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笔记《法理学》最新笔记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学核心笔记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核心笔记一、了解命题人的思路、偏好、习惯连续三年法理都有道分析题基本一样重复率高,对连续三年的命题做出博弈的思辨客观题不要随便的涂改,涂改后机器可能不识别答主观题要简明扼要,要分段落,要分序号二、(1)法理学重点问题分为:1、一般重点:主观题占30%—40%2、不经常的重点3、非重点:偶尔会考三、考试类型(一)选择题:①属于记忆型的选择题;发展趋势:越来越少②理解型的选择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情况③应用型的选择题;这是最难的,考察全面的知识理解(二)主观题:考生应具备:①法律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法律实践中的矛盾、争议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应以现行的规则、原则来分析。
②法学家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如何备考:重点放在法的本体论上,是解决分析问题的前提引论复习提示:《引论》对于教材来说本来就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但从历年试题来看,本部分处于高频出题点,而且本部分的编写者为舒国滢教授。
在这简单的“引论”当中却隐含着他的研究理路和学术旨趣,故考生不可轻视之一定要将之揉碎吃透。
本部分有不少于10分的题目。
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概念第一节是对法学的全方位论述,从法学的概念、性质到研究对象,最后还引出了法学思维的特点。
占据导论三分之二的篇幅,充分说明了法大法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就学术现状来说,目前法大法理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注重对法学方法论研究,法律思维也是研究生上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99年的综合课试题中,“法学”是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出现的,04年的综合课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05年又出了一个6分的简答,因此,建议大家对这节的论述不要掉以轻心。
二、法学的性质(2005年简答题)此知识点出过简答。
考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熟记5点性质。
三、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律制度问题(二)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何为法律制度的关联性?)(三)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对应的问题(结合教材P43法律作用的局限性之(3)“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对应难题不是法律所完全能够解决的”,正因为该问题凸现了法律的局限性,所以法学家们才要研究它以使法律的作用更优化)⊙特别提示:考生应该清楚三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法律、事实、二者对应关系,这既是它们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的记忆规律。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笔记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笔记第一章法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法.........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是一种社会规范(1)可为模式(2)勿为模式(3)应为模式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1)明示认可(2)默示认可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1)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2)法的效力的重复性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历史上法的本质学说派别代表人物神意说托马斯.阿奎理性说西塞罗(古罗马思想家)主权命令说托马斯.霍布斯(英国思想家)意志说让.卢梭(法国思想家)自由说康德(德国哲学家)事物性质说孟德斯鸠(法国学者)民族精神说卡尔.冯.萨维尼(德国历史法学派创立人)利益说鲁道夫.冯.耶林(德国法学家)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①对如何行为的预测②对行为后果的预测(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2.法的社会作用(1)法在维护统治阶级方面的作用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③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如何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重要性(1)是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2)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3)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2.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第二节法律规范................法律规则的构成(三要素说) 1.假定条件(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2.行为模式(1)可为模式(2)应为模式(3)勿为模式3.法律后果(1)合法后果(2)违法后果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规则内容规定的不同(1)授权性规则(2)义务性规则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1)确定性规则(2)委任性规则(3)准用性规则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1)强行性规则(2)任意性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3.在作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而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4.在作用上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本源和基础,甚至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法律原则的种类 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1)公理性原则(2)政策性原则2.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1)基本原则(2)具体原则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1)实体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关于权利的学说 1.自由说2.范围说3.意思说4.利益说5.折衷说6.法力说7.资格说8.主张说9.可能说10.选择说法律权利的特点 1.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2.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组成完整的法律权利结构的三要素 1.自由权2.请求权3.诉权义务的概念 1.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2.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之法律约束3.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1.根据根本法与普通法律规定不同(1)基本权利义务(2)普通权利义务2.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1)绝对权利义务(2)相对权利义务3.根据权利义务主体的性质(1)个人权利义务(2)集体权利义务(3)国家权利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相互联系 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3.从产生的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立对裂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第三节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 1.粗细恰当2.多寡合适3.主题定类4.逻辑与实用兼顾当代中国法律部门 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商法5.经济法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8.刑法9.诉讼法第四节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渊源的分类 1.根据法的渊源的载体形式的不同(1)成文法渊源(2)不成文法渊源2.从法的渊源与法规范关系的角度(1)直接渊源(2)间接渊源3.根据是否经过国家制定程序(1)制定法渊源(2)非制定法渊源4.根据法的渊源的相对地位(1)正式渊源(2)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1.宪法2.法律(1)基本法律(2)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5.