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一年级下王秀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课后解读和案例研讨
“玩”着“乐”着认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36~37页“认识图形”。
课前思考关于“认识图形”,传统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先认识二维图形,即平面图形,再认识三维图形,即立体图形。
考虑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先接触的形体是立体图形,比如,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平时生活中见到的房子及各种日用品都是立体图形。
因此,教科书把认识平面图形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教学,这样遵循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两点:一是从“体”切入到“面”。
从学生熟知的立体图形引入,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自然引入对新知的学习;二是针对六七岁孩子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上用“玩”的形式串起一节课,将知识点蕴含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描一描、分一分、摆一摆,让孩子乐学、愿学、玩中学,不知不觉地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和立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堂写真活动一认一认——引入新知(讲桌上搭着一块红布,红布下面是包装盒、饮料瓶、茶叶桶、魔方、小皮球,以及各种形状的积木。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你们上学期认识的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掀开红布,露出各种形状的实物,孩子们兴奋地喊起来:“认识!”)师:谁上来跟自己喜欢的老朋友打个招呼?介绍一下他们?生1(拿起一个长方体的积木):你好,长方体!我还用你盖过房子呢,结结实实的。
生2(拿起饮料瓶):它的形状是圆柱体,放在桌子上,容易滚动,搭汽车时可以做轮子。
生3(拿起魔方):这个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放在桌子上比较稳。
生4:我也喜欢这个魔方,方方正正的。
生5:这个是圆球,容易滚动。
我经常和好朋友一起踢球玩。
生6:这个牙膏盒是长方体的。
这一个像三角一样的,不知叫什么?生7:我知道,它叫三角体。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认识图形》及评析篇1教学目标: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1、学生活动:练习分类——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方法一:按颜色分方法二:按材质分方法三:按大小分……——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1)摸: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平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平平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平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
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谜底:球)三、巩固训练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回顾总结,综合评价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篇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20200517110946)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内容及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
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课件出示:平面图形)(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案例第一篇: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认识图形》第一课时2、内容简析: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现“面”在“体”上6、教学准备:师生交流学具:平面图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组交流学具:立体图形,实物(剪刀、印泥、印章、彩笔、纸)若干。
自主探究导趣学具:门票每人一张。
导趣情境视频链接:《小小智慧》开场曲圆圈圈、《中国达人秀》哈工大仿人机器人舞。
二、教学理念:本次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边学边交”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趣: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也想和我们一同学习。
” 生:(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在在教室里的寻找。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多多。
(学生们一阵兴奋的欢呼“啊”、“哇”)师:“淘气的多多把老师带来的四种图形朋友藏在了自己的身上,(学生不怀好意的笑。
)师:你能帮忙找出来吗?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同伴交流、急着举手汇报。
”全班交流说一说:生:“我找到了圆形,是多多的眼睛。
” “圆形还有手。
” 师:“你是说她的手……”生(及时补充):“他的手是圆形。
”【随笔:此处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准去,不完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北师⼤版⼩学数学⼀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北师⼤版⼩学数学⼀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背景分析:《认识图形》是新课标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级数学下册第36、37页的教学内容。
在这之前,学⽣已经学习了长⽅体、正⽅体、圆柱、球的认识。
由于在现实⽣活中学⽣直接接触的⼤多是⽴体图形,所以把⽴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图形之前,这是符合⼉童的认知规律的。
⼉童在很⼩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
如家⾥电视机的⾯是长⽅形的;吃饭的餐桌的⾯有的是长⽅形,有的是正⽅形,还有的是圆形……等等。
学⽣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长⽅形、正⽅形、圆、三⾓形的感知⽅⾯的经验。
许多⼩朋友在平时的游戏、⽣活中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图形,但对平⾯图形和⽴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平⾯图形是⽴体图形上的其中⼀个⾯。
培养空间观念需要⼤量的实践活动,学⽣经验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已有的⽣活经验出发,利⽤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操作,动⼝交流学习新知,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丰富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真真切切地体会“⾯来⾃于体”。
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感受图形与实际⽣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图形在⽣活中的作⽤,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
⼆、教学案例:(⼀)创设情境,引⼊新课师:出⽰长⽅体、正⽅体、圆柱、球,⼤家还认识这些好朋友吗?⽣:认识,它们是长⽅体、正⽅体、圆柱、球。
师:出⽰三棱柱,⼩朋友认识它吗?⽣1:三⾓形⽣2:三⾓体师: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三棱柱”,⼩朋友搭积⽊的时候,常把它⽤来当什么呢?⽣:⽤来当屋顶。
师:在图形王国⾥,除了这些⽴体图形家族,还有平⾯图形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些简单的平⾯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图形)(⼆)动⼿操作,探索新知活动⼀:找图形的家师:出⽰长⽅形纸⽚(贴在⿊板上),提问:它的⾯是什么形状的?⽣:(异⼝同声)长⽅形师:在长⽅形纸⽚下板书:长⽅形。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内容及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
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课件出示:平面图形)(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一年级下
《认识立体图形二》教学纪实与点评海林林业局子弟校王秀琴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认识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的教学内容。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形状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为此,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
