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一年级下王秀琴
《理解立体图形二》教学纪实与点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理解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的教学内容。
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形状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相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为此,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观察水平及合作意识。
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程序,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
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教材分析《理解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相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点和动手操作水平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水彩笔。
高二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9篇
高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教学案例9篇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1设计意图: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形状。
活动目标:1、能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一张机器人画像(由若干个方形和圆形组成,大小不一);若干个方形和圆形卡片;教师教具2张大型卡片。
(一张方形,一张圆形); 圆形和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幼儿观察并探索图形的特征。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来我们实验幼儿园做客,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下?(想)2、出示机器人画像,请小朋友自由观察。
二、认识方形和圆形1、教师的提问中说出图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提问: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小朋友们小眼睛看仔细(从机器人身上取下一个方形)小朋友想不想摸一摸?(请一位幼儿上台触摸,并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2、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摸方形的边和角,(扎扎的,尖尖的)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数数有几个(4个)有几条边?(4条)。
所以啊,这个图形就叫----“方形”。
3、提问1:咦,小朋友们再来看看,这个图形宝宝有没有角,他的边是怎么样的(光光的,圆圆的)让幼儿触摸图形卡片。
(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图形是圆形。
三、游戏:图形对对碰1、老师指到哪里幼儿说出名称,并回答机器人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2、分卡片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拿出相应卡片,教师检验是否正确。
四、积木分类五、幼儿根据观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圆的、方方的。
六、活动结束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2音乐看到鲜艳的图画,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们的惊喜可想而知。
刚走进教室的他们,激动得说个不停,好长时间没有静下来。
等到欢快的音乐响起,鲜亮的图片出现,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凝聚在了大屏幕上。
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喜人。
我知道,孩子们被这个简单明快的课件吸引住了。
出示机器人贝贝,及它的简单对话:“我是机器人贝贝,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有人惊奇,有人笑,总之他们被打动了,大声地回答着:“喜欢!”“贝贝身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回到老师这儿来的时候,目光还有些依依不舍。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认识并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学会正确地描述和区分这些图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
2. 学会正确地描述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1. 对图形特征的深入理解。
2. 区分相似图形的能力。
教学方法1. 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2. 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如书本、桌子、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图形。
二、新课导入1. 利用教具展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圆形的边缘是曲线等。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不同大小的正方形、不同长宽的长方形等,让学生进行区分。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并标出它们的特征。
2. 利用练习册或白板,让学生进行图形的识别和区分练习。
四、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家的图形”、“学校的图形”等,让学生在校园或家里寻找这些图形,并记录下来。
2. 每组进行分享,让学生向大家展示他们找到的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和区分。
2. 强调图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区分能力。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评价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练习和小组合作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和学到知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用小故事来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幼儿园中班,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幼儿来说,初步认识图形是数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精选的教案——用小故事来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2、会用字母简单地表示物体的形状特征;3、能够辨认图形中物体的形状特征;4、学会从物体形状特征入手,发现物体的其他特征。
二、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彩笔等教学用具;2、图形卡片或绘图本;3、小故事或童话故事书。
三、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教师可以从幼儿熟知的物体出发,介绍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
例如:圆形的馒头、扇形的蛋糕、菱形的红绿灯等等。
教师可以使用黑板或白板画出这些物体,并用字母代表物体的形状特征,让幼儿简单地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特征。
2、小故事接着,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童话故事书,来向幼儿介绍各种形状的物体。
例如:《三只小猪》。
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猪们的房子,了解不同形状的房子所表现的特征。
例如:小猪老大的房子是方形的,小猪二哥的房子是圆形的,小猪小弟的房子是三角形的。
通过小故事,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让他们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3、图形识别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卡片或令幼儿在绘图本上完成图形的绘制。
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认真观察每一个图形的特征,指导他们如何用字母或用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从物体的形状特征入手,去发现物体的其他特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幼儿们能够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互动式的讲解和问题引导,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形状特征,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真正掌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我们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需要选择优质的教材和教具。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内容及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
