 会城 市群 经济 圈具有一体 化发展 的 良好基 础 , 但 面 临龙 头带 动不 强 、 产 业 同构严 重 、 各自 为 政 突
,
必 须 坚持 强化龙 头带动 作 用 , 综合 运 用政府 和市场 的力 量推 动 区域一体 化发展 进程 。
】… 】. o
2 0 1 3年 8月 , 山东省 发 布实 施《 省 会 城 市 群经 济 圈 发展 规划 》 , 提 出要加 大 突破 省 会 城 市力 度 , 辐射 带动 周 边 区 域 , 成 为山东 省 中西 部崛起 的战略平 台 和经 济发 展新 的 增长 极 , 同时在发展 规划 、 基础 设 施 、 要 素市 场 、 生 态 建设 、 公 共 服 务 等方 面提 出 了一 体 发 展 的思 路 要求 。本文 从 城 市 经 济 圈 理
主动作为共建共享临高县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
主动作为共建共享临高县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省会经济圈2012年度论坛在海口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动作为共建共享借力省会经济圈加快临高发展李江华出席并在论坛作题为《主动作为共建共享借力省会经济圈加快临高发展》发言郑柏安出席并在论坛代表临高县政府与省会经济圈“7+1”政府首长共同签署论坛章程、行动纲要、合作备忘3文件转播到腾讯微博县委书记李江华在省会经济圈2012年度论坛大会上发言。
王宝中摄转播到腾讯微博县长郑柏安出席并在论坛代表临高县政府与省会经济圈8市县政府首长共同签署论坛章程、行动纲要、合作备忘3文件。
王宝中摄今日临高讯(本报记者王宝中)2012年9月14日,以“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共同应对与区域合作”为主题的海南省会经济圈2012年度论坛在海口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致辞并宣布论坛正式启动。
在论坛会上,临高县委书记李江华作题为《主动作为共建共享借力省会经济圈加快临高发展》的发言。
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柏安代表临高县政府与省会经济圈8市县政府首长共同签署了《省会经济圈论坛章程》、《省会经济圈论坛(2012-2015)合作发展共同行动纲要》、《省会经济圈2012年度论坛合作备忘》。
李江华发言时指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经济圈加快形成,正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
近年来,以海口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城市领跑全省,城市大建设和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海南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且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在全国新兴都市圈中有了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琼西北部地区的一个贫困县,临高能融入省会经济圈这个大家庭,与七个市县区携手发展,我们倍感振奋,充满期待!李江华指出,临高参与省会经济圈拓展区域经济协作分工,是临高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有效路径。
省会经济圈论坛的成立和启动,将有效地突破现有行政区划藩篱,按经济发展规律而划定的“7+1”模式,开创“大市带小县、大手牵小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全市范围内的企业、经济指标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查分析,发现全市在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建议全市加强地区合作,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一、调研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
全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应积极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加速经济发展。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市在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企业、采集相关经济指标数据以及研究政府政策文件。
三、调研结果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在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个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企业间的合作也得到了提升,许多企业发展出口、进口贸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然而,调研还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还不够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其次,不同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缺乏互补性,市场竞争度不高。
再次,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加大对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支持和引导。
四、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地区合作:各个城市间应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互补发展。
2. 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提升城市间的连接性。
3. 优化产业结构:各城市应加强产业协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
4. 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大对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跨城发展,加强与地区合作的引导和协调。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促使许多地区开始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和战略性布局。
在这一背景下,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的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进行了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一、明确发展定位。
我市应以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城市更新为核心,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各领域的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区域合作。
我市要紧紧依靠东北地区崛起、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渤海经济带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联动,积极探索互惠互利的“共建共享”新形式,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三、重点打造重要节点。
我市应以港口、机场、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为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打造在双城经济圈中独具优势的核心节点。
四、优化政策环境。
我市需要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并引导更多的企业在双城经济圈中发展壮大,同时增强政策的实际执行力,确保政策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通过此次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我市明确了发展方向,强化了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重点打造了一批核心节点,并优化了政策环境。
相信在全市各级领导的努力下,我市必将有坚实而快速的发展,为全国的崛起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国际经贸的全球化趋势加剧,我市需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双城经济圈的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主要城市的综合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和共赢,进一步扩大我市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市政府应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市场和资源,建立高效的合作平台,从而推动我的城市与全球经济和发展的紧密融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二、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和特点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源于城市群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互补发展:不同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提高各自的竞争力;3.区域合作: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间需要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增强地区的整体竞争力;4.双向互动: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辐射发展,还包括双向互动,形成协同和共生的关系;5.具有影响力: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状分析1.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中,既有合作共赢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竞争和矛盾;2.交通不畅: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不畅,物流成本高,制约了产业协同发展;3.产业重叠:在一些产业上,全市与周边城市存在重叠和竞争,缺乏合作开发和互补发展;4.缺乏共识: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缺乏共同发展的愿景和共识,导致合作发展不够深入;5.基础设施薄弱:全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无法满足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需求。
