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

(一)动量通量
d(ux ) d(ux )
dy
dy
※ τ:动量通量
τ
N m2
kg m/s2 m2
kg m/s m2 s
※ ν:动量扩散系数
kg m3
m
s
kg
m2
/s
※ d(ρux/dy):动量浓度梯度
ux
y
kgm/ s m3 m
重要
(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x (动量浓度梯度)
p dP dA
p:点压力,dP:垂直作用在微元 图1-4 非均匀受力图 体表面的力,dA:微元体表面积
压力单位及换算
1atm = 1.013×105Pa = 1.013bar = 1.033kgf·cm-2 = 7.60×102mmHg 压力表示方法
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表压力和真空度)
表压力 = 绝对压力-大气压力 真空度 = 大气压力-绝对压力
q A t
H d
c pt
dy
质量通量
jA
DAB
d A
dy
j
e A
M
d A
dy
jAt
DAB
M
dA
dy
第一篇 动 量 传 递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第一节 描述流动问题的两种观点
一、欧拉观点和拉格朗日观点
(一)欧拉观点
以相对于坐标固定的流场内的任一空间点为研究对象,研究流体流经每一 空间点的力学性质; ※ 特点:选定研究对象的体积、位置固定,通过研究对象的物理量随时间改变;
d(Mu) /dA d
[kg·(m/s)/(m2·s)]
剪应力
[N/m2 = kg·(m/s2)/(m2)= kg·(m/s)/(m2·s)]

化工传递过程讲义

化工传递过程讲义

《化工传递过程》讲稿【讲稿】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4学时)传递现象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传递过程:物理量(动量、热量、质量)朝平衡转移的过程即为传递过程。

平衡状态:物系内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如速度、温度、组分浓度等不存在梯度。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三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传递过程的研究,常采用衡算方法。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流体: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微元体:任意微小体积。

流体质点:当考察的微元体积增加至相对于分子的几何尺寸足够大,而相对于容器尺寸充分小的某一特征尺寸时,便可不计分子随机运动进出此特征体积分子数变化所导致的质量变化,此一特征体积中所有流体分子的集合称为流体质点。

可将流体视为有无数质点所组成的连续介质一、静止流体的特性(一)流体的密度流体的密度: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

对于均质流体 对于不均质流体点密度dVdM d =ρ *流体的点密度是空间的连续函数。

*流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

流体的比体积:单位流体质量的体积。

MV =υ (二)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密度随空间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流体,称为可压缩流体。

(气体)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不随空间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流体,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液体)(三)流体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压强,静压力):垂直作用于流体单位面积上的力。

A P p =(四)流体平衡微分方程1.质量力(重力)单位流体质量所受到的质量力用B f 表示。

在直角坐标z y x ,, 三个轴上的投影分量分别以 X ﹑Y ﹑Z 表示。

B F V M =ρ2.表面力:表面力是流体微元的表面与其临近流体作用所产生的力用Fs 表示。

在静止流体中,所受外力为重力和静压力,这两种力互相平衡,利用平衡条件可导出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916:16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黄山学院化学系首先分析x 方向的作用力,其质量力为由静压力产生的表面力为XdxdydzdF Bx ρ=dydz dx x p p pdydz dF sx ⎪⎭⎫ ⎝⎛∂∂+-=12(五)流体静压力学方程流体静压力学方程可由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导出。