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课件出示:平面图形)(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自主探索实践创新【背景介绍】: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生:能!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师:看,这里有什么?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生:想!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生:是的!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生:不知道。
小学高年级数学空间观念培养教学案例——以“认识图形”为例
2021年07期59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引 言在小学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时,教师要更多地调动学生眼、耳、脑的配合,使学生用多感官实际操作和接触,让学生发现和建立图形的认知规律,在脑海中构建图形的特征,并逐渐形成空间观念[1]。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本文以四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例,尝试在课堂教学呈现中融入更多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的内容。
一、案例呈现(一)教学目标“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情境构建、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式,使其深入掌握图形概念本质、特征,建立数学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图形分类做好准备。
之后,教师利用PPT 出示“走进乡村”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让学生找到图画中的各种平面图形,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小组互相交流。
2.新课内容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图形,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动手操作中直观体会和感受图形的特点,然后用PPT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形。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还并不准确,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给学生展示变化中不规则四边形先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
学生在看到这个图形时能分辨它是梯形。
之后,教师继续展示,当不规则四边形相对的两条边平行时,则成为平行四边形,而一般平行四边形继续运动改变,一直到四边形的四个角都变成直角时,图形变成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之后,教师提供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教具。
师:请大家动手拉动教具,看看不同的图形有什么变化?生:(拉动)平行四边形一拉动就变形了,三角形没变。
幼儿园绘本故事: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绘本故事: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共享一、概述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在幼儿园绘本故事中,认识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共享一个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利用幼儿园绘本故事进行图形教学,以及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知识。
二、教学案例共享在某幼儿园的一堂认识图形的课上,老师选择了一本名为《小熊学图形》的绘本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小熊在森林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三角形的山峰、正方形的帐篷和圆形的蜜蜂窝等。
通过小熊和图形的有趣互动,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各种图形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故事中,小熊不仅发现了图形,还与这些图形进行了互动。
小熊利用三角形的山峰躲避雨水,利用正方形的帐篷休息,利用圆形的蜜蜂窝寻找甜蜜。
这种生动的情境呈现,使孩子们对图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图形的身影。
三、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上,老师通过仔细选择的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各种图形。
而且,老师在课堂中还配合了一些实物道具,比如三角形的鱼旗、正方形的板凳和圆形的一叠饼干等。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摸索,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
另外,老师还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和小实验来引导孩子们探索图形的应用。
老师让孩子们用木棒、彩泥和纸板搭建图形的模型,或者让他们在纸上勾勒各种图形的形状。
通过这些小实践,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图形的构成和特点。
而且,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四、总结回顾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的认识图形教学中,使用绘本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绘本故事具有生动形象、情节生动、容易理解的特点,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还需要巧妙地搭配一些实物道具和小实验,让孩子们获得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另外,通过互动游戏和小实践,可以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图形的魅力。
第4单元第1节《认识图形》教案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图形》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提高对平面和空间图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纸板制作不同形状的图形,感受它们的特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分类和组合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推理过程。教师应举例解释,如为什么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抽象能力的培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对比、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如从梯子中抽象出梯形。
-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倾听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状。它们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教室内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图形特征,了解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图形的分类和特征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空间图形的理解,我会通过实物模型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1. 引言图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形式,无论是道路交通标志、商标设计还是室内装饰,图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形设计师常常需要通过对各种图形案例的分析,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图形案例,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图形设计。
2. 圆形标志案例分析圆形是一种广泛运用于标志设计中的形状,它具有简洁、流畅、平衡的特点,很适合用来传达某种信息。
以苹果公司的标志为例,它采用了一个简洁的圆形形状,通过在圆形内绘制一个苹果图案,直观地传达出“苹果”这个品牌的信息。
此外,圆形还可以用来表达团结、无限、循环等概念,如奥运五环标志中的五个相互交叠的圆环,代表了五大洲的团结和和谐。
3. 方形标志案例分析方形是另一个常见的图形形状,它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感觉,常被运用在各种标志设计中。
例如,IBM公司的标志就采用了一个简洁的方形形状,充分展现了这个公司的专业、可靠的形象。
此外,方形还可以表达坚实、稳定的特征,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标志就是一个由不同大小的方形组成的图形,展现了这个媒体机构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4. 三角形标志案例分析三角形是一个动感、有力的图形形状,常被用于体育赛事的标志设计中。
以国际足联世界杯赛事为例,其标志就采用了一个由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给人一种力量、速度的感觉,符合足球比赛的特点。
此外,三角形还可以表达平衡、稳定、尖锐等特征,比如小牛电动车的标志就是一个尖锐的三角形,展现了这个品牌的时尚、激进的形象。