四、推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建议为了加强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我们提出以下战略建议:1.加强交通互联互通: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合作;2.深化产业合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实现资源互补和合作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全市的综合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支持;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提高合作效率;5.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平台,定期举办经贸洽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行动方案》,今年*月以来,*市政协采取市县联动、内外结合的方式,组织*个专题调研组和*个县级政协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网络调查、外出考察和邀请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咨询论证等方式,就我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详尽调研报告。
市政协于*月*日举行市长与市政协委员座谈会,政协委员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围绕进一步融入*地区双城经济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把带动*北地区发展列入纲要要求。
新国发*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对接*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交通、能源、大数据、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合作。
*月*日-*日,省委书记在*调研时明确指示我市“要融入*、联动*在对接*、服务*中壮大自己。
”东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后,国家确认的第四大经济圈,*年地区生产总值近*万亿元。
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历史上曾属*管辖,悠久的历史渊源让两地人员、经贸往来自古有之。
今天的*正好处于*经济区和*中经济区之间的“传接带”,在充分接受*辐射带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
*年以来,*两地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工业能源合作日益密切,农业产销合作逐步深化,康养旅游合作不断拓展,商贸流通合作初见成效,社会事业合作多点开花。
与*之间缺乏长效合作机制,连接*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融入发展需要,与*合作产业的技术层次普遍偏低,*农产品大规模进入*地区市场的局面还未形成,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开发机构合作不深等等。
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按照“以我为主、主动融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产业优先、项目推动,完善机制、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挤进“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服务“生活链”为着力点,主动参与*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生活分工,承接*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效应,分享*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红利,推动我市与*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发展。
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圈在中国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
作为城市间经济联系、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大都市圈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大都市圈内涵不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竞争与协同并存,大都市圈发展中存在因城市间利益差异,缺乏协同合作的问题,往往导致大都市圈内资源的浪费和矛盾的加剧。
当前我国大都市圈的经济整合,往往是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而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协调和整合的力度较小,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和协调手段。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为加强大都市圈间协作合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1. 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是什么?2. 目前大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3. 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经济整合机制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4.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本研究的目标为:1. 梳理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概念和内容。
2. 分析我国大都市圈经济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梳理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经济整合机制的研究现状。
4. 提出适合我国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方案。
三、研究方法该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包括:1. 文献调查:从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相关经验以及探寻不足之处。
2. 案例分析:根据我国大都市圈的特征,选取2-3个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大都市圈的经济整合机制、政策等情况,挖掘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采集相关从业人员或研究者对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的看法、建议和经验分享。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澄清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概念和内涵。
2. 发现我国大都市圈经济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全市融入xx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xx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双城经济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积极融入xx地区双城经济圈,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一、背景介绍双城经济圈早在2016年就已被国家列为发展重点区域,目前已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我市作为双城经济圈的一员,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
而xx地区是双城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而我市将其列为重点合作对象。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xx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探讨如何更好地融入xx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双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调研内容1.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xx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明确发展方向和潜力。