化工传递过程第一章

化工传递过程第一章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两层流体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动量浓度。在动量梯 度的作用下,动量将自发地由高动量区向低动量区转移 。
微观上,速度较高的流层中的分子以随机运动方式进 入速度较慢的流层中;低速流层中亦有等量随机运动的
分子进入高速流层,实现动量交换。
第19页,本讲稿共54页
一、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量纲分析结果
一、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量纲分析
q A
[m2Js]面积 热量 时间
ρcpt [m kg3].[kgJK].[K][m J3]热 体 量 积
m.Js.K.[m kg3].[kgJ.K][m s2]
第22页,本讲稿共54页
一、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量纲分析结果 q/A -热量通量
d ( ρcpt )-热量浓度梯度
1.1 传递过程的分类
1.2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二、分子传递的类似性
三、涡流传递的类似性
第16页,本讲稿共54页
一、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1. 分子动量通量
对牛顿粘性定律作量纲分析,设密度为常数:
τ = - μ d (ρu) = -ν d(ρu)
ρ dy
dy
第17页,本讲稿共54页
描述 2 组元混合物体系中A存在浓度梯度时的分子
扩散:
jA
=
-DAB
dρA dy
jA -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 DAB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d ρ A /d y -组分A的质量浓度梯度。
第12页,本讲稿共54页
二、扩散传递与对流传递
2.涡流传递 以上分子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仅发生在作
一、守恒定律与衡算方法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1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传质、传热、传动力学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递过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入从事化工工程领域的研究或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2 教学要求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基础,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本数学工具,掌握化工原理基础课程中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传质基本概念和传质现象的数学描述•传热基本概念和传热现象的数学描述•动力学基础和传动力学的数学描述•传递过程的应用案例分析2.2 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对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有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教学评价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进行。

按照比例分配成绩,平时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

3.2 教学考核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核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教学进度安排4.1 教学进度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第一讲传递过程概述1周第二讲传质基本概念2周第三讲传质现象的数学描述2周第四讲传热基本概念2周第五讲传热现象的数学描述2周第六讲动力学基础2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第七讲传动力学的数学描述2周第八讲传递过程案例分析2周4.2 实验安排本门课程共有3个实验环节,主要包括:•传质实验•传热实验•动力学实验五、教学资源和建议5.1 教学资源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准备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籍和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料,并布置适当的作业,以便学生温故知新、深入学习。

5.2 教学建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给予学生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和讨论来加强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S15A0103建议学时:40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Ⅱ开课学期:秋季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课程学分:2.5Processes适用专业: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机械、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递过程原理是国内外化学工程系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在大学化工原理(或化工过程与设备或单元操作)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建立、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共2学时)1、绪论2、现象定律3、普兰德数、施密特数和刘易斯数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二章粘性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共4学时)1、连续性方程的推导及分析2、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3、用动力压力表示的萘维-斯托克斯方程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三章运动方程的应用(共8学时)1、稳态层流2、非稳态流动3、流函数4、势流第四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共4学时)1、边界层概念2、普兰德边界层方程的推导及求解3、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的推导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五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共2学时)1、热量传递方式2、能量方程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六章热传导(共4学时)1、稳态热传导2、集总热容法3、一维不稳态导热的分析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七章对流传热(共6学时)1、对流传热的机理和膜系数2、平板壁面层流传热的精确解3、平板层流传热的近似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八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共2学时)1、分子传质与对流传质2、质量传递微分方程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九章分子扩散(共2学时)1、稳态分子扩散的通用速率方程2、气体中的分子扩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化工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化工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描述分子动量传递的基本定律
粘性流体:有粘性,流体层间会产生剪切力
y


两块无限大的平行平板,中间
u-du
dy
u
u0
x
充满流体,上块静止,下块运动, 因粘性的存在,最下层流体必随板 运动,速度uo , 最上层流体也必随 板静止,速度0。
实验证明,当uo不是很大,流体处于层流范围内时, 剪应力(动量通量)与速度梯度成正比,即: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① 各过程所传递的物理量均与其相应的强度因素的梯度 成正比,并且都沿着负梯度的方向传递;
② 各式的系数都是物性常数,它们只是状态的函数,与 传递的物理量多少和梯度的大小无关。
(5).涡流传递的类似性 涡流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
r d (ux )
dy
( q )e A
H
d (cpt)
dy
“-”表示热通量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即热量是由 高温向低温方向传递.
导热系数k 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固体和液体:k与压力关系不大
气体:
k与压力有关
三、费克定律(Fick’s law)
jA
DAB
dCA dy
描述 2 组元混合物体系中A存在浓度梯度时的分子扩散
jA— 组分A的质量通量,kg/ (m2 ·s), DAB— 组分A在B中的扩散系数 “-”表示质量通量的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DAB —与组分的种类、压力、温度、组成等因素有关。
范围:牛顿型流体: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如:所
有的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爬杆效应):不满足牛顿粘性定
律的流体,如:血液和高分子流体(沥青)。
二、傅立叶定律(fourie’s law)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课程代码:41E02127学时分配:28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后续课程:化工过程开发,化工设计与计算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化工传递过程》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的基础数学模型;为速度、温度、浓度分布及传递速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分析和解决过程工程和强化设备性能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化工过程中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

