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武大11级国际经济学老师画的15个重点名词解释(1)

国际经济学老师画的15个重点名词解释(新增一个H-O定理,16个咯。
没有页数的都是百度的)第二章1、生产可能性边界(17页)表示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不同产品的组合。
2、李嘉图模型(15页)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第四章3、SS定理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4、要素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5、雷布吉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
6、里昂惕夫悖论(83页)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7、H-O 模型(69页)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
第五章8、福利恶化型增长(103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增长会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恶化,以至于他们的福利水品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这种情形被经济学家称谓福利恶化型增长。
9、贸易条件(95页)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
第六章10、学习曲线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11、动态收益增长(152页)成本随着累积产量而非当前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形就是所谓的动态收益递增。
12、外部规模经济(123页)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13、内部规模经济(123页)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14、行业间贸易(137页)制造品与粮食之间的贸易称之为行业间贸易。
其反映了比较优势。
第八章15、有效保护率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2.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获得利益3.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等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4.贫困化增长: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使传统出口商品出口规模极大增加,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5.斯托尔播洒之谬尔森定理;此定理认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是价格或报酬则下降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
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7.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8.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再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9.产业内贸易: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10.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11.重叠需求:高收入国有对低值品需求的消费者,低收入过有对高档品需求的消费者,两国之间就存在交叉需求,即重叠需求。
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12.外部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的产出规模的增加而递减。
他是一种外部经济性的表现。
武大经济学双学位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1周期性失衡:指再生产周期使一国的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均衡,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2货币性失衡:又叫“价格性的不均衡”,是指在一定的汇率下,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相对地发生了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均衡。
3结构性失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能圆满地适应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
4外汇缓冲政策:各国都持有一定的国际储备,用以对付国际收支短期性不均衡。
5直接管制政策:可分为财政金融管制与贸易管制两种。
是国际收支逆差国,甚至国际收支顺差国所经常采用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
6铸币平价与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根据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
7复汇率:指的是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
8期权: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利。
9抵补套利与非抵补套利抵补套利:是指把资金调往高利率货币国家或地区的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高利率货币,即进行套利的同时做掉期交易,以避免汇率风险。
非抵补套利:又称不抵补套利,指把资金从利率低的货币转向利率高的货币,从而谋取利率的差额收入。
10欧式期权: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期权。
11美式期权: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
12银行间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
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
13外汇经济风险: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损失程度。
14外汇交易风险:对已成交的国际交易,在使用不同货币计价结算时,由于某一时期汇率变动,从而导致未来应收款或者应付款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最终造成经济主体可能的损失或收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交易所的贸易后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2.分工所得因专业化生产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它等于贸易的总利益减去交易所得3.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类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4.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
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做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5.自主性交易指那些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主性交易6.调节性交易指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各个项目发生缺口时,为补偿这个缺口而需要进行的交易,如短期资本移动.黄金.外汇储备的变动等7.套汇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的外汇差价,在某一地买进在另一地卖出该种货币,以此赚取利润,分为两角套汇,三角套汇和多角套汇8.套利投资者或借贷者同时利用两地利息率的差价和货币汇率的差价,运用流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以赚取利润9.非抛补套利银行不求外汇头寸平衡,只买不卖或只卖不买10.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远期外汇(相当于转换)以避免汇率风险11.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出口需求弹性和营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Em+Ex∣>1)时,一国货币的自然贬值或者法定贬值能够改善其国际收支;当∣Em+Ex∣=1时,贬值对国际收支没有影响;当∣Em+Ex∣<1时,贬值反而会恶化国际收支12.J曲线效应经济学家把一国货币贬值后,其国际收支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称作J曲线效应.也就是说,贬值对国际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滞后才会显现。
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轨迹类似于英文大写字母J,所以将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初期恶化,长期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13.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实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货币制度14.铸币平价。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1. 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它涉及到出口、进口、贸易平衡、贸易政策等。
2.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贸易逆差则相反,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3. 毛出口和净出口:毛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而净出口则是减去进口额之后的出口额,也可以被视为贸易顺差。
4. 汇率:汇率是表示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它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交易货币的市场,其中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6.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等。
7.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8. 关税:关税是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9.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贸易自由主义则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10.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相对优势。
11. 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是指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机构,最重要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由189个国家组成的全球性金融机构,旨在促进全球货币合作和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有助于理解和研究国际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现象。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考察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可能性问题。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者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4.机会成本:为增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6.绝对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7.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都有利8.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10.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1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13.悲惨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14.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它部门的需要15.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16.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17.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18.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9.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2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晓得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2.