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
多元化投资模式
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需要采取 多元化投资模式,包括政府投资、 企业自筹、社会资本投资等,以满 足改造工作的资金需求。
加强风险控制
在引入市场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时, 需要加强风险控制,包括市场风险 、投资风险等,确保改造工作的顺 利进行。
注重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加强民生保障
01
广州城中村改造需要加强民生保障,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完善
2019, 25(1): 67-74.
3. 王五.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经济 学思考[J]. 经济地理, 2018, 38(5): 23-29.
THANKS
感谢观看
02
CATALOGUE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
改造规模和范围
改造规模
广州的城中村改造规模较大,涉及多个区域和街道。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 中村改造的投入,改造范围进一步扩大。
改造范围
广州的城中村改造范围涵盖了市区内的多个区域,如天河区、海珠区、越秀区 等。这些区域内的城中村被纳入改造计划,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造城中村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 义。然而,城中村改造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如土地征收、拆迁补偿、居民安 置等。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 考。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首先,收集国内外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 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改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数据分析 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研究结果提供数据支持。
浅谈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
村 。当村 民无地 可耕 , 就转 而把 自有 的富余 房 屋廉租 给 需要 者。 廉租 屋为大量 流动人员 提供价格低廉 的居住空 间 , 降低 其生活成
本, 为政府省去安置劳动力 的成本 , 而且还保证 了廉 价劳动力进入 城市产业部 门 , 通过住房市场 、 劳动力 市场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 关系影 响城市 的经 济增长 。因为涉及 了村 民、 商 圈以及从业 人员 等 的根本利益 , 所 以商 圈范 围 内城 中村改 造 时, 总会 闹得沸 沸扬 扬 。城 中村廉租屋对城 市商业发 展主要具 有以下优 势 : 是廉价 商品优势 。房屋也 是商 品, 可 以为求房 者提供 居住 之地 , 也可为提供房源者带来可观收入 。 二是利益 均沾 优势。廉 租屋 不仅可 以减少商 家 的租金 开支 , 降低采购商 的采购成本 , 减少消费者 的消费支 出 , 还因为其投资少 和风 险低 , 对商家有足够 的吸引力 , 因此需求 旺盛 , 能够促进 商业
城市商业一城中村概述城中村一般称为都市村庄即原则上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城中村的产生和形成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等息息相关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有现快速的城市化扩张使城市把城市边缘的村庄划入城市规划范围内使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保留农民的宅基地归村集体所有
1 . I 城 中村 产 生 的原 因 城 中村的产生和形成与我 国现行 的户籍制度 、 土地制 度、 和社 会管 理制度 等息息相关 , 是我 国快速城 市化进程 中形成 的特有 现 象 。快速 的城 市化 扩张使城市把城市边缘的村庄划入城市规划范 围内 , 使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 保 留农 民的宅基地归村集 体所有 。 1 . 2对城 中村进行改造 的原 因 由郑州市 的实际情 况可知 , 城 中村 是 以本地居 民出租房 屋获 得经济来源 、 外地户籍居 民承租房屋获得 临时住所 、 兼有 内部服务 型经济为 主的城 乡过渡型社 区。 由于 缺乏统一 规划 和管理 薄弱 , 问题 丛 生 , 而 不 得 不 进 行 城 中村 改 造 。 二、 城 中村的存在为城市商 业发展做 出的贡献 随着郑州 市 的经 济发 展 , 近 郊农 村纷 纷 “ 被发展” 成 为 城 中
广州猎德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与启示
按照改造方式的不同,我国城中村改造存在全盘重建型、局部调整型和重点控制型三种主要模式 。 [1]
(1)全盘重建型 即把整个村子推倒重建(当然不排除保留部分有文化保留价值或者符合保留规格的建筑),是从城 中村的整体格局到单个建筑的全面更新改造。一般适合那些地理位置优越、土地价值高、严重影响城 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城中村,同时要求城中村本身经济基础较好,有比较雄厚的实力。但根据具体的 改造方式,整体重建可以分为一次性整体拆除重建和滚动式拆迁重建两种。其第一种改造思路是原住 户全部迁往村外安置,待改造完毕后回迁。这种方式,一方面资金运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拆 迁工程量大,安置费用高,难以组织;第二种改造思路则是对城中村改造过程进行划分,按照一定的 改造顺序逐步改造,逐步安置回迁。这种改造方式改造成本相对降低,而且随着改造的逐步进行,资 金投入量越来越少,物业收益逐渐增多,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改造难度,更加顺利地完成城中村的改 造任务。 (2)局部调整型 是指在保持城中村整体格局情况下,对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造,调整中的局部重点改 造可能是全部重新建设的。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处在城市建成区,但是布局较为合理、建筑景观较好 的城中村地块,通过适当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加社区配套服务建设,实施社区统一管理,作为外来 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其改造原则可总结为:控制旧村,改造旧村,建设新村,置换旧村。 局部改造模式下,可以采用“抽疏”的土地经营方法。该模式强调城中村改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更新发展过程。近期改造对存在的密度过高、采光通风极差、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采用“抽疏”的方 式,拆除部分住宅及建筑质量较差的临时建筑,保留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的居住建筑,同时疏通城中 村村内道路,增加绿化,完善公建配套,降低建筑密度,初步形成“可居型”居住环境。同时,利用
三旧改造工作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旧改造工作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发化进程的加快。
近些年来,城市发展速度极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展开,但是由于产业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无法容纳足够的建设需求,出现了城市用地紧张,且建设面积不断向外扩张。
若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广东省首当其冲,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该文件的提出,旨在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注重产业的转型以及城市在空间布局上的重构,实现对旧城镇、旧厂房以及旧村庄的改造,推陈出新,使得城市焕发新的景象。
本文就三旧改造工作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规划引言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可用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新增用地指标上的限定越来越大,使得城市的发展需求与城市现有用地面积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通过“三旧改造”的实施,推动城市存量土地的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城市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