规章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7.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政策此外,在法学上一般也认为,习惯应视为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两种基本方法 1.法律汇编不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因而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仅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2.法律编纂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之一,只能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进行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法律清理也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方法法的分类 1.法的一般分类(1)按照法的创制与适用主体的不同①国内法②国际法(2)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①根本法②普通法(3)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①一般法②特别法(4)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①实体法②程序法(5)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①成文法②不成文法2.法的特殊分类(1)按照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主体的范围不同①公法②私法(2)按照普通法法系国家主要的法的分类①普通法②衡平法(3)按照联邦制国家所独有的分类①联邦法②联邦成员法第五节法的效力.................法的效力 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我国法的效力层次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法的效力范围 1.对人的效力(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2.对事的效力(1)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2)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3.空间效力适用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4.时间效力(1)法律的生效时间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由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③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2)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①明示废止②默示废止(3)法的溯及力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第六节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法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种类 1.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1)调整性法律关系(2)保护法法律关系2.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1)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①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地位②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转让,也不能随便放弃(2)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法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3.根据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为根据(1)单向(单务)法律关系(2)双向(双边)法律关系(3)多向(多边)法律关系4.根据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1)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2)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中国法律关系的主体 1.公民(自然人)(1)中国公民(2)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1)各种国家机关(2)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各政党和社会团体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文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1.权利能力(1)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①一般权利能力②特殊的权利能力(2)根据法律部门的不同①民事权利能力②政治权利能力③行政权利能力④劳动权利能力⑤诉讼权利能力2.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①权利行为能力②义务行为能力③责任行为能力法律权利实现的表现 1.通过明确规定行使权利的步骤和程序,使权利具有可操作性2.通过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建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制度来保障权利3.通过及时制裁侵权行为,督促义务人积极履行义务从而使权利得以实现义务的限度的具体表现 1.实际履行义务的主体资格的限制如某人不具备履行义务的行为能力2.时间的限制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以子女达到成年为限3.利益的界限如义务人尽义务时,也同样有自己的权利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物(1)应得到法律之认可(2)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3)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2.人身3.精神产品4.行为结果(1)物化结果(2)非物化结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1.法律规范2.法律事实(1)法律事件①社会事件②自然事件(2)法律行为①善意行为②合法行为③恶意行为④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特点 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种类 1.刑事责任(1)产生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行为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构成犯罪,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2)与作为刑事责任的前提的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相适应,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惟一法律依据,罪行法定(4)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责任,因而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历的一种(5)刑事责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责任2.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2)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责任,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多数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3.行政责任(1)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2)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3)过错不是行政责任的构成要素(4)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化4.违宪责任违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违宪行为归责的基本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2.公正原则(1)分配的公正(2)矫正的公正(3)实质的公正(4)形式的公正3.效益原则4.合理性原则概括为: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免责 1.时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法律制裁的种类 1.刑事制裁2.民事制裁3.行政制裁4.违宪制裁承担违宪责任、承担违宪制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法理命题分析1

命题分析一、法治是第二等好的政治。
--------柏拉图《法律篇》1、这是柏拉图的思想,出自他的巨著《法律篇》。
2、柏拉图崇尚的是贤人政治,他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因为人治的优点是智慧。
3、他强调中庸思想,反对过火与不及,而他的“哲学王”可以做到这一点。
4、次命题表现了柏拉图从早期重视人治向崇尚法治的转变,这实际上是混合政体理论的开端。