确定边界条件从而分别求出过程的解析、数值解或转化为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在工程上进一步改善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及控制过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加深对化学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高自学与更新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2学时)1.1 流体流动导论1.2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类似性1.3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第二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4学时)2.1 动量传递概论2.2 描述流动问题的观点与时间导数2.3 连续性方程2.4 运动方程第三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3学时)3.1 曳力系数与范宁摩擦因数3.2 平壁间与平壁面上的稳态层流3.3 圆管与套管环隙间的稳态层流3.4 爬流3.5 势流3.6 平面流与流函数的概念第四章边界层流动(4学时)4.1 边界层的概念4.2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4.3 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4.4 管道进口段内的流体流动4.5 边界层分离第五章湍流(3学时)5.1 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5.2 湍流时的运动方程5.3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5.4 无界固体壁面上的稳态湍流5.5 圆管中的湍流5.6 平板壁面上湍流边界层的近似解5.7 量纲分析在动量传递中的应用第六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3学时)6.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6.2 能量方程第七章热传导(2学时)7.1 稳态热传导7.2 不稳态热传导第八章对流传热(3学时)8.1 对流传热的机理与对流传热系数8.2 平板壁面对流传热8.3 管内对流传热8.4 自然对流传热第九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2学时)9.1 质量传递概论9.2 传质微分方程第十章分子传质(扩散) (2学时)10.1 一维稳态分子扩散的通用速率方程10.2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10.3 液体中的分子扩散10.4 固体中的扩散10.5 伴有化学反应的分子扩散过程第十一章对流传质(2学时)11.1对流传质的机理与对流传质系数11.2 平板壁面对流传质11.3 管内对流传质11.4 对流传质模型第十二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2学时)12.1 热量和质量同时传递的过程12.2 平板壁面层流边界层中同时进行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过程五、教学设备和设施教室,黑板,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 06115 《化工传递过程》大纲

★ 06115 《化工传递过程》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考试大纲课程代号: 06115 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学校:南京工业大学I课程的性质及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化工传递过程是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它注重从理论上揭示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基本原理。

结合特定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深入研究其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

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

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

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理论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三种传递过程的类似性;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能够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能够深入了解求解数学模型的常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以及典型解;能够对简单问题的求解,并对现象进行分析。

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及计算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程,理解方程各项的物理含义。

本课程的难点是:对简单的物理模型和现象进行分析,在分析、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以及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升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定理、定律、表达式、公式、原理、重要结论、方法及特征、特点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TRANSPORT PROCESS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二、课程性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专业方向课)三、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四、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数值计算等课程五、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七、考核方法:考试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程为技术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骨干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量、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的计算、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掌握速度、浓度及温度分布规律,能针对具体问题对模型方程进行简化,了解解决实际传递问题的方法,为未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一、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动量传递的变化方程一、动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二、对流传递系数的定义式三、对流传递系数求解的一般途径第三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一、层流流动时的动量传递方程二、层流流动时的动量传递方程的典型求解第四章传热概论与能量方程一、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二、传热过程的机理三、能量方程的推导第五章热传导方程一、热传导方程的推导二、热传导方程的求解方法第六章对流传热方程一、对流传热方程的推导二、对流传热方程的求解方法第七章传质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一、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二、传质的速度与通量三、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第八章分子传质一、气体、液体和固体内部的分子扩散速率与通量二、稳态扩散与等分子反方向扩散第九章对流传质一、平壁对流传质方程的求解二、管内对流传质方程的求解三、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第四部分: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化工传递过程》,谢舜韶,谷和平,肖人卓,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二、参考书目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王绍亭,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2.《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王绍亭,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3.《传递现象导论》,戴干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 (2)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 (2)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项目背景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工程中的传递过程理论、热力学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原理。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传递过程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项目,希望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项目内容实验一:传递速率的测定实验题目:测定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与反应的传递速率。