2.投资环境调研。
了解xx地区的投资环境、政策、市场需求等情况,为我市企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3.重点行业调研。
针对我市和xx地区的产业互补性,重点对双方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行业进行调研,包括冶金、物流、科技创新等领域。
4.人才交流调研。
探讨如何加强我市和xx地区在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双方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调研成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xx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优势产业,明确了双方合作的方向和切入点。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实现双方合作共赢,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气:1.加强战略规划。
我市需要制定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战略规划,来指导和支撑在xx地区的投资和合作活动。
2.推进政策措施。
针对双方在投资、贸易、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其更具吸引力。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投资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
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提供更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交流途径,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资源。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题目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题目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2.都市圈发展的背景2.1 都市圈的定义与特点2.2 都市圈发展的意义和目标3.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分析3.1 不同地区的都市圈发展情况3.2 都市圈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3.3 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都市圈发展对经济的影响4.1 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4.2 都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4.3 都市圈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5.都市圈发展对社会的影响5.1 都市圈发展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5.2 都市圈发展对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影响5.3 都市圈发展对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挑战6.都市圈发展对环境的影响6.1 都市圈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6.2 都市圈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的要求6.3 都市圈发展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7.都市圈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7.1 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7.2 都市圈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问题7.3 都市圈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7.4 都市圈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8.结论与建议8.1 都市圈发展的优势和挑战8.2 推动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8.3 加强都市圈发展中的合作与交流9.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份关于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的题目及大纲,内容未展开具体论述,仅供参考。
实际写作时需要结合实地调查和具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省会城市经济圈,指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也称“6+1”战略,是今年省政府39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
接到调研课题后,政府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多次赴临边县市进行专题调研,搜集资料,提炼信息,现将我县“南融”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以供参考。
一、“南融”的优势和潜力1.区位交通优越。
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位于济南、天津、石家庄的中心地带,青银高速、308国道、254省道、315省道和即将开工的德商高速纵横穿境,东去济南机场1小时,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青岛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30公里的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城区内“两纵两横”的主干道,“四纵四横”的次干道交织贯通、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基础资源充裕。
棉花资源丰富,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现货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棉花1000万担以上,素有“银夏津”之美誉。
全县拥有棉花纺织企业140多家,生产规模达到230万纱锭,纯棉纺织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创单体能力和整体规模两个全省第一;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工艺品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年出口交易额达2亿美元以上。
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园内森林覆盖率达62.8%,林木资源有117属210种,百年以上古树仍保留3万多棵,其中500年以上古椹树多达6000多株,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树博物馆”之美誉。
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5万人左右。
3.产业基础雄厚。
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外抓招商引资引活力,内抓企业提档激内力,棉纺织、油品、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渐成体系。
近几年,相继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9家,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泉林纸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4.生态环境优美。
投资5亿元,实施了全长22公里的“碧水绕城”工程,建成了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
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龙湖公园、会盟公园、鄃城公园、湿地公园、水系公园等六大公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城区增添了无限魅力。
打通了中山南路,拓展改造锦纺街、砚池街、文化路等主干道近百公里,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视招商引资为首要任务,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着力招大商、招强商、招好商。
二、“南融”的阶段性成果1.发展战略上深度融入。
夏津县西接清河,东靠高唐,南接临清,距省会济南120公里,承接济南城市群辐射带动、发展临边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我县充分结合“南融”战略,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当好配角、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观念接轨、产业接轨、企业接轨,力争把夏津打造成承接济南辐射的产业转移基地、制造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服务省会经济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当前,推进方案和各项推进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扎实实施。
2.项目引进上积极对接。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对接,从延长产业链入手,加强合作融合,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
济南客商投资2.8亿元建设的锐阳食品有限公司已经生产运营;与山东力诺集团积极合作,成功引进了力诺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山东万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兴建的万华汽贸园项目洽谈顺利,诸多高科技项目落户夏津。