二、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普遍服从的法律又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系统论述,主要从普遍服从与良法之治两方面进行论述。
2、这实际上是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反对。
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西塞罗《论共和国》1、西塞罗在此把国家与法律视为人民的共同财富,他们来自人民的集体力量。
2、一个民族是一个自治的组织,这个组织必须拥有保卫自己何继续生存的力量,即“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法律”。
3、在西塞罗看来,“家是个道德的集体,是共同拥有该国家及其法律的人的集团”,因此,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如果国家不用道德的纽带连接起来,而是功利主义的,那必然是“抢劫”、“暴政”,也就失去了正当的法律,失去了国家的真正特征。
4、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良法是法而恶法非法的思想,对罗马法学家有直接影响。
四、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即人民的法律。
------西塞罗《论共和国》1、西塞罗认为,自然法高于实在法,集中表现在它是国家制定的法的基础和检验其好坏的标准,判断法律正当不正当,只能根据自然。
2、自然、正义的原则不是建立在实在法基础上,相反,实在法是由自然法决定的,自然法是实在法的基础。
五、执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西塞罗1、西塞罗认为共和政体是依照正义和自然法组织起来的,是最完美的形式。
2、在共和政体中,执政官代表统治者的力量,元老院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力量,检察官、保民官和平民大会代表平民的力量,上述三者的地位凭借法律确认,按照法律规定行使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达到相互力量的制衡。
法理学笔记(重点).docx

第一章、法学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1、法学概念P32、两个角度划分法学P33、一些古代法学发展P4第二节法学的历史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了解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P82、阶级分析方法P83、价值分析方法P84、实证研究方法(五个)P9第五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1、中国正规法学出现时间P112、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10个)P123、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P13第二章、法理学概述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1、法理学的对象P152、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P15第二节中国法理学1、法理学一词由来P182、中国法理学的体系P19第三节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法理学的方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第二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了解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第四章、法的概念第一节“法”概念的语义分析1、法律的广义狭义P39第二节法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P412、法的阶级本质P423、法的本质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P44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P45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P45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P46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7第四节法的作用1、法的作用的分类(填|选|判)P482、法的局限性(简|论|选|)P50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1、法的渊源类别P54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P55第二节法的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P582、成文法与不成文法P593、实体法与程序法P594、根本法与普通法P595、一般法与特别法P59第三节法的效力1、法的效力的概念P602、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P603、法的效力范围P604、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P63第六章、法的要素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1、法的要素的定义P65第二节法律概念1、法律概念(简|判)P672、法律概念的分类(判|选)P68第三节法律规则1、法律规则概念P692、法律规则的分类P70第四节法律原则1、法律原则的作用是法律规则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论)P742、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P743、法律原则的分类P754、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P77第七章、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1、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P782、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P79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1、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P81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选|判|简)P82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P842、民商法P853、行政法P854、经济法P865、社会法P876、刑法P87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P87第八章、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力观和义务观第二节权利和义务概念1、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P912、权利和义务的概念P94*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分类P95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所作的分类P963、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P964、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P975、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所作的分类P976、根据权利主体所作的分类P97第四节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P98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P98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P98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P99第九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释义1、概念P1022、特征P102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分类1、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P108第十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1、法律关系的释义P1112、法律关系的分类P112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的主体种类P1132、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P115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P1162、法律关系客体中的种类P117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1、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P1182、法律事实的种类P119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1、法律责任的构成P1242、法律责任的种类P126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1、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P1272、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P128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1、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P1292、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