5. 不规则形状标志案例分析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规则形状外,一些设计大胆的标志常常采用不规则形状来吸引眼球。
比如,Nike运动品牌的标志就是一个弯曲的勾形图案,给人一种动感、活力的感觉。
这种不规则形状的标志通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有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6. 结论通过以上对图形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形状的图形在标志设计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达的信息。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图形的基本形态及特性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图形的基本形态及特性随着数学课程的发展,学生们开始接触到更加高级和复杂的数学概念。
其中,认识图形作为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图形的基本形态及特性,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和分类在学习认识图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图形。
在引导学生感知和观察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图形的概念和本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将相似的图形放在一起,不同的图形分开,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图形的系统性认识。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物品分类”游戏来帮助学生分类认识图形。
在游戏中,教师在桌子上放置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根据颜色、形状等特点自由地对图形进行分类。
这样的游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二、引导学生归纳图形的基本形态在学生对图形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各种图形的基本形态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将常见的图形进行简单分析,比如:矩形有4个直角,三角形有3条边等等。
这样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并有助于学生之后更加深入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互相讨论来发现图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将不同的图形贴在墙上,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从而找出每种图形的特征和共性。
这样的讨论和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引导学生归纳图形的特性在引导学生对图形的基本形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对图形的特性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唯象的方式,比如给学生看图形,让学生通过判断和描述来找出图形相同和不同点。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图形》含反思PPT
教师自我评价
01
活动准备充分
本次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图形》的准备非常充分,包括各种图形的卡片
、实物模型、PPT等教学资源,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02
互动环节有效
通过游戏、问答等互动环节,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图形知识。
03
教学目标达成
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明确,即让孩子们认识基本的图形,并能够简单描
学具准备
操作材料
提供幼儿可操作的图形材料,如积木 、图形拼图等,以便幼儿在实践中感 知图形特征。
记录表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引导幼儿在操作 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环境布置
教室布置
展示区域
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与图形相关的挂图 、装饰品等,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设置展示区域,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 和成果,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和交流。
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图形的应用,可以在活动中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艺 术、科学等领域中的图形应用案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7
附录:相关资源链接与推荐阅读书目
相关资源链接
1 2
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网
探究环节
探究内容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
形。
操作材料
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操作材 料,如积木、图形卡片等。
操作方式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操 作材料,通过拼接、组合等方式 创造出不同的图形,并尝试描述
图形的特征。
总结环节
• 总结方式: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 • 问题设计:老师提出一些关于图形的问题,如“什么是圆形?”、“正方形和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讲课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一,教学案例【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
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学生:一盒积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呈现主题图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2、引导,揭题。
引导:小朋友在图形王国里搭积木呢!图里的这些积木块全在小朋友的学具盒里,你能把它们拿出来,按形状分成几类吗?同桌小朋友相互合作分一分。
交流:你分成了几类?(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1. 摸一摸。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案例分析北师⼤版数学⼀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吕⽟芬【案例背景】:《认识图形》是北师⼤版⼩学《数学》⼀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学习内容,是⼩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这也是本⼈在⾃⼰班级上的⼀节常态课。
对于长⽅形、正⽅形、三⾓形和圆形,孩⼦们在幼⼉时期已积累了⼤量丰富的感性经验,辨认这四种图形,⼀点也不难。
难的是,如何突出图形的“有趣”,并让学⽣在“趣”中体会“⾯在体上”,帮助学⽣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中低年级孩⼦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为此,我认为:以孩⼦们实际⽣活背景中充满童趣⼜有意义的素材为载体,⽣动活泼地呈现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将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种有效策略。
【案例主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的⽣活实际,从学⽣的⽣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操作,⾃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观察、表达和思维能⼒,初步建⽴空间观念,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的⼼灵深处,总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师应该从学⽣⾝边物体中寻找切⼊⼝,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从⽽⽤所学新知去审视世界,引导学⽣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意识到:在⽣活中可以⽤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并获得感受数学与⽇常⽣活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描述】:教学⽚断:感知“⾯”是从“体”得到的。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好朋友吗?(拿出长⽅体、正⽅体、圆柱、球)你们还记得他们的特征吗?(记得,找孩⼦说⼀说)但是在他们⾝上,你还能发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起来找⼀找。
想和⽼师⼀起探究的孩⼦请抱臂坐直。
1、先拿出⼀个正⽅体,让学⽣观察,能发现什么?(⽼师引导)⽣:我知道,可以找出正⽅形。
2024年《认识图形》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认识图形》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认识图形》第二章,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图形的识别和分类,以及图形的属性。