实验原理:传递速率是快速反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消失速度或生成速度来表示,通常使用反应速率常数k进行表征。

本实验将测定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与反应的传递速率,并用Kinetic Studio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步骤:1.预先准备好某酸溶液,并在测定前进行标定。

2.取一定量的某酸溶液并加入固定量的反应物,通过给定的时间计算出传递速率常数k。

3.将实验数据导入到Kinetic Studio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并进行讨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和Kinetic Studio数据分析,得到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与反应的传递速率。

实验二:传递过程计算模拟实验题目:通过计算模拟,探究气体传递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于传递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传递过程计算模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质、量传递系数、传递速率、传递过程及传递系统等方面。

本实验通过计算模拟,探究气体传递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于传递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首先使用指定的计算模拟软件,选择气体传递过程进行模拟。

2.通过对模拟中各种参数的调整,探究质、量传递系数、传递速率、传递过程及传递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3.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最终的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计算模拟,本实验研究气体传递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于传递速率的影响,得到了关于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际应用。

结论本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了化工传递过程导论的两个实验项目,精心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对于学生成果的检验和知识的巩固,通过实验和计算模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工传递过程课件 第八章教学提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件 第八章教学提纲

1.平壁上层流传热边界层的变化方程
普兰德边 界层方程
ux
ux x
uy
ux y
μ ρ
2ux y 2
ux uy 0 x y
能量方程化简:
ux
t x
uy
t y
α
2t x2
2t y2
一、平板壁面上层流传热的精确解
由于
边界层能 量方程
2t 2t x2 y2
ux
t x
uy
t y
α
2t y 2
B.C. (1) y 0 , t ts ; (2) y , t t0 ; (3) x 0 , t t0
第八章 对流传热
本章重点讨论对流传热的机理、对流传热 系数的定义式,平板壁面上以及管内对流传 热的求解,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似性。
第八章 对流传热
8.1 对流传热机理与对流传热系数
一、对流传热机理 二、温度边界层(热边界层) 三、对流传热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对流传热机理
本课程的对流传热指运动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
二、温度边界层(热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的定义
(1)平板边界层厚度:
δt y tts 99%
t0 ts
(2)管内边界层的厚度: y ux us 0.99
u0 us
进口段区: 与平板相同;
汇合后: δt ri
三、对流传热系数
1. 对流传热的定义
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通量可用牛顿冷
却定律描述:
νx
x
T* η
y
T * T * η 1 T *
η
x η x 2x η
T * u0 T * y vx η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设计1. 前言传递过程是化工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涉及到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热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化工工程师的培养非常关键。

本文旨在介绍本人对于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的课程设计,希望能为更多学习者提供参考。

2.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符合工业实践要求的传递过程模型,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传递过程的模型建立、求解和优化等基本技能。

3. 课程设计内容3.1 传递过程模型根据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物理现象,设计一个传递过程模型。

在模型中对于不同的传递过程,进行分类、分析和建模。

对于流体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程进行总结,包括一维传递过程模型和二维传递过程模型,以及传递过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进行分析。