P1303、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P1314、免责的条件和方式(简)P132第十二章、法律程序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第二节正当法律程序1、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简|论)P140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第十三章、法的历史第一节法的起源1、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P147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P1483、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P149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1、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P1502、中西方封建法制的主要差别主要有五个方面(简)P1523、资本主义法律制度P152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简)P154第十四章、法律演进第一节法律演进概论1、法律演进概念P159第二节法律继承1、法律继承的概念P1612、法律继承的原因(简)P161第三节法律移植1、法律继承概念P1642、法律移植的必然性(简)P1663、法律移植的实践P167第四节法制改革1、法制改革的概念P169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第一节全球化概论第二节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1、趋势⑤个P178第四编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第一节立法概念1、立法的特征P190第二节立法体制1、立法体制释义P192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1、立法过程P1942、立法程序P196第四节立法的原则1、立法原则概述P1982、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P199第十七章、法的实施第一节守法1、守法的概念P2032、守法的条件P206第二节执法1、执法的概念P2072、执法类别P2083、执法的原则(简|论)P210第三节司法1、司法的概念P2112、司法体系P212第十八章、法律职业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1、法律职业的概念P217第二节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第三节法律职业制度第十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1、法律方法的概念P2302、法律方法的内容P231第二节法律推理1、形式推理概念P2332、辩证推理概念P234第三节法律解释1、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简|论)P2392、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P2373、法律解释的原则(简|论)P2384、法律解释的方法P239第四节法律论证第五编法的价值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1、价值的概念P249第二节法的价值体系1、法的价值体系释义P2512、法的目的价值体系P2523、法的评价标准体系P254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1、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中对法的价值进行整合,应当遵循哪些原则?P258 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第一节法与秩序1、法对程序的维护作用P261第二节法与自由1、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简)P2652、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简)P266第三节法与效率第四节法与正义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第一节人权的概念1、人权划分P2772、基本权利P280第二节法对人权的保护1、人权的国内法保护P282第六编法与社会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第一节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1、法与政治的关系P290第二节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1、法与国家的关系P294第三节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第四节法与民主1、民主和法治的关系?*重要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1、法与生产的关系P302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重要P305第三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第一节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第二节法与道德1、道德的概念P3172、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简|论)P318第三节法与宗教1、宗教信仰自由法条P324第四节法与文化1、法律文化的概念P3242、法律文化的基本结构(简)P3263、法律文化的作用(简)P326第二十六章、法制与社会建设第一节法治的概念1、法治与法制关系(简)P3312、法治与德治(案例分析)P332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节法治与和谐社会。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一)第一节法要点一:中国秦汉以后的法律文件,采用过许多名称,如律、令、典、赦、格、式、科、比、例等,它们都是国法意义上的“法”,与哲理意义上的“法”不完全等同。
要点二:清末明初,由于受日本的影响,国法意义上的“法”,则逐渐由“法律”一词代替。
要点三:按照中世纪最有权威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的理论,法分为四种,即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要点四:我们所要研究的法的概念,笼统地将,乃是指“国法”。
其外延包括:(1)成文法;(2)判例法;(3)不成文法;(4)教会法等执行国法职能的法。
要点五:“国法”是法理上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其他种种所谓的“法”,都不过是学者们基于对国法的认识提出来的。
要点五:法不是一般的规范,而是一种社会规范。
其特点在于它所调整的是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
在这一点上,法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思维规范、语言规范,也不同于技术规范。
要点六:由技术规范构成的法,在法学上被称为“技术法规”。
要点七: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1)可为模式;(2)勿为模式;(3)应为模式。
要点八:法律文件有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之分。
法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效力。
要点九:国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条件。
要点十:一切法的产生大体上都是通过制定和认可这两种途径。
要点十一:法的认可主要有两钟方式:(1)明示认可;(2)默示认可(含义)。
要点十二:“法由国家制订或认可”还意味着: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要点十三:从体现国家意志的角度讲,法总是一元的。
要点十四:没有法,国家也就不成其为国家。
要点十五:但法并不等同于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要点十六:宗教教规、风俗礼仪、道德规范虽然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由于都不是国家或以国家的名义制订或认可的,因而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小胡补充一点法理学上的一个核心,不能不看:在对法概念的作出定义之前,对各种“法“的名称进行清理,给定“法”概念讨论的范围,是完全有必要的。
法理学背诵

《法理学初阶》冲刺阶段完全背诵版笔记【根据:法理学第三版教材编写】法理学教材新旧版本对照【变动点】导论,内容无变动。
上编法学基本知识【变动点】删去“第三章:法学功能”和“第五章:法学方法”。
第一章法学历史第二章法学性质第三章法学体系(原第四章)第四章法学教育(原第六章)中编,法律基本知识【变动点】本编顺序进行了调整,内容基本不变。
第五章法律的概念(原第七章:法与法律)第六章法律起源和法律发展(原第八章:法律演进)第七章法律渊源和法律分类(原第十章:法律分类)第八章法律结构和法律效力(原第九章:法律结构和第十四章:法律实现)第九章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原第十二章)第十章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原第十一章:法律关系和第十三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法系(原第十五章)下编法治基本知识【变动点】本编删去了原“第二十四章:当代中国法律发展”。
第十二章法治概述(原第十六章:法制与法治)第十三章法律程序(原第二十三章)第十四章法律制定(原第十七章:立法)第十五章法律实施(原第十八章:守法、原第十九章:执法和原第二十章:司法)第十六章法律监督(原第二十一章)第十七章法律职业(原第二十二章)第五章法律的概念【14】古汉语中的“法”和“律”的词源,与西方之“法”,“法律”词源的比较?【简答题】答:一、古汉语中的“法”和“律”的词源:1、在汉语言中,“法”字的古体是“灋”。
