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合集下载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在文章介绍了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为读者提供了上下文信息。

在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结论部分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一堂高效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程,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思考。

文章内容丰富,案例详实,是一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设计文章。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化、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鲁教版、课程背景、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作为高三复习课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相关知识,为他们高考地理科目的复习和应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与特点,具体是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掌握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规律,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城市化议题的探索与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

这些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培养其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课程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加深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摘要】本文旨在介绍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在课程背景部分,将阐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将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教学评价将侧重于学生对城市发展理论的掌握和能力提升。

总结回顾部分将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梳理。

展望未来将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为高三学生提供一门生动而深刻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程,促进他们对城市化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设计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结合鲁教版教材内容,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引导他们以全球化视野思考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挑战。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将涵盖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发展模式、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及未来方向。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我们将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开展实地调研和写作、展示等形式的学习活动。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阶段;2.了解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掌握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4.学会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讲解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聚居地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种过程涉及到城市的扩张、改建和建设等。

城市化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城市化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如拥堵、污染、资源短缺等。

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规划、运作和管理方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神活了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采用PPT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概念,阶段和影响等内容。

2.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加深学生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城市发展、城市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保障1.教学设备:PPT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教材资料:课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

3.教师素质: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 城市热岛 水汽凝结核,故市区降水一般比郊区多
试题调研
练出高分
科学城:筑波(日本)
筑波
科学城:班加罗尔(印度)
班加罗尔
科学城:中关村(中国)
中关村
大学城:牛津大学城(英国)
牛津大学城
大学城:剑桥大学城(英国)
剑桥大学城
大学城:呈贡大学城(中国)
呈贡大学城
旅游城市:大理
大理
旅游城市:丽江
丽江
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第一阶段
城市化过程
上海市城市化过程
54万
538万
1324万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针对性练习
1.该图表示一个区域的城市从t1到t4的发展变化过程, 该过程反映的是 城市化 过程;衡量当地城市化水平 的主要标志是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D )。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 C. 城市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一般在70 ﹪以上
出现了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 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大城市规 模迅速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 家则普遍较低
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 18世纪工业 功能单一,以政治职能为主,城 革命以前 乡相对独立
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 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两个出现”:出现了百万以上 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 现“科学城”、“大学城”和旅 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城市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3)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表数据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的图片,如北京、上海、纽约等,提问学生:“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城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与城市化。

2、新课讲授(1)城市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城市的特点,如人口密集、产业多样、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善等。

(2)城市化的含义和主要标志通过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接着,讲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以我国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展示一些城市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促使学生关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

2. 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城市产生的原因,以及城市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总结(15分钟)5. 分析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7. 总结课程,展望未来(10分钟)五、教学手段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合理,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

2.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3.掌握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

4.思考如何解决和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问学生“你们所在的城市是否经历了城市化?”请学生谈一谈所在城市的城市化历史和现状。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介绍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岛国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

(2)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城市化加速、城市化规模、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经济影响:城市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

(2)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向城市群、城市网络、城市路网的发展。

(2)城市化相关政策:新型城市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住房保障等政策。

1.让学生小组讨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列出他们自认为是最大的三个问题。

2.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的结果,并由班级协商评选出领先的三个问题。

3.依据领先的三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有哪些对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回顾本课程的内容,提醒学生一些关键的观点和问题。

2.强调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找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途径。

本课程主旨是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思考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集体总结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化的全貌,并让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的背后,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现实和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教案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教案1.docx

城市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

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城市化”。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图11. 学生能够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 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 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 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仁复习重点:城市化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地域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讲城化及城化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讲城化及城化问题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50讲城化及城化问题[考纲要求]城化:城化及其进程。

城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1.城化〔1〕城化的含义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者者地区的城化程度,表达其社会经济开展程度。