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水彩笔。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XXX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遍及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研究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用的数学研究活动不克不及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着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资料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认识图形.docx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认识图形.docx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认识图形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认识图形北师大版第 2 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背景】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
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学生对平面图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有效策略。
【案例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 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 ;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
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本文是我在“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案例,以期与大家共勉。
【课堂实录】 :一、猜“脚印”1、回忆朗诵《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出立体图形。
2、猜想并。
学生猜一猜些立体形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的脚印。
学生猜想,教操作。
( 在故事情境中入新,学生趣盎然。
在猜想中,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培养学生的空想象能力。
)二、取“脚印”1、找取“脚印”多种法。
: 同学可真害,老佩服极了。
那你能再想个法把它的脚印留在上, 拿出准好的工具 ( 印泥、白、笔 ) 吧~2、学生手操作,取“脚印”。
( 配音 )3、 :愿意向大家介你用什么法留下了的脚印。
生 : 我用印泥将方体的脚印印了下来。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特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系统性和连贯性强,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知识。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4.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实践活动,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也注重教学目标的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3.教师评价: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提高学生的learning motivation和learning effectiveness。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玩具、食品、建筑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平面几何图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三课时教案+实录+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执教时间:2010年3月执教班级:执教老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在图形王国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朋友,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朋友呢?生1:有长方形、正方形。
生2:还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3:还有圆。
(学生回答,老师出示)师:今天我们继续和平面图形做朋友,用我们认识的图形再来折折、剪剪、拼拼,你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哟!二、折折、剪剪、拼拼,拓展知识。
(出示练习四第1题图)师:咦,这是什么?生:房子。
师:你看,多漂亮的房子啊,它是用什么拼搭成的吗?生:用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你认识它们吗?生:认识。
师: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说得真好!这么漂亮的房子原来是用这些图形拼起来的。
你能一个不漏地数出它们分别有几个吗?你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我们大家?生1:我能,把它们分别数一数。
正方形有4个,长方形有6个,三角形有3个,平行四边形有4个,圆有5个。
生2:刚才那个同学说用数的办法,假如数漏了不就错了吗?我有个更好的办法,把相同的图形用同一种符号标出来,不同的图形用不同的符号,一边标一边数,这样就不会漏了。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接下来就请我们小朋友用同伴介绍的方法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个,好吗?生:好的。
(学生分类统计,并交流统计结果)(出示练习四第2题)师:刚才同学们表现不错,相信大家接下来的表现会更棒。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你知道什么叫对折两次?生:对折两次就是这样折,边说边示范。
师:你真棒,请小朋友们也像他这样对折两次试一试。
看看折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指导)师:哪个小朋友来边说边做给我们大家看,你是怎么折的,分别折出了什么图形?生1:我是这样折的,折成了四个小长方形。
生2:我是这样折的,折成了四个小正方形。
生3:我是这样折的,折成了四个小三角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名师】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6--37页。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
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我班学生分析〗对一(1)班的孩子们来说,早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平面图形。
他们都能读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采用复习巩固再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感受的方式进一步学习此课。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模型,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的剪纸,学具盒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
〖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小组竞赛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几个好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么?(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让学生读出它们的名字。
)师:那今天,第一小组就是代表圆柱,第二小组代表球,第三小组代表正方体,第四小组代表长方体,哪个小组积极回答问题并纪律好,我就给哪个小组加上它们的好伙伴。
(设计目的:让学生重新回想旧知识,便于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问题]: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是否需要用新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来给每个小组命名呢?用旧知识命名是否影响新课知识的掌握呢?二、学习新课,小组合作1.认识圆师:请圆柱组来告诉我,圆柱有什么特点呢?生:上下两个面圆圆的。
生:上下两个面一样的。
(此时,师将圆柱的一个面印在黑板,描了一下,画出一个圆)师: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全班都喊出:圆。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教案自主探索实践创新【背景介绍】:《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生:能!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师:看,这里有什么?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生:想!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生:是的!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生:不知道。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啊?生:想。
师:请小组长拿出打开信封,看看里面住着谁?师:你认识它们吗?生:认识。
师:拿起图形,大声地叫它们一声。
生:长方形。
生:正方形。
生:三角形。
生:圆形。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啊!师:现在请你拿出长方形,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你发现了长方形的什么秘密?说给你边上的小朋友听听。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