其含义是:“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1)“灋”与刑通用。
古代,刑,既有刑罚之意,也有规范,制度含义;平之如水,从水2)从象征性方面看,“灋意味着公平,公正,从功能上看,则是一种刑罚,没入水中,驱逐之;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3)去,这句话意味着:廌,作为传说中的神兽,喜直恶曲,因此,“灋,有“神明裁判”的作用。
2、律,战国李悝《法经》六篇,商鞅改法为律,在古代,律,法同样都具规范,制度之意。
3、以上表明:古汉语中的法,刑,律,等存在互释互通情况,表明:中国古代,法和律的主要内容还是刑,无论刑律还是法律都没有现代“法律”的概念所具有的逻辑和内涵。
法理学完整版笔记

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2)这种观点总体上看,不再将法律视为鼓励的、与社会脱节的想象,而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法理学笔记第四章(完结)

法理学笔记第四章(完结)第四章法与社会一、法与经济1.法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当然,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不意味着它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观点、风俗习惯以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和国际环境等,都同法发生相互作用,发生着重要影响。
同时,法又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法律保障资源通过市场来进行分配,所以市场经济对法有更大需要。
法能够确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秩序。
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法律的促进和保障,法律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具有引导作用、促进作用、协调作用、制约作用、保障作用;同时法律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能确认经济活动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3.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进步对法的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影响法的内容,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依据。
科学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新的科学知识,不断被运用到法律领域,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法律调整的领域。
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和推广应用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大量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规范的调整。
再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有关的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
在立法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内容的立法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这类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立法任务要求立法者具备一定的专门性的科学文化知识,国家立法机关的一般成员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需要将这类立法工作委托给。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重点笔记-法理学进阶

法理学进阶教案导论什么是法理学?一、法理学的词源与词义“法理学”一词本为日本汉字,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创造。
1832年奥斯丁的《法理学范围之限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法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法理学在西方的发展(一)古希腊自然法观念。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斯多亚学派等创立的自然法观念乃是西方法理学的伟大开端。
自然法观念既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逻辑基础,也是人们关于法律问题思考的逻辑基础。
(二)古罗马法。
古罗马法是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开始,法学繁荣,盛极一时。
主要表现为:1.第一次形成职业法学家集团。
2.拥有全面的成文法体系,如《国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新律》。
3.高超的法的分类技术:公法与私法的理论划分首度出现,私法理论体系得到极大发展。
4.西塞罗:古希腊哲学的罗马传人,自然法思想得以系统化。
(三)中世纪神学之下法学的发展。
1.基督教一统天下对此前形成的法学的影响。
2.法学流派出现:前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
3.大学的出现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4.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学四分法:上帝法、自然法、人法、神法。
5.中世纪法理学成就的评价。
(四)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告“近代”的到来。
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西方法学思想朝着世俗化的方向演进。
(五)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诞生。
代表人物主要有:格老秀斯、斯宾洛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普芬道夫等。
(六)19世纪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的形成。
(七)二战后法理学发展:派别繁多、三足鼎立且互相影响、非法学思潮对法学的影响加剧。
第一章法律本质第一节法律的本质属性一、法的本质属性(一)法律的意志性与规律性1.现代法律是指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律,是人们自由意志活动的产物,它贯彻、反映、体现的是人们现实的愿望、需求、主张和见解,即法律的意志性。
法理学笔记重点

《法理学》整理笔记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法社会学等)第二节法学的历史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
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10)振兴——20世纪50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笔记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笔记系列-法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法学一.法学概念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指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产生条件(1)一定数量的法律现象的材料(司法实践)专门从事法律现象研究的法学家阶层二.法学研究对象1.一切以法和法律为基础而发生的社会现象,即法律现实。
2.法律现实的内容:静止状态的法;法的运动过程;与法律现象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
三.法学性质1.法的运动是社会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法律现象是社会运动的特殊形态。
2.法学属于社会科学,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把握社会中的法律现实。
3.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法学则研究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一部分社会关系。
4.法学与国家政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命令,法是组织和运用国家政权的有利工具。
5.法律现象是人类历史发展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即阶级社会的产物。
与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力有紧密的联系。
任何一种法学都体现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经济的政治的实际利益需要。
四.法学职能1.理论认识和意识形态职能2.实际应用职能五.法学分类——六大类1.理论法学——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思想和规律。