1“三旧改造”的基本定义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在城市外延、扩张过程中,原有旧城区、村落的基本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期的城市发展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号召各地区应该积极开发城镇边界控制线,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对现存建设用地的开发。
“三旧改造”的本质是对旧厂房、旧村庄、旧城镇的改造。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的城市已经进入落实“三旧改造”战略的相关工作。
“三旧改造”是对国家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是社会发展中城乡规划的重要战略,相关人员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应通过厂房用地、旧村庄改建等工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各地经济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三旧”改造的价值取向“三旧”改造是公共政策,因此在制定和落实阶段都应该考虑其人本、民主和公平价值取向,如此才能将国家政策的服务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关于这三个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要把握好“三旧”改造的人本取向,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法定分配方案,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将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公众,“三旧”改造政策关乎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是基础民生问题,在项目规划中,要广泛广发争取当地公众意见,做到科学规划;二是要把握好“三旧”改造的民主取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因此在关乎民生的宏观大计上也要人民决定,例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和上报需要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商议结果确定,在改造过程的具体实施中,适时地召开改造项目招商推介会,让群众参阅项目的规划、预算、招商以及实施等具体流程,可以提升项目本身的亲民性;三是要把握好“三旧”改造的公平取向,在改造项目中,政府、村集体、村民、工厂业主、城市居民和商铺业主等多方面存在博弈关系的得与失问题,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认知利益关乎项目的推进过程,因此,“三旧”改造政策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群体,制定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城中村改改,激活城市——以广州市城市更新为例
OBSERVER/产业观察城申耐旧改,激活城市――以广州市城市更新为例■文—易嘉兴邓丽敏张炜康扫一扫,分享本文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工业化趋于成熟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开展背景下,我国城市中旧村分布零散,其发展具有很大无序性,用地效率低,阻碍城市发展布局,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把旧村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进行改造,不仅能增强地区经济建设活力,也能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利用需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剖析,城市发展必经之路根据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确定合作企业旧村共有53条,改造范围约3856.0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137.71亿元(仅统计已公布数据)。
其中增城区确定合作企业规模最大,共有23个旧村改造项目确定合作企业,占总项目个数43.40%,改造范围约1435.4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7.22%,为土地市场提供大量土地供应。
预计投资额约1086.04亿元,投资规模居广州市各区之首。
根据《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穗府办函〔2020〕66号),拟通过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和十年改造规划项目来完成改造工程。
其中三年实施计划表明,广州将在三年内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83条城中村改造,各村在1公里范围内均已建设或规划地铁站,以实现“村村通地铁”目标。
83个旧村改造项目多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位置,从化区、花都区、增城区及南沙区分布数量较少。
83条旧村改造面积共计5705公顷,其中黄浦区和荔湾区改造面积最大,两区合计改造面积占总面积44.07%,是短期内旧村改造主要阵地;南沙区和从化区面积较少,合计仅占改造面积3.05%;其余各区改造面积较为平均,占改造面积5%-10%o旧改面临的障碍及需克服的困难一是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
广州市旧村改造逐渐步入深水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调整与细化规定。
城中村综合改造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强力推手
城中村综合改造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强力推手【摘要】2007年10月至今,作者全面负责了西安市小东门外星火村城中村(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的规划、拆迁、建设、安置、管理等工作,对西安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把城中村改造当作一场新的革命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和认真的思考,颇有几分认识。
因此及时总结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对进一步搞好旧城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地域文化国际化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特定国情下一种城市更新活动,城中村改造是在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土地价值急速提升条件下提出与实施的,城中村改造的对象是广大老百姓拥有的平房,有些地方还要面对经过规划批准但已与时代不适应的旧式楼房或超期服役房。
近年,许多城市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积累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文化生存方式对城中村的改造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的产生,当这个群体的存在不再是暂时,而是较长期的现象时,我们就得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城中村便是包纳这个群体的载体,于是这些农民的文化和生存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城中村属于典型的、特定类型的非农化再组织村庄。
它具有城市与乡村二元混合的特点,是一个“混合社区”。
城中村的生活方式从表面来看尽管已经完全城市化了,但与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相比尚有体制上的差异,一是土地制度的差异:城市的土地产权归国家,而城中村的土地归村落集体所有;二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城市社区由作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管理,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而村落社区则由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管理,费用由村集体承担;三是户籍问题:城中村的村民虽然因为耕地的征用而几乎全部转为城市户籍,但他们仍然保留着“村籍”,同时也是强大的村集体经济的股东。
因此看来,城中村农民有一套自身的文化和生存运行逻辑网。
纵览城中村农民,他们是一群兼有特殊身份的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一个内心发生裂变的群体。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形成的。