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
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
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 教材分析
形,这样的话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
们对图形题产生兴趣。
《认识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
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
教学策略选 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
择与设计 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
拼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
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
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
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 课例研究综
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 述
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
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
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2、
教学目标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
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
识。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
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学生学习能
学生在低年级刚刚接触图形方面的图形,对于他们
力分析 来说还是比较新奇的,因此在学习中让他们亲自接触图
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
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赛)-word文档资料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赛)一、教学内容北师大新世纪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页《有趣的图形·认识图形》二、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平面图形的认识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2、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倾听、交流和思维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想象力、创造性以及空间观念,体验数学美。
5、在实践中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6、学会与人合作,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探索意识。
7、创设有趣的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四、教学难点1、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等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想象力、创造性、和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想育 & 婴…… 会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让孩子在现实的情境体验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因此,在设计《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结合教材知识点,孩子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大胆改编教材内容,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实践活动。
力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这几个有趣的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能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1、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
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
因此在课一开始就创设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物体小精灵,让小精灵给孩子引出这一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一年级下
《认识立体图形二》授课纪实与议论海林林业局子弟校王秀琴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认识图形 "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详尽看法的授课内容。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渐渐成立起形状看法。
少儿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多半与图形和空间有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本质联系亲近。
为此,我依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 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下手 ,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
为学生供应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遇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研究 , 培养学生着手操作能力 , 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同时依照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合理设计活动程序 ,可以收到较好的授课收效。
授课背景解析:(一)学情解析对于在少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
优越的家庭条件,完满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立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详尽特点、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认为:创立有兴趣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教材解析《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有的平面图形。
表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今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授课目的:1、经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看法。
2、能辨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领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宽泛存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近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看法和着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学习容,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这也是本人在自己班级上的一节常态课。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辨认这四种图形,一点也不难。
难的是,如何突出图形的“有趣”,并让学生在“趣”中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而中低年级孩子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为此,我认为:以孩子们实际生活背景中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习容、安排学习活动,将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案例主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物体中寻找切入口,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从而用所学新知去审视世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意识到:在生活中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并获得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描述】;教学片断一: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