城是区域开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开展;而区域经济程度的进步,又促使城的开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2〕世界城化的进程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开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大城开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3〕兴隆国家城化城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城化程度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消费率大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城人口比重到达70%出现逆城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步,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逐步完善开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开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4〕开展中国家的城化1975年城人口超过兴隆国家,目前,占世界城总人口的60%起步晚,开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兴隆国家,比兴隆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城化程度较低:1990年比重为33%城开展不合理:主要因城经济畸形开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开展程度不相适应,大城迅速膨胀,中小城开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2.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一〕城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城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人口的迅猛增长,〔1〕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污染:①大气污染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危害:城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②水污染污染源: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③噪声污染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消费、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危害:阻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污染源:工业消费、城建立、居民生活④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危害人体和环境〔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是是、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二〕保护和改善城环境——保护城环境的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东新区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中心区的规模改善城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立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保护和治理城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立[才能训练]1.关于城化的错误表达是〔〕A.城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集聚B.城化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C.城化程度表达社会经济开展程度D.城化和区域经济开展是互相促进的2.关于城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A.城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C.城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人口数量增加3.二次世界大战完毕以后,世界城化的特点是〔〕A.世界城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B.中小城开展快,大城开展慢C.由于城人口不断集中,城用地规模不断缩小D.城化开始加速开展,城人口的比重到达1%4.兴隆国家出现逆城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步;②乡村和小城镇的根底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⑤城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7讲 城市化(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7讲 城市化(教师版)

第17讲城市化【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

3.影响:带来了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等的巨大变化。

【答案】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价值观念【注意提示】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

(2)表现:①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②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答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注意提示】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2.两类国家的城市化的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梅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发展中国家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4)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答案】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运动土地质量城市“热岛”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城市化的进程和影响,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的定义和分类2. 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3. 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4. 城市化对人口、经济、文化的影响5.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三、教学重点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讲授法: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则城市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本内容对城市的定义和分类、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进行讲解,并结合图表和数据进行说明。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著名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化过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5. 组织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小组讨论时间控制不够精准等,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变化》教案(必修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变化》教案(必修2)
授课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课外作业
导学案
教学小结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
2、学生分析: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3. 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思路;4. 培养学生对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即通过听讲、问答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2. 案例分析,即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3. 小组讨论,即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投影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各地的城市现状,引发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讲授(40分钟)(1)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通过讲解城市化的定义、阶段、规模和速度等,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15分钟)通过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城市的特点。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通过讲解城市化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垃圾排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4)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思路(5分钟)通过讲解可持续城市的概念、原则和发展思路,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某城市的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30分钟)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别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其他相关问题,例如如何构建宜居城市、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估1. 教师会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包括表达、理解、合作等方面;2. 通过课后作业或考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城市化、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选择及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该教材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城市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对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4)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情境来引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城市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并要求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5. 总结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撰写一篇短文。

2020届高三年地理复习教案设计: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2020届高三年地理复习教案设计: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复习目标:1.区域认知能够结合材料,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综合思维(1)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1)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2)能够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复习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复习方法:指导读图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案例分析,习题巩固复习课时:3课时复习过程:一、城市功能分区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4)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

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5)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案例分析:例题PPT展示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2)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
城市化
水平
目前速度
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 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课前预习: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C、二战期间D、二战结束至今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中美洲③印度河流域④黄河流域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
考点二: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4世界上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5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6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12.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二、综合题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北美洲④亚马孙河流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考点二:
3、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1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型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
A.北方冬季B.北方夏季C.南方冬季D.南方夏季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巩固练习: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4、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8、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的原因是( )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还不发达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9、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3)此过程被称之为。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
良影响有、、
等。
12、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区的名称:
A、人口向城市集中B、城市规模扩大,大量人造景观出现
C、郊区面积扩大D、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7人类作用于环境最集中、最深刻的区域是()
A、海洋B、农村C、城市D、风景名胜区
8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真心区失业人口的增加B、乡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
C、乡村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D、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以及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消极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导致污染、污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还导致效应加剧。
(2)产生社会问题(城市病):、、就业困难、混乱等。
考点对练:
考点一: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考点三: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9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C、减少就业的压力
10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A,B,C,
D,E,F。
(2)据图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从地形和水文条件看,大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在上;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半球纬度范围内。这些地区一般都有肥沃的和便利的,因此,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水平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