上个世纪,中央政府根据当时的国情需要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和“城中村”改制相关的是就业安置、户口迁徙、保障性福利分配、粮食供给等,国家通过这些制度性约束严格划分了农业及非农业人口,确立起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这样以土地为生存之基的农村居民,他们的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都与城市居民迥然不同。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区面积需要不断扩大,扩大城区面积必然囊括进一些村落,由于这些村落土地的独特属性(城市内部土地具有二元性,城市所有土地产权属国有,而城中村土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国家城市化建设可以征用村民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村民的宅基地),城市选择了绕开村落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方式,其结果是城中村逐渐成型。
这种土地制度二元性的矛盾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
现实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利益性矛盾、村庄人口不断增多与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
首先,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政府出于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重新调整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城市区域空间,甚至把城郊农村也纳入城区范围。
城市功能的扩张,会导致农村土地的大幅度升值,这样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收益。
另外,由于村民不愿迁移祖居的传统观念。
同时,政府的安抚政策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区村民集体抵抗政府的改制行为。
其次,村庄所属人口不断增多与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城中村”问题的产生。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中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农用土地却在不断减少。
众所周知,土地、耕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它代替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涉及到生存权的问题,对农民意义重大。
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意味着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政府还不能够保证村民能够获得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叫村民改制,村民也不会改制。
另外,村民文化素质低,生活技能差,他会联想到失去土地后生活的保障,很自然会产生一种朴素的、天然的对抗,不想改变现在的方式,也不想成为城市人。
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城乡规划概论结课论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姓名:张宸祥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03学号:201310729指导教师:施小斌2014年12月24日题目: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摘要】城市旧居住区,是在一个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缩影。
旧城区功能过度集中、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落后等问题。
许多城市把建设重点转向旧城改造、城中村拆迁治理,该政策可以提高城市品位,有效节约土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很大商机,解决城乡并存二元结构,给老百姓营造干净舒心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字】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旧城一般指的是在市区的一些小区或者是厂房的改造,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区和厂房年代久远,好多已经成为危房,所以必须实行改造,这种改造相对来说补偿要高一些。
旧城区通常历史化遗存比较丰富,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比较完整,但同时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高且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等问题。
城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国旧城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旧城区数量多面积大。
在规划初期,有些人为了贪大贪全,为了搞政绩,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群,只是机构不协调.第二,旧城区是商业、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人们生活的密集区。
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
第三,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
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度较严重。
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
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城中村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对整体城市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的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对区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案例等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当前改造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2. 实地调研:选择某区域的中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改造前后的变化,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获取直观数据。
三、调研结果1. 区城中村改造加速了城市更新进程:通过大规模更新城中村的建筑和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的形象和品质,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2. 改造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改造后的城中村改善了居住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3. 改造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4. 城中村改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资金短缺、居民迁建问题、保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平衡等。
四、调研结论1. 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具有积极作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
2. 改造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并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3. 应继续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源,为城市更新提质提供持续支持。
五、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财政投入,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在城中村改造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3. 在改造过程中,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保障居民权益。
