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线上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带教案例范文模板

高中语文带教案例范文模板

一、案例背景【学校名称】:某市某高中【年级】:高二【学科】:语文【带教教师】:王老师【学生】:张三(化名)【案例时间】:2022年9月二、案例概述张三同学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2. 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3. 写作能力较差,语言表达不流畅,缺乏文采;4. 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对文章主旨、结构把握不准确。

针对以上问题,王老师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三、带教方案1. 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诗词朗诵、成语接龙、辩论赛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3)定期举办语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强化基础知识(1)针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王老师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2)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提高写作能力(1)针对学生写作能力较差的问题,王老师开设了写作辅导课,教授学生写作技巧;(2)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定期举办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4.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2)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讲解其结构、主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3)布置阅读作业,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实施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张三同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2. 语文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深入;3. 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文采逐渐显现;4. 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结构。

五、总结本案例通过对张三同学的带教,使其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

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

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

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

(板书:民不加多?)(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

(板书:比喻论证:战喻)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明确:(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精选5篇)

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精选5篇)

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精选5篇)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

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接下来是关于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精选篇1)一、齐读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

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

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

《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教案:《大战中的插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及影响,理解“大战中的插曲”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平、人道与国际合作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抗日战争相关历史文献与图片资料•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大战中的插曲》相关故事素材(如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小组讨论提纲及角色扮演剧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纪录片片段,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初步感受战争年代的艰难与人民的英勇。

•教师总结:引入课题《大战中的插曲》,指出在残酷的战争中,也常有人性的光辉闪耀,本节课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探讨战争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

二、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战役(约15分钟)•教师活动:o简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o介绍百团大战的发起原因、战略目标及主要战役,如破袭正太铁路、攻击娘子关等。

•学生活动:o分组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每组负责一个战役的概述,准备简短汇报。

o小组汇报,分享各战役的战况、战果及意义。

•教师总结: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约20分钟)•教师活动:o详细讲述聂荣臻元帅在百团大战期间,救助并妥善安置了两名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

o播放一段关于该故事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一温情瞬间。

•学生活动:o情景再现:选取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如聂荣臻元帅与小女孩的对话、村民对小女孩的照顾等,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古代诗词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集体探讨: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深度解读。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诗词作者的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等,分析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进行诗词的展示,并分享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5. 创作实践: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或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作品展览: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组织一个诗词展览活动,让全校师生欣赏学生们的创作成果,并邀请学生进行现场朗诵演出。

教学效果评估: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深度解读和个人理解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包括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是否贴切,是否体现了古代诗词的特点等。

3. 对学生的朗诵表演进行评价,包括语音语调是否准确,表达是否生动有力等。

教学拓展:1.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是举办一次古代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2. 可以邀请专业诗人或是文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古代诗词的知识和技巧。

3.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作潜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更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太原市高二语文教案案例

太原市高二语文教案案例

太原市高二语文教案案例太原市高二语文教案2021案例1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2、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3、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1) 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

2) 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搜罗学生问题一、参考《早晚练》“合作讨论”与“阅读欣赏”自学课文。

学习步骤:1、速读课文,把握新闻概要。

并适时做标记。

2、掌握生字生词,并对关键句尝试点评。

3、再读课文,写几句新闻简评4、参考《早晚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探讨两篇新闻的异同,列成表格.三、提出你自己学习本文还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一至二个问题。

第二课时《心随飞翔》1) 第九段结束时为什么要交待“他们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还介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2) “神五“升空,主角当然是杨利伟,为什么着重写大厅环境而不着重写杨利伟的情况?3)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为什么说语言苍白?4) 插入杨利伟与医监医生简短的对话有何作用?5) 新闻不是越简明越好么?为什么本篇祥写到每一句话?是否太过了?《英雄潇洒走苍穹》1) 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2) 杨利伟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为什么课文还说“潇洒”?与前篇文章“感觉良好“矛盾吗?这里是不是文章太仓促出现的败笔?3) 两篇文章能否揉和在一起?4) 人一生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事业么?5) 这两则新闻哪则更具新闻价值,哪则能上头版?6) 为什么有些新闻有图片而有些没有呢?7) 文中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8) 第十三段,既然说杨利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记者又如何知道杨利伟再飞船上的详细情况?太原市高二语文教案2021案例2教学目标: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重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本店铺整理的《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案例案例名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所属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所属专业:高中语文授课课时:2课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线上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也是线上教学以来讲授的第一篇新授课。

本文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初中学过孔子语录,高中学过《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目,对孔子思想和人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不具体,也不够深刻。

设计思想:这节课以孔子思想中“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道义的精神”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并结合当下疫情深入体会与实践。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文言知识的积累,陶冶学生情操,又能结合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阅读与背诵优秀文段,学习和掌握重点词汇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并在当下现实中努力去实践。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从而理解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文积累与理解,完成自学目标难点:孔子精神领悟与实践,小组合作探究、连麦反馈【教学方法】PPT明确要求引导自学与督察小组在线合作与探究师生在线连麦当堂反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PPT制作下发直播群,学生自学完成(一)导入: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这是我们高度重视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个全球抗“疫”的特殊阶段,就让我们瞻仰孔子最应景的人格光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二)课堂任务呈现1、建议3分钟读第8页《论语》选读,勾画重点。

(1)关于《论语》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C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D《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E《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2)了解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2、建议用3分钟读第9页“引入话题”,勾画重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3、建议用10分钟至少读3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选。

4、用24分钟将PPT16—43的内容(文本翻译与解读)以及课下重点注释整理在课本上。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题目解析: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1)原文、注释、翻译【原文1】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原文2】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原文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原文5】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注释】(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三)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反馈下课前拍照提交课堂笔记到班级作业。

第二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

二、【请各小组在线群聊,评析文章选段,体会这种精神。

】三、【教师直播引导文段评析】【原文1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原文2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原文2评析】这一章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原文4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原文5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