”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且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体会“面”在“体”上,获得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体会数学美。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五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法与学法:实验研究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磁扣、学生、学具、空白纸张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看看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识图形(一)》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借此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认识图形(二)》,有立体图形延伸到平面图形。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另一个类型的图形,出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喜欢绘画吗?生:喜欢师:老师也非常喜欢绘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纸贴画,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幅纸贴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图形师:要求一:1、在纸贴画中选出自己认识的图形介绍给同桌听,看看哪一组同桌认识的图形多。
2、拿出学具分一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3、时间:5分钟生代表来讲台上进行分类,并回答分类结果及依据:(1)按颜色分(2)按边数分(3)按形状(名称)分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将纸贴画上的图形按照形状来分一分类(1)长方形生回答特征:长长的,正正的,有四条边,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靠着的两条边不一样长。
(2)正方形生:正正方方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3)三角形生:有三条边,三个尖尖的角(4)圆形生:圆圆的(5)平行四边形生:跟长方形很相似,是斜斜的,四条边,对着的边一样长边回答,师边补充展示图形特征。
巩固练习1:将小鸟送回家,检测学生对图形的认知情况。
活动方案:1、你说我拿2、你拿我说选两组同桌进行比赛,回答准确,声音响亮的一组胜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立体图形二》教学纪实与点评海林林业局子弟校王秀琴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认识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的教学内容。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形状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为此,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
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
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水彩笔。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看,谁来了?(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用好奇的眼光望着屏幕,屏幕上显示智慧老人和礼物。
)师:先来看看这份礼物吧。
(屏幕上显示由立体图形组成的机器人。
)师:你知道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生1:它的头是正方体。
生2:它的身体也是正方体,它的手和腿是长方体。
生3:它的眼睛是圆柱,它的头还有一个物体,但我不知道它师什么形状。
师:这个物体的名字叫三棱柱。
【点评:教师结合教材,创设了“智慧老人送礼物”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画画的心理特点,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体验探究1、体会“面”是平的。
(课前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物体作为礼物放在课桌上。
)师:这些礼物已经悄悄送到小朋友的课桌上了,赶快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礼物。
师:用手轻轻地摸一摸物体的面。
师:有什么感觉?悄悄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生悄悄地说了起来。
)师:哪个孩子愿意来说说你的感觉?生1:我觉得物体的平面是平的。
生2:我觉得是滑滑的。
……【点评:1、教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礼物。
这样,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摸物体的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会到“面是平的”这个数学概念是具有真凭实据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2、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师:智慧老人想请小朋友帮忙,仔细听:这些平平的面留在纸上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师:你能想个办法把它们的形状留在纸上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1)认识长方形师:孩子们的纸上有很多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留在纸上的图形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生:我是把它画下来的。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得到的呢?告诉老师吧。
生七嘴八舌地说:长方体、正方体……生:我猜是从长方体上得到的。
师:你猜对了吗?我们请这位小朋友再给大家做一次吧。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是从长方体上得到的。
师:猜对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师:你留在纸上的图形象这种图形的,请把纸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师:象这样的图形都是长方形。
(贴图形并板书名称)(2)认识三角形师:刚才这位小朋友是用画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得到不同的图形的吗?(教师留意用其他方法在纸上留下三角形的学生,并抽学生上台展示。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我是用印泥印下来的。
师:再做一次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们给这个图形起个名字吧。
生抢着说:三角形。
师:这个名字不错,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字呢?生(自信地说):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你真的很聪明,你起的名字和书上一样。
师:你留在纸上的是三角形的,请你举起你的手。
(部分学生举起手,师抽几个学生,把他们得到的三角形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师:(用小棒指图形)这些都是三角形。
(贴图形并板书名称。
)(3)认识圆和正方形师:我们刚才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小朋友们的纸上还有其他的图形吗?生(大声说):有。
师:(从学生中拿一个图形——圆)有象这样的图形的小朋友,请把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生(齐声说)圆。
师:对!这些图形都是圆。
(贴图形,板书名称)师:(从学生中拿起正方形)有象这种图形的吗?请站起来,把你们的纸举高点。
师:小朋友们看看,他们拿的是什么图形?生(齐声说):正方形。
师:你们的小脑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贴图形并板书名称)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认识图形(板书课题)3、辨认四种平面图形师:这么多新朋友,你想怎样记住它们呢?生1:圆最好记,它象太阳。
生2:我记三角形和圆,三角形象屋顶,圆象月饼。
生3:长方形象数学书的面,三角形象屋顶,圆象太阳,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
……师点评。
三、效果检测1、完成书上做一做。
师:其实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这些图形,不信我们随着智慧老人一起乘车去看看吧。
师:咦!路边有一些交通标志牌,你能从交通标志牌上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吗?……师:你知道交通标志牌是用来干什么的吗?……2、游戏师:我们刚才认识的新朋友不见了,我们来找找新朋友吧。
(屏幕上显示易混淆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和梯形等,学生在多种平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四、拓展应用师:小朋友,这些新朋友非常调皮,它们露出了一点儿小尾巴,你们猜猜它是谁?(屏幕显示有部分被遮住的图形,第一个露出半个圆,第二个露出两个直角,第三个露出一个直角。
)……【点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体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五、全课总结师: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教学随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
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
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
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
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
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
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
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