4. 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探索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六、结语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研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有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投入力度,并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引入新技术和理念,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广州市城中村发展现状研究学生姓名: 罗珊学号: 0805030118班级: B08工商管理3班专业: 工商管理系别: 管理学院指导教师: 谢东风2012年5月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摘要广州市城中村问题是多年困扰城市管理者的棘手问题,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成为时代主流这一宏大的社会变迁中,对城中村进行彻底的改造,也是诸多城市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
城中村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广州市的城中村作为南方开放前沿的先行者,亦有其独特的地方。
本文主要针对广州城中村的改造现状,探讨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存在的问题、改造的困境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现状;发展研究GUANGZHOU VILLAGES TRANSFORM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TUDIESABSTRACTThe problem of Guangzhou urban villages is a thorny problem that plagued the city manager for many years. Und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of the mainstream of the times, how to conduct a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s is a hot issue that many city managers and scholars actively explore. As a national common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common features of villages, but the villages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as a pioneer of open frontier of the South, has its unique place.In this paper, for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of Guangzhou urban villages, discusses the cause of formation, the problems and plight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Village in city;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目录1 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2 广州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5)2.1广州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5)2.1.1 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性原因 (5)2.1.2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力 (5)2.2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现状 (6)2.2.1 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现状 (6)2.2.2 广州城中村的特征 (6)3 广州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3.1土地产权制度问题 (8)3.2拆迁补偿估价不公平问题 (8)3.3外来人口如何居住问题 (8)3.4改造后土地产权制度问题 (9)3.5庞大的改造资金 (9)3.6滞后的政策跟进 (9)4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研究 (11)4.1实施城中村改造建设应注重的问题和原则 (11)4.1.1 改造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11)4.1.2 城中村改造建设中注重的原则 (12)4.2对策建议 (13)4.2.1 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 (13)4.2.2 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13)4.2.3 用容积率和地价对城中村改造实行 (13)4.2.4 注重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14)4.2.5注重对居民的技能培训与精神层面的关怀,使其更好地适应向城市市民角色的转变 (14)4.2.6 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 (15)5 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1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二)城中村改造后将会给村民(居民)带来什么好处1、环境的改变: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有关要求。
2、住房条件的改变: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3、房产价值的改变:村民住宅转变为证件齐全的商品房。
这些房产可以进行租赁、自住或出售,提高经济收入。
4、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改造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一是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市“四城同创”,增强城市生机与活力,强劲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
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03
借助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城中村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
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情况回顾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租金减免、税收优 惠等,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 入驻城中村。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大力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 间,提供共享办公、导师指导、融资对接等服务 ,助力初创企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城中村企业开展产学研合 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
居民收入来源拓宽途径
租金收入
通过改造升级,提高城中村物业品质,吸引更多租客,增加居民 租金收入。
就业机会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 加工资性收入。
股权分红
鼓励居民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增加财产 性收入。
道路绿化
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立体绿化
推广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
05
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举措探讨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
服务业优先
01
广州城中村改造中,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业为优先,特别是现
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升级
02
改造过程中,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推动其
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改造城中村,优化城 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城市整体品质。
改善居民生活
改造城中村,提高居民居 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强 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改造城中村,解决城 市二元结构问题,促进社 会融合和和谐发展。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状 房屋周边环寰脏乱差、 人流混杂、治安混乱,“ 城中村”完全游离 被 浪费 的空间 ,提升了城市综合实力 ,同时带 动了被 改造地段周边 的
决措施。
关键词 :城 市化
城 中村