详细内容涉及: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定义和特征;图形的识别方法;图形的分类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类图形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分类和识别,图形属性的掌握。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定义和特征,图形的识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红绿灯、窗户、车轮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图形。
2. 新课导入: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图形卡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识别和分类图形,以及如何运用图形的属性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图形识别和分类题目,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图形,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图形》2. 内容:三角形:三边、三角、不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四边、四角、矩形、正方形圆: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3. 例题及解答:例1:识别下列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解答:三角形、四边形、圆。
例2: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周长=2πr,面积=πr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①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②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③圆:圆的周长=2πr,面积=πr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图形的定义和识别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教学能手案例小班数学认识图形评课分析
教学能手案例小班数学认识图形评课分析《认识图形》是小班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李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圆球在教室地面乱滚,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需要改进。
总体而言,李老师的这节课,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新世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幼儿园大班数学新世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图形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图形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 让幼儿认识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 帮助幼儿发现和认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图形,拓展他们对图形的理解;- 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图形的组合、分解和变换,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图形教学要围绕幼儿的实际生活展开,可以利用幼儿园内外的环境,让幼儿观察并指认各种图形;- 利用绘画、剪贴、拼图等形式,让幼儿进行图形的创作,培养其表达和想象能力;- 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次重复和强调各种图形的名称、特点和应用,以加深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3. 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以“认识圆”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展开:-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或游戏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圆形的特点,引导他们观察和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歌谣、故事等吸引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记忆“圆”的名称和特点;-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手工活动,让他们动手制作圆形的图画、手工品等,加深对圆形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潜移默化地提高对圆形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 个人观点和总结回顾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图形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更好地掌握各种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字数:4426注:本文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年级教研记录数学
一、教研背景为了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研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1)案例一: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分析: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案例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分析:本节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策略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图形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图形。
(2)注重操作,培养能力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注重评价,激发动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表现等。
3. 教学反思(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研总结本次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策略研究和教学反思,教师们对二年级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幼儿园图形
幼儿园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前言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图形认知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图形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结合幼儿园图形认识教学案例,探讨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图形教学。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基本图形的认知能力,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图形。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图形作品。
三、教学准备1. 老师需要准备一些简单明了的图形卡片,包括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这些图形卡片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
2. 老师需要准备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故事书籍,如《小猫钓鱼》《三只小猪》等。
3. 准备一些图形制作的材料,如纸张、颜料、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老师可以通过朗读与图形相关的故事书籍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如《三只小猪》中的各种房屋形状、《小猫钓鱼》中的圆形渔网等。
2. 观察与发现老师可以让幼儿在课堂上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如黑板上的方形、窗户上的圆形等,通过观察和发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教学内容a. 老师通过展示图形卡片,引导幼儿认识基本的图形,并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些基本图形的特点。
b. 老师可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对图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如通过歌曲《圆圈圆圈转》教幼儿认识圆形。
4. 动手制作a. 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图形手工制作,如用干面条制作三角形、用橡皮泥制作圆形等,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图形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b. 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操场上,利用身体进行图形划分的游戏,如用手臂比划正方形、用腿画圆形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图形。
