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植的主要粮食作富分化现象。
式始居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概括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二、思考与探究、比较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的异同点突出重点问题,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还要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当堂达标训练:选一选: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B. 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C. 最早栽培了水稻D. 还能够饲养家畜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3.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4.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氏族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大汶口时期5.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6.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7.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A.水稻、小麦B.水稻、粟C.水稻、玉米D.粟、小麦8. 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9.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10.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随葬品的多少想一想: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居民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3.你知道目前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住这种样式的房子?答案:D、C、B、D、B、D、A、B.。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重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关系等。
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拓展升华1、相对于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他们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说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产生部门。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和粟等遗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和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活动名称:贵客临门
活动说明:
秋日,庄稼喜获丰收后,河
姆渡人和半坡人穿越时空进行
友好互访,请你根据本课所学,
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日程
安排(如:参观项目、食谱和住
宿等)
活动方式:分组准备、班内展示
师:指导学生设计接访日程安排,
在设计时要注意南北方差异,体
会自然地理环境对原始农业生产
的影响。
生:根据活动要求进行日程设计,
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
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农耕聚落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始农业的特点、农耕工具的演变、以及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农业史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的特点,以及农耕聚落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同时,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的特点,掌握农耕工具的演变,认识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耕文明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原始农业的特点2.农耕工具的演变3.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史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和农耕聚落。
2.呈现(10分钟)介绍原始农业的特点,如耕作方式、作物种植、畜牧业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耕工具的演变,如石器、青铜器等。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如居住、饮食、服饰等。
5.拓展(5分钟)讨论原始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聚落的社会制度。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农耕工具的演变。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授课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学生】自由讨论。
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教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将书翻到第7页,请阅读课前提示,了解什么是聚落和氏族。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word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远古居民的成就,感受远古先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学习方法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重点难点重点: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导入】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
【自主学习】半坡聚落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
(1)原始农耕:让学生运用考古方法自主探究半坡人以粟为主食,引导学生知道南稻北粟的差异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
北师大七年上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课件
尧 舜 禹 3、_、_、_是传说时期黄河流域部落 推举 联盟的首领,他们是通过___产生的 禅让制 部落联盟首领,后人称之为____。 4、__是传说时代治水的英雄,他采用 禹 筑堤堵水 和____的办法,化水害为 疏通河道 ____ 水利 。
开封禹王台石刻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 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 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 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 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 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
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
业。……禹乃……命诸侯百姓
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 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 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 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
做?
大禹
2.他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治理水患 3.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 材料:通大川, 决壅(yōng)塞, 4.从他治水的故事中,对于人与 凿龙门……疏三江 自然如何相处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五湖,注之东海,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 以利黔首。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吕氏春秋》
——《史记·五帝本纪》
禅让制——传说时代的民主制度
材料分析
材料1:尧到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军事首长会议商 议推举继承人,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 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对他进行了长期考察,最 后才放心的禅让。
材料2:舜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汤 , 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舜年老时, 又召开会议,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预习;一、半坡聚落1.距今约6_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2.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4.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且已出现了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1.距今约7_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的特点是干栏式的。
2.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2.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探究:【问题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何异同?(1)共同之处:都是聚落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之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问题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探究: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练习:1.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要想了解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应回到()。
A.距今170万年前 B.距今70万年前 C.距今六七千年前 D.距今4 000年前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彩陶 B.白陶 C.红陶 D.黑陶4.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
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
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
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课后记:学习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