改造 规划、改造措施 ,最后积重难 返 ,使 “ 城中村” 的现象称为现实。 ( - )在城市中开展 “ 城 中村” 改造 的必要性
“ 城 中村”是我国城市化 发展进 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 的现 象。从
1 9 7 8 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 3 O 多年间 , “ 城中村”在一些经济发达 的 大中城市 ( 如珠三角、长 三角 、 环 渤海、直辖市 、省会城市等 ) 中迅 速扩张 , 一些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建设的版图,被鳞次栉 比的高楼大厦所包 围,成为了 “ 都市里的村庄” 。“ 城 中村” 的内部 缺 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房屋从规划到建设都是村民一手包办,他们扮演 了设计者和建 设者双重角色。 “ 城 中村” 中的房屋高低不 等,奇形 怪 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 。从地域角度上讲 ,它属于城市 的范畴。从社会性 质的角度上说 ,仍保 留了传统农村 的因素 , 具有城 市与农村 的双重特
城市工业化经济所带来 的利益为 自己生活 的来 源,由农 村原有的血缘
和地缘关系为基础 , 逐步 向业缘关系和契约关 务工人员因为要减少其生活 的支 出,而选择使
用一些廉价的煤 。劣质煤 的使用 造成 了城市 环境 质量 的下 降,也使
和舒适 的生存空间 ,可是 “ 城 中村” 的存在 ,却阻碍 了城 市发 展 ,严
城中村改造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政府和开发商将更加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 议,确保改造计划符合居民的利益和期望。
04
城中村改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01
02
03
北京南锣鼓巷
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同 时进行了基础设施升级, 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广州猎德村
通过整体拆迁重建,实现 了从城中村到现代化社区 的转变,提升了城市品质 。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与挑战
01
政府角色定位
02
社会稳定风险
03
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如何平衡政府意志与市场规律、村 民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难题。
城中村改造涉及大量人口搬迁和土地 征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如何在推进改造的同时保持社会 稳定是另一个挑战。
加强规划和设计引领
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制定 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提高城市整体
形象和功能。
推进多元化改造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和情况,采取多种改造 模式,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 自治等,实现和谐共赢。
重视社会稳定与公平
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居民的 利益和情感需求,避免因改造引发社 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方向二
城中村改造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的传承。在改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 市风貌的传承,以保留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城中村改造的未来计划
计划一
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政府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 明确改造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措施等。
成功案例通常注重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和风貌,同时改
安置房建设(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研究
安置房建设 (城中村改造 )与城市发展的研究摘要:城中村拆迁、安置房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
为了更好地打造现代化城市,安置房的建设工作与城中村拆迁工作是相关政务人员的工作重点。
城中村的改造与安置房的建设是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完善城市的社会功能,也是推动老旧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过渡的重点工作。
据了解,目前城中村改造和安置房的建设方面存在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完善,土地转化实施尚未落地等情况,基于此,县官政务人员应该注重做好城市发展与安置房建设规划工作,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提高资金使用率、提高安置房建设标准、做好安置后续服务工作等。
关键词:安置房;建设;城中村;城市发展引言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路上,城中村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当中属于游离在现代化城市之外的老旧“村”的存在,城中村泛指现代化城市当中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居民区、棚户区或者居民自建房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发展与安置房建设逐渐重视。
安置房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其脏乱差的环境影响了周遭环境建设,所以政务人员应该注重结合城市发展正确处理城中村改造措施以及安置房建设工作,以此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条件,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一)政策制度不完善据了解发现我国尚未出台和明确规定城中村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安置房建设的条令,所以导致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改造过程混乱、打乱城市化建设步骤、拆迁困难、后续安置困难、安置房所有权归属问题等。
在政策制度不完善此方面,对规划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城中村建设规划机制、安置方法、后续管理等规定不明确,进而出现部分安置房处于产权混淆等问题。
其次,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安置政策缺乏连贯性,政府相关政务人员的对人员进行安置处理之后,由于城中村改造时间较长,对人员的后续安置未能进行跟踪,导致部分安置人在安置房的产权问题上得不到政府的关注,想要进一步得到解决和处理过程中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影响
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影响【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国家对于城市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较多的土地资源被占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难点。
因此,本文笔者将对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详细分析目前城中村改造的难点,然后再研究探讨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影响,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难点;影响前言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较多的问题,而且再加上城中村改造对带来很多的反应,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地加快农村地区向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改造工程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而城中村改造的难点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实际的改造工程施工中就需要注意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此来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当前城中村改造难点1.1 城中村村民生活出路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下进行。