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3.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24.有效保护率:当关税是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时,我们把关税对某一特定部门的净效应当作关税壁垒,也包括进来时,那么这种净效应叫做有效保护率25.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章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 nd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要素价格均等化:指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需求逆转:即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的生产的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会下降。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经里昂惕夫研究美国1947年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总的福利效果为负,此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称为“悲惨增长”。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_简答_计算讲解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2003)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开放经济:指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收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资金移动,c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资金收支行为。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经常项目: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资本和金融项目: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误差与遗漏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国际收支平衡表会出现净的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为最终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人为设置此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失衡:自主性交易达到了平衡国际收支均衡:①自主性收支项目差额为零②市场均衡的观点③全面均衡的观点,即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均衡贸易收支差额:商品进出口收支的差额经常项目余额: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等流量的借贷方净差额,它反映了实际资源在国与国之间转让的净额。
基本国际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的基础上加上长期资本移动差额。
综合差额: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中排除储备资产交易的差额外汇:以外币表示的,用以清偿国际债券债务的一种支付手段外汇汇率:指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直(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美元标价法:以美元为标准公布外汇价牌外汇市场:货币兑换、外汇买卖的场所均衡汇率:冲销式干预:指中央银行认为汇率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
即期外汇交易: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于当天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远期外汇交易: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到期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考点精粹——武大金融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考点精粹——武大金融复习资料国际经济学考点精粹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粗略衡量。
2.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两国贸易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当其能从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7、18世纪盛行的理论,指出一国富裕的出路在于限制进口,刺激出口。
因此一国的盈利必然建立在他国的亏损之上。
5.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高的效率。
6.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解释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都不如他国有效或相对他国有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互利贸易仍能发生。
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
7.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且不相交。
8.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国或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由一国或地区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净额的百分比来衡量。
9.交易所得(gains from exchange):由交易引起的消费增加,与国家在闭关自守时继续生产相比较而言。
10.分工所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由于生产专业化引起的消费增加。
11.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反映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或在各种相对商品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程度。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3.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的商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和劳务
的最大产量
●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分为出口
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要素密集度:只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值
●自动出口限制: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些
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规定的配额内由出口国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进口配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进行直接的限制,
规定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规定的则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才能进口
●国际直接投资: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的
经营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提供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的形式的资本外
投活动
●进口替代:通过发展本国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替代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
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出口导向: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是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
出口替代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
●国民待遇原则:某一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应该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
服务的待遇
●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成员进行贸易时彼此不能歧视,大小成员一律平等。
某一成员提
供给其他成员的任何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都应立即无条件的给予全体世贸组织成员。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武大金融

一、重商主义内容1、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对立冲突的,国家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就必须积累财富。
2、财富是由货币构成的,即由黄金和白银构成。
经济实力的大小是由黄金和白银决定。
3、积累黄金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的,是通过贸易完成的。
早晚期观点不同。
早期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称为“贸易差额论”。
4、大力发展制造业二、绝对优势理论内容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的贸易。
一个国家可专门生产并出口他的绝对劣势相对小的一些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四、里昂惕夫之谜1954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和1951年的统计资料,运用自己研究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
由于美国为资本密集型国家,根据H-O理论,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而事实却相反,在此H-O理论失效,即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五、提供曲线六、H-O理论一、假设条件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即2*2*2模型;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报酬不变;假设4:两个国家中,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假设5:两个国家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假设6: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7: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假设8: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假设9: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假设10: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假设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机会成本: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任何一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机会成本的现实前提,当一种资源同时存在多种用途时,每一个使用这种资源的决策者或选择主体都会面临使用这一资源的机会成本问题。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是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进行国际专业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利益:由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
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
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
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形成对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故名。
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
此外,还有差价税和进口附加税。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利率平价:利率平价条件是指用相同货币衡量的任意两种货币的预期收益率相等的条件。
这一条件意味着,外汇存款的潜在持有者把所有的外汇存款都视为有同等意愿持有的资产。