3.政策资金上大力争取。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群丰富的金融资源,立足我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与省会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多次在济南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举办恳谈会,宣传推介我县产业优势、重点项目、投资环境,争取省金融机构直接授信达十几亿元。
济南民生银行1亿元授信已批复,一期已申报贷款2000万元。
频繁的对接活动推动了银企合作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三、“南融”的推进路径1.坚持互融发展。
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方法,加快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带动能强的新型产业形态。
2.坚持对接发展。
扎实推进“南融北接”战略,加强与周边县市在交通、产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对接,主导产业既要做“专”,又要讲求“联”,形成集聚效应,共同发展。
3.坚持错位发展。
合理定位,科学统筹,聚集发展要素,坚持“一元多极”,走差异发展之路,塑造特色和品牌,提升竞争力。
四、“南融”的具体措施1.思想上融入。
破除“独赢”思维,树立共赢观念,转变长期以来的行政地域观,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地域观。
坚持把边缘区域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更大范围来进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
夏津县处于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贯穿全境,根据自身产业实际,可以把我县定位为辐射德州、聊城、邢台、济南、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大中城市的纺织服装、食品及畜产品供应基地。
2.体制上融入。
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县市间协调合作,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实现共享共用,积极构建一体化协商机制。
发展邻边经济,边缘区域就要加快同核心城市的实质性经济协作,建立共同繁荣的规划协调和优势互补机制。
因此,邻边政府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形成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实行经常性的交流磋商,并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分工,努力在区域内打造一个平滑的整体大市场,让各种要素随市场需求流动。
在这一点上,更需要省委、省政府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行政壁垒问题,为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吸纳外部要素创造条件。
3.产业上融入。
坚持三产融合,整体推进。
农业方面,利用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县建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一是靠政策吸引。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我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靠科技提升。
积极开展与济南、泰安等市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按市场所需。
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鑫秋科技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面向济南都市圈的超市,建设蔬菜粮食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县真正成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菜园子”和“米袋子”。
工业方面,立足棉纺织这一独特产业优势,瞄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名牌企业搞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加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导产业链条,吸引圈内企业参与我县主导产业链的开发与壮大,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依托60万亩棉花资源和华芳纺织、恒华纺织等骨干龙头企业,加强与济南元首、滨州魏桥、亚光等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培植壮大鑫润福针织等本土企业,着力引进中下游产品企业,完善棉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打造优势和品牌。
另一方面,依托郑保屯镇“山东羊绒产业加工第一镇”独特品牌和影响力,发挥鼎源、德才、康奇三个绒毛有限公司的带动能力,加强与清河县毛纺企业的合作,着力打造羊绒加工产业聚集区。
服务业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县物通天下、银谷仓储、交通物流、润华汽贸四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鑫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卓兴汽贸园、林通物流、博新仓储、县社综合服务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步伐,积极与济南、临沂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开展联合与协作,构织省际交通物流网,力争把夏津建成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重要物资“转运站”。
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我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资源潜力,加快德百温泉度假村等景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实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档次和水平,全面叫响“生态逍遥游”品牌。
依托椹果生态文化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做好“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文章,加强与济南、齐河、泰安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实现互融发展。
同时,积极吸引经济圈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县投资,全面提升旅游业水平。
五、“南融“的几点建议1.要加强政策机制对接。
政策是决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向的重要因素,实现“南融”,应首先树立政策导向。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突破菏泽”和“扶持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一蓝一黄”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
因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县市也应当享受特殊政策,得到倾力扶持,集中突破,尽快改变边缘经济欠发达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鉴于边缘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相对滞后的实际,建议上级在土地、融资、环保、税收等方面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特事特办,给边缘区域政府更大的自由发展权。
同时,应根据各地产业实际,合理培植资源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户边缘地区,让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到边缘地区,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边缘地区发挥作用,加速提升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另外,邻边经济发展要突破行政壁垒,仅靠县市政府力量有限,经济圈内各市必须与邻边同级政府加强沟通,帮助邻边县市政府与兄弟省市政府达成相关政策和相关决策的共识。
建议成立专门的邻边经济领导机构,加强邻边经济的领导,完善相关政策。
2.要加强产业融合对接。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是“南融”的重要内容。
建议根据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避免各县区产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招商恶性竞争等问题。
比如夏津县,发展棉纺织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就应该以夏津为基地,整合德州、经济圈内的相关产业资源,在企业转移、资金扶持、招商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倾力培植壮大,建立起省会城市经济圈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提高德州市棉纺织产业在整个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和品牌。
像齐河县就应该充分发挥济南卫星城优势,大力承接转移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