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法社会学,实证法理论,比较法总论和法律控制论2.法律史学——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3.国内部门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劳动法学,民法学等4.外国法学5.国际法学6.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第二节法理学在法律科学体系的地位一.法理学特点从整体上和宏观上研究法律现象,研究对象具有方针性,战略性和方法论性研究部门法学理论当中的共性问题,侧重于对法律现象的一般性考察,而不涉及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学问题阐述法学问题中最一般的概念,原理,原则,范畴和规律二.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1.一般与特殊的关系2.前者在后者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对后者抽象概括起指导作用3.后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4.法理学不仅考查法的静态,而且注重考查法在社会中的运动过程三.内容体系1.总论2.社会主义法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实施第三节法学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世界观角度来认识法律现象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的总合1.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基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2.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1)形式逻辑法(2)分析比较法(3)历史考察法(4)社会学研究方法(5)价值论方法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更重要的是法能满足主体一定需要,法是一定社会一部分人心中公平正义的象征,对一定的人的行为自由的肯定3.具体(专门)的科学方法4.法学特有的专门研究方法第二章法的起源第一节社会·社会调整一.社会调整的概念1.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相互联系的基础。
《法理学》考试笔记与重点--马克思主义教材

《导论》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和性质一、法理学的对象1.法学以法为研究对象,先有法律,后有法学2.法理学是法律实践的抽象,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为社会实践服务3.在法学体系中,法理学研究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4.法理学的基础理论性质:①法理学主要研究法的抽象概念和理论②它是一定时代法的精神和理念的表达③法理学为研究法律制度推动法学发展提供方法论④法理学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学意识形态5.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物质基础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
它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三、学习法理学的意义①对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重要意义②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③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1.西方奴隶社会法学家的著名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古罗马文明:①出现了职业法学家集团、法律学校和法学流派②代表人物:帕比尼安、乌尔比安、盖尤斯、保罗、莫迪斯蒂努斯3.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是“兴功惧暴”、“定纷止争”、“吏民规矩绳墨也”4.经学渗透到法律领域,导致了“律学”乘势而兴。
“律学”是一种根据儒学原则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5.前注释法学派:通过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各种罗马法文献的文字、语言、逻辑的解释和旁征博引,澄清罗马法文献的精确意思后注释法学派: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日耳曼的习惯法、教会法的原理相结合6.人文法学派把罗马法作为整个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把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运用于罗马法研究,以便更有说服力地复兴罗马法7.自然学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手,它反对神性和神权,主张人性和人权;反对专制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和平等;反对人治,主张法治——“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8.哲理法学派:以抽象的概念、保守的理论形式、费解的哲学语言传播天赋人权、自由主义、宪政、法治等启蒙思想的哲理法学派9.历史法学派:以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为特征的历史法学派10.分析法学派:以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对实在法律的逻辑分析为己任11.社会学法学派: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的实效、法律规则生效的手段、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联系12.经济分析法学派:主张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改革法律制度13.批判法学派:以批判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为宗旨14.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宣传非意识形态化、宣布对马克思主义实行“扬弃”15.后现代法学派:以否定资本主义法治原则为特征《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及其意义》1.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2.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律制度,“只有理解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②社会现象普遍联系并相互作用③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正义标准”和体现这种标准的超时空的法律制度3.对于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既不能从法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的精神世界来理解,而必须从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1.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思想;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强调“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2.只对那些民愤不深、人民并不要求处死但又犯有死罪者,方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理学:①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2)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④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⑤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法的概念》1.客观法——抽象的,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客观存在的法律规范主观法——属于主体的并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合法权利2.法: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实在法--现实法、国家法、实然法)《法的本质》1.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法是意志的体现,法以利益为基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3.意志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4.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
法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1.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有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3.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是指由适用对象,使用时间和使用空间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一是国家的强制与保障,二是法有其价值与功能。
法的效力范围由三种:法的时间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对人的行为效力(1.属人主义原则,2.属地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原则的综合主义原则。
)4.法律:一狭义上是指由拥有立法权的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外的法律。
广义上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国家认可的判例和习惯。
5.法律规则的定义三要素:法律规则由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构成。