城中村改造工程不是单一的改变农村人的农民身份、生活环境的美化、农村建设的规划及品味,而是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增加其收入和生活水平。
1.2 城中村人口融入城市问题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可是由于在现实城中村里面居中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有农村也有暂住外来人员以及本市常住人员,因此,城中村人口比较难以融合,不能较好的解决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机会,使得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1.3 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城中村在改造中一般都会使农民失去原有的生产土地,不能依靠土地来满足生活所需。
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就需要重视对农村农民利益的补偿工作,使得其在失去土地资源之后依然能够正常生活。
另外,对于村集体财产以及土地利用、建房拆迁、医疗保险等等方面均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并制定一定的政策来使其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
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形成 3)制度方面 A. 户籍制度 1957 年颁布的《关于禁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和 1958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使得中国人民形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群体,这成为构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外 来人口包括外地农民和外地城市居民,其中外地农民是主体。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外来农民来到深圳市 后并没有成为城市人口,农民身份无法改变,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学等当面享受不到市民的 待遇,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使得他们成为了城市的弱势群体。 B. 土地制度 建国后到 1957 年政策出台前,我国大体属于自由迁徙社会的状态,之后户籍制度建立就实行了二元体制的 土地制度,即: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由于城市政府要在“城中村”土地补偿和村民安 置方面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为规避巨额成本,城市政府选择了 “获取农村耕(土)地、绕开村落居 民点”的迂回发展思路。这种做法为城市发展埋下了隐患。 C. 政策管理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 的方案。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能成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力驱动力;如果政策失误或执行不当,可 能将无法实现政策目标甚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B. 产业结构变化 农村主要以耕田等第一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下,开始引进外资建厂,开始发展工业。农 耕经济逐渐成为历史,农民仅有的土地是他们为数不多却有着很强区位优势的宅基地。与此同时是第二产业的高速发 展,直接带来了就业劳动人口的增加,他们大多会选择住在工厂附近且租金不高的城中村中。大量的居住需求使失去 耕地的村民看到了机会,他们抓紧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加建非正规住房。 C. 个体利益驱使 靠租赁房屋收取租金成为了村民失去耕地后一个收益不错且稳妥的生活来源,这成为了城中村内违规加建住房的 现象泛滥的主要利益驱动原因。村民加建房屋不需要支付投资土地,报建和配套等费用,其成本仅仅为房屋本身的建 设成本,况且城中村违法私建的查处力度不够,很多违法私房建设都没有遭到及时有效的查处。所以村民违建私房的 所得收益远远大于其建房成本,就是在这样的个体利益的驱使下,城中村才呈现出了现在建筑空间体系。由于城市建 设土地的稀缺和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政府征收村民宅基地时会按当时当地的房价对村民给予补偿,这也成为了推动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利益驱使动力。这种巨大的利益使城中村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村落空间形态。
2)农民转为市民。城市化过程即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但村民市民化并不是简单地转变户籍就能 完成,还有一个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社会行为的转变过程。在初始城市化的地区,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步可能是 将村民的户籍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接下来还有一个转变村民观念的问题,并且要打破村民对土地的依赖, 这才能使村民完全地市民化。
二、城中村改造概述
2.“城中村”的特征及分类 1)特征 空间形态上,城中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建筑密度高,高度偏低且层次不齐,绿地缺乏,景观环境面貌不 佳 ;用地以居住为主,伴有少量的商业,混杂有工业、仓储用地,功能十分混乱。且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设施 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人口结构上,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较高,人口聚集规模较大,居住的人口混杂且人员流动性大,暂住人口和流动 人口往往超过了城中村的原住村民。其中,村民极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大部分依靠出租房屋或者经营小店 铺维持生计。 经济形态上,城中村为典型的“寄生型、外生式”的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居多,大多依赖房屋出 租、物业租赁为主;村名经济收入的高低取决于城中村的区域位置和外来人口的多寡。 管理体制上,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任然保留,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 文化形态上,传统的农村社会文化有所保留,渗透了一定的城市社区文化。村规民俗主导人们的思想。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述
2.我国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第一、城市化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城镇化速度的 2 倍; 第二、外来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来源,北京市的流动人口 300 多万,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据统计,北京市 住在地下室的人口就有 100 多万,一些农民工生活在比较恶劣的环境里面,问题比较严重;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城市化一方面快,但是一方面制约因素很多。
二、城中村改造概述
1.城中村概念定义 1)从空间属性来说,“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或城乡边缘区,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者半包围 的、没有或者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2)从社会属性来看,“城中村”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社区。 是外来人口涌入后,以出租经济为支撑的“原住村落社会”与“低收入者聚居社区”。 3)从景观和形态特征来看,城中村就是在很多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己经转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 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自然延伸。
还有学者认为,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城、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 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称之为“城中村”。以人口户籍类型与土地权属为依据,有人 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 或是仅有少量农业用地的村落。
三、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