五、教学总结图形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图形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当学生挑战“权威”时 ——以“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为例
数学2013·7当学生挑战“权威”时生6:(9.7+2)÷1.5,就是把总时间除以千米数即可。
……反思:看似非常简单的解题思路,由于刚学习了小数除法,部分学生还处于“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的思维定式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跑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
所以,教师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先梳理有关刘大伯的情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分钟和每千米之间的区别,并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
接着解决李大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的问题,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根据问题进行解答。
这样,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引领他们的思路从零散走向完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无序走向有序。
阶梯三:比较反思,达成共识课堂上呈现了不同列式对应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进行比较与反思,总结解题经验,达成共识。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都是用9.7分钟和1.5千米这两个信息列成除法算式,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每个算式的意义呢?生1:我认为应该看除数,除以9.7分钟就是算每分钟跑几千米;除以1.5千米就是算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
生2:我有补充。
我觉得问题中求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就是将9.7分钟平均分成1.5份,每份就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如果问题求每分钟跑几千米,就是将1.5千米平均分成9.7份,每份就是每分钟跑的路程。
师:是啊,我们在读题时可要仔细分析,列式时交换了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生3:老师,我还有补充。
像李大伯这样,不知道真正的所用时间,应该先算出来。
师:真不错!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看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还要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反思:像这样,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及时将原先零散的思维提炼为有意识的规范的形态,逐渐将学生对解题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
如果教学中再配以一些相应的练习,如根据条件选问题或根据问题选条件等,教学的效果就更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游戏中梳理回顾
①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
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②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
2.探索中合作感知
①.引导认识长方形。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揭示名称。
想像: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
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
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
②自主认识正方形。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
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做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评析:引导学生把认识长方形的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认识过程中来,学生凭借操作活动的直接感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能主动地认识正方形,同时也在体验着认识的方法。
]③放手认识圆。
引导回顾方法。
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
想想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其中一个面的形状。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圆)
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积极地运用刚才认识图形的方法去认识
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的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
④初步辨析。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能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出示以上三种图形混杂的多个图形让学生辨认)
⑤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
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
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评析: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地拓展了概念的外延。
]
3.操作中体验深化
①围图形。
围长方形、正方形。
激趣谈话:小朋友,想不想亲手来做一个咱们今天学到的图形呢?
介绍钉子板:这块板叫做钉子板,上面的钉子横着的、竖着的,都排得整整齐齐。
活动说明: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小朋友合作很快地围出一个今天学过的图形
来。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交流反馈:把你围出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②改图形。
提出要求:你们有的围了长方形,有的围了正方形,如果你围的是长方形,你能把刚才围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如果你围的是正方形,你能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吗?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交流反馈:把你改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改的。
请组内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改对。
③探究为什么用钉子板不能围圆。
谈话激疑:刚才老师让大家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你们围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今天还学了哪个图形?如果要你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来,你觉得可能吗?我们也来动手试一试。
交流反馈:谁来说说围了以后觉得怎么样?
小结: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但围不出圆来。
④画图形。
(1)活动说明:刚才我们是动手围图形,下面我们再来动手画图形。
这是一张方格纸,想一想利用上面这一条条横线和竖线可以画出今天学的什么图形呢?为了画得规范、漂亮,我们要请尺子来帮忙,下面就请你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3)交流评价:完成的小朋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画得怎么样。
[评析: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
活动的经验。
]
4.总结延伸
总结:小朋友,今天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的确,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特别会解决问题。
老师这儿还有个问题,你愿意解决吗?刚才我们用手中的长方体上的这一个面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演示),那用这个面(演示)也能画出一个长方形,用这个面(演示)还能画出一个长方形,想一想用长方体上的这些面,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根据课上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或者课外探究)
[评析: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了什么;让学生在总结中交流,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启发,共同完善。
另外,设计的一道开放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诱导他们把探索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通过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
]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