假定是指出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是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那一部分;制裁是指出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分。
6.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结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7.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法律行为: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以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社会关系。
9.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了违法,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10.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1.法律程序: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12.法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13.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或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资料法理学初阶讲义西政考研资料.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初阶讲义《法理学初阶》导论法学与法理学一、法学简说关于法律问题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者“刑名之学”,中国古代的“法学”一词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古代法学是对中国现行法律的注释,它是在对法的正当性首先加以承认的前提下,从语法结构,逻辑等方面对现行法律中的矛盾、重叠、冲突进行解释,而不究问法律何以有效,为什么有效。
它的作用是使法律更有效力。
西方近代法学的核心论点是法律的正当性,通过对人和神的认识(神事为人事立标准)对法律何以正当进行论证。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给法学下过一个经典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最早由日本输入。
日文汉字“法学”一词由日本法学家津田真道翻译英文和德文而来。
(二)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法律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三)法学的层次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法学有三个层次:知识之学、智慧之学、精神之学。
二、法理学简说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的共同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法学,着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法理学”一词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所创造的。
中国于1949年以后长期使用苏联教科书,特别是维辛斯基的《国家与法的理论》第一章法学历史第一节中国法学的历史一、先秦诸子的法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所要重建的礼制秩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在的规范秩序;一是内在的精神秩序。
墨家“尚同”的秩序观,墨子法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称天说鬼,主张法天而遵天法;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秩序观;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政考研之家论坛提供 西政考研不得不来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笔记第一章法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法.........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是一种社会规范(1)可为模式(2)勿为模式(3)应为模式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1)明示认可(2)默示认可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1)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2)法的效力的重复性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历史上法的本质学说派别代表人物神意说托马斯.阿奎理性说西塞罗(古罗马思想家)主权命令说托马斯.霍布斯(英国思想家)意志说让.卢梭(法国思想家)自由说康德(德国哲学家)事物性质说孟德斯鸠(法国学者)民族精神说卡尔.冯.萨维尼(德国历史法学派创立人)利益说鲁道夫.冯.耶林(德国法学家)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①对如何行为的预测②对行为后果的预测(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2.法的社会作用(1)法在维护统治阶级方面的作用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③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如何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重要性(1)是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2)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3)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2.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第二节法律规范................法律规则的构成(三要素说) 1.假定条件(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2.行为模式(1)可为模式(2)应为模式(3)勿为模式3.法律后果(1)合法后果(2)违法后果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规则内容规定的不同(1)授权性规则(2)义务性规则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1)确定性规则(2)委任性规则(3)准用性规则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1)强行性规则(2)任意性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3.在作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而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4.在作用上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本源和基础,甚至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法律原则的种类 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1)公理性原则(2)政策性原则2.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1)基本原则(2)具体原则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1)实体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关于权利的学说 1.自由说2.范围说3.意思说4.利益说5.折衷说6.法力说7.资格说8.主张说9.可能说10.选择说法律权利的特点 1.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2.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组成完整的法律权利结构的三要素 1.自由权2.请求权3.诉权义务的概念 1.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2.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之法律约束3.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1.根据根本法与普通法律规定不同(1)基本权利义务(2)普通权利义务2.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1)绝对权利义务(2)相对权利义务3.根据权利义务主体的性质(1)个人权利义务(2)集体权利义务(3)国家权利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相互联系 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3.从产生的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立对裂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第三节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 1.粗细恰当2.多寡合适3.主题定类4.逻辑与实用兼顾当代中国法律部门 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商法5.经济法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8.刑法9.诉讼法第四节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渊源的分类 1.