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形成 2.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中村改造促进城市发展
三、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
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形成
1)社会方面 A城市的扩张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不断加速向外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扩张中城市征地为了减少麻烦、规避当时 的改造建设成本,政府和开发商选择了绕开村落来征用土地。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村集体与城市居民及开发商之间 存在合作建房的动机,促使集体经济组织大规模出让土地诱发形成“城中村”。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高楼林立的大 厦将这些村落牢牢包围。随着城市的发展,“村落”已不是“昔日的村落”,地理区位和功能也发生很大的转变。
三、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
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形成 2)市场方面 A. 区位影响 在城市土地中,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土地区位条件。“ 城中村”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比较有 区位价值的城市中心地区。城中村主要以块状不均匀分布,“村”与“城”的界限很明显,且大都靠近城 市中心区、区级中心区等城市发展的起源地,地段位置较好。
3)村民委员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主要是将村民委员会改成居民委员会,实行城市社区的管理方式,在政治 领域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转型,使城中村成为以契约型(法律、制度)关系为基础而不是以初级关系为基础的社区。
4)原村集体经济组织转为集体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共同持股的公司企业。对原城中村的集体资产在清产核资 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股份公司,科学合理界定股权城市发展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述 二、城中村改造概述 三、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述
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近代城市发展期。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中国的土地,开放了通商口岸,与国外贸易的频繁,通商口岸城 市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民用工业迅速发展,促进了一批近代工业城市的产生。但城市化仍然水 平低。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城市化率为 10.6% ,与世界的平均水平 28.8 %有一定的距离。 2)计划经济的起落期。在此时期,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 1949—1957 年短期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吸引到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搞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启动了 156 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国的城市由 136 个增长到了 178 个,城市化率增加到了 15.39%。 b 1958—1965 年大起大落阶段。由于大跃进期间,伴随城市人口的减少,城市化水平从 1960 年后的四 年间降低了 15 个百分点。 c 1966-1978 年城市化停滞阶段。在毛主席的指示和号召下,鼓励大量的知识青年到乡下去,致使风风火 火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起来。“文革”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缓慢,城市化率不到 18%。 3)改革开放的加速期 a 逐渐恢复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知识青年和下放的干部也逐步返回到城市。此时,明显的是城镇 人口的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到 1984 年,城镇人口占到了当时总人口的 23.01%。 b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1 年)。在此阶段,中国城镇的数量逐步递增,由于1984年中央颁布的 新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此影响下,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他们可以自己携带粮食到城市里面来务工和经商, 甚至落户。 c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2 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 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地活跃起来。中国 的城市化水平便不断增长。
B. 住房供应结构失衡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中又以低收入人群占据主要份额。而政府在 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重视不够,并且对人口预测方面缺乏经验,大 量廉租房的需求便由此产生。其次价格较高昂的商品房大多满足了城市新增户籍人口的的需求,面向人群几 乎与低收入流动人口无关,迫于不高的收入和在大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城中村非正规住房成为了低收入流 动人口的首选,再次住房保障对象多针对于户籍低收入群体,而政府对于低收入外来人口的住房供应方面功 能性失灵。由于安置区建设规模较小并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居住问题,并且管理不便政 府单方面投入过大等原因,安置区的建设并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已经拆除。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述
4.我国“转型期”的概念界定 1)社会结构层面。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经济层面上,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 信息社会的转变、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从强人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变、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从伦理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变、从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的 转变;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等。 2)经济发展层面。经济转型,指的是由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的转变,按其转型的状态可 分为体制转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农业落后的封闭传统社 会—工业化的城镇型开放的现代社会);改革渐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部分、分阶段转型)。转型的最终实 质和重点在于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其根本任务是推进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 巩固和发展农业,同时加强贸易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 3)政治和文化层面。我国的政治制度环境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度的创新将有助接受未来发展的挑战, 推动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转型。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转型深深的带动下, 在城市结构转型要求下,以城市的文化发展去带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态势和需求也显得越来越强烈, 文化的转型也将成为其关键的一部分,文化的建设,人们思想的转变,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显得极其重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