3.2 传递过程求解利用传递过程模型,结合已有的数值方法和计算工具,对传递过程进行求解和模拟。

对于一维传递过程和二维传递过程,采用数值解法进行求解,并且对于采用不同数值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精度、收敛性和稳定性等性质。

3.3 传递过程优化针对设计的传递过程模型和求解结果,进行传递过程的优化。

考虑传递过程中的能量、质量和动量等综合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优化。

同时考虑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如管道、换热器和反应器等,对传递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优化。

3.4 课程设计实施本次课程设计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和模型建立,第二部分是模型求解和优化。

学生需要完成全部内容,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其中包括课程设计思路、分析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

同时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和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课程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评价:首先对于课程设计报告的论文质量进行评分,包括文章思路、逻辑结构、数据分析和论述能力,总分占比40%;其次对于传递过程模型的正确性和完备性进行评分,总分占比30%;最后对于传递过程求解和优化结果进行评分,总分占比30%。

《传递过程》教学规范

《传递过程》教学规范

《传递过程》课程教学规范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性质:专业课学时数:48学时学分:2学分执笔人:马燮编写日期:2006年3月10日审核人:杨虎审核日期:2006年3月15日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一、目的及任务《传递过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

二、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教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或化工基础。

三、各章节具体内容要求绪论掌握的内容:1、基本概念;2、欧拉观点和拉格朗日观点:了解的内容:1、化学工业的发展过程;2、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掌握的内容:1、静止流体的特性2、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3、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熟悉的内容:1、动量通量、热量通量与质量通量的普遍表达式了解的内容:1、涡流传递的类似性第二章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1、连续性方程2、N-S方程熟悉的内容:1、连续性方程的推导2、对连续性方程的分析3、对N-S方程的分析了解的内容:1、用应力表示的运动方程2、牛顿型流体的本构方程第三章运动方程的应用掌握的内容:1、范宁摩擦因数2、平壁间的轴向平行层流、3、圆管中的轴向稳态层流4、套管环隙间的轴向稳态层流5、无限大平板的突然运动熟悉的内容:1、绕流流动与曳力系数2、平壁上的降落液膜流动了解的内容:1、爬流2、势流3、平面流与流函数第四章边界层流动掌握的内容:1、普兰德边界层理论的要点、2、边界层的形成过程3、边界层厚度的定义4、普兰德边界层方程的准确解5、平板壁面上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解熟悉的内容:1、普兰德边界层方程的推导、2、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的推导了解的内容:1、管道进口段的流体流动2、边界层分离与形体曳力第五章湍流掌握的内容:1、湍流的特点2、湍流的起因3、湍流的表征4、雷诺方程与雷诺应力5、无界固体壁面上的稳态湍流6、圆管稳态湍流的通用速度分布方程7、光滑圆管中的速度分布与流动阻力8、粗糙管中的速度分布与流动阻力9、平板壁面上湍流边界层的近似解、。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142021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Transference Processes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化工传递过程是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三种传递现象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实践、实践又上升到理论的桥梁课程之一。

课程主要讲授传递基本原理和动量、热量、质量的基本微分方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2. 掌握建立和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3. 加深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传递理论和数学工具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掌握三种传递过程的相似性,了解传递过程的发展趋势和其在化学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能够深入了解求解数学模型的常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以及典型解。

3. 基本技能:具备查阅和使用常用工程计算图表、手册等资料的能力;具有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值计算及计算机求解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授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一些工程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建立、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大纲

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大纲

传递过程原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50105Z10课程名称:传递过程原理/ Principle of Transfer Processe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化工原理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含卓越工程师班)教材、教学参考书:(1)陈涛,张国亮.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陈卓,周萍,梅炽. 传递过程原理[M]. XX大学出版社,2011.(3)W.J. Beek. Transport Phenomena (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具体的目的和意义如下:(1)各个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可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2)三种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从化工过程中提炼出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3)掌握化工过程中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发生机制,找出描述过程规律的正确方法和研究方法,为其所从事化工科技开发工作提供描述化工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途径,帮助学生强化化工过程的“工程观念”。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公式;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的推导与应用,速度、浓度和温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微分方程。