汇率超调:也称“汇率调节过度”,十一中关于汇率动态的理论,只当汇率对某一扰动作出反应是,汇率最初的变动会超过其最终要达到的均衡水平,然后逐渐恢复到长期均衡位置的现象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分文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上是指一国的外汇收支,即凡是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必须通过外汇收支进行清算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内容。
广义上指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各种经济交易,如清算支付协定项目上的记帐、易货贸易等也包括在内。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s)也叫国际收支账户,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理表示的会计报表。
●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又称为往来账户,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情况,并在整个国际收支账户中占主要地位。
具体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等四个子账户。
●货物(Goods)。
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
IMF建议,货物按边境的离岸价格(FOB)计价。
●服务(Services)。
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的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收益(Income)。
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一是职工报酬,主要指支付给非居民工人(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工资报酬。
二是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
●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
是排除了以下资产所有权转移的单方面价值转移:一是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三是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
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主要反映资本所有权在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移动,即国际资本流动。
具体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资本转移。
即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和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
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并且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着相当大的影响。
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设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最低10%)的形式。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
股本证券包括股票、参股和其他类似文件(如美国的存股证);债务证券可以分为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外部资产,主要有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又叫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是指那些基于商业(利润)动机或其他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如商品、劳务、技术交流,收益的转移,无偿的转让,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等。
●国际收支均衡(Equilibrium of BP),即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交易平衡,或者说,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状态下的自主性交易平衡。
●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Imbalance)●又称临时性失衡(Temporary Imbalance),即短期的、由非确定和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周期性失衡(Cyclical Imbalance)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收入性失衡(Income Imbalance)指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政策性失衡(Policy Imbalance)指由于一国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运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Imbalance)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这种失衡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因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二是因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低而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高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自动调节机制的特点是:调节过程由国际收支的失衡自动引起,无须人为干预,便能够导致平衡的自动恢复。
●国际收支的自觉调节,是指政府自觉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可以归纳为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与资金融通政策。
另外,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强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需求增减政策(Demand-changing Policy)又称为支出增减/变更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是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来改变国内居民对外国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的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两种政策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发挥作用。
●需求转换政策(Demand-swithing Policy)又称为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hingPolicy )。
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水平,而是改变需求方向,进而改善国际收支的政策。
包括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供给调节政策又称为结构政策,旨在通过改善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社会产品的供给能力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
●资金融通政策指一国政府当局运用国际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等方式,来抵消外汇市场的超额供给或需求,以解决一次性、季节性和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
由于这种政策措施是以外汇作为缓冲体,所以又叫做外汇缓冲政策。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为使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
●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在马—勒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货币贬值通常不会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而是有一段时滞。
即在货币贬值初期,贸易收支的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第二章外汇与汇率●自由兑换外汇:即那些在国际清算中用得最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可以用于偿清债权债务并可以自由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港币等。
●有限自由兑换外汇:指未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
IMF规定:凡对国际性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有一定限制的货币均属于有限自由兑换货币。
包括人民币在内世界上有一半国家的货币都是有限自由兑换货币。
●记账外汇:又称清算外汇或双边外汇,指记账在双方指定银行账户上的外汇,它不能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也不能用来对第三国进行支付。
●贸易外汇:指来源于或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即由于国际上的商品流通所形成的一种支付手段。
●非贸易外汇:指一切非来源于或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如劳务外汇、侨汇等。
●金融外汇:一种金融资产外汇,如银行同业之间买卖的外汇,它既非来源于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也非用于有形贸易,而只是为了方便货币头寸的管理而持有的外汇资产。
●即期外汇: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又称为现汇。
●远期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先就交易的货币种类、汇率、数量以及交割期限等达成协议,并以合约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然后在规定的交割日再由双方履行合约,结清有关货币金额的收付。
●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之间的兑换比率,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单位的价格。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
买入一定数额的外汇时,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 Quotation)。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卖出一定数额的本币时,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又称应收标价法(Receiving Quotation)。
●固定汇率(Fixed Rate):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比价基本固定,汇率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内。
为此,中央银行有义务随时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浮动汇率(Floating Rate):指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涨落,中央银行没有义务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基本汇率(Basic Rate):本国货币对特定的关键货币(本国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在国际上广为接受的货币)的汇率。
●套算汇率(Cross Rate):根据基本汇率套算得出的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
●电汇汇率(Telegraphic Transfer Rate,T/T Rate):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以电报方式买卖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M/T Rate):指银行以信函方式买卖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票汇汇率(Demand Draft Rate,D/D Rate):指银行买卖外汇汇票、支票和其他票据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差价(Forward Margin),又称掉期率(Swap Rate)。
是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其差额、●官方汇率(Official Rate):指政府机构公布的汇率。
官方汇率可以是单一汇率,也可以是多重汇率,多数情况下是双重汇率(复汇率)。
●市场汇率(Market Rate):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贸易汇率(Commercial Rate):指应用于对外贸易货物价格及其从属费用方面支付结算的汇率。
●金融汇率(Financial Rate):指适用于资金移动及旅游等非贸易往来上的汇率。
●开盘汇率(Opening Rate):指每个营业日外汇市场买卖交易开始时的汇率,又叫开盘价。
●收盘汇率(Closing Rate):指每个营业日外汇市场买卖交易终了时的汇率,又叫收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