根据法的渊源的载体形式的不同(1)成文法渊源(2)不成文法渊源2.从法的渊源与法规范关系的角度(1)直接渊源(2)间接渊源3.根据是否经过国家制定程序(1)制定法渊源(2)非制定法渊源4.根据法的渊源的相对地位(1)正式渊源(2)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1.宪法2.法律(1)基本法律(2)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5.规章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7.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政策此外,在法学上一般也认为,习惯应视为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两种基本方法 1.法律汇编不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因而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仅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2.法律编纂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之一,只能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进行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法律清理也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方法法的分类 1.法的一般分类(1)按照法的创制与适用主体的不同①国内法②国际法(2)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①根本法②普通法(3)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①一般法②特别法(4)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①实体法②程序法(5)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①成文法②不成文法2.法的特殊分类(1)按照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主体的范围不同①公法②私法(2)按照普通法法系国家主要的法的分类①普通法②衡平法(3)按照联邦制国家所独有的分类①联邦法②联邦成员法第五节法的效力.................法的效力 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我国法的效力层次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法的效力范围 1.对人的效力(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2.对事的效力(1)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2)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3.空间效力适用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4.时间效力(1)法律的生效时间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由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③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2)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①明示废止②默示废止(3)法的溯及力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第六节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法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种类 1.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1)调整性法律关系(2)保护法法律关系2.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1)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①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地位②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转让,也不能随便放弃(2)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法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3.根据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为根据(1)单向(单务)法律关系(2)双向(双边)法律关系(3)多向(多边)法律关系4.根据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1)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2)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中国法律关系的主体 1.公民(自然人)(1)中国公民(2)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1)各种国家机关(2)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各政党和社会团体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文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1.权利能力(1)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①一般权利能力②特殊的权利能力(2)根据法律部门的不同①民事权利能力②政治权利能力③行政权利能力④劳动权利能力⑤诉讼权利能力2.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①权利行为能力②义务行为能力③责任行为能力法律权利实现的表现 1.通过明确规定行使权利的步骤和程序,使权利具有可操作性2.通过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建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制度来保障权利3.通过及时制裁侵权行为,督促义务人积极履行义务从而使权利得以实现义务的限度的具体表现 1.实际履行义务的主体资格的限制如某人不具备履行义务的行为能力2.时间的限制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以子女达到成年为限3.利益的界限如义务人尽义务时,也同样有自己的权利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物(1)应得到法律之认可(2)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3)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2.人身3.精神产品4.行为结果(1)物化结果(2)非物化结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1.法律规范2.法律事实(1)法律事件①社会事件②自然事件(2)法律行为①善意行为②合法行为③恶意行为④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特点 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种类 1.刑事责任(1)产生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行为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构成犯罪,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2)与作为刑事责任的前提的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相适应,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惟一法律依据,罪行法定(4)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责任,因而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历的一种(5)刑事责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责任2.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2)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责任,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多数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3.行政责任(1)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2)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3)过错不是行政责任的构成要素(4)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化4.违宪责任违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违宪行为归责的基本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2.公正原则(1)分配的公正(2)矫正的公正(3)实质的公正(4)形式的公正3.效益原则4.合理性原则概括为: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免责 1.时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法律制裁的种类 1.刑事制裁2.民事制裁3.行政制裁4.违宪制裁承担违宪责任、承担违宪制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