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植的主要粮食作富分化现象。
式始居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概括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二、思考与探究、比较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的异同点突出重点问题,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还要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当堂达标训练:选一选: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B. 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C. 最早栽培了水稻D. 还能够饲养家畜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3.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4.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氏族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大汶口时期5.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6.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7.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A.水稻、小麦B.水稻、粟C.水稻、玉米D.粟、小麦8. 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9.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10.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随葬品的多少想一想: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居民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3.你知道目前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住这种样式的房子?答案:D、C、B、D、B、D、A、B.。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3北师大版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课时教案课题: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第课时总第个讲课设计年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履行时间:年月日日注明:课程目标: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照。
知识与能力认识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色。
指引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找寻此中较为显然的历史信息,联合已有知识,初步剖析,解说其中反响的历史特色,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育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术和陈说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展现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寻知识,累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察见解、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体验创办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意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加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渐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讲课要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讲课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要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讲课器具: PPT讲课方法:图片剖析法、察见解、比较法、合作研究法教学过程: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收集为生,住在洞窟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计问题向来是人类出生之初面对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 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 7 页的骨耜图,议论回答:你感觉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如何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 11 页的“自由阅读卡” ,再观看第 10 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剖析”,议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类陶器的用途吗?(蒸食品)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处、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 页原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原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何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 [ 渭河 ] 、长江,农耕对于沃壤和水源的需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重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关系等。
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拓展升华1、相对于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他们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说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产生部门。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和粟等遗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和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农耕聚落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始农业的特点、农耕工具的演变、以及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农业史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的特点,以及农耕聚落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同时,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的特点,掌握农耕工具的演变,认识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耕文明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原始农业的特点2.农耕工具的演变3.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史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和农耕聚落。
2.呈现(10分钟)介绍原始农业的特点,如耕作方式、作物种植、畜牧业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耕工具的演变,如石器、青铜器等。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如居住、饮食、服饰等。
5.拓展(5分钟)讨论原始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聚落的社会制度。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农耕工具的演变。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2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预习;一、半坡聚落1.距今约6_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2.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4.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且已出现了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1.距今约7_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的特点是干栏式的。
2.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2.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探究:【问题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何异同?(1)共同之处:都是聚落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之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问题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探究: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练习:1.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要想了解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应回到()。
A.距今170万年前 B.距今70万年前 C.距今六七千年前 D.距今4 000年前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彩陶 B.白陶 C.红陶 D.黑陶4.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word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远古居民的成就,感受远古先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学习方法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重点难点重点: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导入】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
【自主学习】半坡聚落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
(1)原始农耕:让学生运用考古方法自主探究半坡人以粟为主食,引导学生知道南稻北粟的差异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高级中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导学案【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9-10页“河姆渡聚落”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1.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
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A .山顶洞人时期B .半坡氏族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大汶口时期 3.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 .山顶洞人B .半坡氏族C .大汶口居民D .北京人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 .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 .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⒌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B.水稻、粟C.水稻、玉米D.粟、小麦6. 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 北京人 ② 山顶洞人 ③ 河姆渡人 ④ 半坡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 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 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 会制作陶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8.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A .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 .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 .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 .随葬品的多少附件1:。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word学案
生活区域
使用工具
居住房屋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二、合作探究
总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并探讨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
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导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预习;
一、半坡聚落
1.距今约6_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2.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4.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且已出现了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
1.距今约7_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的特点是干栏式的。
2.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2.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探究:
【问题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何异同?
(1)共同之处:都是聚落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之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问题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探究: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练习:
1.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要想了解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应回到()。
A.距今170万年前 B.距今70万年前 C.距今六七千年前 D.距今4 000年前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彩陶 B.白陶 C.红陶 D.黑陶
4.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5.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大汶口原始农耕文明体现的是()。
A.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B.长江流域农耕文明
C.淮河流域农耕文明 D.珠江流域农耕文明
6.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经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C.元谋人和山顶洞人 D.元谋人和大汶口人
7.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导游小王在介绍遗址时出现了一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
A.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 B.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半坡人陶器制作有特色 D.遗址距今约1万多年
8.(2011·江苏连云港)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穿越时空后,假如你生活在河姆渡聚落,你能体验到的是()。
A.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别大 B.彩陶技术成就高
C.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D.雨量稀少,气候寒冷
10.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C.原始农耕的出现 D.自然环境的变化
11.如果你到山东泰安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参观()。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12.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
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石器 D.随葬品数量的多少
13.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想象半坡原始居民的一天生活”写作中的片段。
请你指出其中不符合史实之处,并加以改正。
早晨,红日东升,照耀着浙江余姚半坡聚落。
一群人从他们的干栏式房子里走出来,大人们开始劳动,他们中有的在摘白菜和芥菜;有的在喂养家畜,家畜的种类有水牛等;有十几个小伙子在野外打猎,他们手持石斧,正在追赶一头鹿……
天色越来越暗,劳动的人们开始回家,留在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已准备好了晚饭,他们吃着米饭,笑谈劳动中的趣事……夜深了,大家都回房睡觉去了。
错误1: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错误2: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错误4: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
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
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材料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个地区的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的信息思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有哪些共同特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