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边界条件及其求解方法,三种传递过程的相似性(关联毕业要求2-3:化工方法;关联度:高)。

能力:学习了解和掌握“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如何将化工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或转化为无因次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2026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2 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Transfer Process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化工传递过程》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必修课。

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的基础数学模型;为速度、温度、浓度分布及传递速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分析和解决过程工程和强化设备性能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侧重于熟悉掌握传递过程的各种基本理论;正确的提供所求强度量的分布规律及传递速率表达式;
2. 掌握传递过程的微分方程并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方程的水平;
3. 能够正确地分析、简化三传基本微分方程;对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
4. 了解传递过程的发展趋势、方向和其在化学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5. 通过学习加深对化学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高自学与更新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传递过程概论 2 2 0 第2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 6 6 0 第3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 6 6 0 第4章边界层流动 6 4 0 第5章湍流 6 4 0 第6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6 6 0 第7章热传导 2 2 0 第8章对流传热 2 2 0 第9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4 4 0 第10章分子传质 4 4 0 第11章对流传质 2 2 0 第12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递过程的类似性;
3.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传递过程的类似性
2.教学难点: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传递过程概论;
2. 传递过程的类似性。

第二章动量传递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动量传递概论;
2.理解并掌握描述流动问题的观点与时间导数、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拉格朗日观点、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2.教学难点: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概论;
2. 拉格朗日观点;
3. 连续性方程;
4. 运动方程。

第三章动量传递过程的若干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范宁摩擦系数;
2.理解稳态层流,掌握爬流、势流和平面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范宁摩擦系数、爬流和势流
2.教学难点:爬流和势流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范宁摩擦系数;
2. 稳态层流;
3. 爬流;
4. 势流。

第四章边界层流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普朗特方程
2.理解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边界层分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边界层分离。

2.教学难点:普朗特方程和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边界层概念;
2.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
3. 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4. 边界层分离。

第五章湍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湍流运动方程、湍流的半经验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教学难点:湍流运动方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 湍流运动方程;
3.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
第六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并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
2.理解能量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热量传递基本方式和能量方程。

2.教学难点:能量方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 能量方程
第七章热传导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稳态热传导;
2.理解并掌握不稳态热传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稳态热传导。

2.教学难点:稳态热传导。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稳态热传导;
2. 不稳态热传导。

第八章对流传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对流传热机理;
2.理解并掌握平板壁面对流传热;
3.管内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对流传热机理。

2.教学难点:平板壁面对流传热。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对流传热机理;
2. 平板壁面对流传热;
3. 管内对流传热。

第九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识记质量传递概论;
2. 理解并掌握传质微分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传质微分方程。

2.教学难点:传质微分方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质量传递概论;
2. 传质微分方程。

第十章分子传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并掌握一维稳态分子扩散的通用速率方程;
2.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和液体中的分子扩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用速率方程
2.教学难点:气体中的分子扩散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通用速率方程;
2.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
3. 液体中的分子扩散;
4. 固体中的扩散;
5. 伴有化学反应的分子扩散。

第十一章对流传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识记对流传质机理和对流传质系数;
2. 理解并掌握平板壁面对流传质和管内对流传质、对流传质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对流传质机理和平板壁面的对流传质
2.教学难点:平板壁面的对流传质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1. 对流传质机理;
2. 平板壁面的对流传质;
3. 管内对流传质;
4. 对流传质模型。

第十二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热量和质量同时传递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机理
2.教学难点: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机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PPT演示
教学主要内容:
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选用教材
陈涛.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主要参考书目
[1] 威尔特(美).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原理(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谢舜韶. 化工传递过程[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1. 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2. 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100% = 期末考试70% + 考勤15% + 平时检测15%
大纲执笔人:王小华
大纲审核人:蒋剑波、李佑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