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经线和纬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线和纬线》授导型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在地球仪上识别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
(2) 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 理解经度、纬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东经线和西经线的划分;
(2) )利用地球仪经纬网确定某点的位置;
教学教法:提问法、引导法、讲解法、分组法;
教学方法:分组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分部立即行动!"
教师提问:救援部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答:在地球仪上找经纬线,根据经纬度的位置确定的。
教师:地球仪是人们工作生活中很重要的工具,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关于地球仪的知识。
(出示地球仪,板书课题)
二、知识探究。
(活动设计:相邻两桌为一组,每组两个地球仪、量角器、细线、刻度尺、小轮,红色、蓝色的纸条。
要求:仔细观察地球仪回答问题。
注意:对每位问学的回答要给予评价,正确的要肯定表扬,不正确的要鼓励,寻找他的闪光点。
例如:某某同学有勇气,见解独特)
1、教师:同学们桌面上的就是地球仪,请同学们用手摸索,转动转动,仔细观察观察,在地球仪上面有些什么呢?(活动设计:小组展开研究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并不断地引导、提示,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沦。
提出本堂课的概念、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探究知识。
)
2、教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
(活动设计: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回答出下列知识点。
在听取汇报同时,要给予评价、鼓励,并板书。
)
板书(答):经线(度)、纬线(度)、东经、西经、南纬、北纬、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
球、本初子午线、赤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3、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探讨过程:(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明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特征)
(1)纬线
概念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
形状特征圆
指示的方向东西
长度不等
度数范围0°--90°
度数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逐渐增大到南北纬90°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南纬(S)、北纬(N)
0°的确定赤道
划分半球的界线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
(2)经线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形状特征半圆
指示的方向南北
长度相等
度数范围0°--180°
度数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逐渐增大到东西经180°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东经(E)、西经(W)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
划分半球的界线西经20°与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半球
三、地球的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1) 东、西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界线:西经20°与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
西经20°向东至东经160°--东半球
西经20°向西至东经160°--西半球
(2) 东、西经线划分;
分界线:0°经线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0°向东至180°--东经线
0°向西至180°--西经线
(3) 南北半球的划分:
分界线:赤道
赤道以北--北半球
赤道以南--南半球
(4) 低、中、高纬度划分
0°至30°--低纬度
30°至60°--中纬度
60°至90°--高纬度
(5)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某点经纬度位置;
强调经线有东经和西经之分,纬线有南纬和北纬之分。
因此,写某点的经纬度时一定要说明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四、实践活动:如何在实地画出经纬线?(活动设计:平均每两人一个指南针,请同学们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练习在实地画经纬线。
)
1、教师:经线和纬线该怎么画?
回答: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顺着指南针指针的方向,就可以画出经线。
纬线是跟经线垂直的,画出了经线,再画它的垂线,就是纬线。
多画几条经线和纬线,就构成了经纬网。
(学生分组在地面上画出经纬网)
2、教师:沿着经纬网中的任何一条纬线一直向东,能否回到原地?一直向西呢?沿着经纬网中的任何一条经线一直向南,能否回到原地?一直向北呢?
回答:沿着经纬网中的任何一条纬线一直向东或向西,都能回到原地;沿着经线一直向南,最远只能到南极,向北,最远只能到北极,而都不能回到原地。
3、教师:在经纬网上标住A、B、C、D、E五点,请四位同学分别站到这五点上,让他们判断彼此的方向。
4、教师:能否把这张实地的经纬网转绘成地图?经线和纬线都有相应的经纬度,而我们这张经纬网却没有经纬度数,怎么办?
回答:可通过实地测量并采用一定的比例尺把地面的经纬网转绘成地图;可利用经纬仪测定经纬度,也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来测定一个地方的经纬度。
5、教师:如果什么仪器都没有,我们怎样粗略测量一个地方的经纬度?
回答:可利用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来计算经度,通过测量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当地的纬度,也可以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来计算纬度。
6、教师:今天,我们利用指南针在实地画出了经纬网,如果没有指南针,我们有没有别的办法在实地画出经纬线来?例如,利用阳光下地面物体影子的移动轨迹(在水平的地面上垂直竖起一根小木棍,用粉笔标出小木棍顶端影子的移动轨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原因。
答案:从早到晚,在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移动路径为一直线,这条直线,就是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作这条纬线的垂线,就得到了经线。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从而造成地面物体影子自西向东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通过故事中的惊险场面导入本课,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给学生提出部分本课的知识点,也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怎样用经纬度来确定"帝国号"的位置呢?因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自己用眼观察地球仪,找出本堂课的知识点,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它们的特点,并通过讨论比较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的研究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
重难点的突破,教师的适当讲解,课堂练习又把知识点具体化。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评价,则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其中实践活动部分体现了知识的整合性、前后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
因此,教育基于行动。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复杂、丰富的支撑性的情景及基于体验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诱导性的问题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刺激学生活动,挑战学习者的思考,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认识的螺旋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知识已不再是简单的叠加和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与此同时,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同步的,适宜的情景克服了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促进了理解和记忆的发展,
有利于学习的强化和迁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教师的赞赏、鼓励更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信心和毅力,使学习者将理性与激情、认知与情感、技能与意志整合起来,由愿意学习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不足之处:
1对某些知识点的处理不尽人意。
2对教材的处理、把握可能存在比较偏执的地方。
3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